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 格式:docx
- 大小:14.23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自19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研究,逐渐将侧重点从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转移到了美感的体验和制造美感的因素上。
美学的研究重点也从研究美发展成研究美感。
而在对美的感受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审美距离以及人的情感对美的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审美距离,不同的审美对象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情都会对最终的美感造成影响。
因此,很多人都将审美距离和移情说作为审美的重要手段。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审美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种。
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
有诗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过于长久的接触会造成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美的东西也失去了他的美感。
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
正如对于要远行的朋友我们总会从心底生出依依不舍的情绪。
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空间距离的相隔总是会牵扯人内心的牵挂,从而在不经意间美化了审美的主体。
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此外,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
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经审美主体牵引起内心的情感。
心理距离一般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他们所引起的美感体验与审美者的内心感受、对审美主体怀有的关心、怜惜、鄙夷等相呼应,从而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美感,甚至是快感。
利普斯审美移情论利普斯审美移情论是英国哲学家雷蒙德·利普斯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鉴赏的理论。
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共鸣,从而产生一种审美移情的体验。
审美移情可以理解为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情感上与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发生共鸣,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或情境产生情感联系。
利普斯认为,审美移情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通过移情体验,观者可以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利普斯审美移情论的核心观点是,艺术作品能够触动观者的情感,并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投射到作品之中。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反应,更是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观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意图以及艺术家的情感状态。
在利普斯看来,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唤起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引发他们对人性、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议题的思考。
例如,一幅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绘画作品,可以让观者对社会不公、人权问题等产生共鸣,进而反思和探讨这些问题。
而一部情感真挚的电影,则能让观者情感上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利普斯审美移情论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艺术作品的新视角。
传统的艺术观赏往往只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特征,而忽视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联系。
利普斯认为,我们应该关注观者的情感体验,因为正是观者的情感共鸣让艺术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只有通过情感的参与和体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
对于观众来说,利普斯审美移情论提醒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尽可能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不要局限于表面的审美特征,而是试图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情感移情的体验,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从而加深我们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此外,利普斯审美移情论还对艺术创作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审美移情论名词解释审美移情论(aesthetic theory)是西方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移情(情移)现象,即通过对其他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转移到了与之相关的物体或形象上。
这种移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和审美经验的基础。
审美移情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审美移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是艺术和审美经验,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情境和体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听音乐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转移到作品中或其他情境中。
2. 审美移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其他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
3. 审美移情涉及到人类情感和情绪的转移,同时也涉及到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评价。
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实体,更是一种情感和审美体验,需要人们通过理解和评价来体验和感受它们的价值。
4. 审美移情论涉及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审美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审美移情能力和体验方式。
除了以上基本观点,审美移情论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贡献和解释。
例如,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和审美经验会受到人们的主观体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此外,审美移情论还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
通过研究人类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也可以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经验提供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2.1 形似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一、本文概述《论移情与审美欣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移情(Empathy)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释移情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在审美体验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移情如何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移情的概念,包括心理学、哲学和美学等。
我们将回顾历史上的重要理论,并引用相关研究和实验,以支持我们的观点。
文章还将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实例,展示移情如何在实际的审美体验中发挥作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和运用这种能力。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读者对审美欣赏的新兴趣,并引导他们以更深入、更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二、移情理论概述移情,源自心理学的概念,后被美学所借鉴,成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移情理论主张,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意愿、思想等投射到审美对象上,使对象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审美对象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从而增强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移情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但真正将移情理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
他认为,审美欣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呈现出与人相似的情感与生命。
费肖尔的理论为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进一步发展了移情理论。
他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核心机制,人们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情感、意愿等投射到对象中,使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
这种情感的投射,不仅增强了对象的审美价值,也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审美欣赏中,移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移情使审美对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与生命,从而增强了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总结审美移情思想心得体会审美移情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移情,并投射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于艺术作品之中。
通过审美移情,人们能够与艺术作品产生连接,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
在审美移情的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
当我欣赏一幅优秀的画作或者观看一部感人的电影时,常常会被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情感共鸣是因为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引发了我对于爱情与生死的思考,从而使我产生了悲伤的情感。
通过审美移情,我能够与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紧密的联系,进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其次,审美移情是一种认知拓展。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巧妙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传递深层次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当我欣赏一幅画作时,我不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表现的情感,还能够从中获取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启示和思考。
例如,梵高的《星空》这幅作品通过绚丽多彩的色彩和流动的笔触传递出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欣赏这幅画作时,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拓展了自己对于美和人生的认知。
再次,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而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种情感的出口。
当我看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时,会感受到摄影师所捕捉到的瞬间美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情感上得到释放和宣泄。
这种情感的释放使我能够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最后,审美移情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升华。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并与之产生感情上的连接,我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每一次审美移情的经历都使我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升华的审美体验也促进了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的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审美移情是一种情感共鸣、认知拓展、情感释放和审美体验的升华。
通过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我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审美移情的例子(一)审美移情的定义审美移情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将自己的感情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中,将其与自己的经历、情感和价值观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通过审美移情,观众与作品之间建立起共鸣和连接,使观看体验更为深刻和有意义。
1.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审美移情•物质贫瘠下的真诚善良:观众在观看《阿甘正传》时,被主人公阿甘的善良和真诚所打动,无论是在军队中的勇敢行为,还是在与朋友和家人的亲情交流中,都引发了观众内心的共鸣。
观众很容易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阿甘的角色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爱情的坚持与牺牲:影片中描绘了主人公与他的初恋情人珍妮之间复杂而多变的关系。
观众可能会因为这段感情的曲折和牺牲而感到心痛和共鸣。
这种审美移情能够引起观众对于爱情和人性的深思,进而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产生影响。
2. 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审美移情•家族命运的反思:《红楼梦》通过描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变迁,引发读者对于家族、家庭和社会命运的思考。
读者不仅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还能将自己的家族和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情节相对照,产生审美移情的效果。
•人性的深度揭示:小说通过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品质或者某种行为而感到震撼和共鸣,触发自我审视和深思。
3. 绘画作品《星空》中的审美移情•冥想和内心的宁静:《星空》是一幅描绘星空的绘画作品,通过表达广袤无垠的宇宙和繁星点点的夜空,触发观众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会感到迷失于无限和宁静之中,将自己的思绪和情感投射到星星之间,产生审美移情的效果。
•渴望自由和追求梦想:作品中的星空无限辽阔,观众可能因此感受到对自由和追求梦想的渴望。
观众可以将自己的梦想与作品中的星空相联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启发。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审美移情是一种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和连接的心理过程。
它能够激发观众或读者的情感和思考,使观看或阅读体验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我说审美移情汉语言(2)班童卫国K10260230摘要:这篇文章主要是简单介绍审美移情的定义和西方移情理论的发展,以及其主要的代表人物里普斯的审美移情理论的要点和我对这种理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里普斯;审美移情;要点和局限我们在欣赏中国诗歌的时候都知道有一种效果叫做情景交融,而这种情景交融就可以说是一种诗人的审美移情。
那么什么是审美移情?审美移情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呢?我将通过移情说的代表性人物里普斯的理论来解释审美移情并对其理论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说说审美移情的定义,审美移情指的是人把自己的感情、性格、情绪移到他物之中,形成交融的境界而浑然一体。
[1]简单的来说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一样。
而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这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心灵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它不是Einempfinddung(感受),而是Einfhiung(移情)。
外射的动作是紧接着知觉而来的,并且把我们的人格融合到对象中去,因此,它不可能被说成是一种联想或回忆。
在这种情况下,光线和颜色,看起来不是欢快的,就是悲哀的。
当移情作用完成时,我们自己的人格就与对象完全融合一致了。
”而把移情说通过形而上的论证从而把它提高到科学形态的是活跃于本世纪初的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里普斯。
里普斯的审美移情理论我将它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审美的快感是对于一种现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
或则换个方式说,他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
”[2]这里里普斯将审美移情的体验看成自我的情感对客观对象的外射。
谈审美体验中的特殊移情发表时间:2013-12-25T15:15:53.17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11月供稿作者:李琳[导读] 从字面上看,淡逸清和的美丽晨景,充满无限的情趣。
如果说,这就是诗人柳宗元的闲情逸致对审美客体的移入,那就错了。
李琳(河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摘要]在众多解释审美现象、总结审美规律的理论中,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里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所谓“移情作用”,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外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天地万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关键词]审美体验特殊移情[作者简介] 李琳(1969-),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河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 J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1-0078-03运用里普斯关于“一般的移情作用”理论来解释有关的审美体验,确实颇能解决问题。
桂甫《春望》中的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种解释认为是诗人自己感时而对花溅泪,诗人恨别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认为花因感时而溅泪,鸟因恨别而惊心。
过去把这两种不同的理解看成是分歧。
而根据移情说,这两者是一致的,算不上是什么分歧。
细品这两句诗的意境,诗人已“把自已‘感’到审美对象(花和鸟)里去”,“对象就是我自己”(里普斯《论移情作用》)。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
在这样的意境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对立已消失了。
是“花溅泪”,也是诗人在落泪;是“鸟惊心”,也是诗人在惊心。
然而,里普斯的“移情说”,还只是关于“一般的移情作用”的理论(他在《论移情作用》一文中说,“我在这篇论文里将讨论‘一般的移情作用’”),尚不能解释审美移情范畴里的所有审美体验。
在文学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审美感受中有这样的情形:从创作审美感受讲,主体(作者)移入客体(人事物象)中的情感,与客体在表层所表现的情感并不一致,甚至相反。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体验,移情创造
审美体验是一种感性的享受和认知,是人们在美的观感和情感之中所获得的愉悦和感动。
它通常与艺术、文化、音乐等相关,同时也可以与自然景观、建筑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相联系。
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可以获得一种独特的情感和体验,同时也可以从中产生智慧和洞见。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体验到一种移情创造。
移情创造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将自己的感受、情感或体验移植到作品之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世界观,构建出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种移情创造可以让人们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在审美体验中,移情创造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体验是通过人们的感性、情感和认知相结合而成的。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和消遣,而是一种思考和领悟。
这种体验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同时也可以让人们获得一种领悟和洞见。
在移情创造中,人们还会基于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这种评价和解读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标准和结论,而是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和体现。
这种主观意识不仅仅是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验,也涉及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知等方面。
这种评价和解读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艺术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在审美体验中,移情创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只有通过移情创造,人们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获得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同时,移情创造也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和社会,获得一种智慧和洞见。
浅谈审美移情的作⽤闲云潭影⽇悠悠,物换星移⼏度秋————————浅谈审美移情的作⽤ “景中⽣情,情中会景,故⽈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的这句话是说,我们欣赏景物时,⽆意识的会把⾃⼰的情感外射到景物中,使情景达到融合的境界,产⽣了“景中情”,“情中景”,这就是审美移情的表现。
19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理学家⽴普斯以实验⼼理学为基础研究美学,提出了“移情说”,⽴普斯也因此被称誉为“美学界的达尔⽂”。
审美移情是⼈类的⼀种特殊的⼼理现象。
所谓移情作⽤,通俗的讲,就是⼈在⼀定条件下感知⾃然景物时,不⾃觉的把⾃⼰主观的思想意识、感情⾊彩赋给本来不具有⼈的感情的外物,使外物似乎也具有⼈的某种思想和意识。
审美移情⽆处不在。
当你⼼情好,开⼼豁达时,你所看到的⼀切景⾊都是美好的,甚⾄于⼀条蚯蚓,⼀只青蛙,你都会觉得那是⼀种⽣命的象征,昭⽰着⽣命的⼒量,此刻在你眼中,只有欢快与兴奋;⽽当你⼼情差,伤⼼沮丧时,你⽬光所及的⼀切都被掩盖上了⼀层灰⾊的布,即使⼀条清澈的⼩溪在你⾯前流淌,你都会觉得那是对你的阻碍,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丝毫没有⽣⽓。
王维《⿅柴》写道:“空⼭不见⼈,但闻⼈语响。
返影⼊深林,复照青苔上。
”复照青苔的那⼀缕阳光,都感应着、涵容着诗⼈最⼴⼤、最⽆限的灵魂的存在。
尽管王维⼀⽣仕途顺利,但对⽣命的有限性亦⽆可奈何,由于不知其所以然⽽然,产⽣了⼀种淡淡的闲愁。
这种惆怅长期郁积于⼼⽽成为⼀种⼼理创伤,因⽽本能地到⼤⾃然中去寻找主体⼼灵的寄托。
王维的作品空灵清寂,幽深⼴远,诗中有画,画中蕴诗,表露了诗⼈对短暂⼈⽣之眷恋与对永恒宇宙之艳羡。
作为⽣命个体,诗⼈对⼈⽣和宇宙之间的有限与⽆限所形成的巨⼤反差有着极敏感的觉察和体验,此诗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个托物⾔情的王维,⽽这要归功于审美移情的作⽤。
李⽩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中提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样也是审美移情的体现。
审美体验,移情创造
审美体验与移情创造是两个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审美体验是指通过感知、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或其他美的对象的过程。
移情创造是指在审美体验中,观者将自己的感觉、情感和思想投射到作品中,创造出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过程。
当我们面对一幅画、听一首音乐或欣赏一部电影时,我们会从感官上接收到一系列的刺激,并对其进行个人的感知和解读。
这个过程是非常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对于一幅画,有人可能会觉得它非常美丽,有人可能会认为它无聊。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它可以带给我们愉悦、敬畏、震撼等各种不同的情感。
移情创造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观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艺术作品进行对话和交流。
移情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拟人化的过程,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观者可以与作品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可以带给观者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移情创造可以让观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
当我们看到一幅令人感动的画作时,我们可能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画中所表达的情感,甚至与作品中的人物建立起一种情感共鸣。
这种移情创造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艺术作品,从而得到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审美体验。
移情创造还可以帮助观者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启示和启发。
当我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投射到作品中时,我们可能会从中获取新的想法和感悟,这些想法和感悟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积极的影响。
通过移情创造,观者可以在审美体验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审美移情总结引言审美移情是指通过艺术作品,观众能够在情感和意识上与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或场景产生共鸣或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连接可以是对作品中情绪的共鸣,也可以是对主题的理解和认同。
审美移情在艺术体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接触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本文将总结审美移情的定义、重要性以及一些能够增强审美移情的方法。
审美移情的定义审美移情源自心理学家哈弗斯的研究,他认为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投射到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境发生共鸣。
审美移情的概念后来被应用于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中。
通过审美移情,观众能够与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建立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审美移情的重要性审美移情在艺术体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使其与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
以下是审美移情的几个重要性。
1. 增强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审美移情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或情境建立情感联系,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并从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
2. 增加观众对作品的情节和主题的理解通过审美移情,观众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境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情节和主题。
这种情感连结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作品,从而带来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艺术体验。
3. 提供情绪的共鸣和释放艺术作品中常常表达着一种特定的情感,通过审美移情,观众能够与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并获得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和释放。
这种情感的共鸣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情绪的流动和变化,从而获得一种情绪上的愉悦或宣泄。
增强审美移情的方法为了增强审美移情的效果,艺术家和创作者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引导观众与作品产生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1. 创造共鸣的人物和情境创造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人物和情境是增强审美移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刻画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以及真实的情景,能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联系,从而增强审美移情的效果。
审美移情名词解释审美移情说名词解释:审美移情是指个体通过与艺术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或角色的交流而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
移情分为直接移情和间接移情,前者指个体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感受性心理活动;后者指由艺术品本身特有的诱发力激起的情感。
审美移情说的内涵:审美移情不仅包含着情感和态度的心理因素,而且还融合了美感、想象等更复杂的认知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美感的生理基础。
个体所具有的艺术感受性是引起审美移情的重要心理条件,没有这种感受性,就无法引起审美移情,因此也就谈不上艺术感染力。
2)个体对现实的审美经验。
个体只有把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精神世界结合到艺术形象的感受中去,才能产生移情。
3)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审美移情说的实质:这种学说认为,人类的审美心理机制就是将外部世界转化为内心情感的心理过程,审美移情就是个体把外部世界移入自己内心并在内心唤起这种情感的心理过程。
“移情”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
关于“移情”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这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使动词”,指“赋予我”之意;其二,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神谕”,指某事物已“移动到我的心里”。
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较合理。
这样,一个概念的原意和引申义便有所区别,这也是概念具有的特点之一。
从原义来看,“移情”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种神秘莫测的“移动”,如指鬼怪之说。
可见,“移情”是一种被歪曲了的定义。
从引申义来看,“移情”的原意即赋予感情的意思,它常用于宗教领域。
但由于这一领域在传统上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所以一般都把这一概念延伸到美学领域来了。
而这一概念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审美移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审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的。
例如,个体在欣赏优美的音乐时,除了会激起听觉上的愉悦感外,还会由于想象、回忆往日情景,而使审美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产生一种无言的情感宣泄,即所谓的“共鸣”。
这就是审美移情。
美学原理移情的名词解释移情(Empathy),是美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人们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他人情感、经历和观点的能力。
移情的核心在于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进而产生共鸣和理解。
移情在美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欣赏、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建立互信和共情的基础。
移情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赫尔曼·洛特泽(Hermann Lotze)在19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起观者的共情,即使观者与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和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
这种通过作品激发观者情感共鸣的过程,促使观者超越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艺术创作,被称为移情。
移情在美学上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它使得观者可以与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例如,在一幅绘画作品中,如果观者能够将自己置身于画面所描绘的场景中,与其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那么他们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画家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情感。
移情使得观者能够超越自身的视角,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观点,从而获得更广阔的人生体验。
其次,移情对于艺术家本身也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希望能够引起观者的共情。
只有当观者能够产生移情,将自己置于艺术家的视角,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时,艺术作品才能够真正传递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义。
艺术家依赖观者的移情,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最大的效果。
除了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移情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互相移情是人际交往的关键。
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时,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就能够建立起互信和共情的关系。
移情的运用使得人们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在现代社会中,移情的作用愈发重要。
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时,只有通过移情,将自己置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才能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
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
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
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
2.1 形似
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
在生物学意义上,动物展现美的时候,都是对食物形态的模仿,有研究表明,孔雀的尾巴模仿的是它喜欢的果树,鸳鸯模仿的是它喜欢吃的蚌壳,率兽而舞,原始人模仿的是他们狩猎的对象等等。
2.2 谐音
谐音出现表明了语言正在取代形象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越原始的状态对形象的认知度越高,而越发达的社会对符号的认知度越高。
发达的文明只要是符号就能达到相同的目的。
这种符号在形态上与所指的对象一点相似性也没有,有一种只是由于名称上的相似。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生活的含义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福禄寿禧,出现的艺术作品就有葫芦、寿桃、鹿、蝙蝠、石榴、蜘蛛、牡丹等等有寓意性的中国画。
试想黑黑的蝙蝠外
表没有可审美的价值,但因为指代了“福气”,便成了有审美价值的符号。
2.3 特性相似
与简单的形象和发音相似不同,还有一种是特性有相似性,如看到水想到智者,水的某些特性和智者相似,文人士大夫对美好的理解是“寓情于山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们更喜欢的是体现仁智的山水画卷,这些象征物变成了有所指的符号,由具体的事物指向抽象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体现人的精神价值。
3 移情对审美的支持作用
3.1 审美轨迹理解的移情
好的艺术作品会构建一个让我们的思维能顺畅流动的线索,我们称之为“势”,都说绘画艺术是静止的艺术,实际上,画面也会有流动的线索,我们在构建画面的时候,构建出的视觉走向,或者说是时间结构,将画面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节奏韵律变化的画面整体。
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眼睛不是停留在画面某个部分不动的,首先是看画面整体结构,看整体布局,然后看画面最精彩的地方,伦勃朗的作品从这方面看很明显,画面总是有一个特别亮的地方,其他都在昏暗之处,让我们的视觉不自觉就被吸引过去。
在他的作品中通常是人物的脸,如同打了一盏聚光灯一般。
视线在画的结构线指引下,从画的中心引向副中心,再引向其他的地方,最后回到中心,形成循环,让欣赏者观之不尽。
这种跌宕起伏的体验,实际所指是对我们审美轨迹理解的移情。
3.2 审美取向由移情支持
喜好决定审美取向,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喜好是由环境影响的,在同一环境中,对事物的理解会达到同一性。
对外部事物的理解不同,导致审美取向也会不一样。
从服饰中我们看得很清楚:20世纪60年代,我们喜好的军装,80年代变成了西装,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也让我们的审美也改变了。
审美取向由移情支持,这种符号所指,实际就是投射,赫伯特·里德曾经谈到时所说的那样“,这些史前洞穴壁画揭示了一种价值尺度,这种价值不是写实价值,而是生气、生动和情感力量方面的价值,而生气、生动和感情力量正是美学品质的重要元素”。
把情感和愿望通过具象和人格化的方式投射到宇宙中去的思维方式是艺术的和审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