关于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
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编制:审核:审批:评价:【目标导航】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情参与,高效学习,认识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案通读教材,重点对哲学基本问題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教材基础知识。
2.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題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过程】【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认真阅读,看看你能采摘到什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和的关系问题,即和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和,决定着它们对的回答。
【误区指正】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观点片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其中一方面内容。
工程哲学知识点总结工程哲学是研究工程实践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哲学分支。
它对工程的本质、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工程哲学涉及到工程实践的伦理价值、工程创新与发明、技术风险与安全、以及工程实践中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哲学为工程师提供了思考和决策的参考框架,帮助工程实践更加符合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要求,也促进了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工程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主要问题与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总结工程哲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工程哲学的基本概念1.1 工程哲学的定义工程哲学是一门研究工程实践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工程实践的本质、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探讨工程创新与发明、技术风险与安全、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工程哲学的关注点在于工程实践的伦理价值和社会责任,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创新、发明和技术风险等方面。
1.2 工程哲学的特点工程哲学具有以下特点:1)工程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将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探讨工程的本质、伦理价值和技术风险等问题;2)工程哲学关注工程实践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帮助工程师理解和思考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指导工程实践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3)工程哲学探讨工程创新、发明和技术风险等问题,引导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与风险问题。
1.3 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工程哲学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工程实践的伦理价值问题,包括工程师的伦理职责、工程实践的伦理价值和社会责任等问题;2)工程创新与发明的哲学问题,包括工程创新的本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创新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等;3)技术风险与安全的哲学问题,包括技术风险的认知和评估、管理技术风险的方法与原则、技术风险与社会安全问题等。
以上是工程哲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基本问题,下面将讨论工程哲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方向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存在D社会存在和社会消费2.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是(C)A唯物论和辩证法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D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学说3.“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什么观点(B)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B唯物辩证法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判断6.在唯物辩证法中,粮食同玉米,,,属于(A)A一般与个别B整体与局部C本质与现象D内容与形式7.面对消极腐败的事物或现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B)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D外因通过内因而产生作用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是C()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决定作用9.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B)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B影响社会发展进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10.厂房设备存在的形式是(C)A固定资产B流动资产C不变资本11.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1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外因关系规律1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D)A培根,洛克B圣西门,傅里叶,欧文C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D黑格尔,费尔巴哈14.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B)决定的A思想观念的分歧B物质利益的对立C政治立场的不同D宗教信仰的不同15.货币的本质是(C)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价值的表现形式c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流通手段16.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17.具体劳动(D)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商品的价值18.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职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24(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 世界观是______A.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 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 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 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______A.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 世界是统一的D. 世界是发展的4.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______A.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物是感觉的集合D. 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5. 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______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6.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_____A. 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 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 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A. 广延性B. 持续性C. 客观实在性D. 可知性8. “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______A.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______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 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0.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______A. 无限性和绝对性B. 有限性和特殊性C. 广延性和伸张性D. 持续性和顺序性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______A. 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 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 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 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1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_____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 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______A. 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B. 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C. 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D. 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14.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______A.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 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1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探讨社会工程哲学-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关于社会工程哲学的探究可以从两个视角去展开。
一个是以工程为核心范畴去阐发社会工程哲学,这是目前国内学者所采用的主要思路。
这个视角主要关注社会工程的工程方面,规范性是其基本的理论诉求,可称为规范性社会工程哲学。
另一个是以社会为核心范畴来探讨社会工程哲学,它也是国外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
这个视角把重心放在社会工程的社会方面,反思性是其基本的理论旨趣,可叫做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
理论视角的不同必然导致理论逻辑的差异。
一般来说,规范性社会工程哲学力图在交叉学科构架内去解答社会工程是什么和如何实践的问题,规范性社会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学有着一些共同的论域。
而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则要从哲学构架内去探讨社会工程何以可能和应当怎样的问题,并与社会科学哲学有着一些共同的理论旨趣。
这里,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探讨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程的本体预设规范性社会工程哲学和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分别预设了不同本体论。
如果认为社会工程的本体在于工程,那么工程就是实质概念,社会是赋予工程以特殊性或具体性的限定词。
但由于工程并不是一个逻辑上自足的概念,它的本质问题还会要归结到工程之外的范畴去说明。
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则认为社会工程的本体论预设是社会,要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从对社会工程的发生学考察当中去思考社会工程的本体问题。
1.概念缘起社会工程在时空上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出现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断定社会工程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基本类型。
社会工程(社会技术)概念的出现,是因为西方一些学者需要使用新的概念来描述或指称社会运行或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帕多格瑞茨基(AdamPodgrecki)认为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它们出现在不同的理论语境中。
从发生学立场上看,这两个概念不仅涵义存在差异,而且应用对象和范围也不尽相同。
工程哲学——社会管理的新型钥匙摘要:工程活动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程哲学研究的基础。
有工程史的工程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工程哲学的工程史是盲目的。
国内工程哲学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其研究的灵魂,这正符合了我们国家所一直倡导的和谐社会,将其理论作用于社会管理中。
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目标。
关键词:工程哲学;社会管理;和谐发展一、什么是工程哲学1.工程哲学的发展历程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它反映着时代的精神,昭示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哲学情感。
哲学也满足着这个时代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诉求。
任何一个哲学门类都把实践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基本构思。
新哲学的出场与发展,都必然要与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连,这样才有时代感和效率感。
工程哲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 世纪早期至20世纪中叶,主要是对工程本质的争论。
1818 年的标志是工匠与工程师在职业划分的明确分离和现代意义工程师的出现、英国民用工程师学会的成立,开始于对工程本质的争论,并在起始阶段把其定义为“驾驭自然界的力量之源,以供给人类使用与便利之术”。
社会工程哲学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很好发展前景的新哲学。
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人类当下正处在社会发展迅速时期。
思想变革的大年代、新思想层出不穷。
19 世纪中叶以后,工程哲学思想初见端倪。
20 年代中期,西方工程哲学思想与西方技术大发展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此后,技术哲学的发展逐渐趋于建制化,并最终走向成熟。
国外工程哲学研究的论域较广,包括了工程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伦理学以及基于STS的工程教育等内容。
由于对工程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伦理学的发展已在前期的研究中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只对基于STS 的工程教育作一个补充。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考点突破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重难点提示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即意识,存在即物质。
故也可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阵营。
【重要提示】认为物质与意识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 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可知论的观点,但也有个别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持不可知论的观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两人的辩论题小而旨大,辩题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能不能知道鱼儿是否快乐,如果认为因为我本身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我也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由此推论下去,我不是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事物,所以我除了我之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可能认识。
这显然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核心突破】【重要提示】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要点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探讨哲学究竟该如何定位其实,哲学的元问题应该是哲学自身的身份问题,即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和定位的问题。
如果连哲学自身的身份都不能够确认,那么,哲学的所有讨论注定是没有结果、没有前途的。
正因如此,德里达才说:了解什么能被称为哲学的问题总是哲学的真正问题,是它的中心,它的根源,它的生命原则。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哲学自身的身份不明或定位不清,当今的哲学总是可怕地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似是而非地诉说着哲学的问题,以至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哲学在今天看来还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张世英说: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所广为宣传的哲学基本上属于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的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哲学的看法有所改变,但未脱旧的案臼。
时至今日,人们一听到我这里讲的哲学是什么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答案很可能就是,哲学是在抽象概念里打圈圈的学问。
舍斯托夫说:二千五百年来,人们对定义哲学的本质作了无数次尝试。
但是迄今为比,在贤明和爱好者的宠儿公认代表之间还未达成协议。
到底该如何来定位哲学的学科形象?这个问题的讨论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密切相关。
所以,讨论哲学的学科定位需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说起。
一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摄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和核心问题。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权威且明确的表述:哲学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根本性的解释,始终包含和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任何哲学包括现代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的基本问题。
应该说,当今哲学界早己接受并习惯了把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种权威表述。
笼统地说,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成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未尝不可。
因为人的全部活动的确有一个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的确只有哲学能够作出根本性的解答。
标题:大学哲学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哲学的基本派别。
2.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包括哲学的根本特征、根本路线和方向、哲学斗争的焦点以及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
3.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根本路线和方向、哲学斗争的焦点以及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和基本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兴趣。
2. 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讲解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
3. 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根本路线和方向、哲学斗争的焦点以及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
4.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 总结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哲学基本问题相关教材或阅读材料。
2. 案例资料: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3. 网络资源:相关哲学基本问题的网络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使自己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课前预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预习自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C.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各种哲学由于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3.在实际生活中,古今中外,人们都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计划与实际的关系。
这说明A.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恩格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A.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问题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D.人们能不能改造世界的问题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和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①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③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哲学的一切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72011
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是一个时代最为精致、最为深刻的思想。
我们的社会愈是向前发展,我们的实践就会愈是复杂,我们的生活也就愈是丰富多彩,我们的时代变革也就更加深刻与剧烈,我们也就愈是需要哲学,需要对哲学投入更多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发展与创新哲学。
本文主要从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社会工程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内容三个方面,简要阐述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程哲学的逻辑起点
纵观整个哲学史,每一个哲学体系的存在都必须以其逻辑起点的存在为前提。
逻辑起点的存在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展开推演与论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合理地表达哲学思想、更有效地完善哲学思想的体系性。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以“第一实体”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中世纪时期的托马斯·阿奎那以“上帝”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近代的笛卡尔以“我思”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
尽管出发点有所不同,但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从没有忽视“人”的存在,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的终极关怀。
关于人的问题,是一个不仅涉及到人的理性而且还涉及到人的情感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大课题。
自苏格拉底首次提出“认识你自己”之后,人类就开始了对“自己”这个问题的探索、争论与研究。
笔者认为,对“人”这个问题的展开,应该是人类认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永恒性的转向。
马克思哲学也是以“人”作为其体系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个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73因此,我们要关注人、关心人、研究人、讨论人、追问人。
社会工程哲学应该把“人”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
首先,社会工程哲学视角下的“人”应该是一个作为现实存在的感性的实体,具有现实性的特点。
经典作家也曾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哲学学科,理应把人理解为实体,而不只是一个简单而抽象的概念。
其次,社会工程哲学视角下的“人”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是十分自然的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2]2再次,社会工程哲学视角下的“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具有矛盾性的特点。
人一方面是一种自在的或自然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觉的或自为的存在,是作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统一体。
人一方面统一于自然物质直接之中,以物质世界作为生产与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人又创造了属人世界,人以自身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根据。
最后,社会工程哲学视角下的“人”是一个自为的实体,具有自为性的特点。
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具有极其强烈的实践性,人自身的存在与人的世界,都是要从人的实践性去理解的。
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生产劳动使自己成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于是也就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了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关于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徐晓,梁玉坤
摘要:社会工程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社会工程哲学应该把人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它所要研究的并非是人与社会的一切关系,而主要是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工程哲学;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人;社会;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1)07-0027-02
作者简介:徐晓(1987-),山东新泰人,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社会学;梁玉坤(1987-),甘肃陇西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区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1-01-21
二、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人类改造社会世界的方法、原则向改造社会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性转化”[3]4的社会工程哲学,其研究对象应该为“社会世界”。
对于“社会世界”有很多的理解,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有反历史决定论的理解,还有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反对现代性的理解,等等。
后现代社会理论家布尔迪厄,置身于西方社会、文化和社会科学急剧变化的时代,以完全崭新的方法和态度来面对社会。
他把社会理解为可感受到的实际结构和不可感受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体,是一种确定性的框架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构成的综合复杂体。
他以反思性为基本的原则,通过反思来逐渐接近社会现实,通过反思批判与重构社会现实。
布尔迪厄还指出,社会的象征性结构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生命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更新中。
有象征性的场域和在其中具有象征性生存心态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世界中相互交错的社会结构和心态结构。
作为胡塞尔精神现象学研究专家的许茨从现象学的维度来理解“社会世界”。
许茨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构想与他们所观察到的事件向对应的类型行动过程模式,然后构想一种与这些类型行动过程模式相适应的人格类型,一种他们想象成与意识一起被给定的行动者模型。
他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发展一种方法,他提出了构造与常识的思维客体保持一致性的思维客体的三种假设,即关于逻辑连贯性的假设、关于主观解释的假设、关于适当的假设。
在许茨看来,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有一个共同的世界,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同伴共享的世界。
与上述两位更注重哲学思辨的思想家相比,丹尼·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更具有实证性,他首先把社会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领域,然后分别进行研究。
他认为只有把握了各自的发展规律,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
贝尔还提出了“智力技术”的概念,认为后工业社会能够计划和指导技术的增长,现代西方社会为了其自身利益创造了一种新的“智力技术”,从而可以更好地去应对社会的复杂性。
以上三位的社会世界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首先,与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相比较,他们的理论更具实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论的进一步解释;其次,这些理论更具有时代性,更能反映出当代社会或者后现代社会的新特点;第三,这些理论更直接地分析与揭示了当代社会生产的复杂性。
三、社会工程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内容
社会工程哲学与自然工程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世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自然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更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程哲学所要研究的并非是人与社会的一切关系,而是以研究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为主要内容,这就是社会工程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内容。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以人的本质就是自然本质为理论前提,在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则用理性、一直来说明社会。
其中的代表人物爱尔维修,一方面从感受性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然的本性,于是产生了环境决定人的环境决定论;另一方面,他还试图用天才的理性来说明法律,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理性,于是就有了人决定环境,从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环境决定人与人决定环境的恶性循环中。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较为充分地论述了人的社会性,他的“精神哲学”较为充分的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他的理论形式却是唯心的。
与黑格尔充分发挥理性决定环境的一面不同,费尔巴哈则充分发挥了环境决定理性的一面,他认为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人的社会性就是团体、就是人和人的统一。
他把人的社会性与动物的“类”混淆了。
比较二者,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只是把社会与思维联系起来,而费尔巴哈只是将社会与自然联系起来,都具有片面性。
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的哲学,一直未能较为科学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哲学家们都只是单一的从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来理解人的本质,他们的思想处于人与自然、人与思维、人与社会的单一性之中。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6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中,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产的表现,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绝对独立的个人或者是个人的活动都是不存在的。
人的活动,虽然在其直接的表现形式上是个人的活动,但从本质的深层次角度上仍然是从事的社会活动。
此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本质也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性,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因此,要从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来理解人的本质。
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表明,人是人与社会的统一体。
这里所指的“社会”,是现实社会,即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社会形态;这里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米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