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白色鸟》课堂实录 长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白色鸟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通过事件和场景来表现人物生活的方法。
2.理解小说表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事件和场景来表现人物生活的写法。
教学难点小说表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白色鸟》,作者何立伟。
小说以十年动乱为背景,描写两位少年在河边尽情嬉戏的情形。
如果你是乡下的孩子,这篇小说的情节对你来说应该十分熟悉;如果你是城镇的孩子,你一定也会对这种充满野趣的生活感兴趣。
二、赏析课文1.速读全文。
想一想,小说描写的主人公是谁?小说描写了两个少年。
白皙的是城里的孩子,黝黑的是乡下的孩子。
2.小说开头引用外国民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首外国民歌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缅怀,并引起读者对夏天快乐生活的共鸣以及对文章的兴趣。
3.小说写两个主人公出场有什么特点?如电影的远镜头慢慢拉近,人物慢慢放大,接着写足印:“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芳香,还盈满了笑音。
妙在从足迹写出景物,写出快乐的气氛。
最后写出两个少年的肖像,写出城里少年和农村少年的不同的肖像特征。
4.两个少年在河滩上玩了些什么?扯霸王草、采马齿苋、射弹弓、考试、游泳、捉水蛇、看水鸟。
5.哪个活动最好玩,写得最详细,为什么?看水鸟写得最详细,因为水鸟很美:“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
美丽。
安详。
而且自由自在。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影子。
而且交喙,而且相互摩擦着长长的颈子。
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那美丽和平自由的生命,实在整个地征服了他,便连气也不敢大声地喘了。
”“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破坏。
”6.这些事件和场景表现少年怎样的生活?宁静、美好、自由、欢快的生活。
7.在少年的活动中怎样穿插写外婆?这样写起什么作用?交代了城里少年来乡下的原因,他是外婆带大的。
暑期到乡下来玩。
11.《白色鸟》一、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你的童年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的童年?生1:我的童年是快乐的。
因为那时候我住在农村老家,经常与同学们一块在村边的小河里游泳,还把柳条折下来做草帽,还可采摘花朵的,每天都在嬉戏游玩。
生2:我的童年时快乐又朴实。
我记得我和同学们在夏天经常去游泳。
脱光衣服,也不顾女孩子的嗤笑,一直在游玩,一直到玩到累的时候才回家。
师:一首轻松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那久违的时光。
无独有偶,一句不经意的歌词,也同样拨动了作家何立伟的心弦。
(播放幻灯片《夏天的回忆》)“夏天到来,令我回忆。
”记忆中的那个夏天就这样向我们款款走来。
那里有蓝天、碧水,有绿葱葱的芦苇,还有天真烂漫的孩童,还有一对雪白雪白的白色鸟。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小说《白色鸟》,品味那优美隽永德意境。
(书课题)二、读——入神地读师: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请大家静心读读这段深刻的记忆。
在阅读过程中,拿起笔,勾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有疑问的地方,也可画出你欣赏的字、词、句。
学生默读。
三、说——自由地说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文章了。
在字词方面,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没有?请看大屏幕,是否真正掌握了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字词,同学纠正,再领读。
师:读了这篇小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哪些疑问?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发现的喜悦,也可探讨疑问,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生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非常激烈。
下面,大家来交流阅读感受,也可提出疑问。
生:我印象最深的感受是他们的童年非常快乐,即使是在那个年代,也是非常美丽自由的。
生:我提个问题,为什么外婆突然倒乡下来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其他的家长都不让孩子玩耍,她却要他们没断黑不要回来。
师:这一点非常反常,有同学知道答案吗?生:是因为文化大革命。
师:很聪明,读出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这篇文章是对文革反思为写作背景的。
11.白色鸟基础知识检测阅读文章节选,完成文后练习,白色鸟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
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
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四野好静。
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
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地亮。
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要捉住就好咧。
养起它来天天看个饱。
”黝黑的少年悄声道。
“不。
”黝黑的一笑,也就哑默无语了。
疖子隐隐地痛。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影子。
而且交喙,而且相互的磨擦着长长的颈子。
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赤条条的少年,于是伏到草里头觑。
草好痒人,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破坏,天蓝蓝的贴着光脊的背。
空气呢在燃烧。
无声无息,无边无际。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啪啦啦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
从那绿汪汪里,悠悠然悠悠然远近了。
天好空阔。
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能力拓展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
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
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
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1.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七年级语文《白色鸟》《最后一课》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白色鸟》《最后一课》二. 教学过程:《白色鸟》(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与优美语句,掌握“黝黑、田塍、熠熠、羞涩、泱泱、踉跄”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营造的意境、氛围,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和场景,揣摩作品对于一黑一白两个少年的描绘。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体会文章象征手法的应用,把握主题。
4.捕捉小说中的一些细节,结合背景,体会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二)教学重点:1.品味何立伟独特的语言风格。
2.感受小说中一黑一白两个少年欢快的生活,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心。
(三)教学难点: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白色鸟》一、关于作者何立伟,1954年5月出生,男,汉族,某某某某人,大学文化,文创一级,1971年参加工作。
现任某某市文联主席,某某省作协专业作家。
先后创作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漫画、电视作品等多种体裁的文学(文艺)作品,计有300多万字。
出版了《小城无故事》《天下小事》《何立伟散文选》《何立伟漫画集》等20余部个人专著,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等文字传播海外,先后20多次获国家及省市级各类文学奖,被数十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二、整体感知小说写了文革动荡年代的一个夏天,两个少年浑然不知社会风暴将至,游嬉玩耍。
他们在河边,扯霸王草,打水漂,讲知识,赛游泳,捉蛇窥鸟。
那“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音”;那射石子溅起的“小小一朵洁白水花”;那“输了是狗变的”的话语;那“很羞涩很动人”的“缺了门牙的笑”……无不描绘出少年的无忧无虑。
“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几乎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对现实的残酷一点也不知晓,他们的世界就是那个河滩,是“晴朗”而“寂寞”的,充满了“野花的芳香”;像河滩上的鹅卵石一样洁净;像白色鸟一样“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当煞风景的开斗争会的锣声惊飞了白色的水鸟,一切戛然而止,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白色鸟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小说写了文革动荡年代的一个夏天,两个少年浑然不知社会风暴将至,游嬉玩耍。
他们在河边,扯霸王草,打水漂,讲知识,赛游泳,捉蛇窥鸟。
那“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音”;那射石子溅起的“小小一朵洁白水花”;那“输了是狗变的”的话语;那“很羞涩很动人”的“缺了门牙的笑”……无不描绘出少年的无忧无虑。
“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几乎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对现实的残酷一点也不知晓,他们的世界就是那个河滩,是“晴朗”而“寂寞”的,充满了“野花的芳香”;像河滩上的卵石一样洁净;像白色鸟一样“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当煞风景的开斗争会的锣声惊飞了白色的水鸟,一切戛然而止,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本文与传统意义的小说不同,不重故事情节,不设置悬念,其情节的推进也不依赖于因果的链环,而是诉诸感官屏幕的自然流动。
小说抓住两个主要情节“扯霸王草”和“划水”,描写得如生活般的平实,没有跌宕起伏,淡化得“如一湾清溪,蜿蜒逶逦于芳草碧野之间,从容自在,随愿婉转”,“以意象、情趣为骨肉,以电影蒙太奇手法作为衔接、组合、伸展画面的折叶。
一白一黑两少年的对话、活动与自然景物的描写互为表里,忽而是景,忽而是人,美景以对人的呼唤而推至中心,人以自然的景观而洋溢着活泼饱满、天真纯洁的人性、人情。
”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氛围和意境,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清淡意蕴。
如“在那黑点移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间或一页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寥里,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津津地舔着天空舔着岸”;芦苇“汪汪的绿着,无涯的绿着,恰如了少年的梦想”;水鸟“雪白雪白的”,“在绿生生的水草边”,梳理着羽毛,“美丽。
安详。
而且自由自在”;“四野好静。
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赤条条的少年”,“伏在草里头觑”鸟,“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
这些优美的画面,营构了全文的诗情画意,表达了少年天真烂漫的纯真和如梦如幻的感觉。
白色鸟(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与优美语句,掌握“黝黑、田塍、熠熠、羞涩、泱泱、踉跄”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感知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增强积累。
3.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营造的意境、氛围,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和场景,揣摩作品对于一黑一白两个少年的描绘。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体会文章象征手法的应用,把握主题。
5.捕捉小说中的一些细节,结合背景,体会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1.品味何立伟独特的语言风格。
2.感受小说中一黑一白两个少年欢快的生活,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心。
教学难点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但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会有难度。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从鲁迅的百草园、三味书屋走出来,那紫红的桑葚、轻捷的叫天子,那可怖的美女蛇、可爱的闰土都让我们难分难舍。
今天我们将与何立伟一起走近一片美丽的河滩,走近两个可爱的少年,走近一群白色鸟。
二、教师范读课文努力用声音营造意境,使学生感知语言的独特之美,调动其阅读兴趣和激情。
三、学生自由朗读(放声、自由、尽情)学生朗读前不要布置任何具有阅读题性质的任务,让他们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感受小说的语言和少年无忧无虑的快乐,引发共鸣。
四、畅谈朗读感受(不限角度,不予评价)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背诵下来,准备第二天的课堂背诵比赛。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在书旁作批注,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
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组织10分钟课堂背诵比赛,每位同学朗诵前在黑板上写出概括的内容,朗读后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
二、梳理文章情节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概括,按课文顺序梳理文章结构。
整体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哪些场景。
然后以从、、……(情节)中,我读出了。
目的是启发学生体会黑白少年的快乐、无忧无虑、纯洁美好。
三、鉴赏小说语言说说《白色鸟》与以往读过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体会情节的淡化、语言的诗化)简介何立伟(多媒体)语言特点(师生互动,借助对比的方式体会作者语言的诗化特点)四、布置作业小说有一些情节似乎与那个美丽的河滩、那两个可爱的少年格格不入,请从课文中画出来,想一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查一查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结合背景体会。
白色鸟第二课时一、深入理解文章1.作者何立伟为什么用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笔墨来表现“文革”十年?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2.“文革”本来是成人上演的悲剧,作者为什么用少年的独特视角来表现?鲁迅曾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处高声呐喊:“救救孩子!”孩子永远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少年的世界是纯洁的、美好的,所以这一视角非常独特,也使我们想起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冰心的《小橘灯》。
作家以一颗未泯的水晶童心,通过一黑一白两少年澄澈的双眼去打量那个污浊的疯狂的年代,这种反差尤其耐人寻味,振聋发聩。
3.你怎样理解象征手法?能列举用这类手法表现的艺术作品吗?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
运用这一手法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小橘灯》等。
(因为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学生解读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有争议的内容尽量少讲,避免混乱。
研读,不必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
要允许学生积极参与,或发言、或补充、或质疑,而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激发思维,引起深思)二、自读思考1.本文的人物描写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如:“一个白皙,一个黝黑,疯疯癫癫走拢来。
那白皙的,瘦,着了西装的短裤,和短袖海魂衫。
皮带上斜斜插得有一把树丫做好的弹弓。
那黝黑的呢,缺了一颗门牙,偏生却喜欢咧开嘴巴打哈哈;而且赤膊。
夏天的太阳,连他脚趾缝都晒黑了,独晒不黑他那剩下的一颗门牙。
”古典诗歌中的这类描写很多,拓展阅读,比较鉴赏。
(1)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2)红酥手,黄藤酒。
(陆游《钗头凤》)(3)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推荐阅读:(1)卢新华《伤痕》(2)刘心武《班主任》(3)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白色鸟》教学目标:1.理解“白色鸟”的含义;理解穿插写“外婆”的作用;2.体会小说所描绘的优美的生活场景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3.理解小说在轻松的氛围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重点:1.理解“白色鸟”的含义;理解穿插写“外婆”的作用;2.体会小说所描绘的优美的生活场景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在轻松的氛围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何立伟说,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细腻的、敏感的、近乎忧郁的情怀,像月水一般慢慢慢慢浸渍了出来。
何立伟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开启了他的小说《白色鸟》的创作,小说一经发表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了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立伟的《白色鸟》。
二、作者介绍何立伟(1954~),湖南长沙人。
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做过教员,现在长沙市文联工作。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
作品有《石匠下的歌》、《小城无故事》等。
三、朗读课文1.听范读,理顺字音。
2.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新词的障碍。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小说写的是两个少年在河滩上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
2.小说刻画的主人公是谁?明确:两个少年。
白皙的是城里的孩子,黝黑的是乡下的孩子。
3.少年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明确:宁静、美好、自由、欢快。
4.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和场景来表现少年们宁静、美好、自由、欢快的生活?明确:①在沙堤旁扯霸王草。
②采马齿苋。
③在沙堤旁歇憩(扔石子,白皙少年教黝黑少年地理知识)。
④划水(划到河堤的对岸)。
⑤在河对岸抓蛇。
⑥共同观看水草边的两只白色小鸟。
五、作业整理字词。
板书设计:白色鸟何立伟城里的孩子、乡下的孩子——宁静、美好、自由、欢快第二课时一、导入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二、课文研读1.小说的开篇为什么引用外国民歌《夏天的回忆》明确:第一,引出夏天的故事。
师:今天上课,我们首先讨论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题,板书(童年)生:哦,童年师:对,说到童年,我看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喜悦的笑容,大家有话与老师说吗?生:童年非常好玩。
生:童年很值得回忆。
师:在童年,有哪些事情好玩?生:捉螃蟹,游泳啊生:我最爬山啦师:呵呵,爬山最考验一个人的毅力了,看来你的毅力不错。
生:我最喜欢掏鸟蛋了。
(众笑)师:刚才在早读时,同学们都预习了吧?生,预习了,我都读了3遍呢。
师:看来你的速度很快哟,可是光讲速度还不行,还要真正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
下面我就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吗?生:写的是小伙伴的游戏。
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生:写的是两个小伙伴在河边痛痛快快地玩耍。
师;非常好,你不光说了他们的活动,还把他们活动的特点也告诉我们了。
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生:小说。
师:那我们学小说需要学习什么?生:学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吧。
师:对,可是小说有它自己的特点,知道吗?生:三大要素师:能详细点吗?生;有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师:环境描写有描写自然的,也有交待故事背景的。
可是还差一个要素啊。
(没人回答了)师:那说到《西游记》你会想起?(生:猪八戒、孙悟空)说到《鹿鼎记》你会想起?(生:韦小宝),呵呵,你们刚才回答的叫什么?生:故事的人物师:对,人物形象。
那本文写的人物是?生:两个小伙伴。
师:各有什么特征?生:一个白皙一个黝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外貌特征,请再补充。
生:白皙那个穿西装,黝黑那个缺门牙。
师:不错,他们还有没有身份上的特征?生:白皙那个是城里来的,黝黑那个是农村的。
生:白齿苋师:白齿苋是一个活动片断吗?生:是采白齿苋。
师:好,同学们就按照这种格式回答。
第二个?生依次回答:拔霸王草、打水漂、考问题、比赛划水、捉蛇、看鸟。
生:看鸟。
师:为什么?生:因为鸟儿很白很漂亮,他们都喜欢。
师:好,看来同学们回答问题很积极哦。
可是,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说出来看看大家能不能解决。
白色鸟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小说主题及人文底蕴。
2.初步了解小说风俗画般的美,抒情诗般的意境以及对少年世界的独特感悟。
3.揣摩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心灵世界
一、自主学习:
1.识记生字
迤逦歪歪趔趔匆遽葳蕤熠熠闪光
2.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第七卷,作者何立伟,当代作家,出版了《小城故事》《何立伟散文》《何立伟漫画集》等20余部个人专著。
他的小说主题意识很强,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小说观念和诗变得难解难分,因此他的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二、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
1.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白一黑两个顽童在夏日里,河滩上的一个生活片段。
2.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涉及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夏季,沙滩,一黑一白两少年。
3.小说的高潮在哪儿?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锣响了,白色鸟飞了,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作者写了哪几种声音来表现苍凉而空旷的河滩?
嘶嘶的蝉鸣,一如葡萄的笑音,嗡嗡营营两只野蜂在头上转,扑通地一齐扎到河里头去,噗噗地朝他喷水,哐哐哐哐的锣声。
5.小说写了哪两个主要情节?为什么?
“扯霸王草”和“划水”.
这看似不经意的情节展现的是如生活般的平实,而在平实中却处处有X力,引发对少年与生活的思考。
三.归纳总结: 这篇小说表达主题的独特方式。
这篇小说通过两少年在河边尽情的嬉戏,对美丽的大自然、天真纯朴的少年、自由快乐的小鸟等如诗如画的描写,反映了十年“文革”给人的正常生活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和它的荒谬。
《白色鸟》教案第17[教学目的].体会小说当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了解十年“文革”给人民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冲击,形成对十年“文革”的正确认识。
3.体会小说当中对童年生活的描写,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小说所描写的优美的生活场景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以及轻松的氛围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时数]总计1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主题。
、小说当中的白皙的少年是哪儿的人?它从小跟着谁长大的?它和外婆的关系怎么样?你是从哪些内容中看出来的?白皙的少年来自城里;他从小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外婆非常喜欢他。
这从文中“‘城里人没得用’”、“白皙的少年也就极喜欢外婆炒的喷喷香的马齿苋干菜”、“他是外婆带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臂弯宁静又温暖”、“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等内容可以看出来。
2、引导学生理解“却忽然有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
”的原因。
外婆的生活受到了不明因素的冲击,不然的话,哪一个城里人会愿意专门从城里到乡下来住呢?3、仔细阅读第43自然段,看看外婆的举动有何反常,这种反常预示着什么,在此处你能感觉到吗?平时,“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但是今天,有一个好大的声音隔了田塍喊外婆,外婆就叫来了他的朋友“一起去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而且“随便”地玩,“‘没断黑不要回来’”……这种反常,预示着今天下午在外婆的身上要发生一事情,而且这事情外婆还不愿意让白皙的少年知道。
4、那么这事情到底是什么呢?引导阅读文“忽然传来了锣声……今天下午开斗争会”几段。
得出结论:今天下午的斗争会的斗争对象,就是外婆。
外婆不愿让自己心爱外孙看到这种难堪的场面,不愿让自己心爱的外孙的生活受到冲击,所以专门叫来了黝黑了少年陪外孙“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没断黑不要回来’”。
因此,这篇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清楚了。
11.白色鸟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词;理解“白色鸟”的含义;2、理解小说通过事件和场景来表现人物生活的方式;3、培养学生能正确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珍惜友情、善待他人的良好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小说所描写的优美的生活场景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以及轻松的氛围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
1、小说当中的白皙的少年是哪儿的人?它从小跟着谁长大的?它和外婆的关系怎么样?你是从哪些内容中看出来的?解析:白皙的少年来自城里;他从小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外婆非常喜欢他。
这从文中“‘城里人没得用’”、“白皙的少年也就极喜欢外婆炒的喷喷香的马齿苋干菜”、“他是外婆带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臂弯宁静又温暖”、“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等内容可以看出来。
2、引导学生理解“却忽然有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
”的原因。
解析:外婆的生活受到了不明因素的冲击,不然的话,哪一个城里人会愿意专门从城里到乡下来住呢?3、仔细阅读第43自然段,看看外婆的举动有何反常,这种反常预示着什么,在此处你能感觉到吗?解析:平时,“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但是今天,有一个好大的声音隔了田塍喊外婆,外婆就叫来了他的朋友“一起去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而且“随便”地玩,“‘没断黑不要回来’”……这种反常,预示着今天下午在外婆的身上要发生一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外婆还不愿意让白皙的少年知道。
4、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呢?解析:引导阅读课文“忽然传来了锣声……今天下午开斗争会”几段。
得出结论:今天下午的斗争会的斗争对象,就是外婆。
外婆不愿让自己心爱外孙看到这种难堪的场面,不愿让自己心爱的外孙的生活受到冲击,所以专门叫来了黝黑了少年陪外孙“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没断黑不要回来’”。
因此,这篇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清楚了。
《白色鸟》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通过事件和场景来表现人物生活的方法。
2、理解小说表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写法。
3、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小说主题及人文底蕴。
学习重难点:1、重点:通过事件和场景来表现人物生活的方法;表现时代背景的写法。
2、难点:小说题目的含义和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迤逦.. ( ) 粼粼..闪闪 ( ) 黝.黑 ( ) 白皙. ( ) .. ( )歪歪趔趔疖.子 ( ) 歇憩. ( ) 马齿苋. ( ) 熠熠.. ( ).. ( ) 泱泱葳蕤..跄 ( ) 倏.忽 ( ).. ( ) 踉踉跄2、解词:迤逦:歪歪趔趔:熠熠:葳蕤:3、了解作者:何立伟:当代作家,1954年出生。
湖南长沙人。
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
他的短篇小说主要有《石匠留下的歌》、《小城故事》、《小站》、《萧萧落叶》、《搬家》、《白色鸟》、《花非花》等。
现任长沙市文联主席,湖南省作协专业作家。
他的作品先后20多次获国家及省市级各类文学奖,其中《白色鸟》曾经荣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小说主题意识很强,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小说观念和诗变得难解难分,因此他的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4、背景简介: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少有的浩劫。
在这十年动乱岁月中,黑白被混淆,人妖被颠倒,尊严被掠夺,善良被毒化。
多少英雄悲惨离世,多少知识分子喊冤致死,多少无辜的人儿妻离子散。
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作品中所写的“批斗”“外婆”的事情,正是这个时代荒谬的现实。
5、整体感知1)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涉及哪两个主要人物?2)本文侧重描写的是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要素?3)小说的高潮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概述一下。
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三、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默读有关两个孩子的片段。
11.《白色鸟》
一、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你的童年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的童年?
生1:我的童年是快乐的。
因为那时候我住在农村老家,经常与同学们一块在村边的小河里游泳,还把柳条折下来做草帽,还可采摘花朵的,每天都在嬉戏游玩。
生2:我的童年时快乐又朴实。
我记得我和同学们在夏天经常去游泳。
脱光衣服,也不顾女孩子的嗤笑,一直在游玩,一直到玩到累的时候才回家。
师:一首轻松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那久违的时光。
无独有偶,一句不经意的歌词,也同样拨动了作家何立伟的心弦。
(播放幻灯片《夏天的回忆》)“夏天到来,令我回忆。
”记忆中的那个夏天就这样向我们款款走来。
那里有蓝天、碧水,有绿葱葱的芦苇,还有天真烂漫的孩童,还有一对雪白雪白的白色鸟。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小说《白色鸟》,品味那优美隽永德意境。
(书课题)
二、读——入神地读
师: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请大家静心读读这段深刻的记忆。
在阅读过程中,拿起笔,勾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有疑问的地方,也可画出你欣赏的字、词、句。
学生默读。
三、说——自由地说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文章了。
在字词方面,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没有?请看大屏幕,是否真正掌握了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字词,同学纠正,再领读。
师:读了这篇小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哪些疑问?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发现的喜悦,也可探讨疑问,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生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非常激烈。
下面,大家来交流阅读感受,也可提出疑问。
生:我印象最深的感受是他们的童年非常快乐,即使是在那个年代,也是非常美丽自由的。
生:我提个问题,为什么外婆突然倒乡下来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其他的家长都不让孩子
玩耍,她却要他们没断黑不要回来。
师:这一点非常反常,有同学知道答案吗?
生:是因为文化大革命。
师:很聪明,读出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这篇文章是对文革反思为写作背景的。
生:文章以《白色鸟》为题,而文中描写白色鸟的篇幅非常少,为什么?
师:好问题!文章三千字,却仅数百字写到了白色鸟。
那么文章为何以《白色鸟》为题?
生:因为白色鸟象征了自由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的童年。
师:对于这白色鸟的含义,我们一定要融入这周围的语言环境里,细细品味它的含义。
因此,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就确定为:品味诗化语言,感悟白色鸟的含义。
四、品——美美地品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美丽的白色鸟,一起去感受那不期而遇的美丽。
现在,老师想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
哪位同学愿意读读相关语句?这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放下课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睁开眼,欣赏几位艺术家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画面:(播放幻灯片“白色鸟”)眼前的画面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美)那就带着这种情感,再去朗读这段文字,看看哪些语句打动了我们,带给我们怎样的想象?
生:“悠悠然悠悠然”,这个词语,写出了白色鸟的自由快乐,非常自由,无拘无束。
师:对,还再现出鸟滑翔时的印象。
生:“雪白雪白”打动了我。
我想现在这幅画面是很难看到的。
看到这画面,仿佛一下子打开了心灵的阀门,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静,感受到人类最纯洁的感受。
生:“水草的绿和水鸟的白”打动了我。
这一句,作者运用了两种颜色,进行了对比,非常鲜明生动。
师:是运用了对比吗?为何我们感受到了和谐?哪些诗句运用了这种衬托的颜色?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师:文章不仅描写了自由快乐的水鸟,还写了天真纯朴、黑白迥异的两个少年。
同学们你们喜欢他们吗?作者表现人物运用了非常精彩的对话。
对话非常简洁,甚至删除了必要的解释说明。
可联系对话内容,我们分明感受到两个少年的神态、语气、动作。
发挥你的想象力,
填补空白,身临其境地演绎。
两位同学合作,读读试试。
生合作朗读。
师:除自由快乐的水鸟,天真纯朴的少年,情趣盎然的活动,小说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晃眼耀目的羽毛”,这出色的外貌描写出了美丽,还写出了光和影的协调。
生:“河滩上开遍了或黄或绿的野花,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
”这景色非常美,让人向往,身临其境,美不胜收。
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觉得修改一下句式,更有诗意:“河滩上/开遍了/或黄或绿的/野花,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
生:运用了排比将阳光、野花的香、咯咯的笑声,融合在一起,感受非常美。
生:“盈盈”用的好,很形象。
师:置换成“洒满”是否更恰当?
生:不,盈满更有形象感。
师:是的。
这里运用了通感,比喻中特殊的一种,指把人的各种感觉相互沟通,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如把“光亮”,也说“响亮”。
如“热闹”与“冷静”,感觉与听觉相通。
“她笑得很甜,我睡得很香。
”在这里,把“阳光、芳香、笑声”三种无形的事物都化为有形的事物,如水一般盛满在脚印里。
五、思——深入地想
师:每个场景都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都是一首浮想联翩的无韵诗歌。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场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个安静而不脱俗的理想世界。
然而,这真的是一个世外桃源吗?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并非一个理想世界?
生:末尾的锣声
生:外婆的内容
师:我想请你看一下当时社会的照片。
面对这极致的美与极致地丑,你想说些什么?
生:和谐的自然和不和谐的社会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剧烈反差触目惊心
生:童年与时代、社会的差别
师:那对白色鸟究竟有什么寓意?
生:象征纯洁美好,也象征了宁静、和平和自由,象征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忧伤、烦恼、无奈。
六、感——广泛地悟
师: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这不仅是句空灵的哲理,更给予我们深刻启迪。
《白色鸟》那幅碧水之上、蓝天之下飞着白色鸟的彩色图画,依旧是一幅永恒的图画,是圣诗是童话,将永远载我们的记忆里留下永难抹去的痕迹。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白色鸟飞翔。
只要用心,美好的东西,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找见,如上学路上的一朵野花,父母的叮咛,同学会心的笑,乃至陌生人的一个动作。
放飞心中的白色鸟,你都会看到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