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结构分析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23
便利店商品结构分析东区—解菲区域:0058店(纬二街店)辛晓妮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某大户人家养了几十只猴子,后因食物供给困难,主人决定减少供应量,便与众猴们商量:每天每位早上发三个果子,晚上发四个果子。
众猴觉得太少齐声抗议,面对众猴的反应,主人又说:既然大家有异议,那我们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面对新的分配方式,众猴欣然接受。
很明显故事中每位猴子每天的总供给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唯一改变是果子发放的组合方式做了相应调整。
在便利店的门店经营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改变商品的组合方式、包装方式等将商品进行重新搭配,开发其新的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商品是店铺经营的根本,优化商品结构,调整商品组合必将伴随便利店销售的增长。
?一、便利店商品结构便利店是指以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零售业态。
便利店主要为了满足有即时性需求的消费者。
主要特点是消费群体相对稳定、年龄结构层次不齐、容易形成依赖等。
?商品结构是指符合商圈内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组合。
便利店的商品结构大致大致可分为食品、非食品和服务三大类,主要从顾客的便利性和门店的绩效性出发。
食品类商品构成了便利店商品的主力,占到总的销售量的50%以上,对于同类品牌的标准包装商品在价格上不能与大超市相抗衡,季节性的非常温食品却可以作为高毛利周转快的商品进行重点开发。
非食品类商品主要作为食品类商品的辅助商品存在,虽然销售量并不是很大,但为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商品品种多;服务类商品是补充性的消费,是培养顾客忠诚的重要手段。
?二、便利店商品结构的优化?1.便利店的商品结构要抓住刚性需求和便利性需求两个方面?便利店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消费群体,日常生活商品的需求与消费是所谓的刚性需求。
目前便利店的经营者往往只注重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应急性需求,忽略了便利性需求是以刚性需求为基础和前提的。
这一点要求便利店商品结构贴近生活,价格趋于合理,自然而然消费者会有事没事进来看看,我们的客流量就会不断上升。
如何诊断超市商品结构问题?? 客层分析(外在分析)--- 商圈潜在客层构成VS 卖场客层构成【案例】A 超市集团总店(6000M2 )位于高校区附近,其5-10 公里内的潜在商圈客层构成如下:居民占70% 、高校学生占30% ;然而根据顾客调查和店长现场观察,在该卖场消费购物的顾客中学生占60% 以上,居民不足40% !这数据表明什么?其实目前该店遇到了一个典型的商品构成问题:商品结构到底应如何倾斜的问题?应该选择哪类客层为主流目标顾客?A :如果还是选择居民作为主流目标客层,则其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必须对商品构成重新进行检讨,为什么居民不喜欢该店的商品;B :如果该店在检讨自己在商圈内竞争力的情况下,发现既然在争取居民顾客方面争不过竞争店,还不如做好自己既有客层——高校学生。
则其可采取的对策有二:一是重新评估卖场经营面积,因为占商圈潜在客层30% 的高校学生可能根本支撑不了这么一个大店,要考虑缩小卖场面积,或采取外租、联营方式引入新的经营项目(如游戏机、快餐店等);二是重新定位商品构成,全部商品构成以学生为核心,缩小以家庭主妇为对象的商品构成,扩大学生消费品。
例如缩小生鲜区中的初级生鲜品(如肉类、水产、蔬菜经营面积),增大生鲜区中的现场加工品、熟食、主食厨房等即食性商品,以商品构成调整呼应目标客层调整。
?? POS 经营数据分析(内在分析)——50 VS 50 、10 VS 90 、30/70【案例1 】A 连锁超市有各类门店数十家,以总店为例,有效流转商品数达10000 种,日均营业额80 万左右。
在分析商品构成问题时,发现平均5000 个单品实现了40 万左右的销售额,这表明该超市商品构成有问题吗当然有问题!——超市竞争的核心在于价格竞争,价格竞争的基础来源于单品的量化销售。
现在平均50% 的单品实现了50% 的销售额,表明该超市的商品中什么都能卖一点,什么都卖不好,何来的量化销售?!没有量化销售,这家超市又何以和供应商压低进价,进价压不下来,它又靠什么去塑造低价形象,靠什么去和竞争对手竞争?一言以蔽之,这家超市商品构成的问题在于:缺乏量化销售的A 类商品;【案例2 】该地另一家超市公司却出现了一个相反的现象:前几天,该超市总经理打电话过来说道:“我们超市在分析商品构成时,发现了我们10% 左右的商品实现了90% 以上的销售,这样A 类商品很突出了,没问题吧?”谁说没问题?——10% VS 90% 表明:该超市当前的商品构成中,顾客的目的性购买太强(经分析,顾客仅认为该超市牛奶、食用油商品等有限品类不错、价格便宜,其他商品都不如竞争对手),到该超市来就只是为了购买这一两类商品,没有关联性购买,这直接导致销售毛利太低。
旅游商品的分析、案例目录一、旅游商品概述 (2)1. 旅游商品定义及特点 (3)1.1 定义与概念解析 (4)1.2 旅游商品的特点 (5)2. 旅游商品的重要性 (6)2.1 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7)2.2 旅游商品的经济价值 (8)二、旅游商品市场分析 (10)1.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1)1.1 国内外旅游市场规模对比 (12)1.2 旅游市场的增长趋势 (13)2. 消费者需求特点分析 (14)2.1 消费群体的特点 (15)2.2 消费需求的趋势变化 (16)三、旅游商品类型与结构分析 (17)1. 旅游商品的类型 (19)1.1 纪念品 (21)1.2 工艺品 (22)1.3 特产食品 (24)1.4 旅游装备及用品 (25)2. 旅游商品结构分析 (26)2.1 商品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27)2.2 商品结构的优化方向 (27)四、旅游商品品牌与案例分析 (29)1. 旅游商品品牌分析 (30)1.1 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 (31)1.2 品牌影响力评估 (32)2. 案例一 (33)2.1 品牌发展历程及现状 (34)2.2 成功因素与启示 (35)3. 案例二 (37)3.1 品牌推广策略与实施 (38)3.2 效果评估与经验总结 (39)一、旅游商品概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业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对旅游商品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其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
旅游商品是指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类商品和服务,包括旅游景点门票、酒店住宿、交通工具、餐饮美食、旅游纪念品等。
这些商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为旅游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商品的发展与旅游业的繁荣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景点类: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各类旅游景点的门票、导游服务等;个性化:旅游商品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喜好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时效性:旅游商品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如景点门票在特定时间段内有效,住宿设施需提前预订等;价格波动性:旅游商品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旺季与淡季的价格差异、节假日与非节假日的价格差异等;品质保障:为了保证游客的权益,旅游商品通常需要提供一定的品质保障,如退改签政策、售后服务等;互动性:旅游商品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预订、线下消费等功能。
超市商品结构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超市是一个以零售商品为主的商业场所,超市商品结构是指超市所销售商品的种类、品牌、规格、价格等方面的组成和结构。
超市不同于传统的零售店面,其商品结构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超市商品结构的分析对于超市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分析城市的一家超市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超市商品结构的分析,可以为超市问题解决提供一些思路。
1.商品种类过多而零售额低下经过调研发现,该超市的商品种类过多,包括食品、饮料、生活用品、家居用品、电子产品等,商品数量庞大而分散,导致超市的库存管理、进货策略、陈列布局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商品种类过多的同时,超市的零售额却相对较低,存在较大的销售压力。
解决思路:对于商品种类过多而零售额低下的问题,超市可以根据销售数据和市场需求重新调整商品结构,优化商品种类和品牌的组合,减少一些低销售额的商品,提高高销售额商品的占比。
此外,超市可以进行促销活动,提高低销售额商品的关注度和销售量。
2.商品品质和价格不匹配在超市商品结构中,存在商品品质和价格不匹配的情况。
比如,超市销售的一些商品品质较差,但价格相对较高;而一些商品品质较好,但价格相对较低。
这种情况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意愿,降低超市的利润。
解决思路:超市应该注重商品品质和价格的匹配,确保商品的性价比。
可以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加强商品质量控制,提高商品的品质,使消费者愿意购买。
同时,超市可以制定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根据商品的品质和市场需求来定价,提高商品的竞争力。
3.商品陈列布局不合理超市商品的陈列布局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超市中,商品的陈列布局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比如,一些商品的陈列位置不易找到,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一些商品长时间摆放在陈列区域中,未能及时补货,导致缺货现象。
解决思路:超市可以根据商品的销售数据和市场需求,重新进行商品陈列布局,将畅销品放在显眼位置,方便消费者购买。
超市商品结构优化之路(案例分析)(商超资源交流群入口)优化商品结构:实践证明,超市的商品构成中,如果30%的商品创造了70%的销售额时,才表明商品构成基本正常。
【案例】某超市门店中的销售非常不理想,近6000多个品种中,似乎很多单品都能卖一点,但又卖得不算好。
POS经营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近50%单品创造了50%的销售额。
这样的商品构成是否正确?如何来诊断商品构成的问题?【分析】超市竞争的核心在于价格竞争,价格竞争的基础来源于单品的量化销售,若50%的单品实现了50%的销售额,表明该超市的商品中什么都能卖一点,但什么都卖不好,根本没有实现量化销售,即没有A 类主力商品或A类主力商品不明确。
那么,如何判断单品数与销售额占比多少才会正常呢?实践证明,超市的商品构成中,如果30%的商品创造了70%的销售额时,才表明商品构成基本正常,因为20%商品创造80%的销售在多数情况下仅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
假如在超市的商品构成中,偏离了30%的商品产生70%销售均属不正常,则表明采购业务部门、营运部门要深入分析并改善商品构成,即首先需从品类构成上着手,而不应从单品上着手,否则事半功倍。
作为超市的经营者与管理者要明确,超市竞争的核心还是在于商品构成策略。
在诊断分析超市的商品构成时,必须先由外到内,了解目标客层构成、商圈对手的同类商品(包装、规格、价格带等),反过来诊断我们的商品构成有没有问题。
商品结构优化商品结构的优化应以企业经营商品的品类、品牌优化和货架优化为基础,三者应该是相互协调的。
对商品结构的优化,首先要经营品种必须摆脱多而全的传统观念,外资企业(例如山姆会员店)“大量销售有限的品种”的成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向。
零售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消费者群体等方面的不同,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地对经营品种进行科学的优化。
信息支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对各类商品的综合业绩进行科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