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5、职业场所;6、大众传播媒介(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
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
《社会学概论》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概念,社会需要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的社会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学要层次论。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点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社会交往理论。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点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家庭的涵义及功能。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通过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及科层制的利弊。
第七章社区
重点掌握社区的概念,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什么是阶级,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理论。
第九章社会制度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第十章社会控制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
第^一章社会问题
重点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极其成因,我国人口问题与劳动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点掌握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意义。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变迁理论和社会流动。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必须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及特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的基本内容第十六章社会学发展综述
本章作为一般了解。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观点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属于结合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其具体观点为;第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是劳动。
第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二、社会学的特点所谓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第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第二,社会学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第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第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第五,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前者属于社会科学,后者属于哲学;前者研究特殊规律,后者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源泉之一,社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丰富着历史唯物主义。
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等同论”、“替代论”、“取消论”等都是错误的。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一、需要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所谓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生产和匮乏感,而其要求尚未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其特点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
二、需要在人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第一,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第二,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三,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第一,需要是人的本性第二,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学概论第一至第四章学习辅导及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重难点问题辅导(一)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们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严复 ,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肆言》。
(二)群学清末,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本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
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昌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即教育群众教育之学。
拯救中国于危亡之学。
中国人的大同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性。
(三)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产物。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者以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如此。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起的鸦片战争后,引发一些类爱国人士的奋起反抗,维新派引证中外古今政治社会理论,欲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以康有为为首讲,梁启超发挥的“群学”,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最为突出。
中国社会学发生于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社会学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按其知识结构,社会学学科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与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理论社会学,是指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探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应用社会学是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验社会学是以历史或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手段搜集资料,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社会事实以推导出社会的因果联系。
社会学概论(专)网络形考作业————————————————————————————————作者: ————————————————————————————————日期:ﻩ社会学概论网络形考作业第一章:绪论判断题:1. 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 √)2.孔德在《社会学的想象》一书中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
( × ) 3. 韦伯并提出要建立社会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 ×)4.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5.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第一个社会学专业学会和期刊,都是出现在美国。
(√)单选:1、“社会”一词源于( A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2、“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 C )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3、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5、“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
A、严复B、章太炎C、梁启超D、孙本文6、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C )A、涂尔干B、韦伯C、孔德D、斯宾塞8、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A、社会学原理B、社会静力学C、社会学研究 D、社会学大纲多选:1.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ABCD )A.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B. 社会是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C.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D. 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2.关于社会学的基本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BC )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B.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C.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D.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单一性第二章:社会需要判断:1. 马斯洛首先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历来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社会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十门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掌握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科学认识个人、社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达到能熟练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社会问题,理解社会本质,指导社会实践。
2、教学时数与学时:课程总学时54,理论学时42,实践学时12,如下表所示:3、本课程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包括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文化、地位与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内容。
本课程教学难点主要有社会学的各主要流派的理论观点、社会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变迁理论等内容,教学难点还在于如何通过社会学的学习,合理的运用相关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4、章节主要内容分析:第一章绪论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是整个课程的一个导论部分,从社会学的基本定义、特点入手,介绍了什么是社会学,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点等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主要教学内容: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知识的形态;社会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
本章重点与难点:1、社会学的定义;2、社会学的特点;3、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定性社会学与定量社会学的区别;5、社会学知识的形态。
第二章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要求了解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条件,通过介绍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观点,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
另外,本章还通过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使学生对社会学的历史、现状和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