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3
引言概述:在一部小说中,主要人物通常是故事的核心和焦点,而次要人物则在剧情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们有时候可以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有时候可以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正文内容:一、次要人物的背景阐述1.次要人物的生平和经历2.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3.次要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性格描写二、次要人物的辅助作用1.提供故事背景信息2.推动情节发展3.烘托主要人物形象4.配合主题和主要情节5.引起读者共鸣三、次要人物的对比角色1.对比主要人物的不同特点2.呼应主题和情节发展3.加强情感冲突和张力四、次要人物的形成和展现手法1.通过描写细节塑造形象2.利用对话和言行展现性格3.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4.结合背景环境突出次要人物的重要性五、次要人物的角色转变和发展1.分析次要人物的动机和目标2.研究次要人物的成长和转变过程3.讨论次要人物对故事走向的影响总结:通过对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故事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次要人物的背景阐述为故事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同时他们的辅助作用在推动故事发展和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次要人物的对比角色更加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同时加强了情感冲突和张力。
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形成和展现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重要性。
次要人物的角色转变和发展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阅读小说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主要人物的表现,还要仔细思考和品味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小说次要人物作用题“5思考”1.思考“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2.思考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3.思考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4.思考揭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5.思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自己。
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图示:[例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装部长大海白马镇武装部长白建国是在一个周末深夜十二点,被白宝宝所在部队营长的电话吵醒的。
营长焦急地告诉白建国:“出大事了,你们镇那个白宝宝想逃跑!”营长说:“这个白宝宝在新兵训练期间就流露出后悔的意思,下连队三个月多次装病不参加训练,今天更离谱,外出请假到下午六点,结果八点还没有归队。
我们赶紧分头去找,在火车站逮住这小子。
发现他回家的票都买好了!”白建国急了,拍着床板叫:“我立即过来处理!”白建国说完,打电话向镇主要领导汇报,连夜搭乘一趟特快列车去了部队。
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分类训练(三)小说次要人物作用分析题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提供具体环境,渲染、烘托气氛,如很多群众喧哗吵闹熙攘要避免分析时使用套话、泛泛而谈,其实只要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把次要人物的一般基本作用与文本中的情节、人物、主题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就行。
如次要人物基本作用之一是陪衬主要人物,做题时可这样思考:①他与主要人物构成怎样的陪衬关系,是正衬还是反衬、对比?②他用什么来衬托主要人物的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回答这两个问题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搭台王春迪老街有句老话:有钱不显摆,一生算白来。
要说富人显摆,无可厚非,可老街上的穷人也喜欢显摆。
譬如老街人买油条,卖油条的到了自家门前,他不喊,非等人走到街那头了,才出来,罩着手吆喝。
等卖油条的过来了,他们左看看右看看,用一只手捏捏,然后挑一根稍微大一点儿的。
转身进屋,把油条扔给孩子。
直等孩子把油条吃得还剩下拇指大了,这边稀粥也喝完了,接过来,擦擦嘴,擦得油光光的,这就出门了!海爷号称老街首富,喜欢显摆也是出了名的,经常叫乞丐在他面前排成队伍进行施舍,生怕有人没吃到。
两年前他建宗祠,从初一选到十五,好不容易看上一块地儿,可惜地面不平,不过就是垫点土的事儿,海爷愣是大老远儿地让人拉了几车煤块儿填上!那年月,百姓管煤炭叫“乌金”,金贵着呢!人家却用来填坑,虽然是煤渣儿,但比泥土不知要金贵多少。
你说这人会显摆不?没想到,那年冬天冷的出奇,那些没有钱取暖的穷人则挖了这些煤渣烤火取暖,度过了这艰难的日子。
过了几年,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
鲁东南地界,家家院子里都种树。
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等闹饥荒时,没东西吃,还能用树皮果腹。
要说这一场灾真的太严重了,这年冬天,还没到腊月,好几户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家里的树都没皮了,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职责在小说中,次要人物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虽然他们的地位不如主要人物那样突出,但他们仍然为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呈现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次要人物通常不仅仅是用来填充情节或提供背景信息,他们有着独特的职责和任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多样性和层次感。
首先,次要人物可以用来支持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发展。
通过与主角的对比或对立,次要人物能够凸显主角的优点或缺点,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角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例如,在《红与黑》中,次要人物巴奎尔充满正义感和同情心,他的形象和行为使得主角朱丽安·索雷尔看起来更加冷血和自私。
在这个故事中,次要人物的职责就是为主角的塑造提供对比和反衬。
其次,次要人物还可以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他们可以是故事的触发点或导火索,推动主角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有时候,他们也可能是解决主角困境的关键角色。
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罗恩·韦斯莱和赫敏·格兰杰作为哈利的朋友和队友,他们经常提供重要的情报和帮助,为哈利和他的朋友们赢得了关键的胜利。
在这个故事中,次要人物的职责就是在故事中扮演支持和帮助主角的角色。
此外,次要人物还可以用来展示社会背景和环境。
他们可以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或个人经历,为故事增添真实感和多样性。
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所发生的社会环境。
例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通过描写各种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如彭伯克夫人和赛尔玛,展示了上层社会的虚荣和堕落,为整个故事提供了珍贵的背景信息。
综上所述,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职责。
他们可以用来支持主角的塑造、推动情节发展、展示社会背景和环境,传达故事的主题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次要人物的存在,故事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多样,读者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的内涵。
小说次要人物作用【提问方式】1.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有何意义?2.小说中塑造××形象(物象),有何作用?3.小说又写到了××,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次要人物的作用.①侧面(或对比)衬托主要人物形象;②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
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借助于“我”的思考来揭示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⑤次要人物群体可以营造社会环境。
小说中“我”的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以第一人称写增强真实感③衬托主人公④以“我”的见闻感受表达对人物的情感与评价,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⑤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
答题思路:①概括形象的突出特征②烘托主体特征(与主要形象的关系)③结构关联,推动情节(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激起读者兴趣⑤表现主旨⑥表达情感天色已晚朱山坡①我已经三个月零十七天没有吃肉了,母亲终于答应祖母生日这天吃一顿肉。
为此,她将地里能卖的东西都贱卖了,终于凑足了六块钱。
这是三斤肉的钱。
午饭后,我撇开双腿,往镇上的肉行飞奔。
每到镇上,我总喜欢坐在肉行临街的长椅上,倾听从街对面的电影院传出来的人物对白,想象每一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和观众各异的表情。
②屠户们看到我,对我说,小子,卢大耳说了,从今天起,“听电影”也要收费了,因为电影里的门门道道都被你听出来了。
我才不相信他们的鬼话。
我说,我今天不是来听电影的,是来买肉的,今天是我祖母生日,我必须买三斤肉回家。
屠户们大为意外,纷纷夸自己的肉,从没如此慷慨地给我那么多的笑容和奉承。
我对每一个肉摊的肉都评头品足一番,却没有掏钱。
我知道等到快打烊的时候,那些剩肉往往被他们忍痛贱卖。
我得跟他们耗时间。
时候还早。
反正我不缺时间。
屠户们看不见我的城府有多深,肤浅地对我冷嘲热讽,特别是老宋,说我妄想用六块钱买一头猪回家。
l 例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在三要素中,人物又是主要的要素。
人物能够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结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破费大量时间赏析、品读的对象。
另外,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实,他们在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方面占领着重要的位置。
在赏析小说时,也要注重经过剖析次要人物来了解课文,进步观赏程度。
下面就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浅析如下:一、侧面烘托,个性鲜明。
侧面烘托,就是经过对其别人物、事情的叙说和描写,来烘托主要人物。
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愈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愈加鲜明”。
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
经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烘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到达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能够将本来单调的故事情节烘托得活灵敏现,凸现人物质量,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愈加鲜明明晰。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十分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文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阐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
在这里经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性充沛地烘托了出来。
在《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仿佛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停止判别,既表现出他忠实而征服,又从侧面烘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
这样,经过次要人物的烘托来表现人物性格特性,使文章更委婉、更客观、更有力。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着重刻画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明君和贤相的形象。
在赤壁之战前后,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通过次要人阁瑜的杰出的军事才能来正面衬托他,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运用了苦肉计、反问计等,这些早已被诸葛亮看透。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一、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
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非常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文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说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
在这里通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点充分地衬托了出来。
在《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
这样,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
二、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如《孔乙己》,在酒店这样一个场景里,充分发挥小伙计“我”的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和感受,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的个性和悲惨遭遇。
由于“我”担当的是只管温酒这样一种清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此就有机会观察顾客们的动静,作品通过“我”的眼睛,正面描写孔乙己在酒店里的几个生活片段,突出地塑造了他那迂腐可笑、屈辱自尊的性格。
小说阅读系列之(教师版)五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神针》中的五公子。
(2)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用,像《祝福》中的柳妈、四婶等人物共同营造了鲁镇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害人氛围,她们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
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
(像《祝福》《孔乙己》《桥边的老人》中的“我”)(4)引出主要人物;《炮兽》船长和大副。
(5)对情节起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
《未婚妻》的“看报纸的人”。
(6)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如《孔乙己》中对一群人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孔乙己生活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在笑声中登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中透露出悲凉的遭遇和伤痛,表面上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实际上是以乐写哀。
(7)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
《神针》中的五公子。
俄罗斯妈妈【俄罗斯】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
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
“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
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
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
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一、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
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
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非常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文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说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
在这里通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
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点充分地衬托了出来。
在《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
这样,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来表
现人物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
二、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
功用。
如《孔乙己》,在酒店这样一个场景里,充分发挥小伙计“我”的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和感受,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的个性和悲惨遭遇。
由于“我”担当的是只管温酒这样一种清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此就有机会观察顾客们的动静,作品通过“我”的眼睛,正面描写孔乙己在酒店里的几个生活片段,突出地塑造了他那迂腐可笑、屈辱自尊的性格。
作品又通
过“我”的耳朵,听人家在背地里议论,侧面写孔乙己的屡试不第、偷书挨打,概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遭遇、癖好,并点明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我”确实是个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说出至关重要的话,做出重要的事,掀起轩然大波,把事件推向高潮。
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
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
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
《变色龙》一文中,围观者先是起哄看热闹——“还有人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当厨师把狗领走后,他们竟然一下子对着首饰
匠赫留金哈哈大笑。
他们不敢嘲笑警官的多变,而只敢嘲笑倒霉的人——这样既让他们非常开心,又无丝毫的危险性。
这样一群小市民,虽然脸谱各异,性情有别,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荒唐无聊、奴性十足。
他们既为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性格提供了典型场面,也展示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中一副真实的画面,深刻地
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
在《孔乙己》中同样对“一群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孔乙己生活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中透露出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方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乐和取笑,只有孔乙己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面上烘托
了欢乐的气氛,实际上是以乐写哀,更令人悲哀,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悲凉的意味,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
服务的。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写了菲力普的两个女儿、女婿。
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渗透到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渗入了铜臭。
《范进中举》对次要人的刻画更是惟妙
惟肖,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漠不关心,中举后乡邻们拿来鸡蛋、酒、米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寻找范进,悉心照顾他。
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而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总之,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
要着力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