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7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鸡年说鸡晋江市西滨中学梁燕华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鸡”文化。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生活中学语文。
3、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伯虎题画诗《画鸡》导入,引出本课学习的主题。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唐伯虎《画鸡》二、说文解字1、你知道鸡的繁体字有几种写法吗?怎么写呢?2、了解“鸡”字的演变过程。
3、了解“隹”和“鳥”的关系。
4、为什么简化汉字用“又”代替“奚”?三、竞猜撷趣1、根据成语意思猜成语;看图猜成语;2、根据提示猜歇后语。
竞猜游戏后交流了解相关的成语典故四、文化探源1、交流了解生活中人们赋予鸡的象征寓意。
“鸡”与“吉”;“冠”与“官”;“公”与“功”;“鸣”与“名”2、了解鸡的“五德”。
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五、寓意解读1、欣赏解读1981年张汀创作的首张鸡生肖邮票。
2、联系中考综合性学习考点——生肖文化,讲解寓意解读的方法步骤:➀分解成元素。
注意观察图画名称、注释、图案形状等。
➁描述画面内容。
可按空间顺序、主次顺序进行描述。
➂挖掘内涵寓意。
注意由分而总、以小见大、发散思维。
3、请根据2017《大吉大利》鸡年生肖邮票图案解说其内容和寓意。
(最少用两种表达方式)4、实战演练:根据2005年乙酉鸡年生肖邮票图案解说其内容和寓意。
六、小结七、作业布置:(四选二)1、收集有关“鸡”的诗句。
2、了解文物、绘画、剪纸等当中的鸡文化。
3、做一期以“鸡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4、了解名著经典《西游记》中的昴日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料有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而流传年代久远,散布广漠,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料有哪些的呢。
欢迎阅读下文。
清明祭祖,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大年三十守夜,年廿八大扫除,拜年,元宵节吃汤圆,等等.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另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炬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依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此日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连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连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率领着手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看成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听说这确实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纳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对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晚上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路,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第二天,大伙儿便开始到亲友老友家里“拜年”,彼此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贺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3. 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戏曲、书法等)4. 传统建筑与园林5. 传统思想与道德观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相关概念、特点、历史背景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艺术形式、建筑等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建筑、园林等,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实地考察地点:确定适合考察的传统建筑、园林等场所。
4.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记录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节日、艺术形式、建筑等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建筑、园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传统文化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传统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本课根据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选取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搜集、查找、处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有条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绍搜集到的信息,说出自己的快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从“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选取《中国传统节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积累比较匮乏,使得学生很难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也是这个学段口语交际的一个重点目标。
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还很欠缺,因此,本次口语交际训练要和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设计理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说话欲望,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口语交际。
生活实践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源泉,“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
”【教学目标】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学会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传统节日”,感受传统佳节的丰富多彩。
3、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学会倾听和沟通,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乐于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难点:1、学会处理信息,引导学生运用清晰、规范的语言介绍搜集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