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307.48 KB
- 文档页数:13
诗歌鉴赏的六种题型和答题方式一、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1.提问格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1)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2)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古诗词鉴赏试题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分析介绍古诗词鉴赏试题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分析介绍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附录: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完整)小学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小学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前言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小学生来说,研究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在古诗词鉴赏的研究过程中,常见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是需要掌握的。
常见题型1. 辨析题辨析题要求根据古诗词中的词句或意境,进行辨析选项的正确与否。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标题题标题题要求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主题,选出一个恰当的标题。
这种题型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
3. 题意理解题题意理解题要求学生对古诗词中的词句或内容进行理解和解读,提问关于意象、情感、意境等方面的问题。
4. 补全句子题补全句子题要求根据给出的古诗词片段,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入空格,让整个句子通顺、完整。
这种题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句子的组织和衔接能力。
答题技巧为了正确回答古诗词鉴赏题,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1. 关注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古诗词的表达往往带有深刻的情感和意境,学生在答题时应注重体会诗词中的情感,理解其意境,从而更好地作答。
2. 注意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诗词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应该注意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掌握常见意象和词义古诗词中常出现一些特定意象和词义,学生应该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意象和词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回答相关题目。
4. 多读多练鉴赏古诗词是需要积累的,学生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诗词作品,多做一些相关的练题,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答题能力。
结论通过研究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小学生可以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内容能对小学生的古诗词研究有所帮助。
[附:小学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df](link-to-pdf)。
六年级语文古诗文答题技巧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古诗文答题技巧,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以下是一些建议性的答题技巧:一、整体把握,理解文意1.通读全文:在开始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注意文章的体裁、作者、背景等信息,这些都有助于理解文意。
2.抓住关键词句:古诗文中往往有一些关键词句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或者表达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时,要注意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二、分析细节,深入理解1.注意修辞手法:古诗文中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在分析文章时,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体会作者情感:古诗文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在阅读时,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其喜怒哀乐。
3.分析人物形象:在一些叙事性的古诗文中,会有一定的人物形象描写。
要注意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性格,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结合背景,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生平: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助于理解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掌握时代背景:古诗文往往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答题技巧,规范作答1.审清题意:在答题前,一定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2.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可以先写出答案的要点,然后再进行详细的解释。
3.字迹工整:虽然现在是电子阅卷的时代,但字迹的工整仍然很重要。
整洁的卷面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很可能给考生带来更好的评分。
五、常见题型及答题策略1.翻译题:要求翻译古诗文中的句子或段落。
答题时,要注意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尽量保持原文的修辞风格,同时做到语言通顺。
2.赏析题:要求对古诗文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进行赏析。
答题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其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归纳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1、比喻: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事物的描写更加细致传神;比喻鉴赏题答题模式:……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事物)比喻为……(喻体事物),对……(本体事物)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等)的描写,显示了……,表达了诗人……(情感特点)。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事物。
可以使语言简练、使描写对象具体实在,情感表达更为含蓄。
3、夸张: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烘托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4、比拟:生动形象地表现所要描写的事物。
5、对比:把不同事物相近或相反的了两个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出所要描写的事物。
答题模式:通过……与……相比较(比照),突出……的……(特点),寄托(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6、通感:把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串通起来表现事物的修辞手法。
能够勾勒事物的立体形象,把人对事物的感受和主观情感协调统一。
7、互文:上下句文意互相照应补充。
让诗歌的语言更为简洁,在抒情上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8、双关:谐音双关、语义双关。
抒情含蓄。
9、顶真:使诗歌的语言更富节奏感,让全诗的描写对象浑为一体。
10、列锦:将名词与名词性短语罗列在一起(《天净沙·秋思》)。
烘托气氛,勾勒画面,营造意境,丰腴情感。
二、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对事件进行有序叙述。
(交代事情缘由和人物的经历和遭遇。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事物、景物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具体内容见下面归纳)。
3、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喜恨之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予、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均以美景写乐情,以恶景写哀情,但也有用“乐景写哀情”的,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古诗词鉴赏题型模式及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5分)①诗人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1分)②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2分)③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
(2分)●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小学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古诗文的鉴赏一直作为语文考点的一项从未改变过,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古代诗歌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鉴赏技巧,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鉴赏技巧(一)1、读诗后先别答题,多读几次,认真感受诗词的内容。
譬如《早发白帝城》读两次你会发现这诗里透露着一股兴奋,是被特赦后归家的一种迫不及待。
这样你就能知道诗词主要想表达什么。
诗词不外写三种东西,以诗言志,以诗记事,乱发牢骚。
所以当你明白诗词的用意的时候基本你也就能表达出作者的想法,即主题内容。
2、读诗要分联读,第一联出对句(即老师说的首联和颔联)一般是描述景,物等实体存在的东西。
第二联出句开始言志记事等。
所以你一定要把景物描述出来。
志向等就明向而见了。
3、诗词的背景。
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因为每一首诗都有一个背景。
连接诗词写作时的时局等也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用意以及内在表达的含义。
古诗鉴赏技巧(二)一、注重积累加强古诗的背诵,并不是最好的积累方法。
片面的背诵,学生们记得快忘得也快,背了下一篇忘了上一篇。
这么一来,根本起不到积累的作用。
相对于背诵积累,理解着积累更加重要。
每篇古文都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理解记忆时间增加,也能加强对于古文的融会贯通能力。
苏教版教材选材的一大特点,就是选取的古诗难度逐渐增长,内容富有故事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文学积累。
二、授之以渔目前大多数老师对于古文授课的重点在于背诵上,认为背下来自然就理解了。
对小学生而言,古诗古文课往往枯燥乏味,作为教师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调动积极性,比如播放与古文主旨一致的动画,与西方寓言比较古诗的联系和区别,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从学理上看,古诗的学习,更加侧重于抒情和说理。
老师在授课时要更加注重对于文章感情基调的整体把握,将古文传递的思想深入课堂教学。
只要主旨和思想正确把握,对于文章的理解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达到更好的学习理解效果。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分析形象型形象分析框架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思路分析框架2.解题思路分析物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分析意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学生版)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填空题1.1 题目类型这种题目用一首古诗的若干个词句或诗句中,将第一个或第几个字空出来,要求考生填上空缺的字。
答案一般是诗句中的某个字,或是字的一个部分,如豆蔻年华,答案可以是“年”或“豆蔻”。
1.2 解题技巧- 注意每个空格处所在的句子的意义,推测正确的字;- 识别上下文的提示,如修辞手法等,以此推断答案;- 联系所学的古代汉语语法,如查看同音字或通假字等;- 注意一些模考题会出现同字不同音的情况,例如:“狐”字既可以读“hú”,也可以读“hǔ”。
二、选择题2.1 题目类型这种题目由一首古诗或文言文选取若干个字句或句子,将其空出来,要求考生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恰当的字句或句子填空。
2.2 解题技巧-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确定填空框架,然后逐个解答每个填空;- 注意选项的陷阱,如相似的词、异形同音字、干扰项等;- 不要选择与上下文不符、完全无关或荒谬的答案。
三、简答题3.1 题目类型这种题目多由一首古诗或文言文中的某一个问题构成,需要考生用简短的语言回答。
3.2 解题技巧- 仔细阅读诗句,确定要答题的重点内容;- 回答要清晰明了,简明扼要,尽量以语言简洁、意义鲜明的词句作答;- 答案必须完整、正确,必要时应主动展开说明。
四、大作文4.1 题目类型这种题目需要考生对一篇古诗或文言文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解释,声情并茂地进行一定篇幅的陈述。
4.2 解题技巧- 逐行逐句仔细阅读,尤其是关键词、难点部分,理解全文意义;- 独立思考,积累自己的观点,寻找自己的感悟,注意把握所学分析方法,厘清核心主题,深刻阐释诗歌或文言文的意义;- 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组织,以及表达方式的恰当性。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下面一起看看鉴赏诗歌的答题技巧吧~1“诗眼”或“炼字”型题设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2句意型题设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3意境型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答题要点: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示例:问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4形象型题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答题要点:①什么样的形象;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5语言特色型题设题方式: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答题要求: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6主旨型题设问方式: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要点: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7技巧型题设问方式: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抑扬、点面、正侧面结合等;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答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历年高考中?古诗词鉴赏?题考生失分?普遍较多,因为这类题?目牵涉的知?识面广,对考生的理?解欣赏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古诗词鉴赏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一、分析形象型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归纳盘点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一)人物形象设问方式: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方法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1、性格+身份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二)景物形象设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
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三)景物形象设问方式: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
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
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
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题目形式](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意对即可)四、想象描述类[题目形式](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
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五、表达技巧类[题目形式](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诗歌鉴赏练习】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园四周插上篱笆。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计劝告吴郎。
1、“戎马”的意思是(2分)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6分)3、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和“字”分别指,(4分)2、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1)描写洞庭湖壮阔水势的名句:(2)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苦闷之情的诗句:3、下列说法不符合诗歌内容的一项是()(2分)A.“日夜浮”三字,写的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B.“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诗人当时孤单贫苦、潦倒无助的生活境遇。
C.诗歌首尾呼应主要反映在“凭轩”与“今上”、“昔”与“关山北”上。
D.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放言五首(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辨.材须待.七年期辨:待:2、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1)点明此诗是赠送好友的诗句:(2)借用历史典故以说明辨真伪之难,同时也揭示唯有时间可以证明的诗句:3、下列说法不符合诗歌内容的一项是()(2分)A.用“试玉”、“辨材”来比喻,意在形象说明识别真伪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一道理。
B.“不用钻龟与祝蓍”这句话旨在强调诗人提出的“方法”是非常完美的。
C.这首说理诗主要借助历史事件来说明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道理。
D.诗人在说理的同时,也巧妙地总结自己和好友倍诬害的情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长精神”的意思是。
(2分)2、文章内容理解(6分)(1)思念故人、抒发感叹和惆怅之情的诗句:(2)表达对友人感激之情的诗句:(3)你如何理解颈联?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积愤之情。
B.颔联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
C.颈联借景表达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D.尾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与友人白居易共勉。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万籁”的意思是(2分)2、文章内容理解(6分)(1)描写破山寺后禅院清幽环境的诗句:(2)表现诗人寻求与自然交融的心境的诗句:(3)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是否矛盾,为什么?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起首两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B.“山光”两句通过对景物的动静、情态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的作用。
C.诗中的钟磬之音,不止是“晨钟暮鼓”,而被赋予了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
D.最后两句诗写出了佛门圣地与世隔绝,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残”的意思:(2分)2、用原文语句回答(6分)(1)表示相思、离别之痛苦的诗句:(2)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的诗句:(3)表达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的诗句: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百花残”既写出了暮春百花凋谢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陷于相思而颓靡的感情。
B.诗人巧妙地运用“丝”与“思”的谐音,抒发了自己对于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C.“春蚕”两句表现了为情献身而无悔的激情,现在已成为献身精神的象征。
D.为了解决相思之苦,诗人渴望“青鸟”给他送信,告诉女主人公他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