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散文在线
- 格式:docx
- 大小:21.80 KB
- 文档页数:5
张岱有关的作文说起张岱,我最初知晓他,还是因为那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短短几句话,就把我带入了一个寂静、清冷的世界。
张岱这个人,有趣得很。
他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可他却不是那种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他有着一颗极为敏锐和细腻的心。
他爱热闹,也爱独处。
在繁华的街市中,他能尽情享受人间烟火;在宁静的夜晚,他又能独自品味内心的宁静。
就像他在中所写的那样,那些曾经的繁华与欢乐,如今都已如梦般消散,但留在他心中的记忆,却永远鲜活。
有一次,我读到他写的关于自己小时候看灯笼的经历,那描述简直太生动了,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
他说,每年正月十五,他家都会制作各种精美的灯笼。
有琉璃灯,光彩夺目,照得满院子如同白昼;有羊皮灯,画上了各种奇妙的图案,让人看了忍不住赞叹。
他和小伙伴们在灯笼下嬉戏玩耍,笑声在夜空中回荡。
大人们则在一旁看着,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张岱对美食的热爱也是出了名的。
他不仅会吃,还会品。
什么螃蟹要怎么蒸才最鲜美,什么糕点要配什么样的茶才最合适,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有一回,他为了吃到一口正宗的牛乳,愣是跑了好几家店,最后终于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找到了让他满意的味道。
他形容那牛乳“如霜如雪,入口即化,香甜可口”,光是听他这么描述,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张岱还喜欢游山玩水。
他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都会用心去感受那里的风景和人文气息。
他写的游记,不是干巴巴地介绍景点,而是充满了他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他写泰山,不仅写了泰山的雄伟壮观,还写了自己在登山过程中的艰辛和坚持。
他说:“攀跻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让人仿佛能看到他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
他对于戏曲也是情有独钟。
经常和朋友们一起观看戏曲表演,还会对演员的表演进行点评。
他说有的演员唱得好,“声如裂帛,响遏行云”;有的演员表演得好,“一颦一笑,皆具风情”。
他自己也会亲自参与戏曲的创作,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融入其中。
张岱夜航船原文及翻译摘要:一、张岱及其作品简介二、夜航船原文概述三、夜航船原文翻译四、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意义正文:【张岱及其作品简介】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朝著名文学家。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有散文、小说、诗词等,其中以《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最为著名。
张岱的散文具有独特的个性,以风趣幽默、寓言化的手法见长,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
【夜航船原文概述】《夜航船》是张岱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夜晚行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全文以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并通过寓言故事和人物对话,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夜航船原文翻译】原文:陶庵夜泊牛渚矶,繁星满天,渔火点点,微风拂面。
舟子云:“此渔翁之乐也。
”翻译:陶庵夜晚停船泊在牛渚矶,满天繁星,渔火闪烁,微风拂面。
船夫说:“这就是渔翁的乐趣。
”原文:陶庵问:“渔翁之乐何如?”舟子对曰:“子非渔,焉知渔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渔之乐?”翻译:陶庵问:“渔翁的乐趣在哪里?”船夫回答:“你不是渔夫,怎么知道渔夫的乐趣?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渔夫的乐趣?”原文:陶庵曰:“吾不知也。
”舟子笑曰:“子亦犹吾之不知渔之乐也。
”翻译:陶庵说:“我不知道。
”船夫笑着说:“你也是像我一样不知道渔夫的乐趣。
”【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意义】《夜航船》这篇散文通过描绘夜晚行船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作品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张岱在一次夜晚行船时,与船夫交谈,船夫告诉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句话让张岱深受启发,于是创作了这篇散文。
作品意义在于启示人们,有时候我们身处其中,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而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却能发现事物的真谛。
这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社会和国家。
【译文】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
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
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
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
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排比,以与《志林》相差别。
偶而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
我真可说是不能对之说梦的痴人了。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交,把酒坛子打破了。
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忽忽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则是一样的。
张岱《夜航船》卷十七四灵部卷十七四灵部飞禽走兽鳞介虫豸飞禽◎鸟社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
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芜秽,谓之鸟社。
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无赦。
◎精卫鸟炎帝女溺死渤海中,化为精卫鸟,日衔西山木石,以填渤,至死不倦。
◎凤《论语谶》曰:“凤有六象九苞。
”六象者,头象天,目象日,背象月,翼象风,足象地,尾象纬。
九苞者,口包命,心合度,耳聪达,舌诎伸,色光彩,冠矩朱,距锐钩,音激扬,腹文户。
行鸣曰归嬉,止鸣曰提扶,夜鸣曰善哉,晨鸣曰贺世,飞鸣曰郎都,食惟梧桐竹实。
故子欲居九夷,从凤嬉。
◎鸾瑞鸟也。
张华注曰:鸾者,凤凰之亚,始生类凤,久则五彩变易,其音如铃。
周之文物大备,法车之上缀以大铃,和鸾声也,故改为鸾驾。
◎像凤太史令蔡衡曰:凡像凤者有五色,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鹓雏,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鹄。
此鸟多青,乃鸾,非凤也。
◎迦陵鸟鸣清越如笙箫,妙合宫商,能为百虫之音。
《椤严经》云:“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毕方鸟《山海经》:章峨之山,有鸟,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
其鸣自叫。
见则邑有讹火。
◎鸾影宋范泰《鸾诗序》:昔罽宾王结罝峻卵之山,获一鸾,三年不鸣。
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则鸣,可不悬镜以照之?”王从其言。
鸾观影悲鸣,冲霄一奋而绝。
嗟乎慈禽!何情之深也。
鸾血作胶,以续弓弩、琴瑟之弦。
◎吐绶鸡形状、毛色俱如大鸡。
天睛淑景,颔下吐绶,方一尺,金碧晃曜,花纹如蜀锦,中有一字,乃篆文“寿”字,阴晦则不吐。
一名“寿字鸡”,一名“锦带功曹”。
◎孔雀自爱其尾,遇芳时好景,闻鼓吹则舒张翅尾,盼睐而舞。
性妒忌,见妇女盛服,必奔逐啄之。
山栖时,先择贮尾之地,然后置身。
欲生捕之者,候雨甚,往擒之。
尾沾雨而重,人虽至,犹爱尾,不敢轻动也。
◎杜鹃蜀有王曰杜宇,禅位于鳖灵,隐于西山,死,化为杜鹃。
蜀人闻其鸣,则思之,故曰“望帝”。
又曰杜鹃生子寄于他巢,百鸟为饲之。
◎鸿鹄六翮刘向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
写张岱看雪的散文张岱,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以其深情而细腻的笔触著称。
在他的笔下,看雪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
以下是一段以张岱视角描写看雪的散文:岁末冬寒,余独坐于窗前,窗外银装素裹,一片洁白。
雪花如柳絮般轻盈,缓缓飘落,覆盖了屋顶,覆盖了枝头,覆盖了大地。
世界仿佛被施了魔法,变得宁静而纯净。
我披上厚重的斗篷,踏出门外,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那是冬日独有的乐章。
我深吸一口冷冽的空气,感受着雪花落在脸上的丝丝凉意,那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摸。
四周的一切都被雪覆盖,仿佛时间静止,世界沉睡。
我漫步在这片雪的海洋中,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雪,它不仅仅是冬天的使者,更是心灵的慰藉。
它让我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只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我走到湖边,湖面结了薄冰,雪花轻轻落在上面,像是给湖面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
远处,几只野鸭在湖边嬉戏,它们的叫声在寂静的冬日里显得格外清晰。
我停下脚步,闭上眼睛,让心灵与这片雪景融为一体。
我仿佛能听到雪花落下的声音,那是大自然最纯净的旋律。
这一刻,我仿佛与这个世界和解,与自我和解。
雪,它不仅仅是冬天的风景,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冬日的清晨,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感受到了时间的温柔。
张岱的散文常常带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他的文字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
通过这段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岱对雪的热爱,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写张岱看雪的散文张岱,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多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以下是一篇以张岱的视角看雪的散文:雪,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今日,我有幸成为这银装素裹世界的见证者。
晨起,推窗而望,一片洁白映入眼帘。
天空似乎也换上了素净的衣裳,与这大地上的雪景相映成趣。
雪花,如同无数轻盈的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缓缓飘落,覆盖了屋顶,覆盖了枝头,覆盖了小径。
我踏雪而行,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那是冬日里最动听的乐章。
张岱散文选集张岱简介张岱,字曼卿,号鹿洲,明代后期文人,河南济源人。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以散文创作而闻名,并被誉为“南渡杨万里、冯梦龙、阮元、吴伟业之法则者”。
张岱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早年就读于李冠卿负责的学堂,深受李冠卿的影响,立志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散文作品大多以描写山水、抒发思乡之情以及吟咏昆曲为主题。
张岱散文选集1. 鹿洲日记《鹿洲日记》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该文记录了他自幼痴迷于山水之美,以及在鹿洲的诗友间的生活琐事。
张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鹿洲山水的秀丽,以及自己的情感变化。
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热爱。
2. 悼亡诗集《悼亡诗集》是张岱在辞别亲人后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和对生死的思索。
这些诗歌真情流露,富有感染力,展示了他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这些诗歌中,张岱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独特见解,呼唤着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
3. 山川边境《山川边境》是张岱的一篇长篇散文,描绘了他对边界地区的探险经历。
在这篇散文中,他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神秘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通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命运的理解。
这篇散文内容广泛,语言优美,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4. 山水之梦《山水之梦》是张岱的一部散文集,集结了他多年来的山水作品。
这些散文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山水的壮丽景色,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憧憬。
5. 昆曲杂谈《昆曲杂谈》是张岱在昆曲艺术上的一系列观点和感想的集合。
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昆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昆曲中的音乐、表演、剧本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对昆曲的热爱充满了整篇文章,同时也寄予了对昆曲未来发展的期望。
总结张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明代文学家,以散文创作而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生死、家乡情怀等主题,语言优美,内容深入。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注释】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本文主题】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张岱夜航船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张岱的《夜航船》概述
2.《夜航船》原文及翻译
3.张岱的文学成就
正文
张岱的《夜航船》是一篇描绘中国古代航海生活的散文,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人们在海上航行时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夜航船》原文如下:
"余轻舟,自京口还,已是岁暮,大雪漫天。
舟中人,或睡或坐,舟子辈耐苦,佣夫辈耐劳,咸集聚于船头,唱船歌,击船鼓,吹船笛,以相娱乐。
而余独坐于船舱,无所事事,惟觉无聊。
忽见船头有一老人,独酌独饮,良久,余觉其意态不凡,乃起迎之。
老人谓余曰:‘子亦能饮乎?’余应声答曰:‘颇能。
’老人乃邀余同饮。
余饮一杯,觉其酒极佳,乃问老人曰:‘此酒何处得之?’老人曰:‘此吾家之酒,每年岁暮,吾必自京口携归。
’余问老人曰:‘此舟将至何处?’老人曰:‘将至扬州。
’余惊喜曰:‘余本欲至扬州,今遇公,真是天助我也!’老人曰:‘子欲至扬州,可乘吾舟,吾当送子至彼。
’余喜极而谢,遂与老人同饮。
舟中人,见余与老人同饮,亦皆起迎,一时欢声笑语,满船舱中。
夜深人静,余独坐于船头,吹笛以自娱。
笛声清幽,余情悦其意,颇得古人之趣。
忽闻船中人呼曰:‘船漏矣!’余大惊,起而视之,只见舟中水深,已没及足踝。
第1页共1页。
《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西湖七月半》原文: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翻译: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夜航船夜航船白话在线阅读夜航船夜航船白话在线阅读https:///ebook/book/88夜航船夜航船白话在线阅读(点击下图可直接进行访问)夜航船夜航船白话在线阅读1内容简介张岱为什么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呢?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
其中乘客有文人学士,也有富商大贾。
有赴任的官员,也有投亲的百姓。
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
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
”他在《夜航船》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
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
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
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于是,张岱便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便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
“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矣”。
《夜航船》并非高深莫测的古书,而是用较为浅显的文言叙述四千余个文化常识段子,这些条目绝大多数都是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必须熟知的内容。
虽然也收录了一些现在看来荒诞不经的内容,但作为古人的情趣笑谈,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状况,也未尝不可以看看。
2作品原序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
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
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
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炉峰月》张岱〔明代〕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
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
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
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
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
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
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
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
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
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陶庵梦忆序》张岱〔明代〕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龙山雪张岱〔明代〕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译文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
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
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
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
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三更的时候我们才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
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而归。
注释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生,指男演员。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侍:服侍,侍候。
呆白:苍白。
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觥(gōng):古代一种酒器。
敌:抗,抵御。
欱(hē):同“喝”。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
“三鼓”即“三更”。
山趾:山脚。
张岱张岱(1597年~168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西湖香市明末张岱散文《西湖香市》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第一段写香市的时间和来客;第二段写香市遍布西湖,尤以昭庆寺最热闹,香市的物品名目繁多,应有尽有;第三段写香市的盛况,人数多,范围大,历时久;第四段写香市的衰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全文记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描绘生动细致,具体形象;语言优美,文笔清越;揭露深刻,讽刺尖锐,于写景抒情中寄寓兴亡的感慨。
西湖香市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
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
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
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
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
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
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颌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
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
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
是岁及辛巳壬午荐饥,民强半饿死。
壬午道梗,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
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
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
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
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
”可作西湖实录。
余若水先生传(张岱)(2)原文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雨,鸟鼠不时出入。
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
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加以推辞。
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条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撑着。
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
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
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
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
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凌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
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
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
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
傍晚,辞别朋友退下。
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
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
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
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他的意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
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
日月湖明代张岱散文《日月湖》是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创作的散文。
《日月湖》(明)张岱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
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
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
日湖有贺少监祠。
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
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
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
其《回乡》诗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归老,不为早矣,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今古传之。
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持一珠贻之。
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
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
王老曰:‘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
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
《唐书》入之《隐逸传》,亦不伦甚矣。
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
城下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
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
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
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
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
屠赤水娑罗馆亦仅存娑罗而已。
所称‘雪浪’等石,在某氏园久矣。
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
城墙下,址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作品赏析:明末散文大家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等,生于浙江绍兴。
明亡后归隐,曾游历各地名胜,写成散文集《陶庵梦忆》,书中有一篇短文叫《日月湖》,全文共5段,394字,描绘了日月湖的绮丽风光,记载了日月湖的兴衰,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张岱将湖光水色之美、家国兴衰之叹、人生起落之悲以及浓浓的怀旧情结都汇聚在《日月湖》之中,可谓“纳须弥于芥子”,方寸之中蕴蓄无限。
《日月湖》是一个消亡的时代的风华,是小品文的极致,是一朵藏在浩瀚书页之间、凋谢零落的花。
张岱散文在线
篇一:张岱作文素材
满分作文运用
“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独自前往湖心亭。
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干净到底的白。
但见“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无人处,
少了人间口舌纷争,仅余这一片孤独与壮阔。
此番清净博大若无人赞叹岂不可惜?《湖心亭看雪》应运而生,张岱遗世独立的形象同时与之长存。
张岱的船夫给他一字评价“痴”。
万千雪景,他只取一瓢清高独立。
如此我也算痴人了。
缱绻温婉中,我只钟情于旧中的一点新。
——江苏一考生《无人处,赏西湖》
满分作文运用
就这样,昔日的纨缚子弟背着行囊,化为深山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几,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一切…… 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状,无声无臭,珍贵的东西。
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遗民哭哭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
然而,他终究是放不下故国
风华的,于是他
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
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
苦,只顾奋笔如走马……
-- 山东一考生《张岱的行囊》
满分作文运用
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不堪用途,但
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少年的繁华享乐,深入他灵魂,嵌
入他文笔,让他在衰败流落的晚年,仍能以精致的语言写出篇篇
隽永的架构。
让他在艰难流顿的岁月里,仍能自嘲自乐。
如此看
来,其少年时的癖好,不也伴随其一生吗?
-- 山东一考生《无用之癖伴人远行》
拓展链接
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
他深夜独自到湖上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他显然不觉
得寂寞一一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
但是,在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在他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天的人或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
有一种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
无着落感,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龙应台《寂寞》
知乎里关于张岱的话题是“为什么一读《湖心亭看雪》就有一种
想要流泪的感动?’ “有人喜欢《陶庵梦忆》么?为什么?”“还有
哪些类似于《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一样清雅的散文?” ??
张岱: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张岱(1597年〜1679年)又
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
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1
张岱在《自为墓志铭》里对年轻时的自己这样描述: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
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
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四代为官,且家学渊厚,家族显赫一时,明亡后家族没落,他也就此披发入山,但他自小受到的文艺上的
熏陶不假,虽是纨绔子弟,却也有名士风流。
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造就了他的真性情,他才情满溢的文字体现了
他的真性情。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癖,不可与交,
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人要有自己
的癖好,有所爱所恶,才有情有义,值得去交往。
在这点上明末有许多文人与他不谋而合,他们的才情和傲骨让人向往,正是:狂狷不羁,玩物玩世。
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
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秀才、瞌睡汉,至U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鬼!张岱之后百年,有贾宝玉生于金陵。
张岱所爱亦为宝玉所爱,宝玉之阅尽大观正如张岱凑够了热闹。
该二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冲动一一成为“废物”,“废” 了自己。
故异史氏曰:宝玉岂“死老鬼”张岱投胎转世欤?张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块废石?
张岱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
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
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闹了。
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
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
此时的他国破家忘,流离山野。
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
还有梦。
还有用秃笔蘸着缺砚写
下的字。
张岱晚年耽于梦。
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忆
的就是当年家中的繁华。
他笔下讲的是富贵温柔乡,诗词里,戏台上,钱塘的繁华,山野的闲散,其生动之景几乎如临斯地,女口闻其声。
他讲的是盛景,然而文字清而有骨,淡而有味。
他在文字中注视他的城郭人民,他失去的一切,他权当未曾拥有的一切。
他竟无怨愤、无哀伤。
偶尔张岱会感慨,但也只是一声轻叹。
冬天降临时,凋谢的花、殒命的鸟何曾哭天抢地?
-- 这就是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场大静之中热闹红火的戏。
曲
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李敬泽)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就在他写的这些文字中乘舟而来,量词的奇配也
就出现在这里,从而使人拍案叫绝:“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张岱,他真是最具创造性的绝才。
他真是古今罕见的语言大师。
比如这个量词“粒”吧,我们不是常用它吗?用它的时候,不是觉得它和它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花生米、药片、纽扣等一样的稀松平常?可是到了张岱手里,它却和两三个大活人搭配在一起了,无比生动地描写出了阔大中的人物景象。
可以说,自从我们老先人造出了这个“粒”字起,它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地蹲在一个角落,只能偶尔出来跑跑龙套,是张岱的神来之笔,一下把它推到了舞台的中心,使它发出了璀璨的艺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