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郭 翠(青岛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语言迁移研究作为中介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概述语言行迁移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普遍语法理论和认知主义为基础的语言迁移研究,分析语言可迁移性及其特征,指出语言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迁移;行为主义;普遍语法;认知主义A 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shaping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 ge,the studies ofwhich hav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 y of second langua ge acquisition.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basis of Behaviorism,Universal Gra mmar and cogni-tivism.This paper also makes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transferability and c haracteriza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and concludes by pointing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 ge transfer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Key words:langua ge transfer;Behaviorism;Universal Grammar;cognitivism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1)02-0018-061.语言迁移研究与中介语研究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表达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一是指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的目的语知识系统;二是指由这一系列目的语知识系统相互连接而形成的连续体。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分析作者:杨婷慧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2期摘 ;要: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迁移也一直备受关注。
文章分析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水平,标记性以及非语言因素,如年龄、动机、个性和学習策略等,了解把握语言迁移现象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就语言迁移现象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外语教学一、导言迁移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使用第一语言知识的过程(Odlin,1989)。
转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当先验知识有利于学习任务时,即当前一项正确地应用于当前主题时,就会发生正迁移。
当母语和目标语言都具有相同的形式、模式或规则时,迁移有利于学习。
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迁移,它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效果:1.正迁移。
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迁移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某种语言迁移,就不会有第二语言学习。
可能是较小的儿童能够在不参考他们的第一语言的情况下学习第二语言,但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母语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资源。
当语言在历史上和语言上相互关联时,转移的积极影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2.负转移。
也称为干扰,发生在第一语言干扰外语学习时,先前的表现会干扰第二项任务的表现并导致错误,或目标语言中的某一规则或原则被错误地应用于另一种学习情况并导致错误。
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常用的策略。
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使用第一语言模式或规则,这会导致目标语言中的错误或不适当的形式。
二、语言迁移的因素虽然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但人们一致认为有必要研究语言迁移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我们必须了解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
Gass和Selinker(1994)总结了影响语言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1.学习者如何组织母语;2.学习者如何看待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异同;3.他们的第二语言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理解。
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 @63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如果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小,学习者将会较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差距较大时,会增加学习者的学习难度。
因此,加强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可以有效的降低学习者的学习难度,进而可以更好的掌握第二语言。
一语言迁移的发展概述在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中,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程度受到母语的影响较大,并且其学习的困难程度取决于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差异程度,差异程度越大,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难度越大。
同时研究表明,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迁移模式。
当母语应用于第二语言,并且成为第二语言的一部分规则时,将会在语言迁移中出现正迁移。
当母语应用于第二语言,但是所表达的含义差距较大时,语言迁移将会出现负迁移。
由此可见,在语言迁移的发展过程中,负迁移是导致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犯错误的主要因素,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较大是导致学习者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1]。
二语言迁移分析语言的迁移体现在音韵、形态、句法和语义方面,语言迁移的程度关系着交际人员的中介语差异,听话人员根据交际者的不同强调就可以判定其是中介语言者。
如果交际人员想要将语言运用自如,必须遵守语言、心理语言和社会语言三项准则。
(一)遵守语言准则语言的共性和语言的特征可以理解为语言迁移,由于不同地区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因此,交际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对语言迁移较为敏感,因此更加容易出现语言中的错误。
(二)遵守心理语言准则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闫东芝(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第二语言可以促进国际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本文主要对语言迁移的发展概述、语言迁移分析和语言迁移的特性进行探讨,以期通过研究,学习者可以更好的掌握第二语言。
关键词:第二语言;中介语;语言迁移在语言迁移的过程中,尽管两种语言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如果两种语言的语义相近,交际者就会将母语的成分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用迁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语言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其中包括英语、汉语、法语、德语等世界范围内通用的语言。
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兴起。
语用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第二语言的语用习得不仅涉及到语言技能的提高,更需要深入理解其文化、社会和语言背景。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用迁移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语用上的学习需求和问题;(2)研究语用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3)提出有效的语用教学策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用能力提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习者对语用习得的认知和需求;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语用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探讨有效的语用教学策略。
同时,还将借鉴先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比较和总结。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用概述2.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用需求和问题3.语用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4.有效的语用教学策略5.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五、论文结构本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等。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用迁移现象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第三章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用需求和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确定学习者的语用需求和问题。
第四章为语用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深入探讨语用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机制。
第五章为有效的语用教学策略,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最后,第六章为结论和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12英语教本一班胡绍聪4301120114 摘要:语言迁移研究并不是新话题,但是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两条主线和四个主要内容都包含母语迁移的内容这样一个事实来看,它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Ellis甚至评论说“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从二语学习者在语音、词法、句法到语义各个语言层面频繁出现母语迁移现象的角度看,语言迁移是不能忽视、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语言迁移的研究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母语迁移研究,比如语言迁移理论的反思和语言迁移研究范畴的拓展。
基于这样的研究发展趋势,再次阅读已有的语言迁移研究文献发现,有两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语言迁移的定义和语言迁移的理论解读。
关键词: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连接理论一、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
James借此描述语言迁移的概念:“第一语言的学习将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James,1980)事实上,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存在各种不同的表述,如: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borrowing);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constraint)。
在林林总总的表述中,Odlin的语言迁移定义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可:“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应该说,该定义明确了语言迁移不单指传统二语习得研究中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而且还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新语言知识习得的影响。
至此,母语对于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学习者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已有的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后学的第二语言知识的影响都可以纳入语言迁移研究的范围,从而大大拓宽了语言迁移研究的视野。
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一、本文概述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效应对和利用语言迁移。
文章首先定义了语言迁移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接着,文章将分析不同类型的语言迁移(如正迁移和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干扰。
文章还将讨论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并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语言迁移的概念及类型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且广泛的概念,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简单来说,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受到其已掌握的母语或其他语言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可能是负面的,干扰或阻碍第二语言的习得。
语言迁移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类: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正向迁移指的是母语或其他已掌握的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影响,如某些相似的语法规则或词汇用法可以在新语言中直接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负向迁移则是指母语或其他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如某些语言习惯或规则可能与新语言相冲突,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困难。
除了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语言迁移还可以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垂直迁移(Vertical Transfer)和水平迁移(Horizontal Transfer)。
垂直迁移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如从母语到第二语言,或从第二语言到第三语言等。
水平迁移则发生在同一语言内部的不同方言或语体之间。
语言迁移的概念及类型对于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至关重要。
了解不同类型的语言迁移及其影响,有助于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论述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1 语言迁移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语言迁移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早期行为主义对迁移的研究要追溯到40年代和50年代,Fries的研究主张科学描述学习者的目的语,并且与其母语进行比较。
从而推动了语言学的对比分析研究。
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了挑战,认知语言学和普遍语法理论开始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理论”,他们发现语言学习者总是会在母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间相似的地方出错,Corder还提出了“错误分析理论”,主张系统性地分析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Corder的《母语作用》中指出了负迁移的存在,他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早期,迁移是起正作用的,当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时,学习者并没有母语迁移,而是求助于回避策略。
Kellerman的研究更进一层,他区别了学习者三种回避现象:目的语规则难于理解,特定情况下对目的语规则感到困难,学习者不愿意去表达。
他认为这是由于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心理和社会距离造成的。
跨语言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推动,它以现代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理论框架,主要是对具有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进行语言特性输出比较,从而寻找语言的规律,主要的著作有《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迁移和干扰》、《输出中的迁移》、《语用迁移》等等,这些研究都是受到了行为主义、认知语言学、普遍语法的影响,并且又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进行的创新理论研究。
2 语言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迁移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是传统语言迁移研究,研究者倾向于把迁移分为正负两种迁移,而且认为错误的产生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但是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语言迁移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 正向迁移正向迁移就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规则,对学习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
如果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词汇规则相似,那么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就会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会非常好,也就是说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语法有相似的地方就会促进学习者的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
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 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 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
在众多的表述中,Odlin的定义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
他认为语言迁移源于目标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语言间的异同,是一种跨语言影响。
语言迁移是有正、负之分的。
正迁移能够推动二语习得,负迁移则会妨碍二语习得。
所以,研究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对于二语习得者以及教学者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干扰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
下面我将以我们中国二语习得者为例来进行分析,假定第二语言是英语。
从语音层面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有着不同的发音规则,可是二语习得者普遍倾向于用汉语的发音去代替英语的发音。
所以在这些习得者中,语音负迁移是比较突出的迁移现象。
例如,很多习得者会把英语中的[θ]发作是[s]。
从语义层面来看,习得者常常将汉语搭配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去,认为汉语和英语的词汇是一一对应的,从而产生许多词汇负迁移错误。
例如,“look at”意为“看”,那么在翻译“看电视”的时候,习得者可能就会按照汉语的搭配习惯翻译成“look at the TV”,而实际应该翻译为“watch TV”。
从句法层面来看,那些对句法规则掌握不是很牢的习得者常常会套用汉语的句法规则,从而产生句法负迁移现象。
例如,“你是要去动物园吗”,习得者可能就会翻译成“ You’re going to the zoo”,而实际应该翻译成”Are you going to the zoo”。
之所以习得者会犯错,就是因为他们套用了汉语的主谓宾结构。
从语用层面来看,习得者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语用负迁移现象。
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迁移研究一、概述语言迁移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受到其母语或其他已学语言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方面。
语言迁移研究对于理解二语习得机制、优化语言教学方法以及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迁移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比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迁移研究逐渐深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语言迁移现象日益普遍,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机制,总结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迁移特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我们期望能够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语言迁移的定义与背景语言迁移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现象,它指的是学习者在掌握第二语言(L2)时,不自觉地受到其母语(L1)影响的现象。
这种现象既可能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如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发音等,也可能表现在语言功能上,如语用习惯、交际策略等。
语言迁移的存在,既可能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可能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即负迁移。
语言迁移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语言学习理论。
当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盛行,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母语作为已有的语言习惯,会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干扰。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再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干扰,而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第二语言学习已成为许多人提升自我竞争力、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探索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提高第二语言教学质量、促进语言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母语迁移现象,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探索新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母语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迁移母语习得知识和语言习得偏好。
母语迁移有三个主要特征:知识迁移、习得偏好迁移和语言表达策略迁移。
在空间形态方面,学习者利用母语的语法结构来构建第二语言的句子;在词汇表达方面,学习者会利用母语单词替代第二语言单词,在情感表达方面,学习者会利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第二语言的概念。
此外,母语迁移还会受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认知技能、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同时讨论了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教学来有效地管理和减轻母语迁移的影响。
Introduction母语是一种与学习者生命中的关系最密切的载体,表达着学习者的记忆、感受、思维及情感等。
因此,学习者会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迁移母语知识和语言习得偏好,这称为母语迁移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母语迁移现象,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探索新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Literature Review母语迁移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系统都会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母语迁移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来进行描述:知识迁移、习得偏好迁移和语言表达策略迁移。
1.识迁移知识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新语言时,会利用母语中的语言结构来填补新语言中不足的空白,从而使得新语言句子变得更加理解和清晰。
例如,中文汉语语言结构中有”是不是“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表达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句子,而英语则没有这样的句式,因此,中文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就可能会将”是不是“这样的句式迁移到英文句子中,从而使得句子变得更加清晰易懂。
2.习得偏好迁移习得偏好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利用母语习得知识和词汇来表达第二语言的概念。
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现象
新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机遇,学习第二语言也不例外。
即使学习这些语言的人可能没有受过深入的语言教育,也会遇到了熟悉的语感和习惯。
这样的现象被称为迁移。
迁移指的是固有语言中由于习得另一种语言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其特征是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讲话者以本族语言的方式、表达方式或词汇用法来表达新学习语言中的意思。
这种现象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很常见,尤其是在新学习语言仍然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
比如,一位漢語正在学习英语时,他可能会以漢語的方式说出“我昨天吃㪊”,而不是正确的英语句子“I ate noodles yesterday”。
当然,这种现象也有其好处,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地完成学习,节省时间。
但讲话者也应尽力避免使用迁移词汇,以尽可能保持学习的正确性。
总的来说,迁移现象是学习第二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加快学习速度,但也应努力避免使用迁移词汇,以便能够正确地学习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语言迁移现象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他把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归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认为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难点。
二语/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原来的母语语言行为习惯会影响到新的语言习惯,当母语(L1)的某些特征与目标语(L2)相似或一致时,起促进作用,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当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很大时,易产生干扰(interference),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一.不同语言层面的语言迁移现象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涉及到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各个层面:1.语音层面语音迁移是语言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语语音/b, t, d, p/等与汉语相应的音相似,因此说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发这几个音时不会有太大困难。
但是,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 intonation language), 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用语调来辨别句义,而汉语则属于 "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属于阴阳上去四声的声调语言,以声调区别字义。
这两种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相差很大。
比如英语的某些音素在汉语根本没有,如[θ] [δ] [?] [∫],所以thank, they, thing,shell常被读成[sink][zei][sin][sel]。
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也往往会令中国学生犯难,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迁移。
2 词汇层面英语的词汇极为丰富,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语习得者在处理和运用英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出现各种词汇的错误,如词性错误、词汇搭配错误、词义误用等。
232基于语言游戏论分析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文/周云锐摘要:汉语与英语的教学中,使用过程中的多样性与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语言的迁移现象,并从中获得了语言游戏教学论中“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等量效果。
在现代语言游戏论的“家族相似性”和“意义即使用”为理据的研究中,要切合语言分析论证实际依据,并从中就语言游戏规则和教学使用变化体验,从中实现英语表达习惯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对大学英语和大学与语文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扶正作用。
关键词:负迁移;高职;英语写作二语习得的过程,除了受本体母语化作用影响外,还受原有语言思维对新知识的冲击。
母语迁移现象的根本因素是使用者就某些结构移植到目标语言中,也就是母语之于外语的负面影响。
在中英语言的学习中,“汉化口语”和“汉式翻译”论研究价值中,学习者混为一谈的盲从式学习中,就是所谓的语言迁移现象。
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除了受母语与二语所处的生活形式变化引发的语言游戏规则改变外,还受语言意义的不同而形成不同表达形式下语言丧失本真价值。
应当正确对待语言迁移,才能实现二语习得成功。
一、语言游戏论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维特根斯坦理论,着重强调了“语言在说话者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只有在特定意义上”才能实现。
“语言游戏说”的基本研究中,就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传统意义上的意义价值凸显,本真意义即“意义即使用”具有重要的否定传统价值。
语言游戏论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中,以实例Obey orders 、 sing a song 、 guess riddles 、solve word problems 等实例论证分析,证实“语言游戏说”,在日常翻译中的局限性,并以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遵守彼此的规律。
而只有在特定的语境,语言游戏的参加者才谈得上遵守规则。
二、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一)迁移分类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归类主要有两个项目,即旧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促进错用和干扰作用,即现象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论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与外语教学作者:肖英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4期摘要:二语习得中母语对目标语的迁移现象非常普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年龄、性别、文化差异等方面干扰均可产生语言迁移。
在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进行了剖析后,进一步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言正迁移的促进作用以及克服负迁移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言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65-02前言自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学者对语言教学研究的领域开始不断扩大,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现象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由于对其语言规则不熟悉,在运用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母语影响,并用母语(L1)的语言规则处理目标语(L2)的现象叫做语言迁移。
英国语言学家Ellis把迁移定义为“二语学习者在构建二语知识的同时,并入自己的一语特征”。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当母语的某些规则与目标语类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反之,当母语与目标语的某些特征不同时,学习者在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时就会借助母语的规则,从而产生负迁移。
因此,本文将从心理语言学层面来探讨语言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语言产生于社会,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语言迁移和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不容忽视。
语言习得受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语言环境等影响。
1.性别因素与语言迁移男女在学习外语中的差异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
关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12英语教本一班胡绍聪4301120114 摘要:语言迁移研究并不是新话题,但是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两条主线和四个主要内容都包含母语迁移的内容这样一个事实来看,它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Ellis甚至评论说“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从二语学习者在语音、词法、句法到语义各个语言层面频繁出现母语迁移现象的角度看,语言迁移是不能忽视、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语言迁移的研究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母语迁移研究,比如语言迁移理论的反思和语言迁移研究范畴的拓展。
基于这样的研究发展趋势,再次阅读已有的语言迁移研究文献发现,有两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语言迁移的定义和语言迁移的理论解读。
关键词: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连接理论一、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
James借此描述语言迁移的概念:“第一语言的学习将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James,1980)事实上,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存在各种不同的表述,如: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borrowing);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constraint)。
在林林总总的表述中,Odlin的语言迁移定义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可:“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应该说,该定义明确了语言迁移不单指传统二语习得研究中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而且还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新语言知识习得的影响。
至此,母语对于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学习者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已有的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后学的第二语言知识的影响都可以纳入语言迁移研究的范围,从而大大拓宽了语言迁移研究的视野。
比如:中国大学生在学习了10年英语之后再选修法语,其英语知识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法语的学习;学习者在掌握了英语动词过去时的基本构成规则后,出现类似goed to school的过度使用(overuse)现象,都可以归入语言迁移研究的课题。
然而,这一被许多研究者高频引用的语言迁移定义的完整性仍然值得探讨。
虽说相比较而言,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可能更明显,可能在语言的不同层面更多的暴露出来;但是,大到长时间生活在外语环境下的移民孩子出现母语缺失(at 2trition)的现象,小到中国学生汉语表达和英汉翻译中出现的各种“英式”表达的实例可以说明,第二语言对于母语的影响是的确存在的,这些现象也应该成为语言迁移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语言迁移的分类其次,广义的语言迁移具有动态的特征,即语言迁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在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阶段呈现不同的迁移特征,可能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变化。
Gass曾经指出“我们需要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动态研究”(Gasss,1992);Taylor分析了不同水平的西班牙学生所犯的英语语法错误,发现水平低的学生所犯的错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受母语的影响,而水平高的学生所犯的错误中受母语影响的明显减少。
我们认为,语言迁移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其中已有知识包括学习者的母语以及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其它任何语言知识;语言迁移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
关于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和连接理论学习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尽管各种理论和假设的学派背景不同,他们都力争从各自的观点出发,试图寻找两个问题的答案: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迁移了什么?为什么会迁移?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假设———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连接理论———在不同时期都被用于解释语言迁移现象。
(一)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 the sis) Lado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 发展了Fries先期的研究,提出“对比分析假设”。
这种假设就是对不同语言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比较,根据比较分析出的差异,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的难点及输出和输入中的错误(Lado,1957)。
换言之,比较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异同可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的内容将促进目的语的学习,而母语中与目的语差异将导致目的语学习困难。
不可否认,对比分析假设对语言迁移早期研究的解释、对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语言学研究做出过贡献;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回过头看,对比分析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力,典型的反例来自于二语习得过程的实例:语间差异不一定必然导致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而语间相似之处也可能在二语习得中出现错误。
除此之外,对于以下现象解释乏力暴露了对比分析假设本身的局限性:不同母语者(如汉语母语者和俄语母语者)习得同样一种第二语言(如英语)时会犯类似的错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是固定的,而母语英语者学习汉语和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所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错误却是不一样的。
(二)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行为主义认识论发起了挑战,提出心智主义认识论的普遍语法。
以普遍语法为理论框架的语言迁移研究也经历了完全否认母语迁移作用到寻求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关系的过程。
支持普遍语法的Dulay和Burt报告自己的研究发现:汉语母语儿童、西班牙母语儿童与英语母语美国儿童在习得11个英语语素的顺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由此推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一样,都遵循大脑中的普遍语法规律,进行一个创造性的建构过程,这就是名噪一时的L1=L2假设。
然而,这种观点有妄下结论之嫌,轻率地完全否定了母语迁移的作用。
后来,迁移研究的争论焦点转到二语初始状态,研究者不再简单地把母语迁移与普遍语法看作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转向探讨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以此揭示母语迁移的作用,并形成了关于中介语初始表征中的迁移问题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假设:完全迁移/完全可及假设、最简树假设、特征值缺省假设。
但是,普遍语法最早是针对儿童母语习得提出来的,它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解释力和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而且普遍语法对于语言习得与语言迁移的假设存在概括性强、实证性差的不足。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大脑和神经科学为基础的连接理论被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为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打开了另一种新的思路。
(三)连接理论(Connectionism)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习得的研究强调人的内在认识过程,对语言迁移的成因、迁移条件的研究跳出语言本体的视野,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能力被纳入研究的视角、被用于解释语言迁移的现象,其中有代表性的认知理论当推连接理论,其代表是“平行分布加工模型”(Paral2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王薇,2004)。
该理论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大脑就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关系的倾向,它可以从视觉、听觉、知觉、触觉等渠道获取信息并可以把这些信息储存在由形似神经元的大量节点织成的神经网络,这些节点之间的连接力度或因被激活而加强,或因被抑制而减弱。
连接理论从大脑的神经科学出发解释语言习得的过程,也被用于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的现象: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大脑已经贮存了大量的母语知识,可能成为习得第二语言时可供利用的“语料库”,同时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根源。
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新知识时,大脑很自然的会去寻求业已存储的母语的相似点,通过不断的搜索和对比,一旦两种语言知识实现连接,母语知识和特征可以被激活从而进入学习者的第二语言。
由此说明迁移的成因和迁移的途径,说明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顺向迁移的问题。
可见,与普遍语法不同,连接理论认为语言迁移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先前知识(包括母语和已有二语知识)的对比和整合的机制上,不必用人脑与生俱来的能力去解释迁移现象。
结语语言迁移定义本身存在的缺陷,是造成相关研究混乱和片面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继续影响将来的迁移研究,思考和提出一个更加完整和严谨的语言迁移的定义是迫切的任务,它比具体的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更有意义。
而且,新知识向已有知识的逆向迁移,母语知识、已有二语知识如何相互作用影响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成效,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比如Cook提出多语能力(Multi2 competence)假设以揭示大脑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互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机制维度、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单个语言学理论或者认知理论可能难以解释各种各样的语言迁移现象。
上述三个理论假设从各自的角度和观点出发,为解释顺向迁移———已有知识(或母语知识)对新知识(或者第二语言知识)的影;Kecskes认为“共同概念基础”(Common Underlying Conceptual Base)是所有双语语言活动的基础和源泉,通过共同的概念基础两种语言发生着独特的共生作用。
所以,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研究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James.Contrastive Analysis[M].London:Longman, 1980.[3]Gasss,nguage Transfer-in Language Learning(revisededition)[M].Amsterdam:JohnBenja2mins,1992.[4]Lar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5] 王薇.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模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16224. (责任编辑陈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