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81.55 KB
- 文档页数:1
结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的术前及术后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对46例患者术前进行饮食以及肠道准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
结果全部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临床好转出院。
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是结肠癌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护理配合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结肠癌;围手术期;护理体会结肠癌常发年龄41~50岁,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
结肠癌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46例结肠癌围手术期护理体会,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对46例结肠癌患者实施了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年龄60~75.4岁,平均64.2岁;其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27例,46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伴排便习惯的改变。
以腹泻者居多,便秘伴腹泻者次之。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诊断为结肠癌。
其中27例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症状。
20例患者出现贫血,32例患者表现为脓血或黑便,31例患者有体重下降。
左半结肠切除11例,右半结肠切除21例,横结肠切除10例,单纯造瘘术4例。
全部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临床好转出院,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患者一般会存在紧张、恐惧、信心不足,担心疾病预后,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解释手术必要性,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2.1.2 饮食指导患者术前流质饮食,必要时可以静脉补液以补充营养,必要时可少量多次输血,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少渣饮食,这样可以增强手术耐受力,进一步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1.3 肠道准备控制饮食,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流质饮食,患者术前1d禁食;术前3d患者口服肠道抗生素,同时给予患者口服维生素K;,术前3d,让患者每晚用番泻叶泡饮,护理人员术前2d每晚给予患者用肥皂水灌肠,术前1d晚清洁灌肠。
结肠癌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作者:苏莲凤来源:《医药界·学术版》2014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对结肠癌患者术前、术后采用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术后安置。
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现对收治的66例结肠癌患者治疗中对患者实行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收治的66例结肠癌患者,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27-80岁。
经钡剂灌肠、腹部CT、B超、结肠镜检查等辅助检查结合病史、体征诊断为结肠癌,并经病理切片证实。
2.护理2.1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情绪低落,对手术是否成功有一定的顾虑,尤其是永久性造瘘的患者,病人承受的打击会更大,病人会感到自我形象受损及对生活、工作失去信心,有的病人甚至拒绝手术。
护士应关心病人,根据病人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
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护理新进展。
对需作结肠造口的病人,可通过图片、模型、实物向病人解释造口的部位、功能以及护理知识,说明结肠造口虽然会给病人生活带来不便,但如果处理得当,仍能适应正常生活。
必要时,可安排手术成功的病人与其交谈。
寻求可能的社会支持以帮助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
2.2 加強营养:术前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少渣饮食。
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如病人出现明显脱水,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以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
2.3肠道准备:目的是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防止术后腹胀和切口感染,有利吻合口愈合。
①饮食控制:术前3天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术前1天起进流质饮食或禁食、补液。
有肠道梗阻症状者,应禁食、补液。
②应用肠道抑菌药:口服肠道不吸收抗菌药,如新霉素、甲硝唑。
因肠道菌群被抑制,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因此可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K。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7-03-17T14:22:08.90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作者:周芳[导读] 结肠癌作为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提高。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三人民医院 415900【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结肠癌合并肠梗患阻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88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划分对照组(44例)和实验组(44例),分别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和常规基础上的优质护理。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后,实验组住院时间(10.2±2.1)d,并发症4例(7.27%),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55例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
结论: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有助于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几率,为患者提供更满意的服务,可予以应用。
【关键词】围手术期;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护理措施结肠癌作为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提高。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现象较易出现,导致患者术后各种感染性并发症几率较高,影响患者预后康复。
已有相关研究证明围手术期的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对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几率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自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分析该病症围手术期的护理模式及其效果,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中随机抽选88例,按随机法分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5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4±7.5)岁;横结肠癌20例,降结肠癌18例,乙状结肠癌17例。
实验组包括男23例,女21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5±7.4)岁;横结肠癌21例,降结肠癌20例,乙状结肠癌14例。
老年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调查研究老年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方法:从我院最近2年内收治的老年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样本4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围手术期护理。
对两组患者各炎症因子指标和生活质量恢复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炎症因子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值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炎症反应轻,生活质量高。
结论: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协助患者进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护理干预下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
在感染方面,通过炎症因子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情况更乐观,所以此护理方式更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护理价值及体会前言围术期进行有效护理能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并能减少患者痛苦。
我院此次的调查就是围绕此环境进行的护理对比,希望能找出最优的护理模式。
实验通过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的对比,其中包括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恢复情况,以此验证护理的有效性。
以下是关于围手术期护理的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课题选择的对象全部来自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
研究对象共80例,每组患者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在57岁-72岁,平均为(59.7±6.3)岁。
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55岁-71岁,平均为(57.2±7.5)岁。
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基础资料,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内容如下:①术前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成护理小组。
并通过家属或是患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素质情况,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教育程度等。
结肠癌围手术期的造瘘护理体会目的对结肠造瘘术围手术期护理研究工作进行探讨,总结结肠癌围手术期的造瘘护理经验。
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在本院的76例结肠癌患者行结肠造瘘术前、术后护理总结经验。
结果本组患者经此方法护理后,无1例行二次手术,造瘘均成功。
结论围手术期进行合适、细致、准确的护理方法,及充分了解肠造瘘的目的及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并发症,另一方面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加速康复。
标签:结肠癌;造瘘;围手术期;护理随着结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行结肠癌造瘘术的患者日益增加,因而在护理上迫切需要加强对结肠癌肠切除后造瘘的认识,从而能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对造瘘患者的护理。
本文对76例行肠造瘘的结肠癌患者进行护理探讨,总结出适合的护理方法,先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因结肠癌而接受结肠造瘘术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1例。
年龄在35~77岁,平均为59岁。
其中包含乙状结肠单腔永久性造瘘的患者30例,乙状结肠姑息性双腔造瘘24例,横结肠预防性单腔造瘘22例,所有患者均具备手术指征,均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1.2结果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未见造瘘口坏死而二次手术的患者,造瘘均成功。
其中3例患者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炎,2例患者因造瘘口部分坏死而出现造瘘口狭窄,有1例患者出现部分肠管血运差,早期即有坏死表现,及时发现后,立即用生理盐水湿敷,坏死的黏膜自行脱落,生长出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后愈合。
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首先明确造瘘目的:对于根治性手术需要行永久性单腔结肠造瘘者,消除其恐惧、绝望、紧张、抑郁的心理,加强患者与亲友交流,增加情感支持,鼓励患者正视自己,树立行造瘘术后重建积极生活的信心[1]。
对于肿瘤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为解除梗阻,行姑息性双腔结肠造瘘术,予以加强鼓励支持、安慰等方式。
对于切除肿瘤后而行的暂时性近端造口的患者,需予耐心疏导,消除其心理恐惧,使其加强恢复正常人形象的信心。
结肠镜腹腔镜联合切除结肠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摘要】结肠镜腹腔镜联合切除结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介绍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和营养支持等内容,总结了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
针对术后常见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处理方法,并强调了营养支持在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
根据经验总结,对围手术期护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结肠镜腹腔镜联合切除结肠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结肠镜腹腔镜联合切除、结肠肿瘤、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营养支持、护理经验、建议、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结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结肠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结肠肿瘤的治疗方式多样,其中结肠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结肠镜可以清晰地观察结肠的情况,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腹腔镜手术则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围绕结肠肿瘤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不仅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还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和康复。
深入研究结肠镜腹腔镜联合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结肠镜腹腔镜联合切除结肠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分析操作规范、护理技能和协作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康复质量提供参考。
通过总结经验和探讨问题,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通过对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结肠癌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07-24T11:33:47.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涂仿生[导读] 经过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涂仿生(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150076)
【摘要】目的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66例结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对结肠癌患者术前、术后采用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术后安置。
结论经过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结肠癌护理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其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
结肠癌的治疗的主要手段为外科手术治疗, 所以围手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 现对收治的66例结肠癌患者治疗中对患者实行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收治的66例结肠癌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27例, 年龄27-80岁, 升结肠13例, 乙状结肠18例, 横结肠10例, 降结肠4例, 结肠脾曲5例, 结肠肝曲16例。
经钡剂灌肠、腹部CT、B超、结肠镜检查等辅助检查结合病史、体征诊断为结肠癌, 并经病理切片证实。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关心和安慰患者, 根据患者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有计划地向患者介绍手术前肠道准备目的、手术方式及结肠造口术的知识, 对需作结肠造口的患者, 让患者了解腹部结肠造口手术对消化功能并无影响。
可通过图片、模型、实物向患者解释造口的部位、功能以及护理知识, 说明结肠造口虽然会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 但如果处理得当, 仍能正常生活。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争取社会和家人的配合, 从多方面给患者关爱和心理支持, 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
术后应尽早告知手术顺利、成功、手术效果好, 让患者以舒畅的心情接受了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尽快康复。
消除患者对造瘘口的恐惧感, 积极参与造瘘口的自我护理, 在最初阶段患者会表现出拒绝看造瘘口或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护理人员应非常轻柔、细致、耐心地为患者做好瘘口护理, 同时主动介绍瘘口的情况及其他患者造口术的心理变化过程。
如患者关心造瘘口的护理, 主动提出问题, 应抓住契机, 给予详细解释和指导,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增强患者的信心。
2.2 术前护理观察大便性状及有无脱水症状,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
结肠癌患者由于长期食欲下降、腹泻及癌肿消耗, 可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
术前应多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于消化的少渣饮食。
必要时, 少量多次输血, 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若患者脱水明显,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 以增强其对手术的耐受性。
术前充分术前清洁肠道, 可以减少术中污染,防止术后腹胀和切口感染, 有利吻合口愈合。
术前2-3d进流食并酌情补液。
有肠梗阻症状的禁食补液。
一般术前2-3d口服肠道不易吸收的药物, 以清洁肠道细菌如甲硝唑0.2mg, 3次/d,新霉素1 g, 2次/d[1]。
术前1d口服甘露醇或术前2d开始每晚口服硫酸镁30ml术前1d清洁灌肠。
女性直肠癌患者遵医嘱于手术前3d每晚冲洗阴道, 以备手术中切除阴道和子宫。
手术日晨放置胃管和留置导尿管, 预防手术时损伤及因直肠切除后膀胱后倾或骶神经损伤所致的尿潴留。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按不同的麻醉要求摆放体位, 待患者麻醉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后, 改为半卧位。
早期禁食禁水、胃肠减压, 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准确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 维持体液平衡。
当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 拔出胃管, 始进流质, 1周后改为半流质, 2周左右方可进普食,注意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且少渣食物,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2.3.2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排便的性状、次数及量和腹部体征、切口愈合情况。
对便秘、腹泻者遵医嘱服用缓泻剂、止泻剂, 术后7-10d不可灌肠, 以免影响切口愈合。
2.3.3 饮食护理患者无并发症一般术后3-4d可进流食, 1周后可进软食, 2周后普通饮食, 宜进易消化少渣食物,避免产气刺激食品。
2.3.4 人工肛门的护理乙状结肠或结肠造口是将近端结肠固定于腹壁外, 由此将粪便排出体外故又称人工肛门。
观察造口情况, 造口肠段的血液循环和张力情况, 若发现有出血、坏死和回缩等异常,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2]。
清洁造口分泌物, 保护造口周围皮肤, 敷料浸湿后应及时更换,避免感染。
人工肛门于术后2-3d肠蠕动恢复后开放。
造口开放早期粪便稀薄, 次数频繁, 为防止粪便污染腹部切口,取左侧卧位, 并用塑料薄膜将腹部切口与造瘘口隔开。
造口开放及每次排便后, 以凡士林纱布覆盖外翻的肠黏膜, 外盖厚敷料, 造口与皮肤愈合后改用人工肛门袋。
清除肠道内积气和粪便,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3 体会
通过对临床结肠癌患者的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者应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态度, 理解患者, 尊重患者, 并与患者一起努力, 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加强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感, 使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手术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的癌前期病变。
定期检查, 指导患者作好结肠造口的护理, 若发现造口狭窄、排便困难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处理。
参考文献
[1]戴显伟.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47-348.
[2]韩继红.结肠癌的术前及术后护理.吉林医学,2004,25(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