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7.61 MB
- 文档页数:110
十堰水资源自然状况及特点孙文韬整理十堰市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有大小河流2489条,多年平均降雨量889.0毫米,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85.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7.3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00立方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十堰汉江、堵河、天河、金钱河、滔河、丹江等跨境河流每年有入境客水314.3亿立方米。
从年内分配来看,每年汛期5~10月地表径流量占全年的70~80%,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的50%以上。
从年际变化来看,枯水年降水量最少为409mm,丰水年降水量最大为1274mm,两者相差3倍,并且有持续丰水年和连续干旱年交替出现的特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市范围内汉江以南多于汉江以北,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减,竹溪县最多,其多年平均径流高达684.0mm,房县、竹山次之,郧县、丹江口最少。
总体上讲,十堰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过境客水为主,具有地域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等特征,容易造成阶段性、局部性干旱和洪涝灾害,是一个以工程性缺水为主要特征的结构型缺水地区。
全市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据普查,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500万千瓦,可开发量350万千瓦左右,其中汉江干流十堰段120万千瓦,堵河干(支)流145万千瓦,金钱河、南河、天河、滔河等其它中小河流约75万千瓦,是全省仅次于宜昌市的第二大水能资源基地。
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根据湖北省水利厅2002年遥感调查公布数字,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1905.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4%,其中:轻度流失5479.3km2,中度流失2138.2km2,强度流失3949.1km2,极强度流失337.4km2,剧烈流失1.1km2,全市平均侵蚀模数4454t/km2•a,年均土壤侵蚀量达6425万吨,占丹江口水库库区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的四分之一。
局部污染较为严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水库养殖投肥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在增加,目前十堰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上比较好,但局部区域中小河流污染较为严重。
中国水环境概况我国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
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 700 m3,称为资源型缺水。
我国人均水资源,已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
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国家。
为便于衡量水质状况,方便评价水体,我国把水体分为如下几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区域。
据此标准,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
根据水利部1997年的统计[1],全国河流中,污染河长(包括Ⅳ类、Ⅴ类河长占总河长27.7%,劣Ⅴ类河长占15%)已占总河长65 405 km的42.7%。
完全污染、失去水的使用价值的劣Ⅴ类河流占总河长的15%。
而松辽、黄河、海河、淮河的污染河长竟达到65%~80%。
如果按Ⅴ类和劣Ⅴ类计,严重污染的河长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百分比依次为:辽河流域70.4%、淮河流域69.5%、海河流域67.3%、太湖水系46.7%、黄河流域32.1%。
与1984年相比,十几年来受污染河流的长度翻了一番。
10多年过去了,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其中淮河流域和滇池最为严重。
工业较发达城镇河段污染突出,城市河段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第十章 海相组第一节海洋环境的一般特征所谓海洋,通常是指被海水淹没的广大地区。
大陆则是指海洋以外的陆地。
然而在构造地质学上则是按下伏地壳的类型区分大陆和海洋的。
大陆又称陆决,地壳厚度比较大,一般在 30km以上,最厚可达 70km以上,主要由硅铝层组成,密度约为 2.7g/cm3,震波速小于 6.2km/s。
大洋又称大洋盆地,地壳厚度较小,一般在 5km左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密度为 3.og/cm3,震波速超过 6.2km/s。
因此,构造地质学上的陆块包括陆地和海面以下的陆棚与大陆坡,大洋相当于大陆坡以外的深海盆地。
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km2,占地球总面积的70.8%。
海水的总体积约为13.7亿 km3,占地球总水量的97%。
世界上多数大油气田分布于海相地层中,我国的四川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台湾的一些油气田也多属海相沉积。
一、海洋环境的分类(一)深度分带海洋的深度与地壳的两个主要构造单元密切相关。
陆块的表面位置高,洋盆的表面位置低,因而大陆块上覆盖的都是浅水(平均水深数百米),洋盆上覆盖的为深水(平均水深约为4000m左右)。
海洋中的生物可分为三大类: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及底栖生物。
在水体上部50-100m 处主要是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而海洋底部则主要集中了底栖生物。
现代海洋中绝大部分底牺生物栖息在0~100m的海底,即栖息于滨海带及浅海陆棚的上部。
在浅海带的下部(100~200m)则不只生物数量少,种类也不多了。
再往深处,生物就更少见。
生态学者通常把海洋环境分为二类:(l)底栖环境和(2)浮游环境。
底栖环境是指低潮面以下的海底;浮游环境是指海底以上的水域。
阳光在海水中透射的深度不大,但是不同深度的透光程度,对生命活动却有严重影响。
因此,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只能生长于浅水区。
按照阳光不同的透射量,可以将海水分为三个深度带:(1)透光带,位于海水的最上层,厚约80m,其中的光线足够植物的生长需要.(2)弱透光带,底界在600m左右。
南海水面下环境特征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洋领域之一,其水面下环境特征对于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水质、水温、盐度、水深、海底地形等方面介绍南海水面下的环境特征。
南海水质特征丰富多样。
南海水质受到来自陆源、大洋和大气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南海东北部受长江和珠江的河流输入影响较大,水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盐、悬浮物和有机质,水质较浑浊。
南海西南部则受到印度洋水的输入,水质相对清澈。
此外,南海还受到季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季节性的风暴和降雨会导致水体搅动,进一步影响水质。
南海水温特征明显。
南海水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化。
水温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南北梯度,在北部较低,在南部较高。
此外,水深也是影响南海水温的重要因素。
南海东北部的深水区水温较低,而西南部的浅水区水温较高。
南海还受到季风的影响,季节性的风暴和气温变化会导致水温波动。
第三,南海盐度特征复杂多变。
盐度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盐的质量,是海水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南海盐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与海水的循环和混合有关。
南海东北部水体盐度较低,受到来自河流输入和大气降水的影响。
南海西南部水体盐度较高,受到印度洋水的输入影响。
此外,南海还存在着盐度梯度现象,即海水盐度在不同区域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第四,南海水深特征多样。
南海水深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南海东北部为陆架海,水深较浅,平均水深约为50-70米。
南海中部为深海盆地,水深较大,平均水深约为3000-4000米。
南海西南部为浅海区域,水深相对较浅,平均水深约为200-500米。
南海还存在着多个海沟和海山,如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周边的海山和海沟,这些地形特征对南海的海洋环流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南海海底地形特征丰富多样。
南海海底地形包括海山、海沟、海岭、海台等地貌特征。
海山是海底隆起的地质构造,南海海山分布广泛,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海海山脉。
海沟是海底凹陷的地质构造,南海有多个海沟,如巴士海沟和琼盛海沟。
海河水文特征海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全长约1,100公里,流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地区。
海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海河的水文特征十分独特,对于了解和掌握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情况、水环境状况、水文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河流域的水文特征1.水文周期长海河流域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
由于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夏季,而冬季降水很少,因此海河流域的水文周期长,流量变化较为显著。
在流域上游的山区,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而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蒸发量大、水分利用率高,水资源较为匮乏。
2. 洪水频发海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由于暴雨和大雪等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
由于海河流域的地形较为平坦,河道比较宽阔,河道流速较慢,因此在暴雨和大雪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水量增加较快,河道容量不足,就容易发生洪水。
尤其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洪水容易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 干旱严重虽然海河流域降雨量在夏季较为充沛,但由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水分利用率高,导致海河流域的干旱问题比较严重。
在水文周期长的情况下,干旱问题更是凸显。
特别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海河流域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雨和地下水。
由于海河流域的地形、气候、地质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水资源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流域上游的山区,由于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而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蒸发量大,水资源较为匮乏。
由于海河流域的水文周期长,水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干旱的情况下,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就容易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特别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深海环境的特征
深海是指离海平面很远的海洋深处,通常超过200米的水深。
深海环境与地球其他大部分地区存在巨大的差异,它具有以下独特的特征。
首先,深海的高压环境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随着深度增加,水的压力逐渐增大。
在深海底部,海水的压力可能达到1000或更多个大气压。
这种强大的压力对于生物和物质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深海的低温也是其特征之一。
深海缺乏阳光照射,导致水温下降。
一般来说,深海的温度范围通常在0摄氏度至4摄氏度之间。
这种低温环境对于生物生存、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此外,深海的黑暗条件也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由于水深较深,阳光无法透过水层照射到深海的底部。
这导致深海环境非常黑暗,生物需要适应这种缺乏光线的环境,采用其他生存策略。
另外,深海的寡营养性是其独特之处。
由于深海底部与上层海水的交换有限,深海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供应非常有限。
因此,深海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常依赖于从上层水体中沉降的有机物质。
最后,深海底部的地质活动也为深海环境增添了特殊之处。
深海地质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和地质构造。
这些地质过程对深海环境的生物和地形产生了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深海环境具有高压、低温、黑暗、寡营养性以及地质活动等独特的特征。
对于深海生物和物质循环的研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特征,并逐步揭示深海生态系统的奥秘。
新乡市浅层地下水水环境特征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Xinxiang City田良河(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1)摘要:以浅表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埋深、浅层含水组空间分布为基础,系统分析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重点研究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超标化学组分特征及各组分与矿化度的相关关系,指出了其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为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According to shallow stratum lithology, depth to groundwater leve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allow aquifers, groundwater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Groundwater quality is assessed with comprehensive method,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overproof chemical items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are indicate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from urban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关键词: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影响因素;新乡市Keywords: hydro-chemical type; total dissolved solid; influence factors; Xinxiang City1引言新乡市位于太行山东南麓、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北缘。
水环境的基本结构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水环境的基本结构指的是水体的组成和特征,包括水分子的结构、水的性质以及水中的溶解物等。
一、水分子的结构水分子的结构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
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相连,形成一个角度为104.5度的V字形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水分子具有极性,即氧原子带负电荷,氢原子带正电荷。
水分子的极性使得水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例如溶解能力强、表面张力大等。
二、水的性质1. 密度: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水温度降低时,密度逐渐增大;当水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密度开始减小,直至冰点0摄氏度时密度最低。
2. 沸点和凝固点: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凝固点为0摄氏度。
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分子结构稳定,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使水分子脱离氢键结构。
3. 热容量:水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即吸热能力较强。
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需要吸收更多热量才能破坏。
4. 溶解性: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尤其是极性物质。
这是因为水分子的极性使得它们能够与其他极性分子相互作用。
5. 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较大,使得水体呈现出凸起、成球的形状。
这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造成的。
三、水中的溶解物水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在自然环境中,水中溶解的物质非常丰富,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其中,无机物主要包括溶解的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盐等,而有机物则包括溶解的有机酸、有机碱、有机溶剂等。
这些溶解物对水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水环境的基本结构对于我们理解水的特性、水体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水分子的结构、水的性质以及水中的溶解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水环境的基本结构也为水资源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解决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因此,加强对水环境基本结构的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键之一。
工业园区水环境的污染特征及治理对策工业园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类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入,工业园区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就工业园区水环境污染的特征及治理对策进行探讨。
一、工业园区水环境污染的特征1. 多源污染:工业园区内聚集了众多的工业企业,涉及各类行业,如化工、电子、制药等。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并且在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因此,工业园区水环境污染问题是多源的,不同行业的废水污染特征各异。
2. 大量废水排放:由于工业园区内企业众多、规模庞大,导致废水的排放量相当可观。
往往存在企业违规排放、设施不健全和治理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废水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
3. 污染物浓度高:工业园区废水中常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物质对水质造成直接的危害,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二、工业园区水环境治理的对策1. 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监管力度,明确企业排放标准和废水治理要求,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督。
2. 提升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引导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3. 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并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同时,应注重投资于技术研发,提高废水处理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
4. 推行资源化利用:将工业园区废水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目标。
通过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将废水中的可回收物质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加强协同治理:加强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治理,通过建立废水联合处理设施或共享废水处理场所,减少每个企业单独建设废水处理设施的成本和资源浪费。
6. 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对达到环境保护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对违规排放或污染水环境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以推动企业自觉加强环保工作。
水的生物环境和生态位特性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体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环境和生态位。
水的生物环境及其对生态位特性的影响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水的生物环境和生态位特性展开论述。
一、水的生物环境水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介质之一,包括淡水、海水、河流、湖泊等。
在这些水体中,生物栖息的空间和生存条件各不相同。
水的生物环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营养盐含量等。
1. 温度水体的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生物对水的温度有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冷水鱼类对低温环境更适应,而热带鱼类则对高温环境更适应。
2. pH值水的pH值对水中的生物影响极大。
不同生物对酸性或碱性环境的适应性各异。
例如,酸性水体中的蓝藻和硅藻生长旺盛,而鱼类对酸性环境则较为敏感。
3. 溶解氧含量溶解氧对水中的生物至关重要。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呼吸过程。
一般来说,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高,适合冷水鱼类等生物生存,而热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低,适合热带鱼类等生物生存。
4. 营养盐含量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对水中的生物生存和繁衍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营养盐过量会导致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繁殖,形成水华,对水中其他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二、生态位特性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活所占据的区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水中生物的生态位特性与其所处的水体环境密切相关。
1. 阶梯生态位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通过在不同水层中的分布来避免竞争。
例如,淡水鱼类在水体中不同深度中有不同的分布,以避免直接竞争。
2. 适应性特征水中生物具备多种适应性特征,使其能够在不同水体环境中生存。
例如,部分鱼类具有胸鳍和尾鳍等特殊结构,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流速环境。
3. 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水生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食物链的存在维持着水生生物的平衡,同时也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
4. 营养循环和水质净化水生生物通过摄食和代谢等过程参与着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对水质起到净化的作用。
简述水库水环境的特征
水库作为一种人工湖泊,其水环境特征与自然湖泊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源:水库的水源主要来自河流、泉水、雨水等,这些水源的水质、流量和季节变化对水库的水环境产生影响。
水库的水质通常受到周围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悬浮物和有机物。
2. 水质:水库的水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源、沉积物、生物活动、污染物排放等。
水库的水质通常表现为中等或中等偏好的感观效果,但由于营养物质的富集和有机物的分解,可能导致水质恶化。
3. 水动力:水库的水动力受到库容、水位、水流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水库的水流速度通常较缓慢,有利于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生长,但可能导致水体的缺氧和富营养化。
4. 生态系统:水库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包括水生生物、陆地生物和湿地生态系统。
水库的水生生物种类丰富,包括鱼类、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水库的水环境产生影响。
5. 水质变化:水库的水质受季节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雨季,水库的水质可能受到降雨和径流的冲刷,导致水质恶化;而在旱季,
水质可能由于蒸发和生物活动而得到改善。
此外,人类的污染排放和水利工程活动也对水库的水环境产生影响。
6. 水资源管理:水库的水资源管理涉及到水量分配、水质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于保护水库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水库水环境特征主要包括水源、水质、水动力、生态系统、水质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库水资源。
城市水环境的特征分析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把人类和自然的和谐问题,当做重点问题来进行讨论。
文章从这一观点入手,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优化城市的水环境,来保障城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此问题前,我们要对新型城市水环境的状况进行解析,这样能有针对性的通过城市水环境要素来优化城市水环境。
通过城市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对城市和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来满足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标签:水环境建设;水资源生态保护;分析文章分从城市水环境建设模块,城市水环境治理体系的健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关于城市水环境的建设模块的简单阐述在我国的当代城市水资源的建设模块当中,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建设需要面对很多的相关问题,例如发展落后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模之中,其首要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建设,因此城市的环境保护会得到些许忽视,城市环保总是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保护法,但是城市环境保护的执行力还是得不到有力的推进,这样就使城市环境的改善无法满足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致使了城市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多样化,这种影响城市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城市周边大多数乡镇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等,这些周围居民与工业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水环境水质的正常达标。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居民用水的水务费用及城市居民的排污费用是相对较低的,也是由于较低的城市居民污水的排污费用,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城市用水模块产生浪费现象,导致城市居民污水量排放较大。
因为受到城市人口密度急速扩张的影响,城市的建筑量也随之大增,这就对城市污水处理规划的正常有序的进行,城市污水下水道的管网正常建设起到很大的影响。
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要求建设过程中具备大量的水环境建设资金,加上城市水环境的建设比较复杂,并且城市水环境的建设周期较长的客观因素,就会严重影响到城市水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模块的正常有序进行。
2 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分析(1)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的水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升级,和现下城市展开的扩容再建设工程,这三方面都影响着城市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尤其是城市的扩容张再建设对城市的水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