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11课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7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文词汇的注释, 背诵并初步运用这十二章《论语》。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下注释了解各章《论语》的大意,讨论探究各章《论语》内涵,游戏巩固诵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设计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显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优秀篇目。
”围绕本目标,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七年级学生初学文言文的实际,本课教学分“导入激兴——预习检查——讨论探究——游戏巩固”四个环节进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各章《论语》大意,背诵并初步运用这十二章《论语》。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
教学过程【导入】一)、导入激兴讲故事导入,简介《论语》、孔子,展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课文前可利用两分钟时间讲讲宋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事,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预习检查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朗读对抗赛:全班推选男女代各一名各读六章,比一比谁读得好。
全体同学担任评委,从字音、节奏、流利程度等方面评议,评出优胜者。
2、译词问答赛:学生找出文中重点文言词汇质疑,其他同学抢答,难住全班同学及翻译正确次数最多的人为优胜者。
3、大意归类赛:默读,根据大意将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归为谈求知态度和学习方法、谈修身做人两类,讨论互相补充,评出优胜者。
4、分角色诵读:老师读说明性文字,女同学读谈学习的格言,男同学读谈修身的格言。
5、预习情况小结。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采用竞赛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既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还有力地促进了今后预习效果的提高,有利于这一学习方式的形成。
窃读记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刘彝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没钱去买书读怎么办呢?二、解题出示课题“窃读记”,并齐读课题。
提问:“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窃”的意思:①偷,②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③谦辞,古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
文中应该是②。
三、出示学习目标四、课前抽测1、看意思写词语2、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什么事?五、自主学习1、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
作者是不是每次“窃读”后都能全身而退呢?原来百密还有一疏,作者小时候的“窃读”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文中就记录了她在“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
请大家找一下林海音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中相关段落。
找出这些与众不同的“窃读”方法。
①假装问价钱(第9段)②贴在大人身边(第11段)③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12段)④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来充饥(第14段)⑤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第10段)⑥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第11段)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2、在你们的眼睛里、在你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六、合作探究(一)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味”,请你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的“我”“窃读”的“味”-----滋味(感觉、心情)。
1、说说这些滋味可以从文本中的哪些语言看出。
《论语》简介一、《论语》的命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⑴“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⑵“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他的。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二、《论语》的篇章及作者《论语》是由20篇断片的篇章集合而成,每一篇章以开头两字为本章题目。
篇章之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从整体看来,这些篇章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在仅仅20篇章中,出现了多次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重复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又重出现于《阳货篇》;又有基本重复的,如“君子不重”一章,同是讲君子之德,先见于《学而篇》,后《子罕篇》载“主忠信”以下十四个字,《颜渊篇》又载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盖是因孔子对不同品性的提问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至于最后的编定者,学者们多疑心是曾参的弟子编定的,具体理由可参考杨伯峻先生所撰《论语译注》之导言。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30.)三、内容阐释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主要阐释如下:1、《论语》论“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
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
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反映的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而重获“光明”的故事。
课文展现的人文内涵丰富,莎莉文老师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人记忆深刻。
而且这篇课文的语言清新朴实,表达上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和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初一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水平较一般。
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游戏与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三、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
2.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情感。
3.领会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及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海伦凯勒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4.感悟生命意义,收获生命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1.领会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及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海伦凯勒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五、教学难点:感悟生命意义,收获生命的力量。
六、教学设计思路:关注标题,引发疑问——感知内容,了解心理学会关注,认识人物——感悟生命,指导人生。
七.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让同学们玩一玩“破冰游戏”闭上眼睛,塞住耳朵,在同桌手上写字,由易到难,如;“人”“K”“爱”“藏”……让同桌辨认。
由此引出话题,再看视频,了解韩红的公益活动,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看不到,听不到,也表达不了,这样的情况怎么去学习?有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的孩子,却凭借坚强的毅力学会了五国语言,并考入了哈佛大学,她生活在黑暗世界里整整86年,她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见证他的生命历程。
《窃读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
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等。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的的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5岁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窃.读()踮.脚()腋.下()尴.尬()()狼狈.()贪婪.()屋檐.()撅.着()诅.咒()踉跄.()()众目睽.睽()煞.有介事()饥肠辘.辘()(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煞,很,极。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3)“窃读记”中的“窃”是什么意思?如果改为“偷读记”好不好?为什么?“窃”是偷偷地意思。
不好,此文以“窃读”为叙事线索,着重描写作者“窃读”的心理和情感经历,“窃读”二字真切反映了作者囊中羞涩的窘态,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鲜明的形象,而“偷”则缺少这些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