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最新
- 格式:ppt
- 大小:7.59 MB
- 文档页数:102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概念和意义1.1 消防安全燃烧的定义1.2 消防安全燃烧的意义第二章火源与燃烧过程2.1 火源的分类与生成机理2.1.1 火源的分类2.1.2 火源的生成机理2.2 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2.1 燃烧三要素2.2.2 燃烧的特点第三章燃烧的基本条件3.1 可燃物3.1.1 可燃物的分类3.1.2 可燃物的特性3.2 氧气3.2.1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3.2.2 氧气的供应方式3.3 点火源3.3.1 点火源的种类3.3.2 点火源的作用与选择第四章燃烧的支持条件4.1 点火温度4.1.1 点火温度的定义4.1.2 点火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2 燃烧温度4.2.1 燃烧温度的定义4.2.2 燃烧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3 燃烧的活性4.3.1 燃烧的活性定义4.3.2 燃烧的活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第五章火灾的危害5.1 火灾的危害种类5.1.1 火灾对人员的伤害5.1.2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5.2 火灾的危害机理5.2.1 火灾蔓延机理5.2.2 火灾烟气的危害第六章火灾的防控措施6.1 消防设备与装备6.1.1 消防器材的分类与作用6.1.2 消防器材的使用与维护6.2 消防系统6.2.1 消防水系统6.2.2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6.2.3 消防烟气排烟系统6.3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6.3.1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6.3.2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6.3.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第七章灭火与救援7.1 灭火技术7.1.1 灭火剂的种类和选择7.1.2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7.2 灭火救援措施7.2.1 火灾现场的初期处置7.2.2 火灾扑救与逃生自救第八章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减轻8.1 灾害事故的预防8.1.1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的关系8.1.2 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8.2 灾害事故的减轻与应急处理8.2.1 灾害事故的事后救援与处理8.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章案例分析9.1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9.2 消防安全事故案例分析9.3 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案例第十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未来趋势10.1 消防安全技术的发展10.2 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10.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创新结语以上是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的大纲,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章节题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1.下列()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A)汽油桶(B)可燃气体(C)蒸汽锅炉(D)气体钢瓶参考答案:B2.下列()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粉尘(B)炸药(C)钢瓶(D)炸弹参考答案:C3.()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参考答案:A4.()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参考答案:C5.()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爆炸极限参考答案:D6.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参考答案:A7.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四种。
(A)动力燃烧(B)扩散燃烧(C)着火(D)阴燃参考答案:D8.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A)沸溢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参考答案:A9.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A)闪燃(B)阴燃(C)自燃(D)轰然参考答案:B10.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A)闪燃(B)自燃(C)阴燃(D)轰然参考答案:C11.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可燃固体(B)可燃液体(C)可燃气体(D)液体混合物参考答案:A12.木材燃烧属于()。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B)表面燃烧(C)扩散燃烧(D)蒸发燃烧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D)喷溅燃烧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B)CO(C)H20(D)灰分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B)减光性(C)扩散性(D)恐怖性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B)闪燃(C)燃点(D)爆燃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B)闪燃(C)着火(D)爆燃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B)<280C(C)≥28℃(D)≤28℃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B)<60℃(C)≥600C(D)≤28℃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物质。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本质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也称链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
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活化中心——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反应。
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连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瞬间自发进行若干次),直至反应物燃尽为止。
当活化中心全部消失(即游离基消失)时,链反应就会终止。
链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综上所述,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链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三、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够发生燃烧,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宁安课堂---第二章习题练习一、判断题1.凡是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成为助燃物(正确)2.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错误)3.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错误)4.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错误)5.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不能抑制烟气扩散(错误)6.爆炸温度极限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汽浓度等于爆炸极限时的温度范围(正确)7.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确)8.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错误)9.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正确)10.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正确)11.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外一处的现象(正确)12.窒息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错误)13.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错误)14.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吸热反应(错误)15.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正确)16.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错误)17.消除和控制明火源是消除火源的防火措施(正确)18.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错误)1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正确)20.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正确)二、单选题21.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B)A 闪点B 闪燃C 燃点D 阴燃22.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A)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A 沸溢燃烧B 表面燃烧C 分解燃烧D 蒸发燃烧23.(B)可能发生阴燃。
A 塑料B 煤C 橡胶D 蜡烛24.(D)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灭火救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第二章物质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3、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5、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6、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7、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8、窒熄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9、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10、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11、国家标准GB/T 4968—2008《火灾分类》中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定义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六中不同的类别。
(√)1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1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一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1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二、单项选择题(四选一)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A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D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B)发光、发烟(C)火焰、发烟(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3、燃烧应具备___A__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消防员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燃烧物质与燃烧过程1. 燃烧的条件:(1)燃烧物质(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行燃烧的能力);(2)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必要条件);(3)点火源(点燃燃烧物质的外部能量,如火焰、电弧、高温等)。
2. 燃烧过程:(1)点火阶段(点燃燃烧物质的外部能量);(2)起火阶段(着火点周围的燃烧物质开始燃烧);(3)蔓延阶段(燃烧物质不受限制地迅速燃烧);(4)熄灭阶段(燃烧物质被灭火措施消灭燃烧)。
3. 燃烧物质的分类:(1)可燃物质(易燃物、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可燃固体);(2)不燃物质(不燃固体、不燃液体);(3)难燃物质(非金属材料)。
二、火灾的暴露危险性和隐蔽危险性1. 暴露危险性:(1)明火(火焰和热辐射);(2)烟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有毒气体);(3)高温(热辐射、热气流);(4)辐射(电磁辐射、紫外线辐射)。
2. 隐蔽危险性:(1)燃烧物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可燃固体、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2)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氯化氢、硫化氢等);(3)易爆危险性(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4)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气体、放射性液体、放射性固体)。
三、火灾的防控与灭火1. 火灾的防控:(1)火灾的预防(消防设施、消防设备、安全生产管理、消防安全教育);(2)火灾的控制(各种灭火器材和灭火装备)。
2. 灭火方法:(1)化学灭火(干粉灭火剂、泡沫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2)物理灭火(水、灭火器、泡沫、砂土等);(3)机械灭火(消防救援设备和装备)。
四、火灾的扑救与逃生1. 火灾的扑救:(1)扑救原则(扑救时机、扑救方向、扑救方法);(2)扑救工具(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3)扑救步骤(报警、逃生、扑救、灭火、排烟)。
2. 火灾的逃生:(1)逃生自救(逃生通道、逃生装备、逃生技能);(2)群众疏散(警报、疏散指挥、集结点);(3)人员搜救(火场搜救、烟气搜救、高层搜救、地下室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