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论文-——食堂排队现象的经济学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从食堂香锅排队现象看排队论尹凯凯2012011109(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37班)【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接受某种服务,排队等待是常见的现象,排队问题总是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如车站排队买票、剧院排队入场等。
本文基于现实问题——食堂香锅排队问题,以此结合泊松分布及排队论等相关知识完成研究,并通过matlab仿真比较不同排队方式的效率高低。
【关键词】排队论 M/M/c M/M/1 泊松分布1.排队论1.1背景介绍排队论是研究排队现象的理论和应用的学科,是专门研究由于随机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拥挤现象的科学。
20世纪初丹麦数学家、电气工程师爱尔朗把概率论应用于电话通话问题,从而开创了这门应用数学科学。
20世纪30年代中期,费勒引进了生灭过程,排队论才被数学界承认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20世纪40年代排对论在运筹学这个新领域中成了一个重要的部分。
20世纪50年代初肯德尔对排对论作了系统的研究,他用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排队论,使排队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起排队论研究的课题日趋复杂,很多问题很难求得精确解,因此开始了近似方法的研究。
排队论应用范围很广,它适用于一切服务系统。
尤其在通信系统、交通系统、计算机存储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应用的最多。
排队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等公共汽车排队,到商店购物排队,交款排队,到医院看病等待排队,买火车票排队,托运行李排队,取货排队, 这是人的排队。
还有另一种排队,例如文件等待打印或发送,报告等首长批示,路口红红灯下的汽车、自行车等待通过路口,这是物或设备排队。
总之,凡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事业和工作,凡是出现拥挤现象的领域,都是排队论的用武之地。
1.2排队系统描述排队系统又称为随机服务系统,是研究服务过程和拥挤现象的随机模型。
排队系统的共同特征:•请求服务的人或者物——顾客;•有为顾客服务的人或者物,即服务员或服务台;•顾客到达系统的时刻是随机的,为每一位顾客提供服务的时间是随机的,因而整个排队系统的状态也是随机的。
基于排队论理论的食堂管理优化问题研究(上)2200字本文以高校的学生食堂为例,基于排队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了食堂窗口的优化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并结合模型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根据得到的结果,最后给我校的食堂的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辅助学校后勤管理者的决策。
希望本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校长期以来的食堂排队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并且也可为其他同类学校的食堂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毕业排队论食堂管理计算机仿真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增加,这也对学校的后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在服务规模和质量上,同时要求更加科学和规范的统筹管理。
特别是学校的食堂工作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食堂的餐饮质量和管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四川师范大学成立于1946年,经过6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的办学。
由于学校本部用地较为紧张,办学受空间的限制,现在学校本部拥有学生食堂两个,在食堂运营过程中时常有学生反映,学校就餐排队时间较长,本文通过对部分食堂运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充分利用数据-,模型-决策课程中学习的建模方法,建立模型并求解,最终指导决策,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食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的规模较小(这里的规模用打饭的窗口数来衡量,下同),学校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但是学生的排队等待时间较长,在这种形势下往往会造成:①学校就餐整体时间较长,影响学生的作息甚至学习时间,长期会导致学校的声誉收到影响。
②学生插队,甚至带来不必要的人员冲突,需要专门的人员负责排队,给管理带来麻烦。
③学生外出就餐,造成学生顾客群体的流失,使得食堂的盈利能力降低。
而当食堂的规模较大时,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但是这又导致过高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使得学校的后勤成本较高,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食堂规模与食堂服务质量之间的“二律孛反”效应,因此要想合理的解决该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且要基于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指导决策。
简析学校食堂排队现象 一.现象阐述在三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不会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未来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凉菜间为B 窗口打米饭处为C 窗口A 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少B 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C 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大菜劳动力少 二.消费者(学生)角度分析解释一: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假设有两个参与者X ,Y他们面对同一个人气菜品a 有两种选择:排队或者不排队假设他们排队或不排队的效率图为下图根据占有均衡的原理,无论对方采取何种策略,“我”都有唯一的最佳策略,即选择不排队,最终虽然大家都不排队得到的效用最小,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排队。
解释二:根据供给需求理论来解释假设A 类窗口中的a 菜品需求曲线如下图需求量为Q 当a 菜品出现排队状况时,需求量增加,则有两种情况。
1. 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Q1)2. 需求量超过供给饱和线(Q2)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根据需求定理(在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我们的均衡点按照理论应该移动到(P1,Q1)或者(P2,Q2)点.但是,由于学校食堂是定价销售,随着需求量的移动,价格却不会降低。
则,消费者就会承担阴影部分的损失。
所以无论消费者排不排队,实际上,都有一部分损失。
这个时候,消费者有两种选择1. 选择别的不需要排队的菜2. 打这个菜选择1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这个菜的效用选择2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别的菜的效用显性成本是打菜浪费的时间效用从基数效用的假设上来说,假设所有A 窗口菜品效用都是2,选择别的不排队的菜品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由于个人偏好,主观感受等差异,实际不同菜品的效用没有办法衡量。
所以,我们也有可能选择打这个菜。
这个时候,我们又面临两种选择,是排队还是不排队?我们的菜品实际上每一份菜的效用是不同的。
基于排队论理论的食堂管理优化问题研究(下)【摘要】本文以高校的学生食堂为例,基于排队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了食堂窗口的优化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并结合模型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根据得到的结果,最后给我校的食堂的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辅助学校后勤管理者的决策。
希望本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校长期以来的食堂排队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并且也可为其他同类学校的食堂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排队论食堂管理计算机仿真在前一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食堂的背景现状、数据统计、模型假设模型建立等基础工作和步骤,在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数据模型的求解和经济性分析,并得出最合理化建议一、模型求解由此可见,当我们中午在11:40~12:00这个时间段去学一食堂吃饭时,一进门就会发现里面人满为患,几乎不可能找到空闲的窗口。
而且,已经8个同学在排队买饭。
3人正在排队等待,平均一个窗口5人。
当我们开始排队时,要过60秒才能轮到我们,要过80秒我们才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二、经济性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当窗口数超过6时,即使增加再多的窗口,其平均排队时间的拜年话绝对值大小也只在5秒左右,而这么少的时间间隔我们认为对学生是不会造成什么影响的。
但是增加窗口会给食堂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增加。
至于小于5个窗口时,平均排队时间会有所增加,这就会引起学生的抱怨,造成学生的流失,当然也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最佳的窗口设置是6个或7个。
对于学生方面来说,当然是排队等待时间越短越好,即7个窗口比6个好。
对于食堂方面来说,窗口数的增加一方面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会缩短排队时间。
一般来说,每增加一个窗口,需要多配备三名服务人员以及一些配套的设施。
所以增加窗口数所带来的成本等于新增服务人员的工资加上配套设施的维修与清洗费。
新增窗口得到的收益是很难估量的。
在此我们引入等待损失的概念,即由于排队等待食堂所减少的收益。
经济学观点看待在肯德基或者麦当劳等快餐店里,排队现象很普遍。
从经济学角度,顾客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来选择最优的队伍,使自己的从中获得的预期效益(如成功地购买到食物)超过因此产生的成本(如等待时间和购买的花费)。
但是,顾客认为最优的选择是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决策的,选择的结果不一定是最优的。
笔者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消费者各种理性行为和快餐店里出现的各种现象。
标签:理性行为成本—效益分析不完全信息最优决策当你要去肯德基或者麦当劳,走进餐厅内时,在众多的窗口的排队队伍里面,你会选择哪一支?当你在排队等待的时候,又新开了一个窗口,你会怎么做?你是否走进一家快餐店,发现长长的队伍,然后就离开了呢?你是否遇见过排在你前面的顾客点的菜单需要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等待?经济学观点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的排队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非常的有用。
总的来说,在面临一系列选择时,顾客一般都会比较自己的从中获得的效益和因此产生的成本,来做出自己的决策。
大多数的顾客在做出选择时,都预期自己从中获得的效益高于或等于成本,当时的决策是最优。
一、理论基础和前提假设1.理论基础在肯德基或者麦当劳等快餐店里,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
消费者都是从自己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做出决策。
2.前提假设(1)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消费者事先不了解其他消费者的情况和其他快餐店情况。
(2)顾客之间不存在共谋。
消费者之间不会商量来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如在快餐店里遇见熟人,顾客可以插队。
二、现象分析1.“不如意”的最优选择在现实经济中,顾客是在没有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决策和选择的。
举例说明,顾客不会事先对每队队伍里的人进行调查,他们购买哪些食物,从而能判定那支队伍的等待的时间最少。
但是,问题出来了。
第一,其他顾客会觉得这是个人事务甚至是一项隐私,不会将在自己的所点的食物透漏。
所以,这些信息不是现成的。
第二,假定你能获得这些信息,但是获得这些信息的所花费的时间远远的大于排队等待的时间,进而使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提高,而使你从中得到的效益超过了成本,所以没有顾客愿意这样做。
浅析学校食堂排队现象学号:111054010149 姓名:叶伟鹏班级:营销11-1 指导老师:吴彤关键词:需求、供给、效用、竞争摘要:由于食堂与现今商业因素高等学校的特殊关系,使得高校食堂成为利润颇高的一个行业。
局限于现在本人知识不足,只能对食堂的一个细节问题做一个浅析。
食堂排队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供不应求和寡头垄断。
一、供不应求是排队重要原因之一(一)供应方面的原因:1.由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特殊性,人数与硬件配套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一直存在,时常看到很多消费者晚下课而只能被迫选择单一的菜种,即使排队也不得已而为之。
学校已知的食堂有4个,而又以一饭堂最大,但根据食堂的座位量和开放窗口的情况,在半饱和的容量下尚且不能完成正常的供应,更何况是饱和的情况,在此还不包括考虑食堂饮食质量的问题。
所以大部分消费者不得不在漫长的等待中排成长长的队伍,使得食堂人满为患,“等饭者”与“端饭者”往往摩肩接踪。
2.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加入了新的商业因素,所以利润也摆在了承包者的面前,所以,生产者会从利润出发尽量避免食物有剩余,而晚到者(由于课程时间与食堂时间的不协调,大部分为刚下课的学生)只能选择次一等的消费。
(二)需求方面的原因: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总人数达到1.8万人,无可臵疑这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表示其中有着同样巨大的日常饮食需求,而学校占地只有600多亩的,注定食堂的数量和容量都无法达到要求以供给如此多的需求,而现实也是如此,所有食堂的总量和容量不能满足校内学生的一半,所以需求旺盛形成卖方市场,消费者只能是争抢资源,而在大学的食堂只能通过排队的方法以求达到基本的生存需要。
二、某些窗口因为效用问题而排起了长队由于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因此每一种菜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效用也是不同的。
一些人比较多的窗口,某些个窗口的菜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效用,所以学生就宁愿排长点的队去打这个菜。
在某些窗口,比如北方面食窗口,会经常见到它的队伍比一般的窗口要长得多,除了窗口少的原因之外,它的效用也不可忽视。
食堂插队现象看法
食堂插队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很多人都会为此感到不满和不舒服。
插队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其他人的用餐体验,还会给食堂管理带来困难。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遵守规则,不插队。
同时,食堂管理人员也应该加强对插队现象的管理和监督,加大罚款力度,让插队者付出代价,以此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
此外,对于一些经常插队的人,还可以通过上课进行教育和宣传,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不便和影响,从而自觉遵守规则,保持良好的用餐秩序。
总之,食堂插队现象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文明素质的问题。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规则,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用餐环境。
- 1 -。
针对食堂就餐排队等现象谈规划作文在学校或者单位的食堂里,就餐排队那可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天一到饭点,那队伍就像一条条蜿蜒的长龙,大家都眼巴巴地望着窗口里的美食,一边流口水,一边慢慢往前挪。
这排队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唠唠,再谈谈我的一些规划。
咱们说说现在食堂排队存在的现象。
有时候那队伍排得乱七八糟的,你会发现有一些“插队小能手”就像灵活的泥鳅一样,悄悄地从旁边溜到前面去。
这可就惹恼了后面老老实实排队的人,本来排队等饭就已经让肚子里的小馋虫不耐烦了,再遇到这种插队的,那心里的小火苗“噌”地就起来了。
还有的时候,食堂工作人员打饭的速度就像蜗牛爬一样慢,不是他们故意的哈,可能是前面的人点的菜太复杂,或者设备有点小故障。
但是这就导致队伍越排越长,大家的耐心也一点点被消磨掉。
那针对这些情况,我有这么几个小规划。
第一,咱们得加强排队秩序的管理。
在食堂门口或者排队的地方,贴上超级醒目的标语,比如说“排队是美德,插队讨人嫌”“有序排队,快乐就餐”,字儿要大,颜色要鲜艳,最好再配上一些搞笑的小漫画,像画一个小人因为插队被大家用筷子追着打的画面,保证让大家看一眼就忘不了。
然后呢,安排几个“排队小卫士”,可以是食堂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也可以找一些志愿者同学或者同事来帮忙。
他们就站在队伍旁边,一旦发现有人插队,就吹个小哨子,像足球裁判那样,然后让插队的人到队伍最后面重新排起。
要是插队的人不服气,“排队小卫士”就可以给他讲讲道理,比如说“大家都在排队,你这样插队是不公平的,就像大家都在遵守交通规则,你突然闯红灯一样危险哦。
”第二,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打饭效率。
食堂可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就像运动员训练一样,让他们打饭的动作又快又准。
比如说练习怎么快速盛菜,还能保证分量均匀,这可是个技术活呢。
另外,食堂可以更新一些设备,如果那个打饭的勺子老是不听话,盛不起来菜,那就赶紧换个好使的勺子。
还有哦,食堂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点餐系统,就像在快餐店里那样,大家可以提前在手机上或者食堂的自助点餐机上点好餐,然后到窗口直接取餐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排队等待的时间。
简要分析食堂就餐中排队的经济学原理“打饭真的残酷吗?谁让饥饿总是难忍的。
不像减肥的人无所谓,不吃不喝不花钱。
往前一步是大厨,往后一步是人海,钱不多肚很饿心还不安稳…”一首《大学食堂之歌》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在清华这样的现象虽不严重,却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接下来就用本学期学到的经济学原理对大学食堂中关于排队问题这个有趣的现象进行分析。
一、插队问题排队是资源配置不足的结果,上完课饥肠辘辘的时候再去排队显然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于是这就滋生了一些插队者的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来解释这个问题。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只考虑两位同学A与B。
假设排队需要花费5分钟,插队的人只需要3分钟,但被插队的人需要花费8分钟。
由表格可以清晰的看出,双方都排队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A同学可能想:“我不知道B 同学怎么想的,如果他排队,我最好去插队,因为如果排队我将花费5分钟,而如果去插队的话只需要3分钟。
”因此A的占优策略是去插队。
同理,B的占优策略也是去插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会选择去插队,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最糟糕的选择,因为总的花费时间是最大的,资源配置效率最低。
将这种情况推广到很多人的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去插队,那么食堂将会相当的混乱。
但是实际中这种结果并没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道德规范是大家都达成了一种合作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去排队,从而使效率最高。
当然,在实际中也会有一些人去选择插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赶时间或者自身的素质问题,不属于人为所能控制的,因而也不再去讨论。
二、队伍选择问题排队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有的窗口队伍排得很长,有的队伍却只有区区几个人,这个现象在各个食堂见也存在,譬如清芬的包子以及香锅队伍就一直很长,桃李的铁板队伍就比较少。
如果按照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打到饭(因为排队时间是一种机会成本),这个现象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是因为每个人给窗口的评价都不同,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其数值化。
关于食堂档口经营的一些经济学分析[摘要] 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中的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结合消费者心理学的知识,并联系实际,对我校东区芳霖园的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档口的经营方法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供给与需求消费者心理盈利性一、导读我曾经在无意间听到楼管阿姨们的一句话,一位阿姨感慨的说“现在这是时候谁的钱最好赚,当然是学生的钱啦!”当时听的时候不自觉一笑,觉得说的太有道理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当我们肚子饿走进食堂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食堂各个档口的叔叔阿姨们都会大声的喊道:“来,到这来吃,饭菜都热乎的啊!”,虽然声音很大,但我们仍然会走向自己喜欢的档口;我们也会发现有几个档口门庭若市、好不热闹,也会发现有几个档口门前冷落车马稀;有的档口虽然价格比较高但仍然人流攒动;也有的因为有特色而排起长队……二、提出问题在本篇文章中,我主要运用到了N.GREGORY MANKIW 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来阐述其中的道理,特别是第四章当中的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力量来阐述一些道理,为此,我拿出东区芳霖园食堂中最有特点的三家档口来说明,分别是“重庆快餐”档口、“辣妹子风味”档口和”山东杂粮煎饼”档口.位于我校东区的食堂——芳霖园,总共有二层用于食堂,大约有将近二十个档口.由于我校东区的后勤部分完全承包给了物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每个档口都是由私人承包下来的,而且相对的来说,在食堂内有很多的买者(学生)和卖者(各个档口老板),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食堂看做一个小型的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在食堂这一竞争市场上买者和卖者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更确切的说是要研究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享受量及其价格。
三、具体的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东区食堂典型的各档口1、运用供求原理来分析那我们先从供给开始,根据供给定理(law of supply)我们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则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而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随之减少。
食堂中的经济学现象论文在食堂这个特定的场所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供需关系的体现。
在用餐高峰期,食堂的人流量会增加,这时候食物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因此可能会导致食物的价格上涨。
而在低峰期,人流量减少,食物需求也减少,食物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
这种供需关系对于食堂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食堂,消费者往往无法直接获取到食物的生产过程和原材料的质量等信息,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而食堂作为卖方则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受到影响,甚至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另外,食堂也存在着囚徒困境的现象。
在食堂中,每个人可能会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比如排队时争夺更好的位置或者多拿一些食物。
但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可能会导致整体效益变差,比如引发争吵或者浪费食物。
这个问题同样也需要经济学的分析来寻求解决办法。
最后,食堂也是个很好的竞争性市场的案例。
在食堂中,各种各样的餐饮服务商争相争取消费者的选择,他们会通过提供更优质的食物、更优惠的价格或者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竞争性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可以通过选择更好的服务商来获取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总之,从食堂中我们可以看到供需关系、信息不对称、囚徒困境和竞争性市场等许多经济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这些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食堂,也存在于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此外,在食堂中还可以观察到成本与效率的问题。
食堂作为一个提供食品服务的机构,需要考虑原材料采购、人力成本、设备设施等各种成本。
因此,食堂需要在提供优质食物的基础上保持高效率,以确保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这里,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可以帮助食堂管理者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效率优化。
此外,还有食物浪费的问题。
在食堂中,食物的供应可能难以完全精确地符合需求,导致部分食物被浪费掉。
这涉及到资源配置的问题,如何通过适当的供应链管理和需求预测来避免食物浪费,是食堂经济学中的一个实际挑战。
食堂泡馍排队的经济学分析食堂泡馍排队的经济学分析【摘要】通过学生食堂购置泡馍需要排长队这一案例,本文从产权的角度进行了讨论,结论是当出现“短缺〞的情况时,必定会有局部产权流入公共领域,为了获得这局部产权,消费者需要排队,而生产者那么采取降低效劳质量、缩短营业时间等方式,造成消费者花费了巨大的时间本钱还不能享受到好的效劳。
【关键词】排队产权理论制度一、问题的提出西安交通大学食堂的羊肉泡馍非常有名。
多年前校外餐厅的羊肉泡馍每碗5元时,学校食堂的羊肉泡馍是4元,二者味道和分量都差不多。
现在,校外餐厅的羊肉泡馍涨到每碗25元,增加了很多品种供顾客选择,还赠送糖蒜、肉汤;食堂由于受到学校后勤管制,泡馍仍然是4元/碗,只是量越来越少,肉寥寥无几,且将羊肉换成猪肉,粉丝换成粉条。
但是,由于超高的性价比,食堂泡馍还是吸引了很多同学前来购置,而学校坚持只雇一个做泡馍的阿姨。
学生们普遍反映食堂泡馍一碗难求,有些同学在开门前就守在食堂外,等着早早进去排队领号,否那么想吃碗泡馍可能要等40分钟。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当今社会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消费者排队,如医院看病、银行办理业务、某些城市买房等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发现有几点问题是值得思考的:第一,学生为了吃到食堂的泡馍为什么会愿意等待如此长的时间?其本钱真的更低吗?第二,学校为什么不多雇几个阿姨?第三,为什么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抱怨食堂泡馍排队的学生们比抱怨校医院排队的学生少很多?本文试图从产权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二、问题的解释分析校外餐厅泡馍的价格相当于不存在管制情况下市场供需均衡的价格,学校为食堂设定了远远低于该均衡价格的管制价格,此时食堂愿意且能够供应的泡馍数量比学生在这一价格水平上所需要的数量少很多,根据巴泽尔的产权理论,这一差额通过排队等候来进行支付。
因此实际上,虽然学校食堂的泡馍价格比校外餐厅的廉价很多,但是学生付出的本钱并不低廉,不仅有货币本钱,还有时间本钱。
从食堂香锅排队现象看排队论尹凯凯2012011109(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37班)【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接受某种服务,排队等待是常见的现象,排队问题总是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如车站排队买票、剧院排队入场等。
本文基于现实问题——食堂香锅排队问题,以此结合泊松分布及排队论等相关知识完成研究,并通过matlab仿真比较不同排队方式的效率高低。
【关键词】排队论 M/M/c M/M/1 泊松分布1.排队论1.1背景介绍排队论是研究排队现象的理论和应用的学科,是专门研究由于随机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拥挤现象的科学。
20世纪初丹麦数学家、电气工程师爱尔朗把概率论应用于电话通话问题,从而开创了这门应用数学科学。
20世纪30年代中期,费勒引进了生灭过程,排队论才被数学界承认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20世纪40年代排对论在运筹学这个新领域中成了一个重要的部分。
20世纪50年代初肯德尔对排对论作了系统的研究,他用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排队论,使排队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起排队论研究的课题日趋复杂,很多问题很难求得精确解,因此开始了近似方法的研究。
排队论应用范围很广,它适用于一切服务系统。
尤其在通信系统、交通系统、计算机存储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应用的最多。
排队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等公共汽车排队,到商店购物排队,交款排队,到医院看病等待排队,买火车票排队,托运行李排队,取货排队, 这是人的排队。
还有另一种排队,例如文件等待打印或发送,报告等首长批示,路口红红灯下的汽车、自行车等待通过路口,这是物或设备排队。
总之,凡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事业和工作,凡是出现拥挤现象的领域,都是排队论的用武之地。
1.2排队系统描述排队系统又称为随机服务系统,是研究服务过程和拥挤现象的随机模型。
排队系统的共同特征:•请求服务的人或者物——顾客;•有为顾客服务的人或者物,即服务员或服务台;•顾客到达系统的时刻是随机的,为每一位顾客提供服务的时间是随机的,因而整个排队系统的状态也是随机的。
针对食堂就餐排队等现象谈规划作文咱都知道食堂那可是个“兵家必争之地”,一到饭点,那队伍就像一条条长龙。
今天咱就来唠唠怎么规划一下,让这食堂就餐排队不再是个闹心事儿。
首先呢,咱得从食堂布局说起。
这打饭的窗口就像是一个个“美食分发站”,现在窗口的分布有点乱,导致大家排队的时候你挤我我挤你。
咱得重新规划一下,把相同类型的饭菜窗口放在一块儿,就像把卖馒头的、花卷的、大饼的放在一起,爱吃面食的同学们就可以规规矩矩地在这一溜儿排队,再也不用在食堂里东奔西跑找面食窗口,还得小心别撞到别人。
而且啊,这样食堂工作人员也好管理,上菜啥的也能更有效率,不至于像现在似的,这边找个盘子,那边拿个勺子,忙得晕头转向。
再说说这排队的引导。
现在食堂就像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全靠大家自觉。
咱得在地上画一些清晰的排队线,就像马路上的车道线一样,让大家知道该站哪儿。
而且在食堂入口和显眼的地方,挂几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排队就餐,文明你我他”这种醒目的标语,时刻提醒大家要排队。
还可以安排几个“排队小卫士”,让那些热心肠又有正义感的同学来担任,看到有人插队就友好地提醒一下,要是能给小卫士们发个小徽章或者小奖品啥的就更好了,这样大家都争着当,排队秩序肯定能变好。
然后是信息的公开透明。
食堂每天做啥菜就像个神秘的盲盒,我们到了窗口才知道。
这可不行,咱得弄个电子菜单,放在食堂门口或者每个楼层的显眼处。
这样大家在排队之前就能想好自己要吃啥,直接奔着对应的窗口去,也能减少每个窗口前犹豫的时间,队伍自然就流动得快了。
而且还可以在菜单上标注一下哪些菜是热门菜,可能需要多等一会儿,让大家心里有个底,不至于排到一半发现前面的人都在等同一个菜,急得直跺脚。
还有啊,这食堂的桌椅摆放也有讲究。
现在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家打好饭找不到座位,就只能端着盘子在人群里穿梭,这也会干扰排队的秩序。
咱们得合理安排桌椅,多留一些过道,方便大家进出。
再划出一块专门的区域,放一些临时的小桌子,让那些实在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可以先把盘子放在那儿站着吃,这样就不会在排队的人群里乱晃悠了。
生活中总是透露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学道理,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学生食堂中的排队问题更是一种资源配置显著的体现。
本文从食堂排队有关方面思考,通过相关到引入,以时间为轴,从渐进展开的形式来思考其有关方面的经济学知识。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讨论一下为什么学生选择去食堂。
学校食堂与外面饭馆相比,最主要的优势是距离近,选择食堂会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
时间与精力就是外出就餐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值。
因为每个同学都是理性的,如果他们认为外面饭馆比食堂好吃,但选择外面饭馆会产生机会成本,使他们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从而使他们获得的效用减少,如果效用减少大于外面饭馆吃饭所增加的效用,那么他们还是会选择食堂。
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再思考第二种情况,即学校是全封闭式管理,则食堂不再处于竞争市场而是垄断市场。
当一个行业只有一家厂商时,我们就称为垄断。
如果不选择食堂,就无法获取长期的供食来源(短期的泡面等除外)。
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选择到食堂吃饭,即使食堂采用最低效率规模,它相对于需求仍是巨大的。
学生对食堂食物具有刚性需求,而垄断商会意识到它对价格的影响,并选择能够实现总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水平。
考虑到这一点,学校食堂采用的是价格管制的方法,规定食物价格的上限,不得高于某价格。
同时,国家也会给学生补贴,这种补贴会以食堂饭菜降价的形式支付给学生。
因此学生选择食堂不会受到过高的价格约束。
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原理是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支付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
由于食堂的用餐时间是基本固定的,在刚接近用餐时间,许多人还没有下课,此时提前下课或者没有课的同学率先到食堂是不需要排队的,他们仅仅需要根据自己的预算约束去考虑自己偏好的食物和价格。
假设A 同学的预算是6元以内,可供选择的消费束有二——消费束1:馒头4*0.5元+汤1*1元=3元。
食堂饭菜里的经济学看似平静的学校食堂,不同窗口之间也存在价格、市场占有份额之间的竞争,目前的稳定是长期均衡的结果。
本文从供给与需求、成本与价格、市场竞争的角度,结合现实的小案例,对学校食堂中存在的经济现象进行了经济学方面的简要分析,借由这些角度探究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能达到稳定并保持长期均衡的原因。
并由此得出结论:学校食堂需求比较稳定,饭菜价格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食堂的长期运营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标签:需求弹性价格竞争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对饭菜的消费和要求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学校食堂作为一个重要的饭菜供用部门,虽说处在学校的保护之中,但也需要在应对外界经济的波澜起伏中不断作出调整,在适应社会趋势的变化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本文将借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就食堂饭菜的价格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力求找到饭菜定价的依据。
首先,从需求方面加以分析。
需求弹性是一个用于表示影响需求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需求量作出不同反应程度的概念。
它主要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所引起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比。
根据需求弹性系数大小,需求价格弹性又分为需求富有弹性(EDF>1)、需求缺乏弹性(EDF<1)、需求单元弹性(EDF=1)、需求完全弹性(EDF→∞)、需求无弹性(EDF=0)五种。
本文中所涉及的食堂里的饭菜属于第二种类型,即需求缺乏弹性型。
同学们的饭量几乎是确定的,整体的需求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因此,学校食堂里饭菜的消费者对饭菜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对于整个食堂来说,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者降低价格,同学们的消费量不会有较大的变化。
比如,对于每天都要吃鸡蛋的人来说,一个鸡蛋由0.5元变为0.8元,虽然从比率上来看价格升高了60%,是一个不小的增幅,但是同学们的需求不会大量减少。
简析学校食堂排队现象 一.现象阐述
在三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不会排队。
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未来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 窗口
打米饭处为C 窗口
A 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少
B 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 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大菜劳动力少 二.消费者(学生)角度分析
解释一:运用博弈论的思想
假设有两个参与者X,Y
他们面对同一个人气菜品a 有两种选择:排队或者不排队
假设他们排队或不排队的效率图为下图
根据占有均衡的原理,无论对方采取何种策略,“我”都有唯一的最佳策略,即选择不排队,最终虽然大家都不排队得到的效用最小,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排队。
解释二:根据供给需求理论来解释
假设A 类窗口中的a 菜品需求曲线如下图
需求量为Q 当a 菜品出现排队状况时,需求量增加,则有两种情况。
1. 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Q1)
2. 需求量超过供给饱和线(Q2)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根据需求定理(在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我们的均衡点按照理论应该移动到(P1,Q1)或者(P2,Q2)点。
但是,由于学校食堂是定价销售,随着需求量的移动,价格却不会降低。
则,消费者就会承担阴影部分的损失。
所以无论消费者排不排队,实际上,都有一部分损失。
这个时候,消费者有两种选择
1. 选择别的不需要排队的菜
2. 打这个菜
选择1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这个菜的效用
选择2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别的菜的效用
显性成本是打菜浪费的时间效用
从基数效用的假设上来说,假设所有A 窗口菜品效用都是2,选择别的不排队的菜品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由于个人偏好,主观感受等差异,实际不同菜品的效用没有办法衡量。
所以,我们也有可能选择打这个菜。
这个时候,我们又面临两种选择,是排队还是不排队?
我们的菜品实际上每一份菜的效用是不同的。
因为这里的效用是(菜品的效用+时间效用)在这里我们根据基数效用论进行一个假设:
a 菜一共可以打6份
第一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5
第二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4
第三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3
第四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2
第五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1
第六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0
以后打菜的都只能得到效用-5
情况一:当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的时候 (假设有5个人打)
排队或者不排队,最终都可以打到这份菜。
而浪费的时间由于排队位置的不定性和不排队的不定性,我们无法比较它们消耗的时间效用,所以在这里我们假设他们使用的时间效用一样。
但是,排队就意味着当你决定排队的时候,其实你所得到的效用就已经确定了。
而不排队意味着你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格,身高,位置),还可以努力达到更高的效用。
情况二:当需求量超过饱和线的时候 (假设有50个人打)
1. 排队的话,你打到菜的几率是6\50,第一个打到菜的几率是1\50
2. 不排队的话,你打到菜和第一个打到菜得几率是0-100%
当你确定自己的位置处于饱和范围内的时候,你无论排队或者不排队都会有效用,但是
不排队获得高效用的可能性更高。
当你确定处于饱和范围外的时候,你排队100%打不到菜,但是如果选择不排队,你则有概率(0-100%)能够打到菜。
问题就在于,当你去打饭时,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在饱和状态以内。
根据经济人假定(人总是自利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界限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根据哲学上我们所揭示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当我们衡量在饱和内和外两种情况的时候,发现不排队可能打到菜的概率更大,可能得到高效用的几率更大,所以,我们都不由自主的选择不排队。
综上所述,消费者会不由自主的选择不排队。
三.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
——为什么生产者不推动排队。
我们对比B,C两种情况可以发现A不排队的原因:
1.A需求量不稳定
对比 B相对于A,其他同质选择比较少,需求量相对稳定,且由于价格偏高,所以需求量较少
C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来食堂的80%的人都会去打,其他同质选择很少,所以需求量相对稳定
2.A窗口太多,人员太少
A 类菜品通常都是4,5个窗口,一个打饭人员。
对比B 打饭是一个菜对应一个打饭人员,打饭专一。
C 虽然有8,9个菜对应2个打饭员,但是只有一个窗口,打菜集中。
如果我们要组织排队的话,根据以上与B,C的分析,我们可能会付出的成本是
组织排队的成本——制作标语,改造窗口,增加打饭人员……
而不组织排队的成本——低水平流动性带来的销售量减少
发生混乱带来的清扫等费用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生产者组织排队的行为。
假设:食堂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1.2.3食堂。
这里我们取三味堂作为整体讨论
形式:特殊的完全垄断厂商。
形成的原因:行政和立法限制
分析:我们从成本收益方面来说
加。
AC线向上移动,则我们要重新比较移动后的P与AC大小。
在这里,我们先不算制作标语,改造窗口等长期固定成本,仅仅只分析增加的员工工资。
估算食堂A类窗口一共有50个,工人的工资一个月800元,每个人平均打3元
现在已有打饭员工约20个,还要增加30个员工
增加的月平均成本为30*800=24000
想要与增加的成本相抵消,则预计的排队后增加的流动量为:
24000\30\3=267人
也就是说,当排队以后,我们每天能够增加的人数达到267人及以上时,我们组织排队会盈利,反之,则会反而亏损。
但是由于A类窗口的菜品多,选择面广,内部需求量变化大,所以单个菜品排队带来的增加量变化也很大。
况且虽然A类窗口内部波动大,但总体来说需求量还是持平的,所以要每天增加267的人流量还是十分不容易的。
另外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还只计算了工资的增加成本,而没有计算其他的成本,所以这个成本与收益的悬殊可能要随着其他成本的加入而更加拉大。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发现,组织排队的成本主要是显性成本,而不组织排队的成本主要是隐性成本。
我们组织排队的费用发生概率是100%,费用价格基本稳定。
但是我们不组织排队,成本是隐性的,其发生的可能性不确定,费用价格也就不一定。
换句话说,我们看的见得付出的成本排队肯定要更大,作为生产者,当然希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们会明智的选择不组织排队。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味堂排队与不排队的现象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食堂窗口本身的特点,经过分析,做出的自然选择。
所以,在我们食堂会看到不排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