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937.57 KB
- 文档页数:36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食品中的微生物指的是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引发食物中毒甚至传播疾病。
因此,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是确保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二、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原理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食品样品放入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食品中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并形成可见的微生物集落,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的检测。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检测多种微生物,但是存在检测时间长、有可能遗漏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等缺点。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新兴领域。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序列,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其中,PCR技术和测序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PCR技术可以放大微生物的DNA片段,并通过比对特定序列来识别微生物。
测序技术则可以进一步对PCR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从而得到更加详细的信息。
这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的优势,但是在样品处理和设备要求方面相对较高。
三、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1. 工业生产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原料的筛选和检验、发酵及酿造工艺的控制、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测等方面。
通过及时检测微生物污染,可以避免微生物对生产过程的干扰,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2.食品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机构必须依靠微生物检测技术来评估食品质量和安全。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并给出合理的检测结论,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3. 公共卫生监管监管部门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检测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课程学分:8 总学时:1441 课程定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实践性、技术性很强。
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中的有关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作出食品卫生检验的报告,为食品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2 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1 掌握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无菌操作规程;1.2 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燥箱、均质器、超净工作台等微生物检验有关仪器和设备;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检验校内生产训练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顶岗实习1、 食品微生物类群鉴别、测定技术;2、 食品微生物检验室建设;3、 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4、 真菌学检验技术;5、 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6、 其他的微生物检验技术1.3 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培养和接种技术、染色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1.4 掌握各类食品检样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等常规项目的检测技术,能掌握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技术;1.5 熟练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并做出实验结果,并作出正确、规范的实验报告。
2.知识目标2.1 理解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特点,五大类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特征,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2.2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2.3 常规项目的检验的卫生学意义及检验程序;2.4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简称国标);2.5 熟悉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能在食品检验中进行致病菌的鉴别;2.6 检验新技术基本原理。
3.素质目标3.1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3.2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合作意识;3.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以评估其卫生状况和质量。
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食品中的微生物不仅可能引起腐败,还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
以下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步骤和一些常见的检测项目:
一般步骤:
1. 样品采集:从食品样品中取得代表性的样本,确保样本的收集方式和过程不会引入外部微生物。
2. 样品制备: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制备,以获得可检测的微生物。
3. 培养:将样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促使微生物生长。
4. 计数:利用计数方法,例如表面计数法或液体培养法,来确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5. 鉴定:对培养后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它们的种类。
常见的检测项目:
1. 总菌落计数:评估食品中的总微生物数量,常用于评估食品的卫生状况。
2. 大肠菌群检测:大肠菌群是一类与粪便相关的微生物,其检测可以作为食品中病原菌的指标。
3. 霉菌和酵母检测:评估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数量,特别是对于易腐食品。
4. 致病菌检测: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常见的致病菌,例如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等。
5. 菌落形态鉴定: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以确定其种类。
6.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针对检测到的致病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以评估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标是确保食品的卫生和安全,防止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检验的具体项目和方法可能因地区、国家和食品种类而异。
在实施检验时,通常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和无菌操作技术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和无菌操作技术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它们可以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和无菌操作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一、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
常见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包括PCR法、毒素检测法、酶活性检测法等。
1. PCR法PCR法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其原理是利用DNA扩增技术,将微生物DNA扩增成可检测的数量,然后通过荧光探针或染料检测扩增产物,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特定微生物。
2. 毒素检测法毒素检测法是指通过检测食品中的毒素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
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质谱分析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快速测定食品中的毒素水平,判断食品是否安全。
3. 酶活性检测法酶活性检测法是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产生的酶活性来判断其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
霉菌会产生一些特定的酶,可以通过检测这些酶的活性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霉菌污染。
二、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生产环境和设备的无菌,避免微生物污染。
无菌操作技术包括清洁消毒、空气过滤、人员培训等方面。
1. 清洁消毒清洁消毒是无菌操作的基本步骤,包括对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工作台面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选择合适的清洁消毒剂,并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清洁消毒操作,可以有效杀灭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
2. 空气过滤空气过滤是指通过高效过滤器对生产场所的空气进行过滤,去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和颗粒物。
特别是在一些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生产环节,如酿酒、发酵等领域,空气过滤技术尤为重要。
3. 人员培训人员是食品生产过程中最容易造成微生物污染的因素之一,因此对生产人员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对细菌、霉菌、酵母、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的检出和数量测定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是确定食品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总生菌数:是指食品中各种细菌的总数目,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细菌的总数目是反映细菌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2. 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肠道内的一类细菌,它们通常存在于动物和人的粪便中。
在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可以说明食品可能受到粪便污染。
3. 霉菌和酵母:霉菌和酵母可以导致食品发酵变质等现象,它们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所以对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进行检验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4. 病原微生物:某些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可以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所以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验和分析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 传统培养方法: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将食品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菌落,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性来鉴定和计数微生物。
常用的培养基有大肠埃希菌碧胱甘溶血琼脂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2. 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来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基因测序等。
这些方法通常具有快速、准确和高效等优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般而言,传统的培养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但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微生物,但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在实验室中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时,通常会结合使用不同的技术来进行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检测方法有: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等,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二十余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的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一、生长量测定法1、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原理:通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
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2、称干重法:原理:利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
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
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3、比浊法:原理:微生物的生长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值,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该法主要用于发酵工业菌体生长监测。
4、菌丝长度测量法:方法:对于丝状真菌和一些放线菌,可以在培养基上测定一定时间内菌丝生长的长度。
二、微生物计数法1、血球计数板法:这种方法简便,直观,快捷,但只适宜于单细胞状态的微生物或丝状微生物所产生的孢子进行计数,并且所得结果是包括死细胞在内的总菌数。
2、染色计数法:为了弥补一些微生物在油镜下不易观察计数,而直接用血球计数板法又无法区分死细胞和活细胞的不足,人们发明了染色计数法。
3、比例计数法:将已知颗粒(如霉菌孢子或红细胞)浓度的液体与一待测细胞浓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在显微镜视野中数出各自的数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细胞浓度。
4、液体稀释法:对未知菌样做连续十倍系列稀释,根据估计数,从最适宜的三个连续的10倍稀释液中各取5毫升试样,接种1毫升到3组共15只装培养液的试管中,经培养后记录每个稀释度出现生长的试管数,然后查最大或然数表MPN(most probably number)得出菌样的含菌数,根据样品稀释倍数计算出活菌含量。
发酵肉制品检验方案一、引言发酵肉制品是一种经过特定发酵工艺处理的肉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然而,由于发酵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生物和化学变化,发酵肉制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酵肉制品检验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的本检验方案旨在确保发酵肉制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通过检验发酵肉制品的相关指标,准确评估产品的质量,并提供基于检验结果的改进建议。
三、检验项目1. 外观与色泽检验:对发酵肉制品的外观质量进行检验,包括色泽、形状、表面涂层等方面的评估。
2. 香气与口感检验:通过感官评估方法对发酵肉制品的香气和口感进行检验,包括气味、咸度、酸度、韧度等指标的评估。
3. 微生物检验:检测发酵肉制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包括总菌落数、致病菌和腐败菌等指标。
4. 化学指标检验:检测发酵肉制品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营养成分等指标的检测。
5. 添加剂及重金属检验:检测发酵肉制品中的添加剂含量和重金属残留量,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四、检验方法1. 外观与色泽检验方法:- 对发酵肉制品进行视觉判断,评估其色泽、形状和表面涂层的质量。
2. 香气与口感检验方法:- 采用感官评估的方法,通过嗅闻和品尝的方式,对发酵肉制品的香气和口感进行评估。
3. 微生物检验方法:- 采用培养基培养和菌落计数法,检测发酵肉制品中的总菌落数。
-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检测。
4. 化学指标检验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通过测定发酵肉制品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脂肪含量等。
- 采用光谱法和色差计等仪器,进行营养成分的检测。
5. 添加剂及重金属检验方法:- 采用色谱法和质谱法等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发酵肉制品中的添加剂含量。
-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发酵肉制品中的重金属残留量。
五、结果解释与评估根据各项检验指标的结果,对发酵肉制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微测试一、单选题1、在大肠菌群检验第一法中,我们必须将()的LST肉汤发酵管接种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发酵管,进行复发酵试验。
A.产气B.不产气C.疑似产气D.所有参考答案:A难度:中2、大肠菌群检验的第一法,首先选取()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样品匀液,每个稀释度接种()管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LST)肉汤发酵管,培养()小时。
A.3,3,24B.3,3,48C.2,2,24D.2,2,48参考答案:B难度:中3、如果初发酵选择的三个适宜连续稀释度是1:1、1:10和1:100的话,那么MPN表内数字应相应()。
A.不变B.升高10倍C.降低100 倍D.降低10 倍参考答案:D难度:中二、多选题1、《GB 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中规定的大肠菌群检验第二法所用到的培养基为()。
A.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LST)肉汤B.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C.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平板D.平板计数琼脂参考答案: B;C难度:中三、判断题1、LST肉汤发酵管的产气一定是由大肠菌群引起的。
参考答案:F难度:高2、产气的LST肉汤发酵管可以直接判定为大肠菌群阳性。
参考答案:F难度:中四、填空题1、如果在复发酵试验中,BGLB肉汤发酵没有产气,那么对应的LST肉汤发酵管若在初发酵试验中产气,也应该判定为大肠菌群。
参考答案:阴性难度:高2、复发酵试验结束后,需检索国标附录B中的检索表。
参考答案: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难度:中五、简答题1、食品中大肠菌群检验第一法中,进行复发酵试验的意义何在?参考答案:LST肉汤发酵管的产气还有可能是除了大肠菌群以外的细菌引起的,所以我们必须将产气的LST肉汤发酵管接种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发酵管,进行复发酵试验,如果BGLB肉汤发酵管经过培养也产气,才能确证对应的LST肉汤发酵管为大肠菌群阳性;如果在复发酵试验中,BGLB肉汤发酵没有产气,那么对应的LST肉汤发酵管哪怕在初发酵试验中产气,也应该判定为大肠菌群阴性。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开设的实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微生物发酵食品加工,如甜酒酿的酿制,酸乳的制作、豆腐乳的制作、面包的制作等;二是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包括常规检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检验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检验等。
第一篇微生物食品加工实验一甜酒酿的制作一、目的1、通过甜酒酿的制作了解酿酒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甜酒酿的制作技术。
二、原理以糯米(或大米)经甜酒药发酵制成的甜酒酿,是我国的传统发酵食品。
我国酿酒工业中的小曲酒和黄酒生产中的淋饭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甜酒酿发展而来的。
甜酒酿是将糯米经过蒸煮糊化,利用酒药中的根霉和米曲霉等微生物将原料中糊化后的的淀粉糖化,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然后酒药中的酵母菌利用糖化产物生长繁殖,并通过酵解途径将糖转化成酒精,从而赋予甜酒酿特有的香气、风味和丰富的营养。
随着发酵时间延长,甜酒酿中的糖分逐渐转化成酒精,因而糖度下降,酒度提高,故适时结束发酵是保持甜酒酿口味的关键。
三、材料1、材料:糯米、酒药2、仪器和器具:手提高压灭菌锅,不锈钢丝碗,滤布,烧杯,不锈钢锅。
四、流程原料选择→洗米蒸饭→淋水降温→落缸搭窝→接种→保温发酵→后熟→质量评估五、方法1、洗米蒸饭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4h,捞起放于置有滤布的钢丝碗中,于高压锅内蒸熟(约,9min),使饭“熟而不糊”。
2、淋水降温用清洁冷水淋洗蒸熟的糯米饭,使其降温至35℃左右,同时使饭粒松散。
3、落缸搭窝将酒药均匀拌入饭内,并在洗干净的烧杯内洒少许酒药,然后将饭松散放入烧杯内,搭成凹形圆窝,面上洒少许酒药粉。
盖上培养皿盖。
4、保温发酵于30℃进行发酵,待发酵2天后,当窝内甜液达饭堆2/3高度时,进行搅拌,再发酵1天左右即可。
六、结果1、发酵期间每天观察、记录发酵现象。
2、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写出品尝体会。
七、思考1、制作甜酒酿的关键操作是什么2、发酵期间为什么要进行搅拌实验二酸乳的制作一、目的1、掌握酸乳制作原理2、学会酸乳的制作方法二、概述酸奶因具有清新爽口的味觉而倍受欢迎 , 又由于酸乳中会有乳酸菌的菌体及代谢产物,它对肠道内的致病菌有一定的丑掣作用,故对人体的肠道消化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发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引言发酵食品是含有微生物菌种的食品,包括酸奶、泡菜、酱油等。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这些食品具有特殊的香味、口感和营养,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不当的发酵过程或者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食品质量下降,甚至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检验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发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1. 总菌数检测总菌数是发酵食品中存在的所有微生物的数量,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通过检测总菌数,可以了解到食品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增殖情况,进而判断食品是否合格。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培养法:将食品样品接种于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形成菌落,再进行计数。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获取结果。
•ATP生物发光法:利用微生物中的ATP (三磷酸腺苷)作为指标,通过酶反应使其产生光,利用光强度来评估微生物的数量。
这种方法快速、准确,但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
•PCR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微生物的DNA,然后通过电泳分离并测定扩增产物。
这种方法灵敏度高,但需要特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
2. 有害微生物检测除了总菌数的检测,发酵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也需要进行检测和监控,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常见的有害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测方法:•大肠杆菌检测:使用MPN法(MostProbable Number)或培养法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数量。
这些方法可以粗略估计食品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但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获取结果。
•沙门氏菌检测:使用PCR法或培养法检测食品样品中的沙门氏菌。
PCR法可以提供快速、准确的结果,但需要特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培养法则需花费较长的时间。
3. 变质菌的检测发酵食品中存在的变质菌会导致食品质量下降,产生异常的气味、味道和外观。
因此,发酵食品中变质菌的检测也是重要的一项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测方法:•气味检测:通过嗅觉来判断食品是否存在异常气味。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笔记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1、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根据。
2、能够推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的情况,为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根据.。
3、能够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中毒与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4、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缺失。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质量监测的重要构成部分。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1、生产环境的检验:车间用水、空气、地面、墙壁等中的微生物检验。
2、原辅料的检验:包含食用动物、谷物、添加剂等一切原辅材料的检验。
3、食品加工、储藏、销售环节的检验:包含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检验、加工工具、运输车辆、包装材料的检验等。
4、食品成品的检验:要的是对出厂食品、可疑食品及食物中毒食品的检验。
菌落总数的概念:食品检样通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与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mL(g)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total colony number):通过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对被检样品单位重量、容积、面积的活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进行计数,所得到的所有嗜中温的、需氧与兼性厌氧的细菌菌落总数。
是活的细胞总数。
)食品中菌落总数检验的意义:1、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
2、预测食品耐存放的程度与期限。
3、及时反映食品加工过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为被检食品卫生学评价提供根据。
4、通常认为,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多,则可考虑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
菌落总数测定的卫生学意义:1、食品本身的新鲜程度2、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卫生质量3、卫生学指标:务必配合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其他病原菌项目的检验,才能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定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与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不是细菌学上的分类命名,而是根据卫生学方面的要求,提出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即作为食品、水体等是否受过人畜粪便污染的指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