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浅析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公正这一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也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以下将对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进行浅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他把公正定义为一个人具备处理他人间的利益关系和分配资源的能力和意愿。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公正的人应当力求在人际关系中维护公平和平等,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应得的待遇。
亚里士多德将公正分为两个层面:分配公正和交换公正。
分配公正是指在公共利益和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公正原则,例如在分配财富、权力和社会荣誉时应考虑到人们的贡献和需要。
交换公正是指在个人间的交往关系中保持公平和平等,例如在交易和合作中应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和利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种中庸之道,是遵循理性和客观原则的结果。
他认为,公正需要根据每个情况的具体情况来加以判断和实践。
公正不同于平等主义,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差异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平等。
亚里士多德通过理性和客观的思考来判断什么是公正的,并且认为公正需要在实践中实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需要通过公共教育和文化传承来培养和强化。
他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需要有公共规则和价值观的约束,而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应当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来培养和弘扬。
只有通过培养和发展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理性能力,才能实现公正的社会。
论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摘要: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理解是基于他的政治学的,政治学研究的是属人的最高的善,也即城邦的善。
同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公正是道德德性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不仅有助于自身善的实现,也有助于他人的善。
它是人们获得城邦的善和幸福的最重要德性。
在这种意义上公正又被称为德性之首。
另外,公正总是与不公正紧密相连的,所以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公正和不公正的探讨来说明公正这种德性。
关键词:公正;意愿;平等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将公正置于道德德性的一节之下谈,而是在谈完具体德性之后,又用了一卷的篇幅来探讨公正的德性。
因为公正的德性与其他德性不同的是,它”不是总体的德性本身,而是对于另一个人的关系上的总体德性”[1](p130)。
而在前面,亚里士多德又将德性定义为”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更具体的说就是在我们的感情和实践当中表现出来的适度的品质。
公正与其他德性同属于这种适度的品质。
其他具体德性更多的和人的情感相关,有助于自身善的实现。
而公正不仅仅是某种意义上的善,它具有很多不同的意义,并且很明显的与其他德性相关联。
一、公正的性质和范围?%]?%b?%c?%z?%b?%h?%l??%n?%`公正,在希腊语中指:按照公正的精神或原则做事的品质。
公正同法律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
?%]??%c?%z?%b?%h?公正的,在其词义上同时就是符合法律的,遵守法律的。
同样,?%z?%]?%b?%c??%z?不公正,就指不按照公正的精神或原则做事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使一个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情,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1](p127)。
亚里士多德将此做为作讨论的基础。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公正的探讨必须通过对不公正的探讨来实现。
因为,他认为,首先”一种品质是相反品质中的一种”,通过对相反品质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所要探讨的品质。
其次,对于一组相反的概念来说,它们在意义上是对等的。
美德与规范——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两重维度作者:张智超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将正义诉诸于美德与规范两种维度,使其正义观既完整又深刻,既具有理论深度,又独具现实魅力。
他的理论既是对前人正义理论的凝练与继承,又对其后正义理论的发展具有引领与导航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正义美德规范[中图分类号]B82-0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63-02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正义思想属于宇宙论正义观;后来的智者派用利益、约定来解释正义,提出了相对主义的正义观;直至苏格拉底,哲学才从天上回到人间,正义也开始具备美德的内涵。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就是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柏拉图在其师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正义是一种灵魂的和谐,是灵魂内逻各斯、欲望、激情三部分各行其事的完美状态。
亚里士多德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创造,坚持正义一方面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是一种规范。
一、正义是一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在逐次分析勇敢、大度、节制等所有美德之后,紧接着用一章的篇幅单独讨论正义。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把正义作为最后、最重要的一种美德来探讨的,或许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是对诸多美德的概括与总结。
(一)正义是对自身的善亚里士多德在讲述正义之前,探讨过勇敢、节制、大度等各种品质,这些品质都是两种恶的极端情感的中间,是美德的体现,但都是与行为者自身相关,不关涉他人,所以都是对自身的善。
显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自身的善就已经是一种美德。
当然,对自身的善不是自私自利,对自身的善是一种智慧与美德的完美统一,需要在各种行为中符合中道的要求,即凡事皆不可过与不及。
勇敢的行为是一种对自身的善,节制的行为是一种对自身的善,大度的行为也是一种对自身的善。
相反,吝啬、卑鄙、怯懦等都不是对自身的善。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自身的善是通过美德的实现而实现的,需要命中两种恶的极端情感的中间。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观研究Ξ王 岩内容提要: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为特色的政治正义观反映了其政治哲学的价值理念。
他从伦理学“中庸至善”的基本思想出发,认为政治正义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
“法律是中道的权衡”,“中庸是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获得财物须以中庸和比例为准则”以及“品质为现实活动所决定”等准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的基本理,代表了西方政治正义的原初状态。
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观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对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政治哲学;正义;中庸当代世界风格不同的政治哲学的确立,与政治哲学家对政治正义的不同诠释有着直接的关系。
古希腊时代的政治理念,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所确立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以及以中庸为特色的政治正义观,反映了其政治哲学的价值理念,体现了西方政治正义的原初状态。
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①,“关于正义,我们应该探索它到底所涉及的是什么样的行为,正义为什么是中道,是在什么东西中间。
”②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系统的政治正义观。
一、中庸伦理观———政治正义的理论前提亚里士多德在总结、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系统地提出了中庸伦理观,并使“中庸之道”成为其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庸就是美德。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什么是美德”时指出:“事物有过度、不及和中间。
……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
”③“在行为中同样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间。
德性与情感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
……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
”④同时,“道德品质,自然要被过度与不及所破坏。
……唯有适度才能造成、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⑤例如,勇敢是中庸,因此是美德,过分的勇敢是鲁莽,太缺乏勇气则是怯懦,因此是恶行;在金钱方面,取与舍的中庸是乐施,过度与不及则是挥霍与吝啬。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浅析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于公正观的探讨是其伦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正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公正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本文将就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进行浅析,探讨其内涵及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理性生活的一部分。
在他的著作《尼吉底倫伦理学》中,他指出公正是一种美德,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理性的表现。
他强调公正的重要性,因为公正能够保证人们按照理智和道德原则来行事,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正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个体的品质,更关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平等的体现。
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了正义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般正义,即平等的正义,另一种是特殊正义,即按功分配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正义是确保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对待和公平分配的体现,而特殊正义则是根据各自的功绩和贡献来进行公正的分配。
这种平等正义的理念是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源于人们对于平等正义的忽视,只有在平等正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在他的伦理学中,他提出了智慧、勇气、节制和公正四种基本美德,而公正被视为这些美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种理性的体现,需要理智和智慧来指导,只有在理智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做出公正的行为和决策。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智慧和理性,人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实践公正的道德原则,才能真正做到公正。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对当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公正和正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理性和智慧来指导我们理解和实践公正,只有在理性和智慧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做出公正的决策和行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及其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作者:殷纯浠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8期摘要正义观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贯穿《政治学》全文的重要理念。
文章从社会、法律、经济角度阐述了亚氏正义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亚里士多德正义观因社会和时代的限制所导致的局限性,进而揭示了其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启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正义观启示作者简介:殷纯浠,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本科,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6.236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学者政客对“正义”的讨论热情一直持久不下。
亚里士多德所处时代,城邦生活遭受到极大的摧毁,文化、宗教、语言差别逐渐变大,公民间的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
当时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是解决社会中既存不公平。
正义观作为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氏在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领域中的对公平正义观念的主张。
一、《政治学》的“正义观”《政治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学著作,是亚里士多德在完成了对数个城邦的调研后所形成的个人著作,主要探究了城邦根源与繁荣;理想城邦模型以及关于公民和政体理论在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化上的问题。
(一)社会中的正义——“共同利益”《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的作用是为了实现“城邦的幸福和利益”,在此可将“城邦的”理解为“全体公民的”。
亚里士多德表明,几乎每个人和全部社会团体一同拥有某种发展目标,该目标可以理解为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除此他还指出维护全体公民或城邦的共同利益就是社会正义的宗旨和目的,因为在判断一个城邦是否是优良城邦最主要的尺度是“共同利益”。
公民组建家庭,数个家庭又形成了城邦(国家),因而国家的使命就是要维护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成多数公民追求和利益的实现。
试析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思想■申玉琼/凯里学院摘 要: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视为德性总体,将其本质理解为平等。
其分配正义思想的内容以比例平等为标准,通过中道构建优良政体制定的良好法律的实施作为实现途径。
此理论被后世奉为经典,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必要从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分配正义 比例平等 中道个人呼唤正义,社会需要正义。
正义自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激励一代代的人们为之探索和奋斗,涌现出了林林总总的正义思想。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把正义作为政治学追求的终极价值。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提出了“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1]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视为德性总体,具有中庸的特质,包括普遍的正义和特殊的正义。
分配正义作为特殊正义的主要组成,是亚里士多德正义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
这一思想已经被后世奉为经典,及至罗尔斯时期,“分配正义”已成为其所政治哲学谱系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财富分配的正义程度直接关涉到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阐释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的主要内容,在对其评析的基础上借鉴其合理的因素,对促进我国社会的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系统阐述分配正义内涵的思想家。
综观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思想,可将其主要内容概括成两部分部分:以比例原则为标准和以中庸之道为实现途径。
(一)分配正义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的本质和核心是平等,对正义问题的探讨也借助平等来进行。
亚里士多德将平等分为两类,数值平等与比例平等。
数值平等对应对等正义,表现为所有人对相同事物的所得在数量或容量上都相同,不存在偏差;比例平等对应分配正义,要求社会成员间对社会财富、名誉、权力的分配应依价值、能力、需求性的标准为之,按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
亦即“根据个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
目的论模式:德性正义与群体取向——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简述张斌【摘要】在西方正义思想史上,"以伦理学、价值观为主题的古代正义论"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对古希腊传统的正义观念进行继承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
其正义论证模式是典型的目的论,其正义实质内容是内在的德性圆满,其正义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群体本位(城邦公益)。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s of justice, the most famous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cient theory of justice on theme of ethics and values is Aristotle. He systematically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 of justic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Greek traditional idea of justice. The pattern of demonstrating justice was typically teleology. The substance of justice was internal virtue satisfactor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justice was obviously featured by its group standard (public interest of city-state).【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6)002【总页数】4页(P89-92)【关键词】正义;德性;中道;价值【作者】张斌【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思政部,河南郑州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粗略地看,西方正义理论主题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伦理学、价值观为主题的古代正义论、以自由平等权利为主题的近代正义论和以社会政策社会体制为主题的现代正义论。
“法律是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法律正义观探析严开强(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为特色的法律正义观反映了其政治哲学的价值理念。
他从“中庸至善”的基本思想出发,认为法律正义也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
他首先将正义看作是一种“中庸之道”,而后把正义与城邦的“优良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由正义而衍生的法律是判断城邦生活是非曲折的基础,遂将正义和法律混在一起,指出合法的和合乎正义的同等性,然后提出其以“法律是中道的权衡”为核心的法律正义观。
这一基本思想代表了西方法律正义的原初状态,对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庸;正义;城邦;法律一、中庸与正义——“公正是一种中道”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总结、继承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中庸伦理观,并使“中庸”成为其伦理学的核心。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中庸”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他指出:“有三种品质:两种恶——其中一种是过度,一种是不及——和一种作为它们的中间的适度的德行。
”[1]53可见,中庸就是居于“过度”与“不及”的“中间的适度”,而“适度”乃是指不偏不倚、恪守执中,是一种德行和美德。
“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它乃是以居间者为目的的。
”而“过度与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
”[2]因为“不及与过度都同样会毁灭德性。
”亚里士多德比喻到:“这就像体力与健康的情形一样。
锻炼得过度或过少都损害体力。
同样,饮食过多或过少也会损害健康,适量的饮食才能造成、增进和保持健康。
”[1]38因此,只有“中庸适度”才能保存德性和美德。
“中庸适度”之所以是一种美德,不仅在于适度处于“不及”和“过度”两种恶之间,“德性是二恶之间的中点,一恶在过度的一边,一恶在不及的一边”[3],而且还在于它是一种“相对的中道”。
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相对于我们的中间,我指的是那个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适度,它不是一,也不是对所有的人作者简介:严开强(1992—),男,云南昭通人,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学理论方向研究生。
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思想的当代价值覃杏花【摘要】distributive justice is an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legal system. It is the core of the justice value. Exchange justic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corrective justice is the effective means of the realization of distribution justice. By the corrective justice, the justice keeps close to or achieves justice. During the refor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review of Aristotle distributive justice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分配正义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内涵,是正义价值的核心所在。
交换正义是分配正义的重要形式,而矫正正义是实现分配正义的有效手段。
通过矫正正义,使得非正义不断接近或变为正义。
在我国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今天,重温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7)003【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矫正正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者】覃杏花【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正义是人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正义也因而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发展的主题。
亚里士多德的强者正义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中专门论述了正义问题。
在我看来,关于“正义”的定义,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强者的利益。
因此,我称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为强者正义论。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分为一般意义的正义和特殊的具体意义上的正义。
前者体现为对法律的遵从,后者又分为三种,分别是:1、分配的正义:包括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分配2、矫正的正义:对已有的不正义的一种矫正3、互惠的正义: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的有利性以上三种正义都有两种分配形式:第一,算术的平等,即每个人作为理想的人应当享有同等的东西;第二,比率的平等,即以各人的真价值(即差异,包括天赋、财产、地位、出身等等)为依据的平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分配的正义中,真正体现正义的是比率的公平;在矫正的正义中,则需要算术的平等;至于在互惠的正义中,所需要的是比率的平等。
以上就是亚里士多德正义观的基本思想。
下面就由我从他对正义的每个分类中阐述为什么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强者正义观。
首先,一般意义的正义,亚里士多德是守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面上,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共同体利益和各人平等,并没有强调强者的利益。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守法,也是强调强者的利益。
原因有三:第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特拉需马科之口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法律是强者的意志。
虽然在书中柏拉图对此观点进行反驳,但这并没有说服我。
在我看来,特拉需马科的观点才是人类社会现实的写照,柏拉图表述的更多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社会理想。
按马克思的观点,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强者当然也就是统治阶级中最强势的那部分,强者制定的法律当然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二,诚然,法律维护了共同体利益和彰显了人人平等,但它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强者的统治,为强者的行动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三,法律是平等地保护每个人利益,就相对数量来看,强者的利益肯定多于弱者。
因此,法律更多地是保护强者的利益。
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强者受到的损失肯定比弱者大。
论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
一、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是其正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与公正、公平等是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因此,在其
著述中这些概念是通用的。他说:“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
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
情。”[1](P88)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两类:从关系角度将正义分为普遍正义与特
殊正义,从范围角度将正义分为家庭正义与政治正义。
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是其特殊正义观中的一部分,相对于普遍正义是就
公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特殊正义是就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以“平等”
为主要原则。特殊正义仅限于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领域,要求人与人之间实现公
平的分配,包括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分配正义的实质是“比例平等”,
依据社会成员各自的价值确定其标准,分配社会财富、荣誉等。强调分配因人而
异,平等的人应受平等待遇,不平等的人应受不平等待遇。区分人的价值的根据
是公民的血统、财富、地位、品德、才能、绩效等各种因素的总和。交换正义遵
循“等价原则”,即交换双方的所得与所失应当相等。
矫正正义则属于非自愿交换中的正义,即强制均等。与其相关的是部分罪行,
如盗窃、勒索等。行为者的情形是利得,受害者的情形是损失,而矫正正义是两
者的中间。由于非自愿交往,交往双方间由原始的平等状态变成现在的不平等状
态,矫正正义的执行人、裁判者就要运用算术平等的方法,划清双方责任的归属,
查明受侵害的程度,运用刑罚来剥夺行为者的利得,以恢复双方原来平等的状态。
二、亚里士多德为实现矫正正义而提出的措施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既是城邦的善,又是个体的善;既是制度规范的原则
要求,又是个体道德的原则要求。因此,社会规范和个体美德是正义的两种属性,
为实现矫正正义,需从以下入手:
(1)完善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亚里士多德为完善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提
出了各种措施,主要如下:
① 实行法治。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人治”主张,认为若万事都以个人
的命令为依据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实行个人统治,无异于在政治中加入“兽性
的因素”,而“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2](P199)
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公正、无偏私地贯彻执行矫正正义的原则。他认为,法治指已
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即良
好的法律是前提,服从恶法不是法治。有了良好的法律,全体人民,包括统治者
应一律服从,否则也不会实现法治。
② 选择优良的政体,建立起权力制衡机制。“只有具备了最优良的政体的城
邦,才能有最优良的治理;而治理最为优良的城邦,才能有获致幸福的最大希
望。”[2](P169)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权力制约和平衡机制,使执政者能够秉公办
事。他认为,一切政体都有三种职能:议事、行政和司法。一个优良的政体在创
设时必须考虑每一种职能如何才能够对其他两种职能形成监督与制约,才是健全
的机构。只有建立起这种权力制约和平衡的机制才能使矫正正义的执行者、仲裁
人在执法过程中公正地、无偏私地贯彻矫正正义的原则,使行为者和受害者重新
回到原来的平等状态。
(2)提倡个体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当人们不仅了解社会规则,
而且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服从这些规则时,社会正义才能实现。城邦治理是城
邦追求善的手段,而个人美德是城邦治理的基础。如何提高个体的美德呢?亚里
士多德首推教育,他提出“灵魂教育”与“实用教育”的概念。
三、对亚里士多德矫正正义观的历史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的提出是同当时古希腊社会的社会历史状况有直
接联系的。在此之前,社会之中就形成较为庞杂的正义观念。通过对自然的研究,
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得到关于均衡与和谐的观念,关于各种元素之间适当
的比例产生自然界的均衡与和谐的观念,关于天体间适当的数的比例关系形成天
体间和谐的观念等。关于自然秩序的概念被直接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从而形成
关于城邦的正义、和谐等一系列思想。公元前6世纪末的毕达戈拉及他所创立的
学派进一步发展了“和谐”的思想。
随着古希腊奴隶制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行为急
需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正义根源于经济,依赖于政治,服务于社会。因此,亚
里士多德时代奴隶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其正义观得以系统化、理论化
的又一重要原因。就当时社会状况而言,正值古希腊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经过伯
罗奔尼撒战争和马其顿帝国的入侵后,伯利克里时代一去不复返,希腊社会动荡
不安,社会成员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尖锐。因此,广大人民特别是既拥有一部分
政治权利又能够过上比较殷实的生活的中产阶级迫切需要稳定,需要良好的社会
秩序和安宁、和谐的家庭生活,而所有这些矛盾的解决和人民愿望的实现就突出
地表现在社会状况各方面的协调与和解上。因此,以中庸为本位的调解两大对立
群体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矫正正义观在此情况下便应运而生了,它对于巩固奴隶主
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起着一定
的进步作用。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