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66.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第二章总结笔记“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体现在空间布局上,还蕴含着哲学理念和人文情怀,深刻影响着中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法,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
这里我将简要分析几个方面:首先就是美学层次上来说,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风水格局等;其次是材料选用及构造形式上来说,大量采用木材、砖瓦石等物质形态和雕塑、匾额楹联、碑碣等文字载体进行景观营造;再者则是文化内涵层次上,讲究诗画境界,将诗词歌赋、历史掌故引入园林,将日常生活所见融入园林景致之中。
其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基本的设计思想。
《易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被儒家学派视作立身处事的根本原则。
孔子提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思想,并主张以“道”(规律性、必然性)为核心去“法自然”。
“自然”既包括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又囊括了社会伦理与道德因素,可谓“集宇宙万象于吾心,纳乾坤万道于胸襟”,更强调了个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受和感悟能力,即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趣。
其二、建筑组群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与认识。
我们知道早期的建筑虽然已经开始考虑到利用当地资源与适应气候特点,但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普遍较矮小粗糙。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关于宫室的高度描述甚至比《诗经小雅》的“如松柏之茂”都低,而且十分简略模糊。
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起与发展,人们通过大量劳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文明,同时又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民居形式,充满了奇异而优美的韵味。
清华大学教授彭一刚曾指出:我国民居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体系均取决于社会政治秩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差别很大的空间类型。
其三、中国古典园林,无论何种功能,都具有统一的尺度、轴线和相互呼应的整体形态。
《礼记·祭法》篇中提出:“凡立宗庙宫室邑居,前途后寝,左右夹房,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记·礼器》)的礼制规定,标志着从殷商的巫术迷信向周朝以来注重礼仪、推崇正统、把握政权的政治秩序的转变,是为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男女有别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浅谈园林中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作用玛莎施瓦茨曾经解释景观就是除建筑外的全部,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景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也不可否认,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作为住所,休憩,观景的建筑,他们在园林中的景观作用甚至超越了原本所有的使用价值,在意境塑造,景观衬托与突出方面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一.意境塑造从字面上理解,意境中意是主管范畴,境为客观范畴,但真正理解上确实不可言传的,但无可否认,有意境的景观必将触及人的内心,诱发开拓人的思维和想象。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一样,强调意境美,除了在园林中堆山理水配置花木外,园林建筑的配置也尤为重要。
中国园林布置讲求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紧靠植物与山石不能充分的表现出疏密与层次,需借助园林建筑在院内的聚散与高低错落可以加强院内层次感。
建筑密布的地方空间变化多样,可使人产生游园的新奇感和兴奋感,再加上由建筑之间连接而分割维和出不同的空间,更让人有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奇妙感受。
建筑稀疏的地方则提供给人们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有松有紧,有张有弛,人们在游园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游园的新奇与乐趣。
同时由于建筑形式变化多样,亭台廊阁均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色彩,高度相互交错,隔窗,门洞,廊桥,以及构筑物的转折,使得不同空间的景观相互渗透融合,配合以山石植被水体,共同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优雅意境。
现代园林建设中虽不像古典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且园林建筑数量大大减少,但景观中合理的布置建筑物的折曲,位置,高度及色彩依然会影响到景观效果游赏景观时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但从建筑与规划的角度思考,注重建筑布置的层次与疏密,注重意境的营造,对于度假村,居住区,街道景观都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城市景观单调重复无归属感的突破点之一。
除上述之外,更为直观的是建筑上匾联与诗文。
这种形式更能诱发人的联想与思考。
拙政园的留听阁,取义于留得芭蕉听雨声,与周围环境配合通过阁的名称进一步升华了意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二〇一五年五月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以西方建筑学的视角来剖析另一种哲学观下构建起的空间,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深入剖析,以对比的手段,对空间组织及手法进行分析,并配以精美的钢笔画,是内容清晰直观,对于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手法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空间对比;暗示图解一、主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从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园林造园手法的对比开始,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一个概括,进一步从中国园林的内向与外向、虚实、藏露、疏密、主从、高低、仰俯等相对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以园林叠山理水为结尾。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经典的钢笔画插图。
这也是彭一刚先生写书和文章的一个显著的风格。
精美的钢笔画,大方美观的排版,清晰直观的分析图解,使这本书变得更加吸引人。
该书是从现代的艺术原理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古代的造园手法通过构图原理进行科学的解释。
作为一种分析研究,这种方式很透彻很细致,也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艺术是能够跨越历史和国界的,古典艺术实践与现代艺术理论可以相互印证。
二、重点分析全书分二十五个章节,从第八章开始作者通过分析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和要素,结合大量的实例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微妙。
下面就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看与被看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景观”和“观景”这两个词,构成了古典园林中最基本的要素。
园林中的景点,一般都要具备这两种功能才会有价值。
首先一个景点它要能构成一个视觉。
焦点,即“景观”,也就是“被看”。
同时,从这个景点向周围望去,有景可看,即“观景”。
一个好的园林空间,视觉感受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透景、对景、借景等方式,让一个有限的空间,呈现最丰富的视角变化。
(二)空间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
不论是景观、建筑还是规划,对空间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个设计师创造力和设计功底的表现,它决定了一个设计的成败。
(园林工程)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此书在概括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艺术再现自然”。
他运用大量插画与简单的文字、清晰的分析图来直观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
插图虽不如照片真实,但是可以直接阐明问题。
看到序言里先生说插图比文字花费的时间更多我便仔细的观摩了一下插图,那精巧的钢笔画比照片更能表现出了园林的魅力,令我惊叹。
简单通俗的文字与清晰直观的分析图直接让人抓到重点,令人受益匪浅。
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就中国南、北园林艺术风格差异做了详细的比较。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南北园林的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
这本书十分通俗易懂和那种故作晦涩的书截然不同,哪怕是从未学过的人看到此书也能领会其中奥妙。
其中我想浅谈一下“两种哲理、两条路子”、“藏与露”、“疏与密”等这几个章节.“两种哲理、两条路子”里阐述了中、西方造园风格的不同,前者是着眼于自然美,就是园林设计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后者是着眼于几何美,园林设计要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
中、西园林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各有千秋,并没有孰好孰坏。
读西方园林的时候书里详细的讲了这两者的原因,由于东方是压抑的封建统治人们追求自然,而西方当时人们流离失所渴望极权,所以园林也建造的具有人工痕迹。
“藏与露”不论是诗词绘画还是其他作品,含蓄曲折暗喻的手法往往比直白的语言表述更扣人心弦,园林也是不例外的,藏景于山石之后,景突然呈现在眼前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远比从远看就看到的景色更加惊喜,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藏而不露更有境界,也不会让细碎的美好景色被前方的景色夺取光芒从而忘记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笔记园林建筑历史沿革从周到汉---萌芽期皇家园囿魏晋南北朝--造园艺术的形成期皇家园囿+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隋唐五代--成熟期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宋--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元--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明清--再次达到高潮园林建筑的分布1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洛阳、开封;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南京、扬州、苏州及其附近各城市;北京、承德以及岭南一带2北宋以前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开封一带3南宋以后的园林集中在:北方的北京及承德;长江下游的南京、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珠江三角洲一带(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两种哲理、两种路子1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特点: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2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特点: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建筑的特征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2构图的原则不同园林建筑强调有法而无定式,不为任何清规戒律所牵绊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对于园林建筑而言,必须使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相结合对于意境的追求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意两类活动、两种要求人类的活动分为两类:一类要在人为的环境中进行一类必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从庭到苑囿对于住宅建筑,最小的户外活动空间即为庭院比庭大园必须有景可观--被赋予景观价值庭--一般以天井为庭,是一种极小的内院天井--作为极小的内院,主要解决周围建筑的通风、采光问题某些大型民居建筑,往往沿着一条轴线设置多进厅堂,每个厅堂前都有相应的天井院--用墙围成的外部空间园--四周用墙垣围起来,内中设花草、建筑、山石、水池供人居住、观赏、游玩即谓园园,从规模上讲一般应比院大,但最根本区别在于园必须具有景观意义中、大园小园多呈单一空间的形式,中、大型园林规模大、独立性强,功能要求多种多样随着规模的增大,一般中、大型园林多采用多空间组合的形式苑囿--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以园林为主的皇帝行宫或大型皇家园林特大苑囿承德离宫,一种特大苑囿,占地564公顷,集锦式布局内向与外向内向和外向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不仅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一般建筑的空间组合中,而且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乃至整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性格特征中四合院--最典型的内向布局的形式特征:所有的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院,从而形成一个以内院为中心的格局形式西方的花园别墅--外向布局特点:以建筑为中心,在四周布置庭园绿化在四周临水的岛地上布置庭园,适用于采用外向布局的形式我国传统建筑在群体组合中常以内向的布局形式为主内向布局形式的最大特点:以自我为中心,“闭关自守”,不考虑外部空间环境的影响及更大范围内的完整统一性大型皇家苑囿的园中园或建筑群,多采取部分内向、部分外向、或使内向与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低处四周均被水面包围的岛上的建筑群,建造在凸起的山地上的建筑群,被用来当做制高点的建筑群,采用外向布局的形式---北海濠濮间、北海琼华岛、离宫金山建筑群看与被看处在园林之中的建筑物或“景”,一般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被看,一是看从被看的要求讲,要考虑到从另外若干比较关键部位来看的景观效果针对不同的建筑,有些建筑以观景为主,有些建筑通过它来看周围其他景色为主一个能充分发挥景观效益的风景点或建筑群必然是既能满足被看的需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又能满足看的要求——作为观赏点,从这里又能摄取院内外各方优美如画的景色主从和重点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国园林中以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现空间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在一起,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突出各自的特点江南私家园林,为求得以小见大,多以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即在进入园内主要景区——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小空间,这样可以借助两者的对比突出园内主要景区南京瞻园空间对比分析欲扬先抑,在入口处设置曲折狭长小空间入园后则顿感豁然开朗留园入口--正是利用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对比,从而当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有些私家园林,入口部分空间似乎专门为了烘托陪衬园内主要空间而设扬州何园入口部分空间既小又极封闭空间对比的手法,不仅应用于园的对外入口部分的空间处理,也考虑从住宅部分进园时给人的感受苏州网师园,在住宅与庭园之间插入一条又小又封闭的过渡性小空间,通过它进入园时,可借强烈对比作用而使人顿觉开朗藏与露1所谓“藏”,就是遮挡一是正面地遮挡,这往往为一般建筑所忌讳,但园林建筑却不很在意一种是遮挡两翼或次要部分而显露其主要部分2全然显露的对象往往没有半藏半露的对象显得含蓄、意远、境深;更引人入胜;更富有情趣北海画舫斋后院,自西北角门入园,有曲径通往厅堂,建筑含而不露,藏于山石、树丛之间苏州环秀山庄,山石嶙峋,乔木参天,藏亭台于山石,树梢的空隙之间,极其幽邃深远3藏少露多谓潜藏,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4藏多露少谓深藏,可以使人极其幽深莫测的感受5大多园林建筑,多藏于由山石形成的夹谷之后,或由树的枝叶交织成的网络的缝隙之中苏州壶园,藏厅堂于茂密的花木深处,园虽极小,但景致很深引导与暗示和藏与露相联系的是引导与暗示园林中的游廊——呈现极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极强的导向性除游廊外,路、踏步、桥、墙垣等也可起引导与暗示作用留园中部小景,半藏半露的梧竹幽居亭呈现于曲径通往的远方,可引导人们循此而探幽虎丘塔掩映于枝叶扶疏的远方,就有极大吸引力,通过一级一级的弯弯山道,可以将人引导至它的附近疏与密为求得气韵生动,在位置经营上必须有疏有密,不可平均对待“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平面布局上的疏密对比与变化,反映在空间(剖面)和立面上,呈现出一种忽张忽驰、忽开忽合、具有起伏变化的节奏感除建筑外,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如山石、树木、水的分布也应有疏密的对比与变化花木的种植多使丛植与孤植相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疏密对比与变化疏密对比反映在用水方面主要表现在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上起伏与层次起伏是借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园林建筑,由于组合上的自由灵活,可使其外轮廓线具有丰富的层次和起伏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加强整体立面的韵律节奏感苏州的鹤园、网师园、畅园,立面组合因具有多重层次的起伏与变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虚与实形象组织得疏一些就显得空,密一些就显得实藏得深使人感到恍惚迷离就是虚的表现,袒露于外的东西给人以实的感觉清空的地方使人感到深沉,质实的处所使人有浅露的感觉蜿蜒曲折古典园林的曲折性是通过各种要素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成的,尤以建筑以及由建筑围合而形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除建筑外,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如山石、洞壑、水、驳岸、路径、桥、墙垣等,均力求蜿蜒曲折而忌平直规整桥,实际上就是跨越水面的路,理应与路一律,忌直而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