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病原微生物菌种、毒株遗失、溢洒应急预案1、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1)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皮肤上,立即用75%的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
2)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洗眼液冲洗,然后用清水冲洗。
3)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上或实验室桌面、地面,立即选用75%的酒精、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500-10000mg / L 有效氯消毒液等进行消毒。
4)如果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由外围向中心倾倒消毒剂,一定时间(约30 分)后,清除污染物品,再用消毒剂擦拭。
所有操作戴手套。
2、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污染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报告,在 2 小时内向感染控制科报告,并立即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
1)封闭被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院观察;5)进行现场消毒;6)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3、如果工作人员通过意外吸入、意外损伤或接触暴露,应立即紧急处理,并及时报告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
如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刺伤、金属锐器损伤时应立即实行急救。
首先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挤伤口的血液,再用消毒液(如75%酒精、2000mg/L 次氯酸钠、0.2%-0. 5%过氧乙酸、0.5%的碘伏)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厌氧微生物感染不包扎伤口)。
必要时服用预防药物,如果发生HIV 职业暴露时,应在一到两个小时以内服用HIV 抗病毒药。
4、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含病毒血清(浆)在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 2 小时内分别向科主任、感染控制科、医务科报告,同时向深圳市卫人委、深圳市公安局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生物安全事件是本预案的首要任务。
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实验室管理和操作流程,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用品等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第十条实验室应当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生物安全事件的情况进行预判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预警信息应当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报告。
第十一条实验室应当建立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应当详细、准确、及时,包括事件的起因、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信息。
第四章应急响应措施第十二条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由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启动响应级别。
第十三条在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后,实验室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事故,保证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安全。
同时,应当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报告,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处理。
第十四条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确保应急响应措施的有效性和适时性。
第五章善后处理和评估第十五条生物安全事件处理结束后,实验室应当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第十六条实验室应当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善后处理情况,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对于造成损失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七条本预案解释权归___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所有。
本预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三年。
本预案解释权归___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所有。
第三条规定,当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人员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为加强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从而遏制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二)设施规范管理到位(三)主动监测反应及时(四)依法处理措施果断(五)机制通畅遏制危害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中心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
主要包括:(一)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实验室污染事件;(二)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有害病原微生物或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感染或侵害;(三)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试剂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四)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一)组织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领导小组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二)职能与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中心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
应急处理工作组:制定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建立规章制度和实验室操作规范,对中心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各项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突发事件发生时,在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实施全面的应急工作。
四、预防预警(一)预防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建立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专库。
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剧毒化学品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增强安全意识,合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有效遏制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一、二类的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本预案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宜春市第七人民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和向实验室外泄露或扩散事件。
(三)由于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或扩散事件。
第四条当第三条中的任意事件发生,启动本预案。
第五条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设施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依法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第二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第六条医院成立由应急办公室、疾病预防控制科、卫生监督科、医政科、中医科和科教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第八条设区的市和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要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事件处理小组,明确职责。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一、概述医院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工作的场所,其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应急响应机制1. 应急指挥部的建立与组成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由实验室负责人担任总指挥,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实验室安全专员、实验室主管技师等组成,需在实验室内协调救援工作。
2. 应急预警与应急通知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时,相关人员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通过预定的通讯渠道向相关部门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
3. 应急救援力量的调配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及时调配医院内的专业力量和装备,进行救援工作,并根据需要请求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持。
三、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 应急处置流程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分为五个阶段:报警与响应、事故调查与评估、现场处理与封锁、紧急撤离与救护、清理与恢复。
(1)报警与响应实验室人员发现生物安全事故后,首先应迅速报警,并同时启动实验室内的应急信号,以便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2)事故调查与评估实验室安全专员和事故调查小组成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评估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3)现场处理与封锁现场处理包括封锁事故现场、隔离可能的传染源和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员,并及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4)紧急撤离与救护在事故发生后,必要时对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员进行紧急撤离,并提供相应的急救和隔离治疗。
(5)清理与恢复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和消毒,并进行相关记录和报告,确保实验室正常运转。
2. 应急装备和物资准备实验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消毒剂等防护装备和物资,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和质量。
3. 应急演练与培训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生物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技巧,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一、目的为加强我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系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保障学生和教师健康,积极预防及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同时,提高处置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系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系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类本预案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运送、储存等活动中,因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非蓄意破坏)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意外丢失等造成人员感染或暴露,和(或)造成感染性材料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外扩散的事件。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埃博拉病毒、拉沙热病毒、马尔堡病毒、黄热病毒等。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汉坦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I型和II型)、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等。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本系实验室现有常用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属等均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实验室突发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周边环境和公共安全,维护实验室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实验室在开展生物实验、研究、教学、检测等过程中发生的突发生物安全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病原微生物泄露、生物样品污染、实验动物伤害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应急响应组:负责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现场处置、人员疏散、信息报送等。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的救治和转运。
(3)消毒防疫组:负责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4)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5)宣传报道组:负责对外发布应急信息,做好舆论引导。
四、应急响应流程1. 现场发现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突发生物安全事件后,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隔离污染区域,防止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扩散。
(2)启动应急响应程序,通知应急指挥部。
(3)立即疏散人员,确保安全。
2. 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组织相关工作组开展工作。
3. 现场处置应急响应组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以下措施:(1)对污染区域进行隔离,设置警戒线。
(2)对伤员进行救治,必要时进行转运。
(3)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4. 信息报送应急指挥部负责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报送应急信息,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处置措施等。
5. 后期处置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确保应急指挥部、工作组人员到位,熟悉应急流程和处置措施。
2.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防护服、消毒剂、防护口罩、防护眼镜等。
3. 财务保障:确保应急工作所需经费及时到位。
六、预案修订本预案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进行适时修订。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一、编制目的本着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负责的精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反应机制灵敏,处置操作规范,从而遏制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公众健康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于微生物实验室(BSL-2)相关的危害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安全的所有事件。
主要包括:1、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污染事件;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有害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侵害;3、病原微生物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4、由于火灾、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污染事件。
三、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四、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成立微生物实验室突发生物安全应急工作小组,负责该预案的启动和实施,负责组织实验室突发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小组设总指挥、副总指挥、医疗救护组、应急处置组。
其成员组织如下:总指挥:总经理副总指挥:质量负责人应急小组成员: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实验室操作人员、后勤人员组成。
1.总指挥职责1)负责应急预案的审批、发布,领导应急工作。
2)负责预案启动、紧急决策、总协调指挥,同时为事件责任报告人,负责事件的对外上报工作。
3)负责对外部政府及上级部门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
4)当总指挥不在时,应授权副总指挥负责。
2.副总指挥职责1)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拟定应急救援方案,审核应急预案。
2)在总指挥的领导下,协助总指挥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3)根据应急总指挥授权,代行应急总指挥权力。
3.医疗救护组职责事故受伤人员的现场简单的现场急救和转送医院治疗,并及时报告救治伤员以及需要增援的急救医药、器材及资源情况。
4.应急处置组职责1)对事故现场有效进行隔离、疏散、现场警戒;2)重要物资和设施的管护工作,维护公司生产秩序;3)处置完毕后,现场环境的清扫清理工作;4)负责日常应急及事故现场救援处置,并定期进行演练。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一、引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检测、诊断和教学的重要场所。
然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为预防和应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预案旨在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危害。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组长由实验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院长担任,成员包括临床检验科主任、医务科科长、院感科科长、保健科科长、总务科科长、基建科科长等。
2.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监督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等。
3. 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为事故处置的责任人,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应急演练,提高自身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防措施1.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 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4.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建设,配备完善的防护设备和应急物资。
6.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及时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四、应急处置1.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队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迅速隔离事故现场,限制人员流动,防止事故扩大。
3. 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根据需要送至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
4. 采集事故现场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查明事故原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1目的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试验活动的顺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2适用范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事件的处置3职责3.1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中心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策划、管理、重大问题改进措施的研究决定,本预案的启动和组织进行生物安全事件向上级报告、处置。
3.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小分队:负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及时报送有关生物安全事件的信息。
3.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具体工作的管理,相关制度、程序的组织实施,生物安全事件的报告、处置。
3.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生物安全事件的识别和报告4内容4.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类: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一般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4.1.1重大生物安全事件:4.1.1.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4.1.1.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4.1.1.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或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4.1.2一般生物安全事件:4.1.2.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4.1.2.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为加强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院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公众和医务人员健康,积极预防及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以维护公众和医务人员健康为目标,形成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管理与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预防和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
(二)目的和依据1、工作目的有效预防、快速应对和及时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和损失,保障公众和医务人员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2、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卫生部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通知及《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精神。
(三)指导原则1、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负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预防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各项措施,做好物资储备和预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消灭安全隐患,力争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控制。
3、依法管理、科学规范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信守有关国际条约,尊重国际惯例,依法处置和应对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的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德江县人民医院内发生的突发性、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我院员工及患者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异常反应、传染性生物样品溢出、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出、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员我院员工及患者身体健康的生物安全事故。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一、概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检测和教学的重要场所,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具有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制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预案旨在明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对流程、责任分工、应急措施和资源保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物安全事件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生物安全事件分级1.一般事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较小,且易于控制和消除。
2.较大事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较大,控制和消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
3.重大事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极大,控制和消除难度较大,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
4.特别重大事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极大,控制和消除难度极大,可能引发严重公共卫生事件。
三、应急组织机构1.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和监督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工作。
2.应急办公室:设在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应急工作。
3.技术专家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协助应急指挥部制定应对措施。
4.应急队伍:由实验室工作人员组成,负责现场处置、消毒和防护工作。
四、应急响应流程1.发现与报告: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生物安全事件时,应立即向应急办公室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采取初步控制措施。
2.应急启动:应急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指挥部、技术专家组和应急队伍。
3.现场处置:应急队伍迅速到达现场,进行初步评估,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
4.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等级,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信息,做好舆论引导。
5.资源保障:应急指挥部协调相关部门,保障应急物资、设备和人员需求。
6.后续处理: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生物安全事件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方案为预防和快速控制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最大程度地降低试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造成危害, 保障公众、环境生物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依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山东省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制订本方案(以下简称《应急处理方案》)。
一、使用范围本预案适适用于泰安市疾控中心各类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事件处理工作。
二、工作标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专业处理, 专群结合;依法办事、科学规范。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成立以疾控中心主任为组长, 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为组员病原微生物试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应急小组, 中心主任为生物安全事故第一责任人, 试验室责任人具体负责督导和落实各项应急处理方法。
应急小组职责: 明确试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职责, 制订应急处理方案, 开展人员培训、应急演练、检验督导方案;组织开展试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监督检验;应急事件突发时, 组织实施应急处理方案, 指挥、协调应急事件处理;立即上报相关信息。
四、切实做好应急保障工作(一)安全应急队伍建设。
成立试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理队伍。
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方法到位, 保持通讯通畅。
对全部试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范和应急事件处理培训, 使其了解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汇报程序和应急处理技术, 并做到每十二个月进行应急演练。
(二)物资、装备保障1.依据实际需要, 贮备必需现场防护、洗消、排污和抢险救援器材物资。
2.做好现场医疗救治设备和应急药品、疫苗准备。
3.配齐必需监控设备和现场处理时勘查取证、检验、判定和监测设备。
4、病原微生物试验室应贮备足够和风险水平对应个体防护用具(如手套、防护服、试验用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用具等), 并配置其它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防溅罩、移液器、一次性接种环或接种环加热器、螺口盖瓶子或管子、微生物样本及废弃物运输容器运输工具等)。
检验科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一、前言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实验室工
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制定此应急预案。
二、事件类型及应急响应
1. 病原微生物泄漏事故
病原微生物泄漏事故会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传播疾病等,应急响应措施如下:
- 首先关闭实验室内所有系统,停止活动。
- 通知实验室安全主管和相关领导,并组织应急小组进行处置。
-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进出人员和设备。
- 对受污染区域进行隔离消毒,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2. 实验室事故引发的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
实验室事故引发的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可能会对实验室和周
围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应急响应措施如下:
- 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关注初期火势的控制。
- 通知实验室安全主管和相关领导,并组织应急小组进行处置。
-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进出人员和设备,封闭燃气、水、电管道。
-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三、预案制定和演练
为确保预案有效性和实用性,定期进行演练。
预案实施后,应
当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应急预案。
同时,定期对
整个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进行检查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末尾
预案制定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提高实验室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应急预案,
确保实验室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检验科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措施
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
1)立即停止工作。
2)伤口挤血,水或消毒剂冲洗消毒。
3)除去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
4)去急诊室诊治,急诊室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处理:
1)立即停止工作。
2)应脱下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
3)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治疗,去急诊室诊治,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
4)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处理:
1)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
2)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
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
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
4)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
过了相应时间后,在实验室负责人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
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
5)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处理:
1)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和护目镜。
2)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用镊子、硬纸壳等清理干净。
3) 再次将布、纸巾覆盖在上面并倒上消毒剂,通常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
由外向内进行处理。
4)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30分钟),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
5)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6)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
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7)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8)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
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
2)所有操作都应戴厚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一次性手套。
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
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
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
3)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
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4)填写《异常事
件报告单》。
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1)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
)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
3)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7、有腐蚀、有毒、含微生物样品进入眼睛、污染台面处理:
1)若有上述样品进入眼睛,立即用护眼冲洗器仔细冲洗。
2)冲洗后去眼科就诊,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3)若污染台面,即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