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7.76 MB
- 文档页数:44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一)原始社会1.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二)商周时期1. 工商食官。
2.职业商人出现。
3.最早的货币。
(三)春秋战国1.商业繁荣。
2.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3.商人地位提高。
4.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四)秦汉1.重农抑商。
2.商业发展艰难。
3.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4.丝绸之路。
(五)隋唐1.重农抑商。
2.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3.都市商业。
4.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5.柜坊、飞钱、邸店出现。
6.丝绸之路。
7.市舶使专管外贸。
(六)两宋1.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2.商业环境宽松,打破坊市界限。
3.商品种类增多。
4.出现纸币交子。
5.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6.海运发达,商税成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7.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8.广告业繁荣和娱乐场所瓦肆。
(七)元朝1.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八)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
2.农副成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4.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5.商帮出现。
6.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
7.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市的变迁(以宋朝为界限)(二)城市的发展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一益二2. 城市演变特点:(1)城市功能上:政治军事为主到商贸经济为主。
(2)政府管理程度上: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宽。
(3)城市数量和规模:唐开始,商业性城市增多,规模扩大。
(4)城市布局:与经济中心南移相联系。
(5)影响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发展概况(二)方式1.正常的商人贸易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问题探究:1.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商人、货币(金融)、交通、环境、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分析】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
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初中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本课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给学生解释清楚古代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等历史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使学生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经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图3汉五铢钱图4唐开元通宝钱过渡:货币的发展与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