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兼爱》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墨子兼爱原文与解析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兼爱”这一重要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分析墨子的兼爱理论,并解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墨子在《墨子·非攻》一书中写道:“兼爱者,天下之父母也。
”他认为兼爱是一种道德观念,具体表现为人们应该不分亲疏、不分民族、不分国家去爱所有的人。
墨子将兼爱看作是天下之父母,这种父母之爱是无私、普遍的。
墨子还认为,兼爱可以消除战争和冲突,实现和平与和谐。
墨子的兼爱主张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墨子的兼爱理论强调人们应该超越个体和团体利益,追求全人类的福祉。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激进的,但正因为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深刻的人性思考,使得墨子的思想逐渐传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墨子的兼爱理论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当前全球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墨子的兼爱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跳出个体主义的固定思维,关注他人的权益和利益,以建立更加和谐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墨子的兼爱理论对于解决国际冲突也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国与国之间存在诸多争端和分歧,墨子的兼爱理论敦促我们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发展。
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和合作的基础上,国际社会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
墨子的兼爱理论同样对个人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逐个人私利,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墨子的兼爱理论告诉我们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关心他人的福祉,并为他人的利益乐意付出。
总之,墨子的兼爱理论是一种强调普遍爱和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念。
这种理论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当代社会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只有通过兼爱,我们才能跳出个体主义的束缚,实现和谐、平等和发展的社会秩序。
同时,墨子的兼爱理论也给予了我们面对国际冲突和个人行为的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墨子的兼爱理论转化为现实行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和世界而努力奋斗。
墨子兼爱读后感《墨子兼爱》是一部古代哲学家墨子的著作,它以兼爱为中心思想,阐述了墨子对于人类关系、社会道德和政治伦理的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是指人们应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亲疏远近,对所有人都应该给予同样的关爱和帮助。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因为种种利益关系和身份地位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则告诉我们,不管对方是谁,我们都应该给予同样的尊重和关怀。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并实践兼爱的思想,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稳定。
在《墨子兼爱》中,墨子还对于战争和暴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不义之举,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和伤害,而且对于弱小的人来说,战争更是一种灾难。
墨子主张通过兼爱和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在全球范围内,战争和冲突依然存在,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和平、理解和宽容来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墨子在《墨子兼爱》中还对于宗教和祭祀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宗教祭祀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虚伪,而真正的宗教应该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
这也对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宗教虔诚者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宗教的教义,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虔诚。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宗教的教义,才能够真正实现宗教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墨子的《墨子兼爱》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著作,它提出的兼爱思想、和平主张和对于宗教的批判,都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墨子的思想,通过兼爱和和平来解决社会问题,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宗教的教义,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墨子兼爱》,从中得到启发和指导,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兼爱墨子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墨子·兼爱篇》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创作的一篇重要著作,是墨家学派思想的核心内容。
该篇文章强调了人们应该兼爱之道,并阐述了兼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兼爱。
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文章开头揭示了墨子对于兼爱的态度和立场。
墨子认为,兼爱是人类所应当秉持的道德准则,只有兼爱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宁。
他进一步指出,所谓兼爱,就是将自己和他人同等对待,不分亲疏友敌,不偏袒厚此薄彼。
墨子以自身的行动为例,形象地阐述了自己对兼爱的坚守,并逼迫他人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兼爱。
接下来,中间部分详细论证了兼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兼爱。
墨子首先通过对比兼爱与偏爱之间的差别,指出兼爱可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消除人际间的冲突。
他进一步论述了兼爱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人们能够兼爱,才能实现和平的社会。
此外,墨子还以实际的案例来论证兼爱的价值。
他以人们遇到的常见问题为例,如客人之待遇、祭祀之礼仪、上下之贵贱等,引导人们思考如何以兼爱之心来化解矛盾,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兼爱。
最后,文章结尾呼吁人们广泛宣扬兼爱之道,使之成为社会道德的普遍准则。
墨子强调兼爱之道必须由每个人从自身做起,通过身教和言传来影响他人,从而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兼爱。
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良心兼爱。
墨子认为,良心是人们内在的道德判断力量,只有良心兼爱不受外在利益欲望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兼爱之道。
总结来说,《墨子·兼爱篇》的中心思想在于传达墨子对于兼爱的认同和弘扬。
他认为,兼爱是人类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
他通过论证,阐述了兼爱与偏爱之间的差异,兼爱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以及以兼爱之心化解人际矛盾的策略。
墨子最终呼吁人们广泛宣扬兼爱之道,并指出通过良心兼爱的实践,可以最终实现社会的兼爱。
兼爱墨子篇道出人类内心最善良的一面,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墨子认为,只有摒弃偏见、偏爱,将每个人都同等对待,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兼爱原文及翻译墨子名翟,是宋国人,从小喜欢讲学。
有一天,他的弟子禽滑厘和他辩论起来,互相批评对方的学说不正确,又都很固执,谁也说服不了谁。
他们争吵到深夜,互不相让,难以结束,墨子就把它记下来,写成《非命》篇,作为自己的著作,从此,墨子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原文:今人主之患,不在于人臣之不信,在于人主之不明;不明则赏罚不信矣。
故人主必有鉴也,必有见也,有以自知。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矣。
夫赏罚不信,禁令不行,此乱之所由生也。
君上,一国之本也。
国将亡,必先亡其君上。
何谓爱民?曰:必知其所利,必知其所恶。
二者,知而爱之,利而知之,可谓爱民矣。
爱民者,能得其利也;得其利者,能用其力也;用其力者,能爱其民也;爱其民者,能用其威也。
何谓恶民?曰:必知其所害,必知其所利。
二者,知而恶之,恶而知之,可谓恶民矣。
恶民者,能除其害也;除其害者,能用其力也;用其力者,能恶其民也;恶其民者,能用其威也。
及其身死国亡而后悔之,可谓晚已!爱民之道:务在博爱,必得其志。
博爱之人,谓之好善。
好善者,必以其道还诸天。
天之爱民,何厚于君上?凡兼相爱,交相利,必得其利,爱利之交,天下无不爱者。
爱民之道,在兼相爱;交相利。
利人者爱己,利己者利人。
此天之道,人之行也。
若夫爱人利人之义,未尽行也,天下之事有不可者三,可以言者一,可以行者二,而不可言者三。
古者圣王以为天下,非利之也;以为民,非害之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故圣王之立法度,设赏罚,所以利人也;所以利己也;所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非以害人也。
故圣王不务为不利,不求为不害,而天下治;不敢专为天下之大利,而天下大害。
故曰:“不务为不利,不求为不害”,此之谓也。
不务为不利,不求为不害,而天下治;不敢专为天下之大利,而天下大害。
故曰:“不务为不利,不求为不害”,此之谓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也,必无信也,此物奚宜至哉?自反而忠矣,自反而有信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孝也,必无义也,此物奚宜至哉?自反而孝矣,自反而有义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弟也,必无勇也,此物奚宜至哉?。
试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墨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兼爱”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试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将“兼爱”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我们来谈谈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主张“兼爱”,即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对待,不分贵贱贫富,对所有人都应该怀有同等的爱与关怀。
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说:“显父子之爱,显兄弟之爱,显夫妇之爱,显君臣之爱,显朋友之爱,爱之时,皆爱欲之所至也……唯天下之人,是为可爱,爱之者众,不可异也。
” 可见,墨子强调人们之间的平等和和谐,主张“兼爱”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适用。
从墨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兼爱思想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的思想,它是一种普世的情感理念和道德规范,实现了他对人类共同幸福的向往。
那么,墨子的“兼爱”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启示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墨子的“兼爱”思想为核心,引导学生培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功利性导向和铺张浪费等问题,学生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甚至出现了冷漠、利己主义等不良趋势。
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平等、和谐和关怀,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爱社会,使其心怀感恩、孝敬、友爱之情,凝聚起人文情怀。
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墨子的“兼爱”思想,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兼爱”之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倡导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
作为高校学子,他们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社会的栋梁。
当前,一些学生存在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不端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在校园内出现了欺凌、作弊等丑恶行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墨子的“兼爱”思想为引领,引导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情操,铸就坚定的道德品格。
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墨子“兼爱”之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16章兼爱(下)》原文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
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
”必曰:“从恶人、贼人生。
”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
”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
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也,其说将必无可矣。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
”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由为己也。
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者犹为己也。
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者犹为己也。
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
”必曰:“从爱人利人生。
”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兼也。
”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与?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鼻蚁缥岜狙栽唬喝嗜酥 抡撸 匚袂笮颂煜之利,除天下之害。
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今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
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
”出乎若方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
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
曰:“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子墨子曰:“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导语】《兼爱》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的第六课。
本篇课⽂选⾃《墨⼦校注》,这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兼爱”正是主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六课《兼爱》课⽂原⽂ 圣⼈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起,则弗能治。
圣⼈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起。
当察乱何⾃起,起不相爱。
⾂⼦之不孝君⽗,所谓乱也。
⼦⾃爱不爱⽗,故亏⽗⽽⾃利;弟⾃爱不爱兄,故亏兄⽽⾃利;⾂⾃爱不爱君,故亏君⽽⾃利;此所谓乱也。
虽⽗之不慈⼦,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爱也,不爱⼦,故亏⼦⽽⾃利;兄⾃爱也不爱弟,故亏弟⽽⾃利;君⾃爱也,不爱⾂,故亏⾂⽽⾃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天下之为盗贼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不爱⼈⾝,故贼⼈⾝以利其⾝。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已矣。
察此何⾃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若爱其⾝,犹有不孝者乎?视⽗兄与君若其⾝,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与⾂若其⾝,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故视⼈之室若其室,谁窃?视⼈⾝若其⾝,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家若其家,谁乱?视⼈国若其国,谁攻?故⼤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墨⼦⽈:“不可以不劝爱⼈”者,此也。
试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关键词:墨子,兼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言墨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他提出了“兼爱”思想,主张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对待,不分贵贱,不分敌友,平等对待所有人。
这种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因为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很难跳出“仁者爱人”的范畴。
但是墨子的“兼爱”思想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启示,他的思想对于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认为人类应该像亲人对待所有的人,彼此相亲相爱,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说:“父子之亲,兄弟之爱,夫妇之交,朋友之义,四者必兼而有之。
”这句话可以说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集中表述,他主张在人际关系中要抛弃私心和偏见,用全心全意的爱去对待他人。
墨子的“兼爱”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在实践中也积极倡导“兼爱”,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证明其思想的可行性。
他主张平等的对待所有的人,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国界种族,主张和平共处,主张利他主义。
他洞察到了人类的本性,并提出了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天下为公”,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实现和平共处,避免战争冲突。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确实是一种新的理性思维,他的思想为后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改变,成为了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高校作为青年学子的摇篮,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重要使命。
墨子的“兼爱”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启示,即学校应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倡学生之间的平等和友爱,摒弃歧视和不公平的现象。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们能够树立全心全意地去爱人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墨子强调利他主义,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
(《韩非子·显学》)他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是其核心思想,其他九项主张都是以“兼爱”为基础的深化与拓展。
墨子的“兼爱,交利”思想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安定有序、社会的昌盛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Key words : Mo-tse; Universal lo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先秦时期,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春秋战国这历史大变革当中,思想家们面对如何稳定社会的秩序,重建社会的伦理原则,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
而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一,“兼爱”的本义及其理论背景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样墨子思想的产生也离不开春秋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93),生活和活动在战国初年。
这一时代,是奴隶制度走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传统的宗法制度逐渐解体,旧的宗法理论体系已经无法维系人心,社会面临着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巨变带来的是战争,暴政,腐败,灾难,饥荒……面对着混乱的局面,思想家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恢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重建社会的伦理原则。
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
而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成为墨子的最核心的思想。
他认为天下混乱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人们不相爱。
如《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战国鲁国-墨子《兼爱》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兼爱战国鲁国-墨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翻译: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15章兼爱(中)》原文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墨子兼爱译文《墨子·兼爱》原文有好多章节呢,咱就先从比较经典的部分开始翻译哈。
原文:“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翻译过来就是这么个意思哈。
要是让全天下的人都互相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那还能有不孝顺的人吗?你要是把父亲、兄长和君主都看成和自己一样(重要),怎么会做出不孝顺的事呢?还能有不慈祥的人吗?把弟弟、儿子和臣子都看成和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祥的事呢?所以啊,不孝顺和不慈祥的人就不会有了。
那还会有小偷和强盗吗?要是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去偷呢?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一样,谁还会去伤害呢?所以小偷和强盗也就不会有了。
那还会有大夫互相扰乱家族、诸侯互相攻打别的国家这种事吗?要是把别人的家族看成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去扰乱呢?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去攻打呢?所以大夫互相扰乱家族、诸侯互相攻打的这种事也就不会有了。
出处呢,就是《墨子·兼爱》。
你看啊,墨子的这个想法其实挺实在的。
他就像是在跟大家唠家常一样,说你看啊,大家要是都互相友爱,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那这个世界上好多糟心事就都没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的,大家都互相体谅,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那哪还有那么多矛盾呢?就像在一个小区里,如果每家每户都把邻居当成自己家人一样对待,还会有因为占个楼道空间就吵架的事吗?或者在公司里,如果同事之间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那还会有因为抢个项目就互相使绊子的情况吗?墨子这思想虽然是老早以前的,但拿到现在来说,也还是很有道理的,就像我们长辈经常念叨的,大家互相包容,这个世界就和谐了。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墨子,又称墨子朱墨,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工程师和社会改革家,主要代表了兼爱主义。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主张以爱为中心,取消贵族的特权,消除社会不平等,追求和平与共荣。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爱的无私和平等。
墨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不论贫富、高下、贤愚,不应因为个人利益而歧视他人。
二、爱的关怀和大爱。
墨子主张人人都应该彼此关怀和关爱,不断地向善、向大爱迈进。
大爱可以消除战争、灾难等对人类的伤害,推动人们走向和平、安宁和美好的未来。
三、爱的宽容和友爱。
墨子认为所有的人应该平等相待,不应该因为他人的失误而惩罚和施加责任,而应该尽量包容和容忍,互相帮助和充满友爱之情。
兼爱思想的这些特点,与当今的社会和理想有很高的重合度,现代社会形势繁复,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压力相对较大,很多人涌现出不平等和歧视的情感,这表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兼爱思想,将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新的精神格局。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信仰、地域等,让我们与不同的群体、人员产生了冲突与摩擦。
因此,兼爱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它为社会和谐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首先,兼爱思想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指明方向。
保持平等,不分贫富,不分种族、肤色、性别等,使人们树立起珍视人的价值的观念,让全社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和平的乐趣。
此时的社会将是一个亲和力和自然亲密度更高的社会,能够率领我们走向和谐与繁荣的人生之路。
其次,兼爱思想可以为我们打造共同发展的平台。
从“天下为公”的角度来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可以把不同的人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将固有的激烈竞争转化为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特别重要,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无限创造力,提高整体的绩效和效率。
最后,兼爱思想可以为我们的心灵修养提供根基。
试论墨子 “兼爱”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文/杨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家学派作为当时的代表学派之一,其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作为墨家思想奠基者的墨子,其所提出的以“兼爱”为思想核心的理论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重大的影响意义。
本文通过对“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进行分析,从“兼爱”思想入手,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使“兼爱”思想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更好地推动我们再上一层新台阶。
关键词:墨子,兼爱,交相利,平等引言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墨家思想依旧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因此,聚焦墨家的“兼爱”思想,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思考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1.“兼爱”思想的内涵墨家所讲的“兼爱”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无需区分身份的高低贵贱之别,同等的爱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不拘泥于亲疏贵贱的,没有等级差别之分的平等的爱。
“兼”字有整体、全部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兼,并也。
从又持秝。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1]便是说“兼”即一手同时抓住二禾,可引申为全体、无差别之意。
对于“爱”墨子并没有做出特别的解释,但“兼爱”这一概念却明显可以看出是以“爱”为基础的。
“爱”本身拥有着很多层的意思,一是讲对某人或某物有着较深的情感,二是讲一种爱惜、爱护之情。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在强调“爱”的多层含义之上加以修饰,扩大了爱的适用范围,强调了爱的外延和广泛性,要求天下各人都能爱得一视同仁。
“兼爱”的思想,表达着墨子希望君王能够爱民如子、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望。
并且因为墨子代表的是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也就是社会底层百姓的利益,因此也就更直接地表达了平民百姓对心目中理想君王的美好设想,以及对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强烈渴望。
而对于此,墨子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让人们相亲相爱。
“兼爱”是以人与人和谐、相爱的相处方式来解决社会纷争、动荡问题,“兼爱”侧重的是人精神层面的东西,讲人们之间要真诚相爱、互惠互利的思想。
论《墨子·兼爱》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子学说的理论之一,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内涵对等互报和谐社会
正文: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三杰。
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
梁启超说:“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痛则何以哉!”【1】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
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一、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2】
“兼爱”的本义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
这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
做到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己家,爱人之亲如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地泛爱他人。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3】
墨子提出兼爱,并不是为了反对儒家的别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
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墨子创立学说、组织学派更是为了救世济民。
《兼爱上》开篇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4】(P81)要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首先要知道乱的原因。
墨子将天下之人的“不相爱”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天下之害”皆源自“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子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
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4】(P81)天下之乱,起于不相爱。
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皆自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社会于是乎乱。
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故行窃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攻伐。
若使天下交相爱,爱人若己,所有窃夺攻伐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
【4】(P81)这是墨子关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美好愿望。
只有人们“兼相爱”,才能达到盗贼不兴、天下太平、社会稳定的和谐状态。
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宽容、平等,强大的不要欺侮弱小的,聪明的不要欺侮愚笨的,富裕的不要欺侮贫困的。
在诸侯兼并、兵荒马乱的时代,贫苦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没有生的希望,只有死的威胁,弱小的诸侯国家则是强大的诸侯国家的口中之物,朝不保夕。
而墨子所倡导的“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为了阻止“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5】的暴虐行径,使弱小的诸侯国家能够摆脱灭亡的厄运,使受欺压受凌辱的人民能够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二、兼爱之对等互报
“兼爱”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包含了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便是墨子“兼爱”思想一种既朴实无华又形象生动的阐述。
在“兼爱”思想认识的角度上去理解这句话,其含义便顿时深刻、宽泛起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甚至世界,就无怨恨、无争吵、无战争,社会就会和谐,世界就会大同。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对等互报的,这种兼爱思想是基于人性同一的认识上。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墨子·兼爱中》中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4】(P85)对等互报也是一种平等观,即应“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4】(P84)这种对等互报要求的是人际关系的相互平等,不管是国君、家长、个人,他们的行为总会影响、作用于别的国家、家庭、个人。
因而,在具体处理各种生产、生活事务时,必须首先考察这种做法对别国、别家、别人是利或是害,只有这样,兼相爱的目的才会自觉地贯彻在具体的行为之中。
其次,也必须看到个人、家庭、国家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和别人、别国、别家处在一种有机的相互联系之中。
因此要以爱待人,以利待人。
【6】
坚持对等互报的兼爱,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都会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待人、接物、处事,天下必然会充满兼爱精神,而没有害人之恶
三、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
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和”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思想的源泉之一,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动力。
当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国际关系,才能保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因此,我们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
而这需要借鉴传统文化特别是墨家有关和谐的思想理论。
墨家讲兼爱,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也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墨子“兼爱”思想中的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境界,为现代人们的交往树立了典范。
而今天人际关系的脆弱,社会信用的缺失也急切需要墨子“兼爱”这种具有平民空想色彩思想的调和。
“兼爱”不仅对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让人们对待别人的国家如同对待自己的国家,对待别人的家如果自己的家,对待别人的身体如同自己的身体。
诸侯相爱,就不会发动野战;家主相爱,就不会互相争夺;人人相爱,就不会互相损害;君臣相爱,必定上惠下忠;父子相爱,就会上慈下孝;兄弟相爱,必定和睦相处。
天下的人都相爱,则强不凌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因此,以兼相爱治理天下,让耳聪目明的人都互相帮助,身强体壮的人都互相帮忙,具有道德学问的人都互相教诲,使年老而没有妻子儿女的人得以奉养而颐养天年,年幼弱小没有父母的儿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使饥者都得食,寒者都得衣,劳者都得息,乱者都得治。
这样,所有天下的祸害、抢夺、怨恨,都可以不发生,这是由于相爱的缘故,所以仁者称赞它。
因此,墨子的上述“兼爱”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完全一致的。
“交相利”是兼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兼相爱,交相利”是互爱互利,包含着爱利自己,但墨家强调的却是爱利他人,这就是墨家所主张的“义”的道德原则,墨家以“兴天下之利,出天下之害”为己任,苦而为义,这些思想和行为,在当代社会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7】
“兼爱”,是两千多年前墨家提出的思想学说,是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的精髓,它对中国德育思想的发展以及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1].蔡尚思.十家论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63
[3].老夫子.老夫子品评墨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5:83
[4].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罗炳良.墨子解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164
[6].邢兆良.墨子评传.[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203
[7].陈克守,桑哲.墨学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