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春秋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热门6篇)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道与了解知道东周的概念。
说出铁农具和牛耕在我国出现的时间。
3,指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4,结合地图指出主要诸侯国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5,讲述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故事。
(二)理解与运用1,分析铁农具、牛耕出现的历史意义。
2,分析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春秋时期的典故欣赏君王胸怀宽广的人物风采。
2,尝试归纳从青铜器中全面、准确、有效地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养成爱护文物的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象。
本课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本课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情分析刚进初一的学生依然保有孩童的天真,难以理解严肃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因此,需要具体、直观的教学资源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现象与历史逻辑。
研讨主题“隐藏在青铜器中的秘密——培养从文物中全面、准确、有效地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春秋时期,青铜工艺虽然不复商朝晚期鼎盛,但依然是这个时代手工业生产水平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本课试图通过展示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引导学生从青铜器中获取历史信息,树立证据意识。
学生逐步认可文物的史料价值,并尝试准确地收集文物信息,证明所做的猜测。
教学过程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2、继续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3、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难点: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
三、教具准备: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
《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清单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1、周王室衰微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天下诸侯皆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落。
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诸侯不再按时朝贡,甚至相互攻伐,争夺土地和人口。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大大减少,经济实力也大为削弱。
同时,周王室内部还时常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2、诸侯争霸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多种,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强盛。
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
楚庄王问鼎中原,显示出楚国的强大实力。
秦穆公称霸西戎,拓展了秦国的疆域。
宋襄公试图称霸,但因实力不足,在泓水之战中失败。
3、各国的政治改革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征收赋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晋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废除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等。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经济方面1、农业的发展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牛耕则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例如,楚国修建的芍陂,吴国修建的邗沟等,都对农业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的进步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冶铁、煮盐、纺织等多种行业。
青铜铸造业仍有很高的水平,出现了一些精美的青铜器。
3、商业的兴起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动荡的春秋时期”在历史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上承西周,下启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同时也孕育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军事斗争、文化交流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1)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本文介绍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诸侯国的崛起,以及春秋五霸的形成。
(2)经济发展:分析了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3)军事斗争:讲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包括争霸战争、防御战争等,以及兵器、战术等方面的进步。
(4)文化交流:阐述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如儒家、道家、法家等,以及这些学派对后世的影响。
(5)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介绍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事迹,以及管仲、晏婴、孔子等重要历史人物。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春秋五霸的形成过程,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3)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斗争,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4)认识春秋时期的文化交流,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及其影响。
(5)通过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军事斗争、文化交流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①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春秋五霸的形成过程。
②春秋时期的经济变革,如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③春秋时期的文化交流,尤其是诸子百家的兴起及其影响。
④分析春秋时期历史人物的事迹,评价其历史地位。
⑤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社会变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清单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变革和动荡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政治方面,周王室的权威逐渐下降。
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号令诸侯。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大大削弱,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
诸侯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而是各自为政,互相争夺地盘和资源。
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崛起,他们通过兼并弱小的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霸主。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齐桓公是首位霸主,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强盛。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确立了霸主地位。
楚庄王则通过邲之战称霸中原。
秦穆公称霸西戎,拓展了秦国的疆域。
宋襄公虽然也想称霸,但实力相对较弱,其霸主地位存在争议。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战争频繁发生。
这些战争规模较大,参战人数众多,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也促进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经济方面,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严格的限制,出现了许多商人,他们往来于各国之间进行贸易。
在社会制度方面,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兴起。
一些贵族将公田变为私田,新的地主阶级逐渐形成。
同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例如,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按亩征税。
文化方面,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和“礼”,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以下是店铺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一、导入新课师:讲故事《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
问: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讲授新课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
《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 6 课。
本课上承夏商周的更替,下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分封制的瓦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诸侯争霸等重要历史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已经对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初步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相对较弱。
此外,春秋时期的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学生对这一时期的背景和相关概念可能会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知道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诸侯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体会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珍惜和平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诸侯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理解分封制的瓦解和王室衰微的关系。
(2)正确评价诸侯争霸的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点,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 王室衰微
特征 西周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社会动荡和变化,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
坏,“礼崩乐坏”
表现 (1)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权威明显削弱,渐渐
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2)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和缴纳贡赋,导致
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结果 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2. 诸侯争霸
目的
追逐自身的利益,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方式
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表现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
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易误警示
1. 春秋争霸不断、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转型,生产工具的创新,铁器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政治转型,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2. 争霸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争夺霸主地位)。
3. 民族关系
政治: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周
天子地位下降) 经济: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
军事:诸侯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等)
(1)地位: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2)表现: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4. 经济发展。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点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重难点)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铁制农具的出现,是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人类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铁器时代。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知识点2王室衰微(重点)王室衰微的表现:1、分封制瓦解2、周王室实力大减3、诸侯崛起,相继争霸。
1、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渐瓦解。
(课本p30第一段)2、王室实力大减:周王室东迁后统治实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课本P30第二段)3、诸侯争霸,相继崛起: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他们相继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课本P30第三段)知识点3诸侯争霸(重点)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1)周王室衰落;(2)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口和对诸侯国的支配权。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概况: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1)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春秋末期,长江中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称霸: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2)齐桓公: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齐桓公霸业的顶峰。
齐桓公能够首霸的原因是什么?①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有渔盐之利经济富庶;②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家实力大增;☑管仲改革的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认。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知识点总结一、王室衰微1.东周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2.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2)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3.表现(1)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洛邑一带(2)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上入不敷出,困难重重4.结果(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2)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二、诸侯争霸1.背景(1)春秋战国,诸侯国林立,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2)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的地位2.春秋霸主:齐桓公(春秋首霸)、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3.影响(1)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2)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①标志: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2)作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2.手工业(1)表现: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2)作用: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3.商业(1)发展原因: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2)结果: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名称。
2、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3、识读春秋形势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4、通过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重点】齐桓公称霸的历史作用
【难点】春秋争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请完成《学法的大视野》中的“课前预习”
【重点导学】
1、核心概括
东周是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建立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国、晋国是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从而以政治和军事的优势达到称霸目的。
著名的战役和典故:葵丘之盟、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争霸和兼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要点归纳
一个朝代:东周;
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三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四次战役: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出现的特点:春秋五霸是先后出现,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
4、战国七雄名称及其地理方位的记忆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5、谐音记忆法:“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可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6、对齐桓公在争霸中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的认识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不是他真正要尊敬国王捍卫周天子对诸侯国的统治,而是他用来争取民心的手段,其实质是为争霸找到一个合法的借口。
【合作探究】
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春秋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练习】
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 楚庄王
B 宋襄公
C 齐桓公 D晋文公
2、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的是:()
A 城濮之战
B 葵丘会盟
C 长平之战
D 问鼎中原
3、“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世袭制
4、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
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5、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A 葵丘之战
B 城濮之战
C 马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是()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马陵之战
D 桂陵之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