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综合思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格式:doc
- 大小:818.00 KB
- 文档页数:23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高中地理必修2(新教材)专题复习《资源跨区域调配》知识点总结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自然资源产品的生产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实现资源及产品在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移,满足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2)优化配置资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3)促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需要兼顾多方效益。
3.我国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西气东输工程概况(1)一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
(2)二、三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东至福州。
(3)四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伊宁,止于宁夏中卫。
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量投资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1)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
(2)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统筹配置,缓解了东西部地区能源产销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起到促进作用。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养成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置情境,通过观看西气东输工程的纪录片了解背景,找出起点和终点。
提问:实施西气东输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活动】展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比例图,指导学生读图,可分成小组讨论、据图的数据出总结我国东部和西部天然气生产量、能源消费量的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西部能源消费较小,天然气的生产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东部能源消费大占比接近50%,天然气的生产量小。
【教师总结】我国区域能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的发展水平很不匹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充分发挥。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其中新疆的能源资源特别丰富,仅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就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
然而,新疆以及周边地区消费较小。
所以我们就可以进行天然气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缓解地区能源消费和生产的不平衡的矛盾。
(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活动】展示《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xx年)》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有何不同?【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以煤炭能源消费结构为主。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提问】我国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学生讨论总结】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和必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和必要性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方式和方法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和问题讨论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引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定义、意义和主要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引导学生理解调配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经济、环境等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5. 比较分析:比较不同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复杂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相关问题。
8. 板书设计:资源跨区域调配1. 定义:资源跨区域调配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通过技术手段、交通方式等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的过程。
2. 意义: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3. 主要方式:水资源的调配、能源资源的调配、矿产资源的调配等。
4. 面临的挑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
六、教学延伸1. 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施情况和挑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理解程度。
----------------------- 知识网络点拨思维--------------------------- 1[网络构建][名师点拨]交通运输和资源跨区域调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资源跨区域调配需依赖交通运输实现区域联系与区域合作,在复习过程中,重点放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因素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影响上。
份读设问知考向2 017(天津文综,14⑴)结合图中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请回答两项。
(天津文综,14(3))乐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请回答两项。
(江苏地理,18)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2 016(全国文综DI , 36(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北京文综,41(1))简述马赛成为法国天然良港的条件。
(江苏地理,26)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2 015(全国文综口,36(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网特点及作用。
(广东文综,41(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全国文综□ ,36(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网特点及作用。
核心突破・考向预测核心点一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n主干精讲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物.數址不大货物的性 函质、放就、 运液体、气体、 粉末状固体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吨位)、专业化(大型集装箱等).网络化(多种运输方式联合发展,形成交通网)。
3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交通枢纽4.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1) 影响聚落形态:水运发达区,聚落往往沿河或沿海分布、延伸;陆路交通发达区,聚落以交通干线 为发展轴拓展;综合运输区,聚落多方向发展。
(2) 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和位置:山区地势起伏大,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不利于区际商品流 通,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随着交通运输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商业网点向城市外围布局。
专题4.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核心突破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考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西气东输工程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从经济效益看,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从环境效益看,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但是数千千米的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而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施工不当很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做好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方法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思路1.调配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可用下图表示)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1)节流: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
(2)开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1)资源供应:要保证其稳定性、安全性。
(2)线路造价:要考虑其经济性、合理性。
(3)沿线条件:要考虑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
(4)工程影响: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效益调入地区调出地区经济效益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生态效益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2016·江苏卷)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与2003年相比,2013年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B.供水总量增大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2014•浙江卷)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考点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1. 实施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资源地区分布 ,且与 分布不一致。
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分析。
如下表: 意义调入区调出区资源缓解 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 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生态 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 环境保护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
如下表。
2. 图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3.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实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最好的解决措施之一,其具体原因如下所示:命题点资源合理利用及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图示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 与2003年相比,2013年( )A. 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B. 供水总量增大C. 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D. 生活用水增幅最大(2) 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A. 利于改善生态环境B. 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C. 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D. 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考点二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工程(1) A、B、C表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其中表示南水北调的是(填字母)。
(2) 能改善我国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工程有、(填名称)。
(3) A工程对调出区的经济影响是将,促进经济发展。
1. 西气东输线路对调入地区的意义对调出地区的意义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广州三线:霍尔果斯—韶关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②优化能源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③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③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2. 西电东送线路(主力电源) 对输入地的影响对输出地的影响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黄河上中游(水电)①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②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环渤海地区 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东地区 南线: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3. 南水北调调水路线 中线 东线水源区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阴段供水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可调水量与水质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现有可用设施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命题点1 能源跨区域调配1.特高压输电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之一,其特点是输送容量大、输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占用土地少。
高考专题复习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考纲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地理考试大纲中新增的一个考点,应该引起重视。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以选修二第十一单元“西气东输工程”为基准点,结合时政热点重点分析水资源、能源资源、电力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我国的水资源(二)南水北调东线:扬州江都到天津中线:三峡至丹江口至北京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到黄河注意:南水北调的影响:1、积极意义:南水北调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可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及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2、消极意义:(1)长江径流___,河口地区盐度___,影响长江下游水质;也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___,使航道二、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西气东输东部:_______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____,但是能源相对____,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大气环境趋于___西部:能源____,但人口、城市___,市场需求量__;经济落后,开发资金____;据东部远,交通及设施落后,影响能源的开发利用。
(2)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目前,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40%,煤炭占27%,天然气占23%。
但是随着人们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能源结构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优质、高效、洁净的能源再21世纪将有长足的发展例题一:(1)图1为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示意图甲是;乙是;丙是;丁是;戊是(2)从图中不难看出,这种能源取代的本质是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资源型向转化的过程;从粗放式利用向利用的转变;从污染环境到的提高过程。
(3)任何一种能源的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诸多的能源中以非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和显著,请列举几种不可再生能源及其给环境带来的主要不利影响。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战略重点的转移。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3年考情统计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3年3考,分值28分2015广东,41⑷⑸;14分2014浙江,1、2,8分2013江苏,23~24,6分2010年——2015年全国课标卷常考的内容是资源跨区域的调配,侧重于考查区域资源开发条件及带来的环境影响。
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难度系数0.6左右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多以丰富多样的图表和文字叙述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及西电东送等工程建设的背景、实施及其意义[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1】【2015·广东卷41⑷⑸,14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⑴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走向。
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
⑵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⑶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⑴题,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形成一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第⑵题,湖泊水量和面积的增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对通航条件、养殖及旅游产业产生有利影响。
第⑶题,从污水排放、法律法规和环保意识提出相关措施。
【答案】⑴西北-东南向。
降水较少;沿岸用水量大。
⑵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加,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⑶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工业的发展;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发展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定;提高工人的环保意识。
【考点透析】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原因线路影响西电东送西部能源资源(水电、煤炭等)丰富;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北线:由内蒙古、陕、晋等省的火、水电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川、渝、鄂等省区的水电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滇、黔、桂等省区的水、火电向华南输电调入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调出区: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西气东输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我国能源消费一线工程:从新疆轮南油气田向东到上海;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首条调入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考点规律揭秘]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主要从原因、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线路选择、工程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1.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存在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
如下图: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4.资源调配线路选择:①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②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③安全系数高;④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5.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从输出地、沿线、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描述),如下表所示:对调入地区对调出地区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经济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示例】【2015·怀远一中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时三年建设的中缅天然气管线于2013年10月20日全线贯通。
中缅天然气管线起点位于缅甸西部皎漂港,终点位于我国广西贵港,输气能力为每年l20亿立方米。
投产后的中缅天然气管线将结束滇、黔、桂地区没有管道天然气的历史。
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气能源大动脉格局初步形成。
中缅油气管道为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双管线,如下图。
⑴中缅油气管道线路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⑵中缅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对于缅甸有何积极意义?【解析】第⑴题,中缅油气管道经过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夏季炎热多雨,河流较多,并且缅甸当地基础设施和社会依托条件较差,给现场施工造成诸多不便。
第⑵题,中缅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能为缅甸工业、商业和居民提供清洁、高效、便捷的天然气,提高沿线居民生活质量,能够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能够缓解当地生态问题。
【答案】⑴给现场施工造成诸多不便;沿线多为山区、丘陵,地形地质条件恶劣;管道要穿管道穿过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越多条河流,作业难度大;缅甸当地基础设施和社会依托条件较差。
⑵为当地工业、商业和居民提供清洁、高效、便捷的天然气,提高沿线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能够缓解当地生态问题。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3年高考真题](2014·浙江文综,1、2,8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2013江苏地理。
23~24,6分)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题)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创新预测试题]一、选择题【2015·湖北联考】读下图,回答1~2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2015·吉林市质检】早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我国就曾有开辟辽河至松花江水陆联运的构思。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对沟通松辽两大水系,发展航运和海港作了专门论述。
下图为“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南部地区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①甲河流域雨季短、蒸发较强,水资源总量小②甲河流域工业污染严重,需要调乙河水冲淡净化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④乙河结冰期长,没有航运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该工程建成后所产生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减少沈阳、辽阳与鞍山等地的地下水开采量,缓解城市地面沉降问题B.吉林省中西部是输水的必经之地,也是“近水楼台”的先受惠之地C.输水干线将极大地提高辽河的航运价值D.该工程将减轻洪水对哈尔滨的威胁【2015·泰安市期末考试】下图为我国1980年至2005年能源生产(左图)和消费(右图)重心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1980年至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B.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在空间分布上完全一致C.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D.能源生产重心东西向的变化小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向的变化6.1980年至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东部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发B.东北、华北地区油气和煤炭资源的开发C.西北、西南地区油气和水能资源的开发D.东南部沿海地区核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2015·昆明模拟】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
据此完成7~9题。
7.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8.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C.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D.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9.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D.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继“西气东输”之后,“十二五”期间又实施了“疆电外送”工程。
下图为“疆电外送线路及沿线部分地区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疆电外送”对调入区的直接影响有A.调整产业结构 B.加剧环境污染C.缓解能源紧张 D.促进资源开发11.关于“疆电外送”沿线地区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B.乙图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丰富、地形平坦的特点C.丙图地区牧业生产规模大,科技水平高D.丁图地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2015·安庆市模拟】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
完成12~13题。
12.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正确叙述是( )A.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B.东部沿海消费水电、核电为主C.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D.蒙东基地生产主要是煤炭、石油13.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 )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二、综合题14.【2015·石家庄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