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解手术时机差异对小肠梗阻手术预后影响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28.26 KB
- 文档页数:3
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探讨发布时间:2023-02-23T01:20:49.41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1期作者:阙勇华邱烽磊邓美玲[导读] 明确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当中的整体优势性。
阙勇华邱烽磊邓美玲龙岩市中医院 364000[摘要]目的:明确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当中的整体优势性。
方法:划分4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前者实施常规开腹手术;后者实施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且术后给予中药内服,并对比组间数据。
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肠蠕动恢复、肠鸣音恢复时间缩短、并发症防控效果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呈P<0.05。
结论:实施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使常规开腹手术存在的创伤性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亦能在短期内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是适用于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手术方案。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胃肠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粘连性肠梗阻这类外科常见病对人体肠道健康方面所造成的负性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问题,持续存在的症状表现会严重阻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其承受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以呕吐为例,患者倘若频繁性呕吐,那么也容易因体液与电解质严重丧失而呈现脱水或低血容量休克等情况,除此之外,像肠绞窄坏死、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生,那么对患者而言亦是沉重打击[1-2]。
外科手术是用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重要手段,随着腹腔镜这类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推广,也使得以往诸多弊端得以解决,基于此,本文重点围绕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展开研究,以此明确其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存在的整体优势性,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我院符合手术指征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40例纳入研究,并以随机数字表分组原则将其划分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研究起止时间2021年1月份至2022年4月份,两组患者病历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呈P>0.05,详见表1: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开腹手术,即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方式为全麻,待麻醉满意且相应准备工作就绪后经腹做切口,而后在腹腔内确认患者肠梗阻部位进行松解操作,最后逐层缝合,完成手术。
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路径及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7-05-25T13:40:00.0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作者:覃永坚[导读]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梗阻患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更快,安全性更高。
(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普外科广西贵港 5371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手术治疗小肠梗阻患者的路径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1月接诊的30例小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并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梗阻患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更快,安全性更高,相比传统手术更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效果【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204-02小肠梗阻属于常见急腹症,有呕吐、腹部绞痛、肛门排气困难、便秘等表现,且有肠腔内容物通过受阻等,极易诱发继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影响治疗与康复[1]。
手术治疗属于常用方案,包括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
为了进一步探讨小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及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30例患者实施了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3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小肠梗阻患者,纳入研究时间2014年1月-2016年11月。
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确诊符合小肠梗阻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组,各自15例。
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4~66岁,均值54.8±5.3岁。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的效果巢江玲;郑小平;贺旭东;朱卫国;周兴华;杨伟聪【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行以不同手术时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按照手术时机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发病48 h后给予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发病48 h内给予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行以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与48 h后手术比较,48 h内手术的效果更佳,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8(013)009【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手术时机;急性肠梗阻;效果【作者】巢江玲;郑小平;贺旭东;朱卫国;周兴华;杨伟聪【作者单位】511600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511600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511600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511600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511600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511600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急性肠梗阻指肠内容物从肠道通过时发生阻塞现象, 通常是因肠管中肠内容物的运动受到肠腔、肠外以及肠壁的血液运输障碍、机械因素、肠道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作用, 使肠管解剖功能受到影响, 病情严重患者还会表现出全身性生理紊乱,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现阶段, 针对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 但在手术时机选择上仍存在一定争议。
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分析*导读:肠梗阻起病急,恶化快,需要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处理,延误诊断,拖延手术时机均可能使病情发展加重,可出现肠绞窄,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常危及患者生命。
笔者在总结经治456例肠梗阻患者后感到及时判断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和及时果断的制定治疗方案,特别是手术时机的确定尤为重要。
手术治疗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去除病因,防止肠绞窄的发生,在总结如上病例后认为出现下例情况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肠梗阻起病急,恶化快,需要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处理,延误诊断,拖延手术时机均可能使病情发展加重,可出现肠绞窄,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常危及患者生命。
笔者在总结经治456例肠梗阻患者后感到及时判断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和及时果断的制定治疗方案,特别是手术时机的确定尤为重要。
手术治疗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去除病因,防止肠绞窄的发生,在总结如上病例后认为出现下例情况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1 疑有肠绞窄时在临床上根据肠梗阻的典型症状及体征,加以简单的辅助检査。
机械性胎梗阻的诊断并不困难,基层临床医生大部分均能做出诊断,面对这类病人临床上关键是判断病人是否存在绞窄性肠梗阻,关系到治疗方案的确定,目前对单纯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缺乏特异标准,临床上只能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来诊断肠梗阻的存在,作者认为出现下列情况后髙度显现肠梗阻的可能:①症状明显,腹痛出现急骤,无明显缓解。
部分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②病史进展快,早期可出现休克症状,经抢救休克治疗效果不佳:③查体:全腹压痛。
及紧张,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④腹部体征出现不对称肿块为孤立扩张的肠管;⑤呕吐频繁,呕吐物及排泄物可为血性,或腹穿液为血性;⑥体温升高,脉搏增快,血象白细胞增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增高更据临床价值。
⑦腹片除典型“阶梯状”液平外,可出现团块状阴影,肠间歇增宽腹腔积液征象;⑧经胃肠解压,禁饮食等保守治疗无好转,肠梗阻病情变化快,从单纯机械性肠梗阻到肠绞窄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出现上述情况后果断确定手术治疗方案,排除再手术、再粘连、再梗阻的观念。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 年第 6 卷第 15 期2019 Vol.6 No.1520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体会丁一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100例粘连性肠梗阻者分为对照、观察2组,每组50例。
对照组行开腹术治疗,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
分析结果。
结果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 %,观察组为6.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受试者腹痛消失时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腹腔镜下松懈微创手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这种手术切口小瘢痕较为美观,术中出血量低,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6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5.20.02粘连性肠梗阻为常见病多发病。
该疾病进展速度较快,早期诊断有很大的难度,且存在病情复杂的特征。
低热、肠鸣音亢进以及阵发性腹痛为该疾病的主要症状。
当前手术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
但有文献指出[1],既往开腹手术会造成新的粘连病灶,另外也会对患者腹部中其他器官造成影响预后不良。
和以往相比,我国医学技术呈现出了逐年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腹腔镜技术也成为了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常见方法。
在腹腔镜的环境下,治疗本疾病的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病患开展了腹腔镜手术治疗,得出心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
如何判定肠梗阻手术时机廖鹏飞(三台县中医院;四川绵阳 621100)在急性腹部疾病的常见病因中,肠梗阻是发病率前三,并且在临床方面需要及时进行手术的急性病症。
在典型临床表现和腹部的x线平片的检查之中,可以很明确地进行成根组的判断和推断其发作部位。
但是就目前实际临床情况来看,在急性肠梗阻的治疗过程中最为困难的就是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由于诊断和手术时间的延误所造成肠梗阻,是肠梗阻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所以说在病情的判断和时机的选择方面,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肠梗阻手术选择时机进行的重要性在进行肠梗阻手术之前,如果无法明确病因那么将会使得整个治疗无法争取而有效的进行,因此就很难决断是继续保守治疗还是康复检查,作为一种发病较快的病症,仓促的决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也很难对患者的抑郁后进行明确。
如果单纯采取保守治疗,可能会取得一定的疗效,然而长时间可能会使患者出现腹膜炎,最终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脏器功能不全的出现,使得手术的基本条件变得更差,最终也就使得对肠梗阻的治疗较为两难。
目前来说,不必要的手术会加大患者在身心上和经济方面的负担,而延误治疗则可能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并且在进行手术的准备方面,一定是通过仔细检查和严密的数据考证进行,也就是在是否进行手术方面,不可以通过一味的肠胃减压来治疗拖延手术,并且也不能完全强调手术指针的表达,这也就急需要临床医师的经验和知识基础。
尤其要避免长期和反复的保守治疗对患者身心所造成的影响,长期对患者抑制的消磨可能会使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所以要根据具体状况及时进行手术。
而目前来说,在医院条件和患者意愿的允许方面,通过腹腔镜检查来进行诊断方面的明确是较为安全合理并且减少手术盲目性的。
二、对粘连性肠梗阻疾病的严重情况程度进行认知和判断目前在临床上85%以上都是机械性的梗阻情况,其中主要是由于粘连性和肿瘤性两种发病率最高,都在30%以上。
而在认知判断时一定要首先对其分类进行明显的认知,已在临床的治疗方案选择上更为清晰。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
共收集了XX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了手术过程、术后处理措施以及随访情况。
结果显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具有显著疗效,术后并发症较少。
结论表明,该手术方法是有效的,但仍有进一步完善手术技术的需求。
综合分析认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可作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患者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术后处理、随访情况、疗效评价、术后并发症、手术技术。
1. 引言1.1 背景请问需要对背景进行详细描述还是简要概括?1.2 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探讨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术后处理及随访情况,总结疗效评价,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参考,进一步完善手术技术。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能够验证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方面的有效性,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3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计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为35岁至65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且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肠粘连松解术,操作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外科医生进行。
术后对患者进行了规范的术后处理,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控制、抗感染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
随访情况主要包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等。
疗效评价主要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来进行评价。
自拟粘连松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粘连松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近期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5例,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同时采用自拟粘连松解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9.1%、100.0%,高于对照组的22.5%、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应用于腹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较单独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但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转外科治疗。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因腹腔内粘连诱发的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是肠梗阻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1]。
由于手术分离粘连频率越高,则粘连程度就越重。
因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应首选内科疗法,而非手术疗法[2]。
随着对预防肠粘连重要性的认识加深,预防、控制术后腹腔粘连的形成尤为关键。
本组中,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粘连松解汤配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并与西医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因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而于门诊就诊治疗的95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35例,平均(47.5±11.5)岁。
阑尾切除手术史病例42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病例22例,腹部外伤手术史病例15例,胆道及肠道手术病例9例,妇科手术史病例7例。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6±11.4)岁,平均病程(2.1±2.0)年。
其中,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分别为36例、19例。
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2±12.6)岁,平均病程(2.3±2.2)年。
其中,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分别为27例、13例。
两组平均年龄、手术类型、性别比例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手术和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长期随访分析【摘要】本研究对手术和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和并发症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一定的效果,但长期预后较差。
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对比分析表明,手术治疗在长期随访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我们建议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关键词】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长期随访,并发症,生活质量,预后,临床建议,研究局限性1. 引言1.1 背景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急腹症,主要由于腹膜腔内粘连导致肠腔阻塞。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而各种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及预后仍存在争议。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包括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
而保守治疗则主要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等方法来缓解症状,避免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
对手术和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长期随访分析,有助于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对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优劣,为相关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决策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比较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效果,探讨两种治疗方式在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帮助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更加准确地评估风险和效果。
本研究还旨在为临床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小肠梗阻手术治疗【关键词】肠梗阻手术治疗小肠梗阻是指小肠的内容物在肠腔内通过受阻。
在临床上肠梗阻十分常见,占居外科急腹症的第三位。
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1临床表现肠梗阻的四大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
这四大表现可因肠梗阻的原因、部位、是否为绞窄性、发病的急缓等而有程度的不同。
1.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为阵发性绞痛,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管的强烈蠕动,疼痛部位多在中腹部,有时也可能就是梗阻的部位所在。
剧烈的持续性腹痛提示有绞窄性病变,疼痛发作时可伴有“腹鸣)”或感觉有“气体窜行”,有时可见到或触摸到肠型。
听诊有连续高亢的肠鸣音、气过水音、高调的金属音。
在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人,有时可在气体等肠内容物通过不完全的梗阻部位后腹痛突然缓解。
麻痹性肠梗阻时,腹痛表现为持续性的胀痛,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绞窄性肠梗阻时,腹痛发作的间隔可能不断缩短、或为持续性的剧烈腹痛。
1.2呕吐呕吐是小肠梗阻的另一个重要临床表现。
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进食可诱发呕吐。
呕吐与肠梗阻的部位有关,梗阻部位越高,呕吐出现得越早、越频繁,量较多,呕吐物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味酸而苦;梗阻的部位越低,呕吐出现越晚且次数较少,吐出物可呈粪样液体,带甜味。
麻痹性肠梗阻的呕吐多呈溢出性。
当肠管出现血运障碍时,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或血性。
1.3腹胀腹胀的程度与梗阻的部位及病程的长短有关。
高位肠梗阻无明显腹胀;低位小肠梗阻和/或麻痹性肠梗阻时腹胀很明显,常常遍及全腹,有时可在腹部见到宽大的肠型。
1.4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多无排气排便。
梗阻早期及高位梗阻,肠内残余的粪便及气体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
血性黏液便提示绞窄性肠梗阻及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等血运性肠梗阻。
1.5全身情况早期的单纯性小肠梗阻病人全身情况多无明显变化。
在梗阻的晚期,出现唇干、少尿、眼眶内陷、皮肤弹性差、脉搏细速等缺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严重者或绞窄性肠梗阻病人可出现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松解手术时机差异对小肠梗阻手术预后影响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发病不同时间进行的松解手术对小肠梗阻手术预后恢复的
影响比较。
方法:选择从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小
肠梗阻患者做为本次研究的探讨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48小时为
临界时间,实验组42例,发病确诊48h内立即行松解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先对其进行保守治疗,若无效,48小时后对其进行松解手术。
将这两组患者治疗
前后的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胃肠功能恢复时
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沦:把握最佳时机对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松解手术,可使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显著缩短胃肠功能恢复
时间和住院时间。
【关键词】小肠梗阻;预后;手术时机;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08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occurring at different times to release the surgical effect on the prognosis of smal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surgery recovery. Methods From May 2013to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84 cases of smal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atients as the study object of the present study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48 hours, for the critical tim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2 cases confirmed disease within 48 h immediately release
the surgery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42 cases, first carries o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f invalid, 48 hours to release after surger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and hospital stay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efficien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and hospital stay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Knot theory Grasp the best time to release the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mal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efficient of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and hospital stay.
引言:肠梗阻的定义为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地通过肠道,尤易在小肠发生。
小
肠梗阻起病迅速,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早期作出诊断、处理[1]。
关于松解手术时
机对小肠梗阻手术预后影响的判断临床上目前没有统一结论。
本次研究选择从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小肠梗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并设计对照试验,探讨分析发病不同时间进行松解手术对小肠梗阻手术预后恢复
的影响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小肠梗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介于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62±2.16岁。
实验组患者42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介于18~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34.35±1.89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
比性,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预防感染等
治疗。
实验组的42例患者在确诊为小肠梗阻后48小时内及时行松解手术;对照
组的42例患者先进行48小时的保守治疗,48小时后,治疗仍无效者改行松解手术。
1.3 疗效评定标准[2-3]
①显效:经治疗后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退,辅助检查结果表明患者恢复正常;②有效:经治疗后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但并未完全消失,辅助检查结果表明患者恢复正常;③无效: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体征没有缓解,辅助检查显示没有治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22.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和住院时间的统计学分析,以t检验或χ2检验表示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有效率统计结果
将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得出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5.2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73.81%),且差异显著(P<0.05),具体统
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外科中小肠梗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在疾病发生后,不仅肠管的形态
和功能发生改变,而且较早即出现全身性病理改变,其中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休克、脓毒症是较严重的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
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有很多: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便困难、排气困难、肠鸣音亢进等等。
临床上主要采取
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来治疗小肠梗阻,其中手术时机是影响小肠梗阻术后预后
的重要因素之一。
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
度而定。
临床上目前多采取先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手术治疗的方法。
关于手术时
机的选择,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进而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手术治疗:对身体损伤大,易出现术后出血过多,
腹腔感染,切开感染、裂开,肠瘘及增加腹腔再次粘连与肠梗阻的发病率等术后
并发症;保守治疗:需时间较长,无效率高,治疗无效易并发腹膜炎、肠绞窄、
肠坏死等并发症,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时再手术,则有因延误最佳手术时机而使
病情加重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4]:
①需要及时手术的情况:发病急,症状重,保守治疗中短时间出现病情加重,血压下降,发生肠绞窄,肠坏死,腹膜炎的患者,中度以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患者;嵌顿疝没有手法复位指征患者;复发性肠套叠及钡剂灌肠复位失败的患者;
确诊为癌性肠梗阻进展患者;保守性治疗大于48h后仍没有改善的患者。
②宜先行保守治疗的情况:麻痹性、假性、手术后早期存在炎症的肠梗阻患者及单纯性
纤维素性粘连造成肠梗阻的患者。
根据我院患者的资料得出,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5.25%)显著高于对
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73.81%),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胃肠功能恢
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该统计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肠梗阻患者,不宜过分强调或依赖胃肠减压、灌肠等,不适
当的延迟手术时间,常会招致不良后果,甚至死亡。
在采取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做好手术准备。
观察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48h。
若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出现绞窄现象,即应抓紧时间进行手术治疗,这常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边强.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6):111-112.
[2]沈启峰.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 18(33):11-12.
[3]刘菊炎,田启维,刘俊等.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7(21):537-538.
[4]段栩飞,叶国刚,孙炬等.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小儿小肠粘连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7):50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