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记录(听课人填写)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教师听评课记录篇一:公开课评课记录、教师评课记录公开课评课记录、教师评课记录教师公开课评课意见记录教师公开课评课意见记录教师公开课评课意见记录篇二:教师听评课记录表教师听评课记录表篇三: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记录甘肃省金昌市地区河西堡第一小学学校英语学科学员姓名罗菊花1234篇四: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任课教师听课人教学内容王开琴陈达科别听课时间语文班级 1年月3日第二节五年级《清平乐·村居》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复习旧课师:我们之前学了两手关于儿童的诗《牧童》和《舟过安仁》,我们试着有感情的背诵一下。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齐读课题,解题。
(1)介绍作者A: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辛弃疾?B:师补充()解题3、一起再读课题。
二、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用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和读词的节奏。
、学生由朗读课文。
3、齐读4、播放录音。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吗?找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5、指名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想象画面,同桌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反馈。
(二)把握词意1、学思考。
(引导学生选择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逐句讨论:(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A:指名解释意思教学过程B:(结合插图说感受:虽然是简朴的乡村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绿意盎然的美好感受)C:指名朗读这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A;指名说B;师: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是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让他们陶醉了呀!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一句,读出陶醉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听课评课记录(第二学期20次)一、指导预习(一)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爱上翠鸟的。
(二)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鲜艳、疾飞、锐利、饲养、玲珑。
(三)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词语。
翠鸟鲜艳腹部赤褐色衬衫灵活疾飞等待小泡锐利饲养逮住希望注意正音:“腹”读fù,不读fú。
“疾”读jí,不读jī。
“逮”读dǎi,不读děi。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第2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3自然段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三、熟读课文听课评议该老师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很好地认识了翠鸟及翠鸟的特征,注重生字词的教学和课文的朗读训练。
听课记录与评价表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朱玲课题第5课《翠鸟》类型(市、区、片、校级等)校级上课时间(2011)至(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2)大周的周(三)第(二)节【(2012)年(2)月(22)日】上课地点三(3)班教室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回家读书情况1、抽读。
2、小组读。
3、齐读。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1、师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发言,抓住翠鸟的特点,进一步了解翠鸟的样子、生活习性和活动。
)过渡: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习性。
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2、课堂训练: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最擅长的方式,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地理学导论授课教师:李老师上课时间:____年X月X日(星期三)9:00-10:30地点:教学楼xxx教室评议记录:1. 教学目标明确李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这对于我们理解地理学的整体框架和发展历程非常有帮助。
2. 教学内容丰富李老师在这堂课上介绍了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详细解释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并通过多个实例讲解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案例的引入,使我们对地理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3. 教学方法多样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举例、互动等。
她使用图表和实地考察等教学工具,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特别是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提问我们对地理学的认识和理解,积极鼓励我们发表观点,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
4. 讲解清晰易懂李老师在讲解地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她聪明地运用归纳和比较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加了我们对地理学的认知深度。
5. 教学态度端正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
她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合理的评价,积极引导我们思考,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她对待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友善和关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这堂地理学导论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教学设计得非常合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讲解清晰易懂,教学态度端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地理学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有了更多的期待。
原创教师听课评课记录模板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填写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填写授课教师姓名)•观课教师:(填写观课教师姓名)•日期:(填写观课日期)•时间:(填写观课时间段)2. 课堂环境观察2.1 教室布置及准备•教室布置整齐清洁,桌椅摆放合理。
•教师台面有组织有条理,准备了课堂所需教学资料。
•学生座位整齐排列,每个学生都能方便地看到教师。
2.2 学生学习氛围•学生在上课前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注意力集中。
•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尊重,课堂秩序良好。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热情高涨。
3. 课堂教学评价3.1 教学内容设计•教师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解释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教师设计了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引入、重点讲解和练习等环节。
3.2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案例分析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
•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3.3 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频繁,能够主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
•教师能够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注重表扬和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3.4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深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思考逻辑清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4. 课后总结与建议4.1 教学特点总结•教学特点:(填写教学特点,如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填写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讨论等)•教学效果:(填写教学效果,如学生学习情况、思维能力培养等)4.2 主要亮点•主要亮点:(填写本节课的主要亮点,如教学创新、学生表现等)4.3 需要改进之处•需要改进之处:(填写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或者方法,如讲解不够清晰、示范不够具体等)4.4 后续建议•后续建议:(填写对教师的后续教学提出的建议,如增加练习机会、加强知识应用等)5. 教师评价与总结观课教师的评价与总结。
老师听课评课记录范文教师听课评课记录。
时间,2021年10月10日。
地点,XX小学。
课程,语文课。
教师,XXX。
学生,一年级。
教学内容,《三个和尚》。
教学目标,1. 能够听懂故事内容;2. 能够正确理解故事中的道理;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评课记录: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课程的要求。
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 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
故事《三个和尚》是一则富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认知理解。
3. 教学方法多样灵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师采用了听故事、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过程。
1.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思维参与,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学生表现积极,学习效果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师语言生动,表达清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故事内容和教学要点,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故事的主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认知。
三、教学反思。
1. 教学设计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体验到故事的魅力,理解故事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感知故事的情节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团队合作,让学生能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团队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第1篇日期:2023年X月X日地点:XX学校XX年级XX班教室主讲教师:XX老师主题:学会感恩,拥抱生活一、课前准备本次班会课由XX老师主讲,主题为“学会感恩,拥抱生活”。
课前,XX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搜集相关资料、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从课堂的布置来看,教室环境整洁,多媒体设备运行正常,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过程1. 导入环节XX老师以一首《感恩的心》作为导入,带领同学们一起哼唱,使课堂氛围迅速活跃起来。
接着,XX老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感恩是什么吗?”引发学生对感恩话题的思考。
2. 主题阐述在主题阐述环节,XX老师首先介绍了感恩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随后,XX老师结合实例,生动地阐述了感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等。
3. 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XX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感恩的故事。
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热烈。
在此过程中,XX老师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使同学们对感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情感升华为了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感恩之情,XX老师播放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
视频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逆境中学会感恩,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观看视频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小女孩学习,学会感恩,拥抱生活。
5. 总结与作业在总结环节,XX老师再次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并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感恩之心。
最后,XX老师布置了作业: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三、课后反思本次班会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明确,内容丰富XX老师以“学会感恩,拥抱生活”为主题,通过实例、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同学们对感恩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2. 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在课堂过程中,XX老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记录表
探究2:做一做
1、按要求画出三角形,并与同伴交流。
已知:
∠A=600、AB=4cm、AC=3cm
剪下来,与同伴进行比较,它们能否互相重合?
小结:方法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探究3:1.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
A´B´=AB,A´C´=AC, ∠A´=∠A(即使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
相等)。
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
三、尝试应用
例题讲解:
例1、如图,AB=DC,∠ABC=∠DCB,求证:△ABC≌△DCB.
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两端A,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
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C,连接AC 并延长到D,使CD=CA,
连接BC 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B 的距离,为什么?
例3、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已知OA=OC,OB=OD,说明∠A=∠C 的理由。
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
等吗?为什么?
四、课后小结:
(1)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2)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三角形全等判定1: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五、作业。
幼儿园听课记录与评价日期:2023年XX月XX日教学班级:XXX班课程名称:亲子手工活动授课老师:XXX老师听课人:XXX(听课教师或督导员姓名)一、教学设计与准备:1.主题设计:□本节课主题为亲子手工活动,体现了幼儿园注重培养亲子关系的理念,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
2.教学目标:□明确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目标具体而明确。
3.活动准备:□老师提前准备了所需的手工材料,确保了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在课前做好了安全措施的准备。
4.课前引入:□通过简短生动的课前引入,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观察:1.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合理,分为引入、示范、实践等环节,层层递进,适应了幼儿的认知特点。
2.亲子互动:□在整个课程中,老师充分发挥了亲子互动的作用,与孩子们亲密互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
3.手工示范:□老师手工示范生动清晰,语言简单易懂,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有效引导了孩子们的实际操作。
4.个别指导:□在课程中,老师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操作困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够完成手工作品。
三、课堂管理与氛围:1.课堂纪律:□整个课程中,课堂纪律良好,学生保持安静、积极参与,展现了老师在平时的良好课堂管理。
2.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孩子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手工制作,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吸引力。
3.氛围营造:□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和欢乐,表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友好氛围。
四、教学效果与学生表现:1.学生表现:□大部分学生在手工制作中表现出色,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学习成果:□孩子们完成的手工作品富有创意,符合他们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反映出老师教学的成果。
3.亲子关系:□通过亲子互动,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沟通,加强了亲子关系,符合幼儿园注重家庭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