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983.50 KB
- 文档页数:109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第一节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
评估和预测[目的要求]1。
掌握工作环境评估的意义以及接触评估的概念和方法生物监测概念2.熟悉健康监测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以及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和内容3.了解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学习点]: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危害健康的职业有害因素,首先要通过工作环境评估、生物监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估,全面识别、评价和预测职业有害因素的性质、程度和工作条件,并估计长期影响的风险程度,提出风险管理措施。
1、工作环境评估(1)工作环境评估的目的和意义1。
通过工作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分析了工作环境中职业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和时空分布。
2。
估计操作人员的暴露水平,为分析暴露水平-反应(或效果)提供依据;3.了解工作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估工作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的要求;4.检查预防措施的效果;5。
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制定和修订健康标准提供依据(2)暴露评估的概念1。
暴露评估的概念暴露评估是通过询问、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它是工作环境评价的核心。
2。
暴露评估的目的是评估一般人群或不同亚人群(如接触某些化学品的职业人群)对有害因素的暴露程度或可能程度,并为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暴露数据和暴露条件。
3。
接触评估内容(1)接触人群特征分析,如接触人群的数量、性别和年龄分布;(2)接触途径和方法的评估,如有害因素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和接触的时间分布;(3)接触水平的估算不仅要通过工作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的数据来估算接触水平,还要注意其他接触方式,如食物、饮用水和生活环境等。
-1-4。
接触评估的主要功能是为评估接触-反应(效果)关系和风险分析提供依据2。
接触评估方法(1)调查研究是最常见的接触评估方法,也是接触评估的重要依据询问的内容包括专业历史、联系群体的特点、联系方式、联系方式、联系时间等。
项目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分级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对施工区域、办公场所及相关活动领域内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与评价,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项目经理部所属施工区域、办公场所及相关活动领域内所产生的与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有关的危害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活动。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项目经理负责审批本项目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及评价清单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清单。
第四条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一、项目综合办公室负责对项目办公场所和生活设施及交通车辆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
二、项目安保部负责组织、指导各部门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以及重大危险源的调查、辨识、评价,并最终进行汇总,建立和管理辨识评价清单,督促、检查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排查及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报公司安全管理部。
三、项目安保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针对本项目已辨识的重大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
四、项目工程部负责对施工过程及推广“四新”和节能减排时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评价。
五、项目安全总监根据公司已辨识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清单(指南)和本项目已辨识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负责组织对本项目施工区域、办公场所及其相关活动领域内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二次识别、评价。
项目工程部负责编制相关的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安保部负责监督检查其落实情况。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方法第五条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辨识范围为充分辨识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根据项目施工区域、办公、生活场所及其相关活动领域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容易导致职业病、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中毒、火灾等方面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物资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 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职业病潜伏期达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疗,病死率较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防治职业病是项目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出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基础,辨识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是否全面,并为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手段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支撑。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项目轨道施工工程,作业方式有土方开挖、盾构掘进、电焊、油漆、防水、拆除等。
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样性。
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地铁施工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化学毒物等。
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为全面、准确、有效的识别职业危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辨识可划分为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部分。
(一)施工前辨识:项目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
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
识别范围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