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苏州艺圃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21
苏州古典园林介绍1. 概述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园林之乡。
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湛的园林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苏州古典园林的特点、历史渊源以及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和发展情况。
2. 特点苏州的古典园林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园林布局苏州古典园林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精致性。
园林布局多为中轴对称式,同时又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园林内的建筑、湖泊、假山等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2.2 水景特色苏州古典园林以水景为主要特色之一。
水景包括湖泊、池塘、小溪等,构成了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在园林中穿行,形成了曲径通幽的景致,同时也为园林增添了一分清凉和灵动之感。
2.3 建筑精髓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精髓体现在建筑的形式、结构和装饰上。
园林内的建筑多为传统的木结构,以檩柱、悬山、廊亭等为主要元素,充满了古典的气息。
建筑的装饰精美细腻,常常采用砖雕、石刻、木雕等工艺,展现了传统的艺术风格。
3. 历史渊源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苏州地区大量精美的园林开始兴建,一些贵族、官员和文人士大夫纷纷建园修驿,形成了苏州园林的雏形。
经过漫长的发展,苏州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4. 园林保护与发展为了保护苏州古典园林的独特文化价值,苏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4.1 文物保护苏州政府加强了对古典园林的文物保护工作,修缮和保护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同时,加强了对古典园林修缮工作的监督,确保修缮工作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4.2 旅游开发苏州政府重视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打造园林旅游品牌,引进专业的园林经营管理机构,提高了园林旅游的服务质量,并带动了苏州旅游业的发展。
4.3 传承与创新为了传承和发展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艺术,苏州政府促进了相关的艺术教育和培训,培养了一批园林设计、园艺、景观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苏州艺圃空间布局浅析彭杨莹,孟祥庄﹡(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作为苏州园林中小型园林的典范,艺圃具有极高的造园艺术价值。
通过对艺圃进行研究,探讨了简练开朗、疏密有致的整体布局风格,分析了山体、水池、建筑各要素的布局特点,解读了其独特的造园艺术。
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艺圃合、开合对比产生的效果。
这种疏与密、开与合的空间对比,能够在小面积中营造出方寸天地,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很常见的布局方式。
2各要素布局分析2.1山的布局—南部天然的边界园林的山体布置在园子南端,同时山上林木茂密,达到宛若自然的效果。
这样的山体布局,使山体成为南面的屏障,有效地成为园子的天然边界,使原本生硬边界得以柔化,让人产生山外有景、空间无限的感觉,使整个园子意味无穷。
艺圃这种以山体为天然边界,很好地为园子增添自然趣味和深邃意境。
古典园林往往尺度较小,造园中人为因素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可以结合地形高差,提升边界营造技艺,利用边界的高差处理使小面积的园林意境无穷,更显空间无限。
2.2水的布局—以聚为主,形成开敞水面艺圃的水体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1/5,以聚为主,形似方形,如此处理就形成开阔的水面,使原本有限的空间显得十分开朗。
综观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分散与集中2种形式。
而集中的水面使人感到开朗、宁静,一般中小园林采用这种水体布局。
园子以水池为中心,形成一种内聚的格局,这种水体布局可使空间具有开朗、宽阔之感[3]。
同时,在水池东南和西南角设水湾,东南角水湾隐于假山之中,似水的源头;西南角流入浴鸥院,形成水尾以显水流无尽之意。
2处小水湾使水面开阔流动,且毫无堵塞局促之感。
故而,水面空间既开阔疏朗,又萦绕于山,显得幽深别致。
2.3建筑的布局—向心、内聚的格局古典园林建筑正是在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中,才取得完美的艺术境界。
艺圃的建筑布局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艺圃的入口建筑,设在东南角处,避免了视线一览无余,借助墙体等密集的建筑遮挡视线,形成较小的封闭空间,转而建筑疏散开来,形成开阔的景色,给人以欲扬先抑的空间感受。
闭而不塞,山水相宜——艺圃调研张弛 100527 陈嘉贤 100499艺圃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颖堂。
袁祖庚(1519~1590)字绳之,长洲(今苏州)人。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考核官吏、管理司法的官),四十岁后辞官退隐,在苏州择地建造宅园,并悬匾额“城市山林”,过隐士生活。
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
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今之艺圃范围,占地5亩。
园之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延光阁、博雅堂为主体建筑;南部以水池为中心,假山林木,以自然景物为主。
园之西南,过了响月廊,又是一组建筑,自成一体,包括香草居、鹤柴轩、南斋等。
艺圃的山水园中,水池居中,面积约1亩,为全园的中心,水面处理以聚为主,虽然面积不大,但使人感到非常开阔,只有水面东南、西南略微分划出小水湾,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低平曲折的石桥,断续分隔成五六个水沼,池岸除北端为水榭驳岸外,其余池岸低平,均屈曲自然,而池面则因近旁为低小建筑而益觉开朗辽阔,以此衬托池水大、山石高,是成功的对比与衬托手法。
所以,本次对艺圃的调研,重点就在于艺圃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艺圃平面图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到,艺圃面积狭小,水面仅1亩,而水面四周“塞满”各类建筑,却毫无闭塞之感。
对其原因,我们做出如下分析。
建筑尺度整个艺圃的山水园中,仅北侧“博雅堂”为一大体量建筑,并且,在苏州的园林中,体量也算是比较庞大的。
但是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建筑,并没有使原本狭小的山水园显得闭塞,反而坐在堂中,更能感觉水面之开阔。
原因在于,从外部看来,“博雅堂”的高度在同等体量建筑中较矮,所以使得人的视线变得较为平缓。
同时由于底部是空的,实际上,“博雅堂”为一大体量水榭,正是底部架空,形成的阴影将水面延伸至建筑底部。
同时在心理上暗示人们这个大体量建筑仅为一“水榭”。
博雅堂,水榭?在建筑内部,个人感觉地坪比同等的建筑要低一些,与一般水榭相比,建筑的体量变大,另外由于围合度高,所以显得狭长,这加强了建筑低矮的感觉,置身其中仿佛临水而坐,而窗外的亭及山地,都在视平线之上,所以水面更显大气。
苏州园林艺圃赏析艺圃,承载着丰厚的文史积淀,穿越几个朝代,以它独特的迭山理水风格,屹立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艺圃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圃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圃赏析一、深巷通幽比起那些人满为患的景点,艺圃更像是一个江南的小家碧玉,需要游人经过一番悉心寻找才能见到其真面目。
于是,去园林的过程也就成了欣赏园景之外的另一种乐趣。
周末,就和几个朋友结伴去体验了一番。
从山塘街开始寻找,被询问的路人大多是一脸迷茫,少数听过这名字的人也只能道出个大概。
于是我们就沿着桥走到了古城门,终于我们看到了写着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大名的唯一“路标”——旧墙上若隐若现的两个红漆字以及箭头。
(如图)顺着箭头方向前行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外面仍在堵着长长的车队,里面却是连黄包车都很难通过的乡间小弄堂了。
这才开始有了古城的味道。
或许是因为大意错过了一块标识,我们又绕了出来,只得往回走。
终于在一个路口,几个正在井边洗菜的妇女见到我们就很自然地问:“是找艺圃吧?往里边走!”看来她们对于我们这种初次探访的游人已经屡见不鲜了。
乍眼望过去,艺圃不象其它名园显示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模样,它看上去更加亲切。
还能见到隔壁人家的晾衣棒有意无意的伸进园中,这样才让它看上去更像一个民宅,而并非单纯的文物。
二、文史积淀苏州园林不下数百,各有亭台泉石之胜,而只有艺圃因园主而称著。
(张苇《艺圃的人文意趣》)那就让我们从它的历史说起,看看它到底邂逅了多少儒雅的主人吧。
此园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徵明曾孙文震孟为住宅。
清初,归进士姜采所有,扩建为“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为“艺圃”。
袁祖庚的激流勇退,受到当时人的赞赏;文震孟的不媚权阉,更是难能可贵;莱阳姜氏卜居此园,一门直节,与文氏先后辉映。
而他们又都以文学传世。
因此,只有了解园主的史迹,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造园意图,才能深刻意识到园景的情趣。
清代诗人袁枚有这样两句诗:“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图画”,伟人的事迹与精神能够化为图画,因此自然风景因人而名,因人而重。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苏州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天下园林之盛”,是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主要分为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两类,其中私家园林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布局最精致,被誉为“园中园”。
而拙政园则是苏州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和典型。
该园建于明代,由失意归隐的王姓官员建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期间多易其主,1860年-1863年曾属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上世纪50年代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有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花园,中花园是拙政园主景区,全园精华所在;园南建有中国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主,取材于自然,注重营造自然的氛围和景观。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物包括亭、楼、台、阁、廊、桥等,这些建筑物通常都是精致的木结构,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
其布局非常精细,通常采用错落有致的手法,使游客在园林中感受到不同的景致和气息。
这些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包括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山石奇峰、花草茂盛等,每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苏州园林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如今,苏州园林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苏州园林的美学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 自然美: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中尽可能地保留了自然的美学特征,如山石、林木、水流等,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野趣的氛围。
2. 空间美:苏州园林在空间布局上非常精妙,通过借景、对景、隔景等手法,创造出层次丰富、变幻莫测的空间感。
3. 艺术美:苏州园林中的建筑、雕刻、绘画等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4. 人文美:苏州园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时也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具有极强的人文价值。
苏州艺圃导游词欢迎来到苏州艺圃!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
苏州艺圃是苏州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耦园路。
它建于公元1986年,是一座结合了江南古典园林和现代艺术的综合性园林。
艺圃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传统园林,西部为现代艺术区。
首先,我们来到东部传统园林区。
这里是苏州艺圃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
园林以自然景观为主,布局紧凑而有序,分为四个区域:夭香秀舍、翰墨幽居、入云亭和远航亭。
夭香秀舍是苏州艺圃的入口,它以荷花为主题,是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区。
这里的湖泊、细碎的小桥、石径和禅意的花草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翰墨幽居是园林的核心,它以建筑为特色,展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和规模。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小桥流水、假山小池以及亭台楼阁等传统元素,尽情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入云亭是东部园林的最高点,亭台之上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全景。
云雾缭绕,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这里还有一个茶室,可以品味到正宗的苏州茶文化。
远航亭是整个园林的结束点,它象征着人们的追求和向往。
这个地方有一片开阔的草坪,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东部传统园林不仅展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精髓,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使得园林更加具有时尚和活力。
接下来,我们来到西部现代艺术区。
这是一个集艺术、设计、创意于一体的区域。
园林设计师以植物和雕塑为主题,用创意和想象力打造出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园林。
这里有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群,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则展示了各种艺术作品和设计理念。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除了艺术作品,这里还有一些艺术展览、演出和活动。
你可以参加一些文化讲座、艺术展览或者观看一场舞台剧,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苏州艺圃不仅是一个园林,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和展示平台。
它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学年学期年月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看,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显得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丰富,景物立体深远。
【景观笔记】艺圃——园林意境的典范部分图⽚来⾃⽹络,侵删。
⽂字部分部分引⽤了⾖瓣⽂章:艺圃的三种时间尺度⼤家好,我是⼩蚂哥。
我们的古典园林景观笔记终于写到了艺圃。
这可不是⼩蚂哥懒,要知道古典园林想要吃透,融会贯通再和⼤家分享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且艺圃是我个⼈很喜欢的园林,很希望多看些东西,在写笔记的时候不要有所疏漏。
古典园林其实很多⼈都很喜欢,但究竟怎么才算是看懂了,逛透了呢?⼩蚂哥认为理解古典园林必须从两⽅⾯⼊⼿:⽂化和空间,那让我们来好好聊聊这座姑苏深巷中的明珠——艺圃吧~如果你现在去苏州旅游,在每个园林的门⼝你都可以拿到这么⼀张导览图,上⾯不仅有园林的介绍和平⾯,还把整个苏州园林的分布标的清清楚楚。
在这些园林中,建园最早的是⼩蚂哥最喜欢的始建于宋朝沧浪亭。
以⾄于我们蚂蚁景观南宁园博园获奖作品“⼀勺江湖”的概念就是出⾃沧浪亭,想看之前⼩蚂哥写的沧浪亭,请点击这⾥:沧浪亭——内外皆园【NO.23】⽽建园第⼆早的就是这座明朝嘉靖年间所建造的“艺圃”。
⼩蚂哥掐指⼀算,从1541年到今天⾜⾜478年,是真真的历史悠久啦~但你知道吗,和⼤多数园林⼀样,艺圃在这将近5个世纪的时间内也是屡次易⼿,屡次改名。
最早明嘉靖的袁祖庚在此建⽴了“醉颖堂”。
其后著名的⽂征明的曾孙⼦⽂震孟与弟弟⽂震亨也在此修园,并改名为“药圃”,明末清初的苏州⼤家姜式家族,姜埰因为“敢诘问诏旨”得罪了崇祯,也在此建房,名为“敬亭⼭⽅”后改名为“艺圃”。
那你知道这三个⼈的共同点吗?三⼈都因为皇帝不公正的待遇退隐苏州,所以⼀家⼈就是要整整齐齐对不对~Anyway,之后艺圃⼜经历了数次易⼿,⽂⾰的破坏,之后的重修更是⽔平⽋佳,所幸虽然修复⽔平不⾏,但⾄少明朝时候的格局保留了下来,所以今天的艺圃仍然有明朝的遗风,可以说⽅⼨间意境⽆穷。
清朝王⽯⾕所绘的“艺圃图”与今天的平⾯相⽐较格局⼤体上是⼀致的。
只是建筑变化较多,最主要的就是最早的艺圃是没有苏州最⼤的⽔榭“延光阁”的。
苏州艺圃空间布局浅析彭杨莹,孟祥庄﹡(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作为苏州园林中小型园林的典范,艺圃具有极高的造园艺术价值。
通过对艺圃进行研究,探讨了简练开朗、疏密有致的整体布局风格,分析了山体、水池、建筑各要素的布局特点,解读了其独特的造园艺术。
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艺圃合、开合对比产生的效果。
这种疏与密、开与合的空间对比,能够在小面积中营造出方寸天地,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很常见的布局方式。
2各要素布局分析2.1山的布局—南部天然的边界园林的山体布置在园子南端,同时山上林木茂密,达到宛若自然的效果。
这样的山体布局,使山体成为南面的屏障,有效地成为园子的天然边界,使原本生硬边界得以柔化,让人产生山外有景、空间无限的感觉,使整个园子意味无穷。
艺圃这种以山体为天然边界,很好地为园子增添自然趣味和深邃意境。
古典园林往往尺度较小,造园中人为因素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可以结合地形高差,提升边界营造技艺,利用边界的高差处理使小面积的园林意境无穷,更显空间无限。
2.2水的布局—以聚为主,形成开敞水面艺圃的水体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1/5,以聚为主,形似方形,如此处理就形成开阔的水面,使原本有限的空间显得十分开朗。
综观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分散与集中2种形式。
而集中的水面使人感到开朗、宁静,一般中小园林采用这种水体布局。
园子以水池为中心,形成一种内聚的格局,这种水体布局可使空间具有开朗、宽阔之感[3]。
同时,在水池东南和西南角设水湾,东南角水湾隐于假山之中,似水的源头;西南角流入浴鸥院,形成水尾以显水流无尽之意。
2处小水湾使水面开阔流动,且毫无堵塞局促之感。
故而,水面空间既开阔疏朗,又萦绕于山,显得幽深别致。
2.3建筑的布局—向心、内聚的格局古典园林建筑正是在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中,才取得完美的艺术境界。
艺圃的建筑布局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艺圃的入口建筑,设在东南角处,避免了视线一览无余,借助墙体等密集的建筑遮挡视线,形成较小的封闭空间,转而建筑疏散开来,形成开阔的景色,给人以欲扬先抑的空间感受。
苏州艺圃,⼀个⼩⽽幽静⼜全是精华的园林(3)苏州艺圃,⼀个⼩⽽幽静⼜全是精华的园林——延光响⽉,浴鸥闲鹤艺圃的房屋建筑除了北部后宅的世纶堂、东莱草堂、馎饦斋、博雅堂、延光阁外,在南部景区的东西两侧,还有响⽉廊、⾹草居、鹤柴、思嗜轩、南斋、旸⾕书堂;⽔池、假⼭;乳鱼亭和朝爽亭。
艺圃的北半部是建筑群,⽽园的南半部,其主体是⼭、⽔、亭、台,苏州园林以建筑的数量与⽐重作为衡量园林⼤⼩的划分标准之⼀,⼀般建筑密度在30%以上的为中⼩园林,⽽建筑密度只在15%以上的为⼤型园林。
艺圃的总⾯积⼤约是3960平⽅⽶,若以延光阁为界,北半部的⾯积约为1600平⽅⽶,这范围间各个建筑⼏乎连成⼀⽚,虽然这个⾯积包括房屋底⾯积和天井⼩院⾯积,但其中也不可能建其它,因此就算1600平⽅为建筑⾯积,它占园⼦总⾯积的40%。
⼜由于艺圃总⾯积不⾜六亩,因此艺圃是属于典型的⼩型园林。
园林⾯积⼩,为了使其景⾊能引⼈⼊胜,则在⼭⽔布置上更紧凑、在空间利⽤上更巧妙;在⼤⼩、虚实、层次、景深上,对园林的各组成元素的组合更是精⼼安排;在其周边的建筑、亭台、庭院起到补充和衬托。
艺圃的中⼼是⼀⽚⽔⾯,⽔池是苏州⼤⼩园林的必备元素。
如果在想像中艺圃的⽔池将其北向上,南在下的竖起来的话,那⽔池的形状像⼀只⾼脚葡萄酒杯,侧看杯⼝是⼀条直线,这是因为延光阁横跨在⽔池上,使⽔池的北沿成为直线,这对追求⽔⾯形状多变奇巧、景物层次分明的园林理⽔的理念来说似乎不是最佳,这也可能与艺圃不是统⼀设计、⼀次完成有关,各任主⼈按⾃⼰的⾝份、品味、需求⽽增删改造。
“延光阁”取名有什么含义?图1 延光阁的栏杆和窗其⼀:查字典延光⼀词有[留传美名]和[承袭前⼈的荣誉]两个含义,各任园主是否这个⼼思;其⼆:苏州⼤学曹教授解释是“养性延寿,与⾃然齐光”,取⾃阮籍《⼤⼈先⽣传》中典故,“⼤⼈先⽣”是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林七贤之⼀)所归纳的四种⼈⽣模式中他最崇尚的⼀种,⼤⼈先⽣核⼼的⼈⽣追求是“与⾃然齐光”,亦即与天地齐寿,超越⽣死之外,⽽其最重要的⼈⽣活动则在“养性延寿”。
苏州园林十个景点介绍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其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艺圃、藕园、怡园和环秀山等是苏州十大名园。
以下是这些景点的简要介绍:
1. 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美感,让人流连忘返。
2. 留园: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3. 狮子林: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4. 网师园:网师园是苏州小型园林的代表作品,以精巧细致的造园手法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著称。
园内的建筑以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分为住宅和园林两部分。
园林部分以水景为主,景点有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等。
5. 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6. 艺圃:艺圃是苏州十大名园之一。
7. 藕园:藕园是苏州十大名园之一。
8. 怡园:怡园是苏州十大名园之一。
9. 环秀山:环秀山是苏州十大名园之一。
10. 虎丘: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部,是一座以虎丘山命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区。
《园林艺术概论》期末小论文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姓名:学号:班级:2013年12月26日摘要:苏州园林是古典园林的最主要的代表,其中在造园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简单分析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造园手法古典园林介绍古典园林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
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
”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
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四世纪)的辟疆园。
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白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在苏州寻游明代园林艺圃苏州的一个园林——艺圃,原来是不知道的。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时才知道苏州有一个古典园林叫艺圃。
艺圃,躲在苏州老城区的西北面,不起眼的园林大门,如一个有点钱的大户人家。
艺圃在苏州姑苏区文衙弄,不太好找,在手机还没有地图导航功能时,靠边走边问询,从景德路上朝北拐进吴趋坊,一路寻去,总算找到了。
现在看手机地图上的位置,离开山塘街也不远。
艺圃的大门上一块竖匾写着“兿圃”二字。
落款也草看不清。
墙上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艺圃”的石碑(2006年),走进大门,院内有“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铜牌。
时间上看列为世界遗产比国保单位还早。
所以艺圃的知名度原来似乎有点不高。
艺圃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颖堂。
袁祖庚(1519~1590)字绳之,长洲(今苏州)人。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四十岁后辞官退隐,在苏州择地建艺圃造宅园,并悬匾额'城市山林',过隐士生活。
艺圃的面积不到4000平米,却是有点特别的园林。
进去后从不大的院子要穿过一个角尺状的甬道,拐角处立了几根石柱,颇有山峰隐于绿林之中的意思。
灰白的山墙上爬满了古藤,此时正是凌霄花盛开时节。
走在这甬道上,真有点曲径通幽之感。
再拐个弯,看到了窗户,应该有门了。
此时,会来到一个木板门墙前,门上方有匾“七襄公所”。
这里才可是艺圃的正式园门。
艺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
清道光十九年(1839),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同业会馆而购艺圃。
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称会馆为“七襄公所”。
墙上有一块石碑《艺圃重修记》,记录了艺圃自明代始建,历经沧桑重现原来风貌的经过。
艺圃全园分花园、住宅两部分,宅为五进,园在宅西部。
曾为文震孟(文征明的曾孙,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等名人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