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论文——食堂排队现象的经济学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从食堂香锅排队现象看排队论尹凯凯2012011109(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37班)【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接受某种服务,排队等待是常见的现象,排队问题总是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如车站排队买票、剧院排队入场等。
本文基于现实问题——食堂香锅排队问题,以此结合泊松分布及排队论等相关知识完成研究,并通过matlab仿真比较不同排队方式的效率高低。
【关键词】排队论 M/M/c M/M/1 泊松分布1.排队论1.1背景介绍排队论是研究排队现象的理论和应用的学科,是专门研究由于随机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拥挤现象的科学。
20世纪初丹麦数学家、电气工程师爱尔朗把概率论应用于电话通话问题,从而开创了这门应用数学科学。
20世纪30年代中期,费勒引进了生灭过程,排队论才被数学界承认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20世纪40年代排对论在运筹学这个新领域中成了一个重要的部分。
20世纪50年代初肯德尔对排对论作了系统的研究,他用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排队论,使排队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起排队论研究的课题日趋复杂,很多问题很难求得精确解,因此开始了近似方法的研究。
排队论应用范围很广,它适用于一切服务系统。
尤其在通信系统、交通系统、计算机存储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应用的最多。
排队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等公共汽车排队,到商店购物排队,交款排队,到医院看病等待排队,买火车票排队,托运行李排队,取货排队, 这是人的排队。
还有另一种排队,例如文件等待打印或发送,报告等首长批示,路口红红灯下的汽车、自行车等待通过路口,这是物或设备排队。
总之,凡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事业和工作,凡是出现拥挤现象的领域,都是排队论的用武之地。
1.2排队系统描述排队系统又称为随机服务系统,是研究服务过程和拥挤现象的随机模型。
排队系统的共同特征:•请求服务的人或者物——顾客;•有为顾客服务的人或者物,即服务员或服务台;•顾客到达系统的时刻是随机的,为每一位顾客提供服务的时间是随机的,因而整个排队系统的状态也是随机的。
马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三班 201100270407大学食堂里的经济现象“打饭真的残酷吗?谁让饥饿总是难忍的不像减肥的人无所谓?不吃不喝不花钱……往前一步是大厨往后一步是人海钱不多肚很饿心还不安稳一个菜难倒一个人我等的瓜片还没来我等的粉皮还没来土豆青椒已被打光了剩下的菜味道坏如果打饭我冲进去如果占座我回不来饭盒慢慢被装满杀进杀出我的座位已不在·······”这是近来网上较为流行的一首歌,反映了大学食堂中一些有确的现象,也较为准确的反映了大学生对食堂的看法。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说过“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下面就从经济学角度谈谈大学食堂中存在的这些有趣的经济现象。
一、吃饭问题这不是只在大学食堂里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某同学第一天来到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的饭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来食堂吃饭的时候该同学买了4个馒头,吃完第一个馒头是感觉很满足,吃下第二个也不错,但是吃下第三个就感觉饱了,看着剩下的馒头该同学秉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吃,吃完后感觉特别撑。
经过教训,该同学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
经济学里讲到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该同学在吃完第三个馒头的时候正好吃饱,满足值也就是效益值为10。
下面对满足值进行细致化的描述,吃第一个馒头时满足值为5,吃第二个第三个时分别为3,2。
在这里,每一个馒头的成本没变,但是获得的效益的不断减小的,而该同学在满足值最大时继续吃下一个馒头,使得自己处于过饱状态,造成身体上的不舒服,这就使得满足值减小。
该同学是个理智的消费者,在第二天只买了三个馒头,这样就达到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二、“无奸不商”,大学食堂物价水平普遍高据报道,新学期开学,武汉、广州等地部分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悄然上涨。
北京也发生北大部分学生因学校食堂饭菜价格上涨,而骑车到清华大学食堂吃饭的现象。
高校食堂涨价尽管有物价上涨导致经营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但食堂的公益性不容抹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食堂饭菜不是奢侈品,而食堂的物价水平已经超过了大学生的购买力,面对学生群体脆弱的承受能力,有关部门应有善后举措。
食堂拥堵文献评述范文一、食堂拥堵的原因分析。
1. 用餐时间集中。
许多研究都指出,用餐时间集中是造成食堂拥堵的一个关键因素。
就像每天早上大家都赶在那一个小时左右去吃早餐,中午和晚上也基本在固定的一两个小时内涌向食堂。
这就好比一群鱼同时冲向一个小洞口,不挤才怪呢。
大家的工作、学习时间安排相似,导致了用餐高峰的出现。
有文献通过对学校食堂的观察发现,在下课铃响后的15 30分钟内,食堂的人流量会迅速达到高峰,窗口前、座位区到处都是人挤人的状态。
2. 食堂布局不合理。
食堂布局也是影响拥堵的重要方面。
有些食堂在设计的时候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流走向,就像一个迷宫一样,取餐窗口的设置、过道的宽窄等都有问题。
我看到有的食堂,取餐窗口之间的距离太近,人们在排队取餐的时候互相干扰;还有的食堂过道很窄,一旦有人停下来找座位或者不小心掉了东西,后面的人就被堵住了,就像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一个障碍物,后面的车全得排长队。
一些文献通过空间分析指出,不合理的布局会大大降低食堂的人流疏散效率。
3. 服务效率低下。
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对食堂拥堵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想象一下,打饭的阿姨动作慢悠悠的,像电影里的慢动作回放,那队伍肯定越排越长。
有些食堂员工业务不熟练,或者食堂设备老旧影响打饭速度。
比如说,打菜的勺子不好使,每次盛菜都要折腾半天,这就导致每个顾客的服务时间延长,进而整个食堂的人流周转就慢下来了,拥堵也就加剧了。
有研究统计过,如果一个打饭窗口的平均服务时间比正常高效状态下多10秒钟,那么在高峰时段,整个队伍的长度可能会增加好几个人的长度呢。
二、食堂拥堵带来的影响。
1. 用餐体验差。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
当食堂拥堵的时候,到处都是人,嘈杂得很。
想找个座位得像寻宝一样,眼睛到处扫描,还得时刻准备着冲过去抢占空位。
好不容易找到座位,饭菜可能都凉了一部分。
这种情况下,大家用餐的时候心情也不好,就像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吃面包,完全没有享受美食的感觉。
简析学校食堂排队现象 一.现象阐述在三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不会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未来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凉菜间为B 窗口打米饭处为C 窗口A 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少B 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C 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大菜劳动力少 二.消费者(学生)角度分析解释一: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假设有两个参与者X ,Y他们面对同一个人气菜品a 有两种选择:排队或者不排队假设他们排队或不排队的效率图为下图根据占有均衡的原理,无论对方采取何种策略,“我”都有唯一的最佳策略,即选择不排队,最终虽然大家都不排队得到的效用最小,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排队。
解释二:根据供给需求理论来解释假设A 类窗口中的a 菜品需求曲线如下图需求量为Q 当a 菜品出现排队状况时,需求量增加,则有两种情况。
1. 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Q1)2. 需求量超过供给饱和线(Q2)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根据需求定理(在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我们的均衡点按照理论应该移动到(P1,Q1)或者(P2,Q2)点.但是,由于学校食堂是定价销售,随着需求量的移动,价格却不会降低。
则,消费者就会承担阴影部分的损失。
所以无论消费者排不排队,实际上,都有一部分损失。
这个时候,消费者有两种选择1. 选择别的不需要排队的菜2. 打这个菜选择1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这个菜的效用选择2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别的菜的效用显性成本是打菜浪费的时间效用从基数效用的假设上来说,假设所有A 窗口菜品效用都是2,选择别的不排队的菜品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由于个人偏好,主观感受等差异,实际不同菜品的效用没有办法衡量。
所以,我们也有可能选择打这个菜。
这个时候,我们又面临两种选择,是排队还是不排队?我们的菜品实际上每一份菜的效用是不同的。
基于排队论的食堂用餐拥挤问题研究----以学校A食堂为例摘要:学校食堂窗口排队现象严重侧面反映了窗口的低效率,导致学生满意度下降,并降低了窗口的竞争能力。
因此,食堂窗口设施布置的改善对于减轻排队现象,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A食堂某一窗口的设施布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抽样调查并统计了中午时间段到达窗口的学生数以及学生的能够接受的最大等待队长并进行解释;其次,运用排队管理知识对工作日窗口高峰期的服务系统进行分析,根据所采集的窗口排队数据情况,运用M/M/S模型计算出窗口的排队时间和系统时间,进行分析从而为食堂窗口设施布置的改善提供建议。
关键词:排队管理;M/M/S模型;建议.0 引言每当中午以及下午放学要吃饭的时候,食堂各个窗口都会被排队的学生挤满,对于这种情况,运用排队论相关理论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本论文将根据食堂排队状况建立M/M/s模型,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各方面因素的关系,为其拥挤状况找到一个较合理的解决方案[1]。
1 调查数据1.1食堂需求群体食堂中午的需求群体主要是学校在中午下课时间段,大概11点45左右来吃饭的学生,来食堂吃饭的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尤其是大一居多,因为大一刚入学,通常会选择在下课后会直接去食堂,去食堂吃饭大都是和几个室友步行去的,而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课程相对不多,当上午第3、4节或者下午第1、2节没课,一般都在图书馆或者宿舍学习,为了节省一些时间,他们选择点外卖的居多或者在距离图书馆或者宿舍较近的餐馆吃饭;12点左右会陆续有少部分教职工进入餐厅用餐。
另外,去食堂吃放的人群中有大概五分之三的女生,因为她们吃的比较少,订餐或者去餐馆吃会出现吃不完浪费的现象;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男生相对来说比女生懒一些,去食堂的次数就少一些。
1.2 排队规则据我调查同学们在打餐排队时,在人少的窗口直接横向排队,只有在拥挤的窗口,才会按列排队,但是队伍松松垮垮,不过对于打餐却没有多少影响,在比较拥挤的时候,也会不成队形。
浅析学校食堂排队现象学号:111054010149 姓名:叶伟鹏班级:营销11-1 指导老师:吴彤关键词:需求、供给、效用、竞争摘要:由于食堂与现今商业因素高等学校的特殊关系,使得高校食堂成为利润颇高的一个行业。
局限于现在本人知识不足,只能对食堂的一个细节问题做一个浅析。
食堂排队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供不应求和寡头垄断。
一、供不应求是排队重要原因之一(一)供应方面的原因:1.由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特殊性,人数与硬件配套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一直存在,时常看到很多消费者晚下课而只能被迫选择单一的菜种,即使排队也不得已而为之。
学校已知的食堂有4个,而又以一饭堂最大,但根据食堂的座位量和开放窗口的情况,在半饱和的容量下尚且不能完成正常的供应,更何况是饱和的情况,在此还不包括考虑食堂饮食质量的问题。
所以大部分消费者不得不在漫长的等待中排成长长的队伍,使得食堂人满为患,“等饭者”与“端饭者”往往摩肩接踪。
2.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加入了新的商业因素,所以利润也摆在了承包者的面前,所以,生产者会从利润出发尽量避免食物有剩余,而晚到者(由于课程时间与食堂时间的不协调,大部分为刚下课的学生)只能选择次一等的消费。
(二)需求方面的原因: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总人数达到1.8万人,无可臵疑这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表示其中有着同样巨大的日常饮食需求,而学校占地只有600多亩的,注定食堂的数量和容量都无法达到要求以供给如此多的需求,而现实也是如此,所有食堂的总量和容量不能满足校内学生的一半,所以需求旺盛形成卖方市场,消费者只能是争抢资源,而在大学的食堂只能通过排队的方法以求达到基本的生存需要。
二、某些窗口因为效用问题而排起了长队由于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因此每一种菜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效用也是不同的。
一些人比较多的窗口,某些个窗口的菜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效用,所以学生就宁愿排长点的队去打这个菜。
在某些窗口,比如北方面食窗口,会经常见到它的队伍比一般的窗口要长得多,除了窗口少的原因之外,它的效用也不可忽视。
简要分析食堂就餐中排队的经济学原理“打饭真的残酷吗?谁让饥饿总是难忍的。
不像减肥的人无所谓,不吃不喝不花钱。
往前一步是大厨,往后一步是人海,钱不多肚很饿心还不安稳…”一首《大学食堂之歌》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在清华这样的现象虽不严重,却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接下来就用本学期学到的经济学原理对大学食堂中关于排队问题这个有趣的现象进行分析。
一、插队问题排队是资源配置不足的结果,上完课饥肠辘辘的时候再去排队显然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于是这就滋生了一些插队者的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来解释这个问题。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只考虑两位同学A与B。
假设排队需要花费5分钟,插队的人只需要3分钟,但被插队的人需要花费8分钟。
由表格可以清晰的看出,双方都排队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A同学可能想:“我不知道B 同学怎么想的,如果他排队,我最好去插队,因为如果排队我将花费5分钟,而如果去插队的话只需要3分钟。
”因此A的占优策略是去插队。
同理,B的占优策略也是去插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会选择去插队,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最糟糕的选择,因为总的花费时间是最大的,资源配置效率最低。
将这种情况推广到很多人的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去插队,那么食堂将会相当的混乱。
但是实际中这种结果并没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道德规范是大家都达成了一种合作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去排队,从而使效率最高。
当然,在实际中也会有一些人去选择插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赶时间或者自身的素质问题,不属于人为所能控制的,因而也不再去讨论。
二、队伍选择问题排队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有的窗口队伍排得很长,有的队伍却只有区区几个人,这个现象在各个食堂见也存在,譬如清芬的包子以及香锅队伍就一直很长,桃李的铁板队伍就比较少。
如果按照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打到饭(因为排队时间是一种机会成本),这个现象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是因为每个人给窗口的评价都不同,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其数值化。
关于食堂档口经营的一些经济学分析[摘要] 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中的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结合消费者心理学的知识,并联系实际,对我校东区芳霖园的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档口的经营方法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供给与需求消费者心理盈利性一、导读我曾经在无意间听到楼管阿姨们的一句话,一位阿姨感慨的说“现在这是时候谁的钱最好赚,当然是学生的钱啦!”当时听的时候不自觉一笑,觉得说的太有道理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当我们肚子饿走进食堂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食堂各个档口的叔叔阿姨们都会大声的喊道:“来,到这来吃,饭菜都热乎的啊!”,虽然声音很大,但我们仍然会走向自己喜欢的档口;我们也会发现有几个档口门庭若市、好不热闹,也会发现有几个档口门前冷落车马稀;有的档口虽然价格比较高但仍然人流攒动;也有的因为有特色而排起长队……二、提出问题在本篇文章中,我主要运用到了N.GREGORY MANKIW 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来阐述其中的道理,特别是第四章当中的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力量来阐述一些道理,为此,我拿出东区芳霖园食堂中最有特点的三家档口来说明,分别是“重庆快餐”档口、“辣妹子风味”档口和”山东杂粮煎饼”档口.位于我校东区的食堂——芳霖园,总共有二层用于食堂,大约有将近二十个档口.由于我校东区的后勤部分完全承包给了物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每个档口都是由私人承包下来的,而且相对的来说,在食堂内有很多的买者(学生)和卖者(各个档口老板),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食堂看做一个小型的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在食堂这一竞争市场上买者和卖者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更确切的说是要研究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享受量及其价格。
三、具体的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东区食堂典型的各档口1、运用供求原理来分析那我们先从供给开始,根据供给定理(law of supply)我们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则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而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随之减少。
食堂中的经济学现象论文在食堂这个特定的场所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供需关系的体现。
在用餐高峰期,食堂的人流量会增加,这时候食物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因此可能会导致食物的价格上涨。
而在低峰期,人流量减少,食物需求也减少,食物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
这种供需关系对于食堂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食堂,消费者往往无法直接获取到食物的生产过程和原材料的质量等信息,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而食堂作为卖方则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受到影响,甚至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另外,食堂也存在着囚徒困境的现象。
在食堂中,每个人可能会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比如排队时争夺更好的位置或者多拿一些食物。
但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可能会导致整体效益变差,比如引发争吵或者浪费食物。
这个问题同样也需要经济学的分析来寻求解决办法。
最后,食堂也是个很好的竞争性市场的案例。
在食堂中,各种各样的餐饮服务商争相争取消费者的选择,他们会通过提供更优质的食物、更优惠的价格或者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竞争性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可以通过选择更好的服务商来获取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总之,从食堂中我们可以看到供需关系、信息不对称、囚徒困境和竞争性市场等许多经济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这些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食堂,也存在于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
此外,在食堂中还可以观察到成本与效率的问题。
食堂作为一个提供食品服务的机构,需要考虑原材料采购、人力成本、设备设施等各种成本。
因此,食堂需要在提供优质食物的基础上保持高效率,以确保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这里,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可以帮助食堂管理者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效率优化。
此外,还有食物浪费的问题。
在食堂中,食物的供应可能难以完全精确地符合需求,导致部分食物被浪费掉。
这涉及到资源配置的问题,如何通过适当的供应链管理和需求预测来避免食物浪费,是食堂经济学中的一个实际挑战。
食堂泡馍排队的经济学分析食堂泡馍排队的经济学分析【摘要】通过学生食堂购置泡馍需要排长队这一案例,本文从产权的角度进行了讨论,结论是当出现“短缺〞的情况时,必定会有局部产权流入公共领域,为了获得这局部产权,消费者需要排队,而生产者那么采取降低效劳质量、缩短营业时间等方式,造成消费者花费了巨大的时间本钱还不能享受到好的效劳。
【关键词】排队产权理论制度一、问题的提出西安交通大学食堂的羊肉泡馍非常有名。
多年前校外餐厅的羊肉泡馍每碗5元时,学校食堂的羊肉泡馍是4元,二者味道和分量都差不多。
现在,校外餐厅的羊肉泡馍涨到每碗25元,增加了很多品种供顾客选择,还赠送糖蒜、肉汤;食堂由于受到学校后勤管制,泡馍仍然是4元/碗,只是量越来越少,肉寥寥无几,且将羊肉换成猪肉,粉丝换成粉条。
但是,由于超高的性价比,食堂泡馍还是吸引了很多同学前来购置,而学校坚持只雇一个做泡馍的阿姨。
学生们普遍反映食堂泡馍一碗难求,有些同学在开门前就守在食堂外,等着早早进去排队领号,否那么想吃碗泡馍可能要等40分钟。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当今社会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消费者排队,如医院看病、银行办理业务、某些城市买房等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发现有几点问题是值得思考的:第一,学生为了吃到食堂的泡馍为什么会愿意等待如此长的时间?其本钱真的更低吗?第二,学校为什么不多雇几个阿姨?第三,为什么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抱怨食堂泡馍排队的学生们比抱怨校医院排队的学生少很多?本文试图从产权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二、问题的解释分析校外餐厅泡馍的价格相当于不存在管制情况下市场供需均衡的价格,学校为食堂设定了远远低于该均衡价格的管制价格,此时食堂愿意且能够供应的泡馍数量比学生在这一价格水平上所需要的数量少很多,根据巴泽尔的产权理论,这一差额通过排队等候来进行支付。
因此实际上,虽然学校食堂的泡馍价格比校外餐厅的廉价很多,但是学生付出的本钱并不低廉,不仅有货币本钱,还有时间本钱。
食堂拥堵文献评述范文一、引言。
食堂拥堵这一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了。
就像一群饥饿的小蚂蚁突然发现了一块大面包,大家都想最快地吃到食物,于是就挤成了一团。
这种拥堵可不仅仅是让人多等几分钟才能吃到饭的小问题,它还涉及到资源分配、人流管理、就餐体验等多个方面呢。
那学者们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二、现有文献研究角度。
# (一)建筑布局与设施方面。
有些文献提到食堂的建筑布局对拥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打饭窗口的设置如果不合理,就像在一条狭窄的胡同里设置了太多的小摊位,人走起来肯定会挤得慌。
有的食堂把主食窗口、菜窗口和汤窗口分得太开,大家打完这个又得挤到另一个地方去,来来回回,就像在迷宫里绕圈,能不堵吗?而且食堂桌椅的摆放如果太密集,就像在有限的空间里塞了太多的小盒子,人们走动起来就很不方便。
这就好比是在一堆障碍物中间走路,磕磕绊绊的,想快也快不了。
# (二)就餐时间集中性方面。
还有不少研究着眼于就餐时间的集中性。
这就好比大家都约好了在同一个时刻冲向食堂,那场面就像一场没有组织的大抢购。
早上大家都赶着上课前来吃早餐,中午和晚上下课或者下班的点一到,所有人就像被同一个铃声指挥着一样,呼呼啦啦全往食堂跑。
这种集中就餐的习惯,让食堂在短时间内承受了巨大的人流压力,就像一个小水管突然要通过大量的水,不“堵”才怪呢。
# (三)服务效率方面。
一些学者指出服务效率也是造成食堂拥堵的关键因素。
打饭的工作人员动作要是慢腾腾的,就像乌龟爬一样,那队伍肯定越排越长。
有时候工作人员和就餐者之间的沟通也不顺畅,比如工作人员听不清就餐者要什么菜,要反复确认,这就像汽车在马路上突然刹车又启动,后面的车肯定都被堵住了。
而且食堂的支付方式如果不够便捷,像以前那种只能用现金,找零又慢,也会拖慢整个就餐的流程,导致拥堵。
三、现有文献研究方法。
# (一)实地观察法。
很多文献采用实地观察法来研究食堂拥堵。
研究人员就像小侦探一样,在食堂的各个角落潜伏着,观察人们的行动轨迹、排队长度、拥堵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等。
大学食堂的经济学分析一、食堂的管制:完全垄断到寡头垄断学校这个社会其特殊之处在于其所有行业进入壁垒绝对高,食堂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大学食堂处于完全垄断地位,许多大学的食堂都不会超出一家,如果过多进入则不能赢利,还有重复建设之嫌。
随着大学扩招的进行,学生人数超过两万的已经不少见了,也即学生人数几乎增长了十面越来越不适应大学扩招的要求了。
学校也开始考虑放倍。
另外合并潮的出现,大学城的出现,使许多大学被划割为几个相隔遥远的校区,不增加食堂更不现实了。
这一切从客观上大大刺激了学校饮食业的发展。
食堂的独家垄断局松规制(deregulation),形成了的寡头垄断的状态,有效竞争局面正在形成。
二、食堂的位置:非帕累托最优学生们选择余地增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堂,福利也大大增加。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学里的食堂一般不会全挤在某一点经营?恰恰相反,各食堂星罗棋布,相隔遥远。
如果某学生所偏好的食堂偏偏离他宿舍最远,由于皮鞋成本(shoe leather)的存在,他也许会就近选择口味其次的食堂。
根据帕累托最优原则,这种产业布局似乎不是一个均衡。
这种产业布局之所以不合理,首先是因为它不是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规划的结果。
学校对一家新进入食堂的审批,一个主要参考因素是它的选址,如果学校的某片区已经有了一家食堂,学校一般不会批准食堂再进入该片区,而会优先考虑还没有食堂的片区。
学校的这一规制思想主要缘于其父爱主义使命,因为学校必须考虑到减少学生的皮鞋成本以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
但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管制也许是无效率的。
其次,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些口碑较好的食堂,也有一些口碑较差的食堂,也即一些食堂被大多数人所偏好,而另一些食堂被大多数人厌恶,因此口碑差的食堂避开口碑好的食堂,而利用皮鞋成本的节约去挖掘新的消费者群,或许不失为一个较优的策略。
三、食堂定价:价格歧视一般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较小,而且食堂之间的距离也不能够有效的割断市场,差别定价收效甚微。
北辰食堂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尽管我不能改变食堂的现状,但我至少能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现状校内食堂服务质量很不尽如意,饭菜质量差,价格高,服务人员工作散漫,经理言语态度强硬,学生不满情绪很高,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
●理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化的比值。
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 替代商品的数目及其相似程度。
(如鸡肉就是比较有弹性的商品,就是说如果鸡肉涨价了我们可以选择猪肉牛肉作为替代满足肉类需求,就是说鸡肉的替代品多,需求弹性大)2 商品在预算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一般来说,在预算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小的商品,其需求弹性越小,如对一般家庭所必需的油盐酱醋来说,其需求弹性就比较小,就是说即使这些东西涨价我们也不会减少对它们的消费。
3 时间长短时间越长,弹性越大。
如汽油,价格突然上涨,短期内你不可能马上放弃加油,再贵也得用这就表现为短期需求缺乏弹性,但长期来看,你可以购买小型节能车或骑自行车,乘火车,搬到距离工作场所较近的地方居住或与他人共用汽车,这就表现为长期富有弹性。
另外,商品用途多少和耐用程度也对需求弹性有影响。
●理论分析拿学校食堂来说,食堂饭菜是缺乏弹性的,原因如下:(一)缺乏替代品由于食堂独家垄断经营,学校周围又无其他足以与之形成竞争的饭馆,加上学生特殊的作息时间状况,学生几乎没有选择,只能在食堂就餐。
因为无法找到可以作为堂饭菜替代品的存在,方便面虽可解一时之需,但毕竟不能当饭吃,吃一两顿还行,长期吃是不可能的。
而到校外餐馆就餐更非长远之计,一方面校外餐馆卫生不一定能保证,存在安全风险,而且校外餐馆数目有限,也不能容纳这么多的学生。
另一方面,出去一趟的时间成本过高,去一趟校外会耗费大量时间,尤其是下午第一节课有课的时候,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午休,大家午饭最好的选择还是在食堂。
(二)时间长短短时间内,由于替代品(代替食堂饭菜的食品)难以得到,我们的生活习惯也不能改变(如以方便面或其他食品为食),食堂饭菜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但长期来看(估计得10年以后)等学校周围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发展到老校区附近的程度,校外有足够代替食堂饭菜的“替代品”时,食堂饭菜的需求就会变得非常富有弹性了。
生活中总是透露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学道理,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学生食堂中的排队问题更是一种资源配置显著的体现。
本文从食堂排队有关方面思考,通过相关到引入,以时间为轴,从渐进展开的形式来思考其有关方面的经济学知识。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讨论一下为什么学生选择去食堂。
学校食堂与外面饭馆相比,最主要的优势是距离近,选择食堂会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
时间与精力就是外出就餐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值。
因为每个同学都是理性的,如果他们认为外面饭馆比食堂好吃,但选择外面饭馆会产生机会成本,使他们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从而使他们获得的效用减少,如果效用减少大于外面饭馆吃饭所增加的效用,那么他们还是会选择食堂。
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再思考第二种情况,即学校是全封闭式管理,则食堂不再处于竞争市场而是垄断市场。
当一个行业只有一家厂商时,我们就称为垄断。
如果不选择食堂,就无法获取长期的供食来源(短期的泡面等除外)。
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选择到食堂吃饭,即使食堂采用最低效率规模,它相对于需求仍是巨大的。
学生对食堂食物具有刚性需求,而垄断商会意识到它对价格的影响,并选择能够实现总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水平。
考虑到这一点,学校食堂采用的是价格管制的方法,规定食物价格的上限,不得高于某价格。
同时,国家也会给学生补贴,这种补贴会以食堂饭菜降价的形式支付给学生。
因此学生选择食堂不会受到过高的价格约束。
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原理是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支付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
由于食堂的用餐时间是基本固定的,在刚接近用餐时间,许多人还没有下课,此时提前下课或者没有课的同学率先到食堂是不需要排队的,他们仅仅需要根据自己的预算约束去考虑自己偏好的食物和价格。
假设A 同学的预算是6元以内,可供选择的消费束有二——消费束1:馒头4*0.5元+汤1*1元=3元。
简析学校食堂排队现象 一.现象阐述
在三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不会排队。
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未来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 窗口
打米饭处为C 窗口
A 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少
B 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 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大菜劳动力少 二.消费者(学生)角度分析
解释一:运用博弈论的思想
假设有两个参与者X,Y
他们面对同一个人气菜品a 有两种选择:排队或者不排队
假设他们排队或不排队的效率图为下图
根据占有均衡的原理,无论对方采取何种策略,
“我”都有唯一的最佳策略,即选择不排队,最终虽然大家都不排队得到的效用最小,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排队。
解释二:根据供给需求理论来解释
假设A 类窗口中的a 菜品需求曲线如下图
需求量为Q 当a 菜品出现排队状况时,需求量增加,则有两种情况。
1. 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Q1)
2. 需求量超过供给饱和线(Q2)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根据需求定理(在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我们的均衡点按照理论应该移动到(P1,Q1)或者(P2,Q2)
点。
但是,由于学校食堂是定价销售,随着需求量的移动,价格却不会降低。
则,消费者就会承担阴影部分的损失。
所以无论消费者排不排队,实际上,都有一部分损失。
这个时候,消费者有两种选择
1. 选择别的不需要排队的菜
2. 打这个菜
选择1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这个菜的效用
选择2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别的菜的效用
显性成本是打菜浪费的时间效用
从基数效用的假设上来说,假设所有A 窗口菜品效用都是2,选择别的不排队的菜品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由于个人偏好,主观感受等差异,实际不同菜品的效用没有办法衡量。
所以,我们也有可能选择打这个菜。
这个时候,我们又面临两种选择,是排队还是不排队?
我们的菜品实际上每一份菜的效用是不同的。
因为这里的效用是(菜品的效用+时间效用)在这里我们根据基数效用论进行一个假设:
a 菜一共可以打6份
第一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5
第二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4
第三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3
第四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2
第五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1
第六个打菜的可以得到效用0
以后打菜的都只能得到效用-5
情况一:当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的时候 (假设有5个人打)
排队或者不排队,最终都可以打到这份菜。
而浪费的时间由于排队位置的不定性和不排队的不定性,我们无法比较它们消耗的时间效用,所以在这里我们假设他们使用的时间效用一样。
但是,排队就意味着当你决定排队的时候,其实你所得到的效用就已经确定了。
而不排队意味着你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格,身高,位置),还可以努力达到更高的效用。
情况二:当需求量超过饱和线的时候 (假设有50个人打)
1. 排队的话,你打到菜的几率是6\50,第一个打到菜的几率是1\50
2. 不排队的话,你打到菜和第一个打到菜得几率是0-100%
当你确定自己的位置处于饱和范围内的时候,你无论排队或者不排队都会有效用,但是不排队获得高效用的可能性更高。
当你确定处于饱和范围外的时候,你排队100%打不到菜,但是如果选择不排队,你则有概率(0-100%)能够打到菜。
问题就在于,当你去打饭时,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在饱和状态以内。
根据经济人假定(人
总是自利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界限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根据哲学上我们所揭示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当我们衡量在饱和内和外两种情况的时候,发现不排队可能打到菜的概率更大,可能得到高效用的几率更大,所以,我们都不由自主的选择不排队。
综上所述,消费者会不由自主的选择不排队。
三.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
——为什么生产者不推动排队。
我们对比B,C两种情况可以发现A不排队的原因:
1.A需求量不稳定
对比B相对于A,其他同质选择比较少,需求量相对稳定,且由于价格偏高,所以需求量较少
C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来食堂的80%的人都会去打,其他同质选择很少,所以需
求量相对稳定
2.A窗口太多,人员太少
A 类菜品通常都是4,5个窗口,一个打饭人员。
对比B 打饭是一个菜对应一个打饭人员,打饭专一。
C 虽然有8,9个菜对应2个打饭员,但是只有一个窗口,打菜集中。
如果我们要组织排队的话,根据以上与B,C的分析,我们可能会付出的成本是
组织排队的成本——制作标语,改造窗口,增加打饭人员……
而不组织排队的成本——低水平流动性带来的销售量减少
发生混乱带来的清扫等费用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生产者组织排队的行为。
假设:食堂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1.2.3食堂。
这里我们取三味堂作为整体讨论
形式:特殊的完全垄断厂商。
形成的原因:行政和立法限制
分析:我们从成本收益方面来说
`
加。
AC线向上移动,则我们要重新比较移动后的P与AC大小。
在这里,我们先不算制作标语,改造窗口等长期固定成本,仅仅只分析增加的员工工资。
估算食堂A类窗口一共有50个,工人的工资一个月800元,每个人平均打3元
现在已有打饭员工约20个,还要增加30个员工
增加的月平均成本为30*800=24000
想要与增加的成本相抵消,则预计的排队后增加的流动量为:
24000\30\3=267人
也就是说,当排队以后,我们每天能够增加的人数达到267人及以上时,我们组织排队会盈利,反之,则会反而亏损。
但是由于A类窗口的菜品多,选择面广,内部需求量变化大,所以单个菜品排队带来的增加量变化也很大。
况且虽然A类窗口内部波动大,但总体来说需求量还是持平的,所以要每天增加267的人流量还是十分不容易的。
另外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还只计算了工资的增加成本,而没有计算其他的成本,所以这个成本与收益的悬殊可能要随着其他成本的加入而更加拉大。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发现,组织排队的成本主要是显性成本,而不组织排队的成本主要是隐性成本。
我们组织排队的费用发生概率是100%,费用价格基本稳定。
但是我们不组织排队,成本是隐性的,其发生的可能性不确定,费用价格也就不一定。
换句话说,我们看的见得付出的成本排队肯定要更大,作为生产者,当然希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们会明智的选择不组织排队。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味堂排队与不排队的现象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食堂窗口本身的特点,经过分析,做出的自然选择。
所以,在我们食堂会看到不排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