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排华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481.50 KB
- 文档页数:56
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华师大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2017年5月,39岁的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后,微信朋友圈流传这么一个诙谐的段子:说真的,姓马的都厉害,我这一生就服姓马的人:第一个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我的思想,第二个是马化腾改变了我的交流方式,第三个是马云改变了我的消费观念……改变人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____的问世(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共产党宣言》D、《联合国家宣言》【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一部外国影片有这样的场景:一群工人在集会中手拿《人民宪章》的小册子,高呼:“我们也要选举权”。
与这个场景相关的史实是( )A、英国工业革命B、巴黎公社成立C、《共产党宣言》发表D、宪章运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路·顾格曼的信中写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由于巴黎人民的斗争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
”这里的“新阶段”是指(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D、无产阶级夺权并建立政权阶段【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非洲独立年②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③章西女王领导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④玻利瓦尔领导拉美独立运动胜利⑤美国独立战争爆发A、⑤③④②①B、⑤①③④②C、⑤④③①②D、③④①②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如图,下列历史人物中,领导人民反抗殖民地统治并取得胜利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有人这样评价《国际歌》的影响:在欧洲只要你唱起《国际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
这里的“同志和朋友”指的是( )A、封建阶级B、无产阶级C、农民阶级D、资产阶级【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共产党宣言》是一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献,下列对它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由马克思、恩格斯起草②它是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③1818年首次出版④它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世界近代史有关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与革命是欧美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主要方式B、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历史的倒退D、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世界上第一次以取得普选权等权利为目标的工人运动的政治纲领是( )A、《人民宪章》B、《国际歌》C、《共产党宣言》D、《共同纲领》【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第27课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课后辅导练习四十八第1题【单选题】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导人是( )A、克伦威尔B、章西女王C、玻利瓦尔D、圣马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民族独立和解放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下列领导人中,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是( )①克伦威尔②华盛顿③玻利瓦尔④ 章西女王⑤拿破仑A、③①②B、④②⑤C、②③④D、④③⑤【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857﹣1859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激化的民族矛盾B、英国殖民当局取消了印度皇帝的称号C、英国人侮辱了印度人的宗教感情D、英国殖民当局兼并土地损害了印度王公利益【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以“19世纪无产阶级的斗争”为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下列哪一资料不能入选( )A、宪章运动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印度民族大起义【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印度民族大起义从性质上讲是属于( )A、人民反封建斗争B、农民反地主斗争C、工人反资本家斗争D、反殖民侵略斗争【解析】:第6题【单选题】所谓正义,指的是“公正的、正当的道理”或“公道正直,正确合理”。
下列具有正义性的史实包括( )①印度民族大起义②克莱武在印度的活动③拉美独立战争④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A、①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是( )A、尼赫鲁B、甘地C、伊丽莎白D、章西女王【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果将“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归结为一个学习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A、资产阶级革命B、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C、社会主义运动D、改革与革命【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菲律宾排华运动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华人移居菲律宾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他们比西方殖民者要早来到这个岛上,在与菲律宾人接触、打交道中有友好相处的一面,也有发生冲突的一面,关系复杂。
从1603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的排华开始,菲人与华人的矛盾愈演愈烈,菲律宾的排华情绪也日益影响着中菲两国的关系。
本文将从各个时期的中非关系浅析菲律宾出现排华运动的原因及其对两国的影响。
关键词:菲律宾华人排华运动“排华”是近代以来华侨史上屡屡发生的悲剧。
排华是指华侨华人或者走出中国本土以外的中国公民,在异国他乡受到当地政府、社会团体或居民的不公正对待。
在排华过程中,华侨华人在生命、财产、名誉等方面受到各式各样的伤害和排斥。
从17 世纪开始至今,海外排华事件屡屡发生,最近的黄岩岛事件更是将矛盾升级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排华运动又会给中菲两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菲律宾排华运动的原因1、文化上的冲突。
这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除了对当地进行政治统治、经济剥削和军事占领外,更重要的是进行了传播教化,目的是使菲律宾人在宗教方面信仰天主教,在教育上接受西班牙教育。
结果除去信仰回教的毛洛族,菲律宾人大都该信了天主教。
但有一个特殊的地方,菲律宾华人很难接受这种教化,他们大多信仰佛教,无法接受突然的信仰转变,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且又习惯了以天朝自居,不易接受外来文化,更不用说是要放弃自己的文化,这通常是被看作“背叛”老祖宗的举动,是要遭天谴的。
况且这些初期华人来到菲律宾只是为了谋生,并不打算久居,因此也就不会理会西班牙的这种教化。
为了顺利推行教化,西班牙人推出法令,不允许华人与菲律宾人杂居,而且还以纳税优待和就业便利吸引华人。
为了取得与菲民杂居权利以及方便谋生,一部分华人改信天主教。
但这也只是少数。
西班牙对华人的教化以失败告终。
由此西班牙将在菲额华人视为眼中钉,为后来西班牙在菲进行排华运动埋下了引线。
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土著菲人对华人存在着敌视情绪。
还记得《排华法案》吗?2011年10月,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法案,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排华法案等歧视华人法律表示歉意,不禁使人们又回忆起百多年前的过去。
1882 年,美国曾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向美国移民,禁止华工入境,拒绝外籍华人取得美国国籍,使国人感到了极大的屈辱和深深创痛。
李侃、李时岳等在《中国近代史》(第四版)认为:“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间,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开发其本国的西部,从中国陆续诱骗了大量华工。
这些华工,担负了开矿、垦荒、建造铁路等最繁重的劳动,促成了美国西部的繁荣。
70年代后,美国不断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美国资产阶级为了转移群众斗争视线,煽动排华。
”(李侃、李时岳等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338页。
中华书局,2003。
)是人们对这一事件的重要结论。
然而当时清廷出使英、法、意、比大臣薛福成则认为:“华民之佣工外洋者,每日可得工资洋银二圆或三四圆,而其自奉甚菲,衣食至为滥恶,意在节啬以蓄馀资,洋人往往嗤鄙之。
其意以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天本予人以自养之权;今华民欲等人道于牛马,则我亦不能以人道待之。
美国所以有驱逐华民之政也,虽由贫民之忌人夺其生计,然使华民稍自修饰,不露寒伧之态,其被嫉当不至若是之甚。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光绪十九年四月十五日,771-772页,岳麓书社出版,1985。
)又说:“泰西诸国,……或以英人而辅法,或以意人而佐德,……奇勋伟绩,不出于土著而出于羁旅者多矣。
至其民之为商为工为农为佣者,不必定居本国;凡可安居乐业者,即适之。
一经入籍,即为土著;新籍旧籍,所获权利,并无歧异。
即如美国,地多旷土,凡英人意人德人往垦辟者,为数不下数十百万。
美之官绅,待之与美人一体,并不以英人意人德人视之也。
……华民所以不能入彼籍者,盖以饮食衣服,依然墨守华风,究不能与西人合而为一。
华民之胜于他国人在此,而受侮于他国人亦在此。
盖我既自异于彼族,即彼族亦不能不以异类视之也。
从排华到废除排华法案拉丁美洲地区的契约华工,其地位类似奴隶,劳动和生活之苦自不待说,其性命亦操纵在主人的手里。
古巴契约华工每日劳动达12小时以上,有的甚至长达18—20小时,可谓是:“日未出而起,夜过半而眠。
”1921年,国民党《外交部公报》第四卷第七号、第八号曾清楚地记载了古巴华工的真实生活:“猪仔衣食又菲薄不堪,衣则短褐敝褛、食则粗粟大蕉,终日操作于骄阳之下,汗流遍体,而迫于监工之淫威不敢稍懒,盖偶失其欢,鞭挞随之,甚或置于死地。
”契约华工到古巴时大都年轻力壮,“但经过八年奴役幸存下来的只占25%”。
可见拉丁美洲种植园主对契约华工的苛刻剥削与残酷压迫的程度。
当时清廷腐败、国力衰微,政府自身不保,根本无力问津这些“海外孤儿”的生死。
如上所述,华工出国的外部原因是为了满足侨居国开矿、筑路、挖运河等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侨居国的企业主、种植园主和店主作为对付本国工人不断要求增加工资的一种手段。
正因为这样,必然会存在着排华的潜在危险:即一旦矿源衰竭、铁路和运河已经开通,华工便会面临大量失业的可能性,并同侨居国的白人工人发生尖锐的矛盾。
这样排华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而且会日益严重。
一般而言,侨居国对华工和华侨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前为第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侨居国对华工普遍抱着欢迎的态度,尽管当时个别地区出现反对华工的言论和现象,但只是个别问题。
早期华工,特别在开挖金矿和筑铁路期间,受到了各侨居国的普遍欢迎。
正如罗伯特·温在他的《对西北太平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华人的反应》一书中所说:“(铁路)工程显得如此急需,各个集团和各个地区都争相在本地区修筑一条铁路。
只要曾经修过铁路的,哪怕魔鬼他们也欢迎。
白人劳动力的供不应求实在太明显了,以致连最狂热的反华分子也对雇佣华人干这种活毫无怨尤了。
”以勤劳、刻苦著称的华工有时还受到侨居国政府给予的特殊荣誉。
例如,在1850年,旧金山的华工曾被邀请参加泰勒总统的隆重葬礼。
研究生论丛2002年5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 iangtan U niversity V ol.26M ay.2002美国百年排华运动浅探贺 鉴(湘潭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从1848年到1943年近百年的时间里,美国逐渐制定了一整套全面排华的政策,这些政策大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证,涉及华人移民的各个方面。
在美国各州中,加利福尼亚州的排华行动是最早的,美国各地的反华暴行也以加州为最。
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使美国进入全面排华时期,各地反华暴行不断升级,直到1943年所有的排华法案被废除后,美国华人的状况才得以根本改善。
关键词:美国华人;排华法案;反华暴行;废除在近现代中美关系史上,延续了近百年的美国排华运动是美国华人与种族歧视作斗争的血泪抗争史。
这个时期,美国逐渐制定了一整套系统地全面排斥华人的政策,这些政策大多以法案的形式予以保证,涉及移民的各个方面。
从1848年第一批华人踏上美国国土,到1943年排华法案被废除为止,这近百年期间,华人移民在美国都没有归化为美国公民的权利。
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1892年所宣布的:/不是出生在美国的华人,从来没有被认为是美国的公民,归化法中也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权利。
0¹于1882年通过的5排华法案6明文规定华人不能归化成为美国公民º。
从此,美国进入全面排华运动时期,各地反华暴行不断升级,政府的排华法令也接连出台。
这使美国华人的处境变得极端艰辛,不少华人纷纷离开美国。
从1882年到1943年,美国华人总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原来的10万多人减少到7万多人»。
美国近百年的排华运动,是对所有中国人的侮辱,对美国华人来说,更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噩梦般的记忆。
笔者分四个部分对美国百年排华运动试作浅探。
一、排华酝酿时期(1848-1869)中国人成批地来到美国始于1848年,起因是当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而腐朽的清政府也因对外战争的连连失败而放松了对沿海的控制,使华人成批向海外移民成为可能。
2019年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第26课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华师大版知识点练习第五十篇第1题【单选题】世界近代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贯穿历史发展长河。
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论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①东印度公司的存在推动了工业革命②玻利维亚是以独立运动领导人命名的③甘地发起“不合作运动”领导印度取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14年,取得了民族独立⑤纳米比亚独立宣告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A、①③B、③④C、①③⑤D、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找出下列斗争中反对对象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个是( )A、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B、美国的独立战争C、中国的鸦片战争D、19世纪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拉美地区是下列哪些国家的殖民地( )①荷兰②葡萄牙③西班牙④英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拉美独立运动中,被誉为“解放者”的领导人是( )A、玻利瓦尔B、圣马丁C、伊达尔哥D、苏克雷【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面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这一主题时整理的知识点,请找出错误的一项是( )A、章西女王--抗击西班牙侵略--印度民族英雄B、玻利瓦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南美的解放者”C、华盛顿--独立战争--“合众国之父”D、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华民族英雄【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南美解放者杯”是南美足球俱乐部间的重要赛事。
这项赛事冠名的原因是为了纪念下列人物中的( )A、玻利瓦尔B、华盛顿C、圣马丁D、杰斐逊【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2016年11月29日,一架载有巴西甲级足球队杀佩恩斯成员的飞机坠毁,共造成71人遇难,令人悲痛。
他们原本是要去参加“南美解放者杯”决赛。
“南美解放者杯”是一项由南美洲各支顶级球队之间竞争的最高荣誉的国际足球赛事,它是为纪念拉美独立运动的哪位领导人而设的( )A、华盛顿B、玻利瓦尔C、章西女王D、卡斯特罗【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2015年8月5日,在南美解放者杯决赛第二回合的比赛中,阿根廷劲旅河床在主场3-0击败了墨西哥俱乐部老虎,并以总比分3-0获得2015南美解放者杯冠军。
1885年美国怀俄明州石泉镇残酷的排华暴行(资料图)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1期,原标题为“《排华法案》:中美交往史上的屈辱一页”。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翻开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集,会发现一篇“很中国”的作品:《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全篇由一个天真老实的华工艾颂喜的四封家书组成,串联起一个“美国梦”幻灭的全过程。
华工艾颂喜正是听信在美国这个“人间天堂”里,“人人平等、不知忧愁”,于是漂洋过海,应募来美寻找幸福。
但他刚到达港口,就遭到警察的痛打,随之历经一系列不平等的痛苦折磨,最后甚至被送进监狱,这一切只因为他是个中国人。
马克·吐温怀着同情塑造的这一形象,正是那个时代华工在美国的典型遭遇。
“美利坚是上帝的熔炉”,这个国度一贯被认为是民族融合的乐园,但其大门似乎只是有选择性的开放——一百多年前对华人更是紧紧关闭。
2011年10月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向全美华人正式道歉。
美国于1988年就二战时迫害日裔作过公开道歉;2008年因为历史上在奴隶制下迫害黑奴而进行道歉,这一次是美国的第三次“国家道歉”。
百年屈辱如今终于迎来一声迟到的“对不起”。
美国欢迎你?19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少数华人,大多在剧团或马戏团里表演节目,那时美国人眼中的华人就像是“动物中的稀有品种”。
1848年,美国的加州发现了金矿,几乎全世界都掀起了到美国淘金的浪潮,华工大批涌入美国。
“淘金热”的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而此时中国经过鸦片战争的打击,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尤其在东南沿海各省,“黄金财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破产的中国农民”。
大批中国人为了一个遥远的“美国梦”背井离乡,远渡重洋。
到美国的外来劳工中,以爱尔兰人与中国人为最多。
淘金者们最初相安无事,但随着表层金被开采殆尽,工作机会逐渐减少,华工“价廉物美”的优势就充分显露出来,备受雇主们青睐。
这自然引起了以爱尔兰工人为主体的白人劳工的嫉妒和仇恨。
●1.試析論述清季民初美國排華運動的原因?中國在清朝末年時,因國內戰亂頻繁,人民謀生不易,便大批往海外移民謀求一口飯吃。
而十九世紀中葉,因加州發現金脈,使得更多的中國人往加州和美國西部謀份工作。
但是移民的人口一多,便會跟當地居民發生許多利益與生活上的問題,這也就是造成排華運動的概因。
美國的排華運動因素很多,可列出以下主要原因討論之:(一)心理因素:美國早先的移民,原是在歐洲因種種方面遭受迫害,才遠度重洋到這塊新大陸,經過多年的辛苦努力,終於有了一番繁榮的景象,當然不讓人白白地分享他們的成果。
看到一大批的中國移民來,便產生了懼外的心理,再加上美國人的本位主義很重,排擠中國人就在所難免了。
(二)歷史因素:西洋史上,有所謂的「黃禍」,指的是東漢時期因南匈奴西逃,造成歐洲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使西羅馬帝國滅亡;而十三世紀時,蒙古的三次西征,也使得當時的歐洲狼狽不堪。
這種歷史的恐懼心理仍深植歐洲人心中,而中國人和蒙古人同樣也是黃種人來自中國,所以當時美國人心理一定會恐懼著中國移民會不會又將形成另一次的黃禍。
(三)種族因素:當時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而中國當時又處於劣勢,任歐美各國宰割,所以可想而知的,中國人一定被視為劣等民族,認為其能力智慧不夠才使得國家淪落這般境地。
甚至在1876年美國國會組成「調查中國移民特別委員會」,報告指出:「中國人是上帝所造最差勁的人類」。
而當時的中國移民做的又是社會低下的勞力階層,有「黃奴」之稱,當然會被當時的美國人瞧不起。
而中國人又不易被同化,文化自成一格的中國人,與當時的美國社會格格不入,故美國人心中的種族偏見更形嚴重。
(四)經濟因素:加州開採金礦時,中國移民大批湧入,而在礦源採集完畢、鐵路修築完後,這些移民便轉入都市的勞力階層,這對遠本居住在裡頭的民眾產生了利益的衝突。
因為華人對工資不計較多少,而使得有些美國人老闆利用華人來抵制要求加薪的罷工,這使得華人在美國一般勞工眼中成了芒刺,欲拔之而後快。
排华运动总结1. 引言排华运动是指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人在海外遭受的一系列歧视和迫害行为。
这些运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程度,但它们都对华人社群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本文将对排华运动进行总结,分析运动的原因、影响以及社会对策。
2. 排华运动的背景排华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大量中国人移居到海外寻找更好的生活。
然而,他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到了歧视和孤立。
这种歧视情绪的兴起,导致了后来的排华运动。
3. 排华运动的原因排华运动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经济竞争在许多国家,华人作为移民群体,通常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由于他们愿意接受低薪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这引发了当地工人和雇主的不满,导致排华运动的发生。
3.2 种族歧视排华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族歧视。
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许多西方人对不同种族的人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
华人作为外来者和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群体,成为了这种歧视情绪的直接目标。
3.3 政治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因素也促成了排华运动的发生。
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华人作为替罪羊,将他们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他们煽动民众的仇恨和不满,进一步加剧了排华运动的规模和强度。
4. 排华运动的影响排华运动对华人社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1 社会经济影响排华运动导致了华人社群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
许多华人被迫放弃他们的商业和职业活动,失去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社会对华人的不信任和歧视,使得他们在社会上面临更大的困难。
4.2 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危机排华运动对华人的文化和身份认同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许多华人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以适应当地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
这种情况导致了华人社群的文化多样性和认同困惑。
4.3 地域分散和离散排华运动导致许多海外华人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远离他们的家乡和家人。
这种地域上的离散性对于社会联系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文明”观念与19世纪末美国的排华浪潮作者:刘义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作为19世纪末美国社会所普遍共享的重要观念之一,“文明”观为美国提供了选择移民的标准,塑造着这个时期美国的排华运动。
在移民问题上,它的内涵主要包含自由劳动的工作伦理、盎格鲁—新教文化和政治自由三个方面,华工则往往被置于其对立面。
而排华分子则借此极力渲染“中国文明”与“美国文明”的差别和对之构成的威胁,推动了全国范围内排华共识和排华浪潮的形成,并最终向华人劳工关闭了大门。
关键词:排华运动;排华共识;文明观念中图分类号: K7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8)06008611Abstract: As a key concept commonly shared by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civilization” offered the standard to choose immigrants,and shaped the Chinese exclusion movement at that time. On the issue of immigration,there are mainly threefold meaning in this concept: the work ethics of free labor,the Anglo-Protestant 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liberty,all of which are repulsive to Chinese labor. The exclusionists further manipulated this ideology to underline the threa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pposed to the “American civilization”,to instigate the anti-Chinese hysteria,and gave rise to the consensus on Chinese exclusion. Thus,they closed the door to the Chinese laborers.Key words: Chinese exclusion movement; Chinese exclusion consensus;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
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排华运动的/话语0机制朱骅(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上海海洋大学英语系,上海201306)摘要:排华运动是美国历史中的污点,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华人的不幸遭遇,对当时美国的舆论机制关注不是很多。
排华运动的发展由政治、经济和种族等多种因素推动,因此可以对当时讨论的华人问题进行/话语0分析,揭示这些话语内含的权力关系。
通过对当时一些典型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排华话语0由华人经济威胁论和华人种族低劣论这两根纵横坐标轴构成,其轴心是/黄祸0论。
在这个话语坐标系上,不同时代的反华话语各有侧重。
关键词:排华运动;种族主义;经济威胁论;黄祸中图分类号:K71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10)08-0025-02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美国东方主义中的-中国话语./(项目编号:09Y S285)中期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朱骅(1970-),男,江苏盐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上海海洋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比较文学。
在美国移民史上,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国家行为莫过于1882年/排华法案0的颁布,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只针对某一族群的歧视性移民法。
为/排华法案0颁布而由白人政治力量掀起的全国性反华浪潮就是历史学家常说的/排华运动0,这一运动一直延续到1943年/排华法案0部分废止,延续了近一个世纪。
一、排华运动的历史背景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
大清国律一直禁止国人出洋,出而返者按律当斩。
这条律令实际上直到1868年5普安臣条约6签署后才真正失去威慑力。
中国人大规模向美国移民始于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由于加州对劳动力的需求,加之华工勤劳灵巧的劳动素质,他们刚开始受到了热情的欢迎。
然而随着欧裔工人的不断增加,矿藏资源的分配显得紧张,舆论开始对华人不利。
1854年加州最高法院规定,华人不得出庭提出不利于白人的证词,至/排华法案0颁布,前后共出台几十项歧视性法令。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知识点练习第1题【单选题】列宁曾说:“公社被镇压了,但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
”“它的思想”是指( )A、无产阶级革命思想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D、天赋人权的思想【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们要了解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史,可以阅读或者观看( )A、《圣马丁传》B、《玻利瓦尔传》C、电影《章西女王》D、《伊达尔戈传》【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侵略与反侵略贯穿历史发展的长河,下列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内战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D、中日甲午战争【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人物的行为能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这一主题思想的是( )①克伦威尔②华盛顿③玻利瓦尔④章西女王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起草的纲领性文件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共产党宣言》【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人民宪章》的发表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国际歌》的诞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英国的宪章运动C、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D、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掀起【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17世纪时,以私营公司的名义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活动的英国机构是( )A、英国国会B、英国政府C、印度公司D、东印度公司【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图中的领袖人物依次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
请你给这些图片选择一个恰当的共同主题(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者B、资产阶级民主倡导者C、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D、无产阶级革命引导者【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与“《共产党宣言》”无关的陈述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的著作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D、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法典》D、《共产党宣言》【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下列殖民国家,在17—18世纪没有参与对印度的殖民掠夺的是( )A、英国B、荷兰C、法国D、美国【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2012·徐州模拟)关于下图中所示的两个事件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都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②宪章运动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③巴黎公社进行的是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④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某学者评价说:它无疑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