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题库-历年真题【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26
第12章植物的逆境生理一、单项选择题1.土壤干旱时在叶片内迅速积累的植物激素是()。
[2013研]A.ABAB.CTKC.GAD.IAA【答案】A【解析】脱落酸(ABA)的主要生理作用发生在种子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具有抑制未成熟种子萌发即胎萌、诱导成熟期种子的程序化脱水与营养物质的积累、参与气孔运动的调节、作为信号物质增强植物抵御逆境胁迫的重要作用。
土壤干旱时,叶片内迅速积累ABA 促进气孔关闭。
2.经适当的干旱胁迫处理后,植物组织中()。
[2012研]A.渗透调剂物质含量增高,水势降低B.渗透调剂物质含量增高,水势增高C.渗透调剂物质含量降低,水势降低D.渗透调剂物质含量降低,水势增高【答案】A【解析】在干旱胁迫下,植物细胞会积累一些脯氨酸、甜菜碱等渗透调节物质,降低渗透势以促进细胞吸水从而维持细胞的膨压。
3.抗寒性强的植物,细胞膜脂中通常具有较丰富的()。
[2011研]A.棕榈酸B.豆蔻酸C.亚油酸D.硬脂酸【答案】C【解析】细胞膜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和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增加,会降低膜脂分子间排列的有序性,从而增加膜的流动性,降低相变温度,提高植物抗寒性。
亚油酸是不饱和脂肪酸。
4.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含量显著增加的氨基酸是()。
[2010研]A.脯氨酸B.天冬氨酸C.甘氨酸D.丙氨酸【答案】A【解析】在逆境下,植物体可以通过积累各种渗透物质提高细胞液浓度,从而抵抗外界的渗透胁迫。
脯氨酸和甜菜碱是理想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
因此,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含量显著增加的氨基酸是脯氨酸。
5.植物幼苗经过适当的低温锻炼后,膜脂的()。
[2010研]A.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相变温度降低B.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相变温度升高C.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相变温度降低D.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相变温度升高【答案】A【解析】增加膜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不饱和程度,能有效地降低膜脂的相变温度,维持膜的流动性,使植物不受伤害。
第4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单项选择题1.缺乏下列哪种元素时,缺素症首先在植物的老叶表现?()A.NB.CaC.FeD.B【答案】A【解析】一般情况下,缺素症首先在植物的老叶表现出来的是一些容易重复利用的元素,如N、P、K、Mg、Zn。
缺素症首先在植物的幼叶表现出来的是一些难以重复利用的元素,如B、Ca、Fe、Mn、S、Cu。
因此答案选A。
2.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既相关又相互独立D.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之间的关系是既相关又相互独立。
两者相关表现为矿质元素须溶于水中才能被根系吸收,而且活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导致了细胞水势的降低,从而又促进了植物细胞吸收水分。
两者相互独立是指两者的吸收并不一定成比例,且吸收机制和运输去向也不相同。
因此答案选C。
3.给盐碱性土壤施肥时,应选择()。
A.(NH4)2SO4B.NaNO3C.KNO3D.NH4NO3【答案】A【解析】土壤溶液的pH影响植物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一般最适pH为6~7。
(NH4)SO4属于生理酸性肥料,使用后会降低土壤溶液的pH,可以缓解盐碱性土壤的pH。
BC 2两项,NaNO3和KNO3中的Na+和K+会加剧土壤碱性。
D项,(NH4)2CO3属于生理中性肥料,使用后不会明显影响土壤溶液的pH。
因此答案选A。
4.下列哪种元素是固氮酶成分,在氮代谢中有重要作用,对豆科植物的增产作用显著?()A.MgB.MoC.BD.Ca【答案】B【解析】生物固氮中的固氮酶的组成亚基是钼铁蛋白和铁蛋白两部分。
因此答案选B。
5.能够反映植株体内氮素营养水平的氨基酸是()。
A.谷氨酰胺B.蛋氨酸C.色氨酸D.苏氨酸【答案】A【解析】根系吸收的氮素主要是硝酸盐和铵盐,前者被根系吸收后被还原为氨。
硝酸盐还原在根部和地上部都可进行。
氨的同化过程主要是先合成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然后再通过氨基转移酶的作用被用于其他氨基酸的合成。
第5章光合作用一、单项选择题1.在光照温度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植物处于CO2补偿点时()。
[2014研]A.净光合速率为零B.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真正光合速率为零D.净光合速率最大【答案】A【解析】CO2补偿点是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等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时的外界CO2浓度,即此时净光合速率为零。
2.植物光合作用每光解2mol水,理论上需要吸收的光量子是()。
[2014研] A.4molB.6molC.8molD.12mol【答案】A【解析】如图5-1所示,每光解1mol的H2O,需要2mol的光量子。
图5-13.光呼吸过程中,丝氨酸的合成发生在()。
[2014研]A.叶绿体B.线粒体C.过氧化物酶体D.细胞质基质【答案】B【解析】光呼吸过程中,在线粒体中,两分子的甘氨酸会在甘氨酸脱羧酶复合体的作用下脱去一分子二氧化碳和氨,生成一分子丝氨酸。
4.高等植物光系统Ⅱ的原初电子受体是()。
[2013研]A.P680B.QAC.AoD.Pheo【答案】D【解析】高等植物系统Ⅱ的原初电子受体是去镁叶绿素(Pheo),系统Ⅰ的原初电子受体是叶绿素,原初电子供体是PC。
5.参与植物光呼吸过程的三种细胞器是()。
[2013研]A.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B.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C.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D.内质网、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答案】B【解析】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下不仅进行CO2的同化,还存在依赖光的消耗O2释放CO2的反应,被称为光呼吸,也称为光呼吸碳氧化循环。
光呼吸碳氧化循环在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三种细胞器中完成。
在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中吸收O2,在线粒体中释放CO2。
6.光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收发生在()。
[2012、2008研]A.线粒体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过氧化物体C.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D.叶绿体和线粒体【答案】B【解析】光呼吸是伴随光合作用发生的吸收O2,并释放CO2的过程,由叶绿体、过氧化物体和线粒体三个细胞器协同完成。
第2章植物细胞生理单项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在植物细胞膜中含量最高的是()。
[2015研]A.硫脂B.磷脂C.糖脂D.固醇【答案】B【解析】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也有少量的糖。
脂类包括磷脂(如卵磷脂、脑磷脂)、糖脂、硫脂等。
磷脂是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糖脂在膜脂中的含量一般在5%以下;硫脂、胆固醇在膜脂中的含量较低。
因此,磷脂在植物细胞膜中含量最高。
2.磷脂酶C作用于质膜上的磷脂酰肌醇二磷酸,产生的胞内第二信使是()。
[2014研]A.肌醇二磷酸和三酰甘油B.肌醇三磷酸和二酰甘油C.肌醇二磷酸和二酰甘油D.肌醇三磷酸和三酰甘油【答案】B【解析】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耦联型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β),产生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使系统”。
3.细胞骨架的组成成分主要是()。
[2013研]A.纤维素B.半乳糖醛酸C.木质素D.蛋白质【答案】D【解析】细胞骨架由3种类型的丝状体组成,即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其中微丝由单体肌动蛋白(action)聚合组成,聚合体由两条肌动蛋白丝相互螺旋盘绕排列而成。
微管由微管蛋白(tubulin)聚合组成,微管蛋白是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组成的二聚体。
中间纤维与微丝、微管不同,中间纤维是由异质蛋白质组成的,但在蛋白结构上有共同点,具有相似的长度和同源的氨基酸序列。
因此细胞骨架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4.下列蛋白质中,在酸性条件下具有促使细胞壁松弛作用的是()。
[2012研] A.扩张蛋白B.G蛋白C.钙调蛋白D.肌动蛋白【答案】A【解析】扩张蛋白是细胞壁上的调节蛋白,参与调节细胞壁的松弛。
扩张蛋白通过可逆结合在细胞壁中纤维素微纤丝,与交联多糖结合的交叉点,催化纤维素微纤丝与交联多糖间的氢键断裂,解除细胞壁中多糖对纤维素的制约,使细胞壁松弛。
第6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单项选择题1.呼吸作用中,三羧酸循环的场所是()。
A.细胞质B.线粒体C.叶绿体D.细胞核【答案】B【解析】三羧酸循环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进行的。
线粒体内含有三羧酸循环各反应的全部酶。
因此答案选B。
2.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其呼吸熵()。
A.RQ=1B.RQ>1C.RQ<1D.RQ=0【答案】A【解析】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分解的有机物称为呼吸底物。
呼吸底物在呼吸过程中所释放的CO2的量和吸收的O2的量的比值为呼吸熵。
呼吸底物不同,呼吸熵也各异。
当以碳水化合物为底物时,呼吸熵为1;当以油脂或蛋白质为呼吸底物时,呼吸熵小于1;当以含氧原子数较多的有机酸为底物时,呼吸熵大于1。
因为葡萄糖为碳水化合物,所以呼吸熵为1。
因此答案选A。
3.植物细胞内与氧的亲和力最高的末端氧化酶是()。
A.细胞色素氧化酶B.交替氧化酶C.酚氧化酶D.抗坏血酸氧化酶【答案】A【解析】在呼吸电子传递链的末端,电子最终经末端氧化酶传递给氧,形成水。
末端氧化酶具有多样性,包括存在于线粒体膜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非线粒体末端氧化酶如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乙醇酸氧化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末端氧化酶,与氧的亲和力最高。
交替氧化酶是抗氰呼吸链的末端氧化酶,与氧的亲和力比细胞色素氧化酶低,但比非线粒体末端氧化酶高。
因此答案选A。
4.随植株年龄增长,抗氰呼吸()。
A.降低B.增加C.先增加,后降低D.没有变化【答案】B【解析】植物抗氰呼吸的生理意义之一是增加乙烯的生成、促进果实成熟、促进衰老。
所以随植株年龄增长,抗氰呼吸增加。
因此答案选B。
5.有氧呼吸是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指()。
A.在有氧条件下,生活细胞将呼吸底物部分氧化分解产生能量(ATP)的过程B.在有氧条件下,生活细胞将呼吸底物彻底氧化降解为H2O和CO2并产生大量能量(ATP)的过程C.在有氧条件下,生活细胞将呼吸底物部分氧化分解并只有较少能量产生的过程D.在有氧条件下,生活细胞将呼吸底物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答案】B【解析】呼吸作用按照其需氧状况,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大类型。
第10章植物生殖生理一、单项选择题1.若要使我国北方地区菊花提前开花,可对正常生长的菊花植株进行()。
[2015研]A.低温处理B.高温处理C.短日照处理D.长日照处理【答案】C【解析】短日植物是指在一定的发育时期内,每天光照时间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短日植物适当缩短光照,可提早开花。
菊花为短日植物,因此对正常生长的菊花植株进行短日照处理,可提前开花。
2.随着天气渐冷和日长缩短,树木体内ABA和GA水平变化的趋势是()。
[2013研]A.ABA降低,GA升高B.ABA升高,GA降低C.ABA升高,GA升高D.ABA降低,GA降低【答案】B【解析】外界环境条件或刺激能够影响植物激素含量及营养物质的变化。
例如,在长日照条件下促进植物体内GA含量的增加;在短日照条件下促进ABA含量的增加。
因此,随着天气渐冷和日长缩短,ABA升高,GA降低。
3.某种长日植物生长在8h光期和16h暗期下,以下处理能促进其开花的是()。
[2011研]A.暗期中间用红光间断B.光期中间用黑暗间断C.暗期中间用逆红光间断D.暗期中间用红光—远红光间断【答案】A【解析】长日植物在短于临界暗期条件下开花。
在暗期中间用闪光处理中断暗期,可以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诱导长日植物开花。
闪光间断暗期处理的灯光中,红光(600~660nm 波长)最有效,红光能有效抑制SDP和促进LDP植物开花,但其效果可被远红光所抵消,这种红光—远红光的效应可反复逆转多次。
4.在温带地区,只有到秋季才能开花的植物一般是()。
[2010研]A.中日性植物B.长日性植物C.日中性植物D.短日性植物【答案】D【解析】在温带地区,秋季是短日照,因此只有到秋季才能开花的植物一般是短日性植物。
5.秋季随着日照长度逐渐变短,植物体内GA和ABA含量的变化为()。
[2010研]A.GA增加,ABA增加B.GA降低,ABA增加C.GA降低,ABA降低D.GA增加,ABA降低【答案】B【解析】秋季短日照条件,GA的合成减少,而ABA合成增加,ABA/GA比值高,诱导休眠。
第8章植物生长物质一、单项选择题1.生水素可诱导细胞壁酸化,其原因是生长素激活了()。
[2014研]A.P型H+-ATP酶B.V型H+-ATP酶C.过氧化物酶D.纤维素酶【答案】A【解析】酸生长理论用来解释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酸生长理论”的要点是:①原生质膜上存在着非活化的质子泵(H+-ATP酶),生长素作为泵的变构效应剂,与泵蛋白结合后使其活化;②活化了的质子泵消耗能量(ATP),将细胞内的H+泵到细胞壁中,导致细胞壁基质溶液的pH下降;③在酸性条件下,H+一方面使细胞壁中对酸不稳定的键(如氢键)断裂,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使细胞壁中的某些多糖水解酶(如纤维素酶)活化或增加,从而使连接木葡聚糖与纤维素微纤丝之间的键断裂,细胞壁松弛;④细胞壁松弛后,细胞的压力势下降,导致细胞的水势下降,细胞吸水,体积增大而发生不可逆增长。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植物激素的是()。
[2014研]A.玉米素B.赤霉素C.生长素D.叶黄素【答案】D【解析】在植物体内天然合成的、可以在植物体内移动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化合物被定义为植物激素(planthormone或phytohormone),包括生长素类(AUXs)、赤霉素类(GAs)、细胞分裂素类(CTKs)、脱落酸(ABA)和乙烯(ETH)五大类经典植物激素。
近年陆续发现油菜素内酯(BRs)、多胺(PAs)、茉莉酸类(JAs)和水杨酸类(SAs)等新的天然生长物质,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调节功能。
A项,玉米素属于细胞分裂素类;B项,赤霉素属于赤霉素类;C项,生长素属于生长素类;而D 项叶黄素不属于植物激素。
3.根据生长素作用的酸生长理论,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是因其活化了细胞壁中的()。
[2013研]A.糖苷酶B.过氧化物酶C.扩张蛋白D.甲酯化酶【答案】C【解析】生长素最明显的生理效应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
用生长素处理茎切段后,不仅细胞伸长了,而且细胞壁有新物质的合成,原生质的量也增加了。
第9章植物生长生理一、单项选择题1.引起植物向光性弯曲最有效的光是()。
[2015研]A.蓝光B.绿光C.黄光D.红光【答案】A【解析】植物随光照入射的方向而弯曲的反应,称为向光性。
蓝光是诱导向光性弯曲最有效的光谱。
2.根的向重力性生长过程中,感受重力的部位是()。
[2014研]A.静止中心B.根冠C.分生区D.伸长区【答案】B【解析】植物的向重力性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引导根沿着重力的方向生长。
植物根的向重力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重力的感知、信号转导、生长素不对称分布和弯曲生长四个环节。
其中,根感受重力信号的部位是根尖根冠的柱状细胞,对重力刺激作出反应的部位是根尖伸长区细胞。
3.以下关于植物光敏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2014研]A.光敏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蓝色蛋白质B.日光下光敏素主要以Pr形式存在C.光敏素的发色团是链状四吡咯环D.Prf是光敏素的生理活性形式【答案】B【解析】光敏色素广泛地分布在植物中,但在不同组织中分布不均匀。
在分生组织和幼嫩器官中含量较高。
光敏色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浅蓝色的色素蛋白,由发色团和蛋白质(脱辅基蛋白,apoprotein)两部分组成。
光敏素的发色团是链状四吡咯环。
光敏色素有两种可互相转化的构象形式: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
光敏色素Pr型在660~665nm 处有最大吸收,Pfr型在725~730nm处有最大吸收。
Pr型是光敏色素的钝化形式,呈蓝绿色;Pfr型是光敏色素生理活跃形式,呈黄绿色。
照射白光或红光后,Pr型转化为Pfr型;相反,照射远红光使Pfr型转化为Pr型,在暗中Pfr型也可自发地逆转为Pr型。
因而B项说法错误,日光下光敏素主要以Prf形式存在。
其它三项说法均正确。
4.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为促使愈伤组织向维管组织分化,可通过向愈伤组织植入外植体来实现,通常可选用的外植体是()。
[2013研]A.叶片B.根段C.茎段D.顶芽【答案】D【解析】芽可以促使愈伤组织向维管组织分化,芽之所以能诱导维管组织得分化这与芽在少长时合成了某些植物激素有关。
第3章植物水分生理一、单项选择题1.影响蒸腾作用的最主要外界条件是()。
A.光照B.温度C.空气的相对湿度D.气孔【答案】A【解析】植物绝大多数水分的蒸腾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的。
光照是引起气孔运动的主要环境因素。
因此答案选A。
2.植物根部吸水主要发生于()。
A.木质B.韧皮部C.根毛区D.微管组织【答案】C【解析】水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根毛区和伸长区,特别是根毛区。
根毛扩大了根吸收水分的面积,紧密了与土壤颗粒的接触,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因此答案选C。
3.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向是()。
A.从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B.从水势低处流向水势高处C.不变D.变化无规律【答案】A【解析】水势高说明自由能大。
因此,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向是从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
因此答案选A。
4.当植物细胞溶质势与压力势绝对值相等时,细胞在纯水中()。
A.吸水加快B.吸水减慢C.不再吸水D.开始失水【答案】C【解析】成熟植物细胞的水势由压力势和溶质势组成,压力势表现为正值。
当压力势和溶质势的绝对值相等时,植物细胞的水势为零,处于水势较高的状态,而纯水的水势也为零,因此植物细胞与纯水间的水分流动为动态平衡,植物细胞就不再吸水。
因此答案选C。
5.水分临界期是指植物()的时期。
A.消耗水最多B.水分利用效率最高C.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D.对水分需求最小【答案】C【解析】随着植物的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
在植物生长到某几个重要阶段,如果缺少水分,就会直接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如小麦,其生育期可分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
如果在分蘖期、抽穗期、开花期这3个时期缺水,小麦的产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这3个时期均为小麦的水分临界期。
水分临界期的概念就是植物对水分供应不足最为敏感、最易受到伤害的时期。
因此答案选C。
6.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的水势决定于细胞的()。
A.压力势B.膨压C.衬质势D.渗透势【答案】D【解析】成熟植物细胞的水势由溶质势和压力势组成。
第二部分生物化学第2章蛋白质化学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蛋白质变性作用的论述错误的是()。
A.变性作用指的是蛋白质在某些环境因素作用下,高级结构破坏,丧失其生物学活性B.某些变性蛋白在去掉变性因素之后,可以全部或部分恢复原有构象和活性C.许多变性蛋白水溶性降低,易被蛋白酶降解D.蛋白质变性之后,多处肽链断裂,相对分子质量变小【答案】D【解析】A项,蛋白质变性的是指蛋白质中的次级键破坏,引起天然结构的解体,变性的蛋白质的原来的生物活性丧失;B项,某些蛋白质的变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与引起变性的原因有关;C项,变性蛋白质原有的亲水性的外层结构被破坏,与某些位点暴露,因此水溶性降低,且容易被酶水解;D项,变性不涉及共价键结构的破坏,一级结构仍然保持完整。
因此答案选D。
2.()在波长280nm左右有特征吸收峰。
A.大多数蛋白质B.大多数核酸C.大多数核苷酸D.大多数氨基酸【答案】A【解析】A项,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几种氨基酸,所以在波长280nm左右有特征吸收峰;BC两项,核酸、核苷酸特征吸收峰在260nm;D项,只有少数几种氨基酸(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在280nm左右有特征吸收峰。
因此答案选A。
3.下述试剂适合用于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是()。
A.考马斯亮蓝B.EBC.茚三酮D.甲醛【答案】A【解析】A项,考马斯亮蓝一定范围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B项,EB为溴化乙锭,用于核酸荧光显色;C项,茚三酮是氨基酸显色剂;D项,甲醛不能与蛋白质产生显色反应。
因此答案选A。
4.下述技术适合分离氨基酸的是()。
A.分子筛柱层析B.分配柱层析C.SDS-PAGED.PAGE【答案】B【解析】A项,分子筛柱层析法用于大分子蛋白质分离而非氨基酸;B项,分配柱层析法是根据溶解度差异的原理分离包括氨基酸在内的有机小分子;CD两项,SDS-PAGE和PAGE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凝胶电泳方法,适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
第10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密码子的陈述,()是不正确的。
A.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通用一套密码簿B.一些密码子并不专一编码一个氨基酸C.一个密码子的前两个核苷酸足以决定特定的氨基酸D.一些氨基酸共用同一个密码子【答案】D【解析】密码子的特征包括:简并性、通用性、方向性、连续性和摆动性。
D项,在密码子中,没有任何一个密码子可以编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
因此答案选D。
2.反密码子中的()碱基在与密码子配对时具有摆动性。
A.第一个B.第三个C.第一和第三个D.第二和第三个【答案】A【解析】反密码子在与密码子配对时,有时会出现不遵从碱基配对规律的情况,称为遗传密码的摆动现象。
一般来说,密码子第三位碱基即反密码子第一位碱基具有摆动性。
因此答案选A。
3.真核生物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特异抑制剂是()。
A.放线菌酮B.溴化乙锭C.链霉素D.利福平【答案】A【解析】A项,放线菌酮可以通过干扰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易位步骤而阻碍翻译过程,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B项,溴化乙锭是DNA模板抑制物;C项,利福平能抑制DNA转录合成RNA;D项,链霉素抑制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因此答案选A。
4.科学家()由于在遗传密码破译和蛋白质合成机理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A.H.TeminB.M.MeselsonC.M.W.NirenbergD.K.Mullis【答案】C【解析】A项,H.Temin发现逆转录酶;B项,M.Meselson在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研究中有所贡献;C项,H.G.Khorana和M.W.Nirenberg在遗传密码破译工作中做出贡献;D项,K.Mullis发明PCR技术。
因此答案选C。
5.某一tRNA,其反密码子是CAU,与之对应的密码子是()。
A.GUAB.AUGC.UACD.CAT【答案】B【解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是反向互补的。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应为AUG。
因此答案选B。
6.蛋白质的终止信号是由()。
第11章植物的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一、单项选择题1.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变化的趋势是()。
[2013研]A.糖类和脂肪含量都增高B.糖类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高C.糖类和脂肪含量都下降D.糖类含量增高,脂肪含量下降【答案】B【解析】油料种子成熟过程中糖(葡萄糖、蔗糖、淀粉)的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加,这是因为脂肪是由糖类转化的。
2.叶片衰老过程中最先解体的细胞器是()。
[2011研]A.高尔基体B.内质网C.叶绿体D.线粒体【答案】C【解析】在衰老过程中,细胞结构逐渐解体,首先是叶绿体完整性丧失,而后核糖体和粗糙内质网急剧减少,线粒体是较为稳定的细胞器之一,到衰老后期,线粒体嵴扭曲至消失;最后,液泡膜溶解。
3.淀粉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2011研]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不变D.先减少后增加【答案】B【解析】淀粉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首先是大量的糖从叶片运入种子,随淀粉磷酸化酶、Q酶等催化淀粉合成的酶活性提高,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积累在胚乳中。
4.在萌发的初期,油料种子中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
[2010研]A.脂肪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B.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降低C.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D.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答案】C【解析】脂肪种子(或油料种子)萌发初期,贮藏的脂肪被水解,经过一系列代谢途径,最后形成蔗糖。
因此,在萌发的初期,油料种子中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
5.下列植物内源激素中,能够诱导芽休眠的是()。
[2010研]A.IAAB.GAC.CTKD.ABA【答案】D【解析】一般认为,ABA诱导芽休眠,GA对打破芽休眠最有效,ABA与CTK、GA 间的平衡在维持和打破休眠中起调控作用。
6.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最先解体的细胞器是()。
[2009研]A.细胞核B.液泡C.叶绿体D.线粒体【答案】C【解析】在衰老过程中,细胞结构逐渐解体,首先是叶绿体完整性的丧失,而后核糖体和粗糙内质网急剧减少,线粒体是较为稳定的细胞器之一,到衰老后期,线粒体嵴扭曲至消失;最后,液泡膜溶解。
第4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单项选择题1.具有引导花粉管定向生长作用的矿质离子是()。
[2015研]A.Zn2+B.Ca2+C.Mn2+D.Cu2+【答案】B【解析】胞质溶胶中的钙与可溶性的蛋白质即钙调素结合,形成有活性的Ca2+·CaM 复合体,在代谢调节中起第二信使的作用。
伸长的花粉管具有明显的Ca2+梯度,顶端区域浓度最高,亚顶端之后随之降低。
在花粉管的持续伸长过程中,此区域浓度变化呈现周期性的上升和回落。
因此,Ca2+具有引导花粉管定向生长作用。
因此答案选B。
2.植物细胞壁中含量最高的矿质元素是()。
[2014研]A.镁B.锌C.钙D.铁【答案】C【解析】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最大钙库,钙浓度可达l0-5~10-4mol/L。
3.植物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运输离子的特点是()。
[2014研]A.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有饱和效应B.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无饱和效应C.逆电化学势梯度进行,有饱和效应D.逆电化学势梯度进行,无饱和效应【答案】B【解析】细胞膜上存在两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植物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运输离子的特点是: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无饱和效应;载体蛋白运输离子的特点是: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有饱和效应。
4.当土壤中缺钼时,植物通常也表现出()。
[2014研]A.缺氮症状B.缺磷症状C.缺钙症状D.缺镁症状【答案】A【解析】钼是硝酸还原酶的组分,缺乏会导致缺氮症状。
5.下列元素中,缺乏时引起植物老叶首先出现病症的元素是()。
[2013研]A.MgB.FeC.CaD.Mn【答案】A【解析】根据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循环情况将其分为可再利用元素(如N、P、K、Mg等)和不可再利用元素(如Ca、Mn、Fe、S等)。
不可再利用元素的缺素症首先出现在幼嫩器官上,可再利用元素的缺素症首先出现在较老器官上。
A项,Mg属于可再利用元素,而BCD三项均属于不可再利用元素,因此缺乏时引起植物嫩叶首先出现病症。
第7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与分配一、单项选择题1.证明韧皮部内部具有正压力,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了证据的是()。
A.环割试验B.蚜虫吻针试验C.同位素14C示踪技术D.空种皮技术【答案】B【解析】目前源端和库端的膨压差可采用蚜虫吻针法进行精确地测定。
让蚜虫将吻针刺入筛管分子,然后将吻针与虫体分离,再与微压力计或压力传感器连接,测定筛管分子的膨压。
因此答案选B。
2.从韧皮部中获取筛管汁液的有效方法是()。
A.蚜虫吻针法B.环割法C.嫁接法D.伤流法【答案】A【解析】蚜虫吻针技术是理想的收集筛管汁液的方法,此技术不会造成污染和筛管的封闭。
蚜虫吻针技术是用CO2将蚜虫麻醉,再用激光将蚜虫身体与口器分离,由于蚜虫口器依然插在筛管中,筛管汁液可以继续泌出,收集后可作为分析之用。
因此答案选A。
3.植物体中有机物的运输途径是()。
A.韧皮部B.木质部C.微管D.导管【答案】A【解析】植物的物质运输主要在维管束中进行。
维管束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
木质部负责将水分和矿物质从根向上运输,韧皮部负责将光合产物从叶向根和其他部分运输。
因此答案选A。
4.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主要形式为()。
A.蔗糖B.果糖C.葡萄糖D.淀粉【答案】A【解析】有机物运输的形式主要包括糖、氨基酸、激素和一些无机离子。
蔗糖是最主要的运输物质,除蔗糖外,有些植物中还有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及糖醇等。
氨基酸中主要是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它们的酰胺。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等也能在韧皮部中运输。
因此答案选A。
5.P蛋白存在于()中。
A.导管B.管胞C.筛管D.伴胞【答案】C【解析】筛管分子是活细胞,有质膜,膜上有载体,但其内多数物质的供应是靠与之相伴的伴胞分子。
在所有的双子叶及许多单子叶植物的筛管分子中都存在一类筛管所特有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管状、丝状、颗粒状、结晶状等,这类蛋白的存在主要防止筛管中汁液的流失,起堵漏作用。
第12章植物的逆境生理一、单项选择题1.植物体内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氨基酸是()。
A.丙氨酸B.脯氨酸C.天冬氨酸D.甘氨酸【答案】B【解析】干旱时植物体内游离的氨基酸增多,特别是脯氨酸,可以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2.植物受到盐胁迫时,光合速率()。
A.上升B.下降C.变化不大D.不确定【答案】B【解析】植物受盐胁迫时,体内代谢的总趋势是呼吸消耗量多,光合速率下降,净光合生产率低,不利于植物生长。
3.超过植物抗性阈值的胁迫因子将对植物产生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首先是对()的伤害。
A.细胞核B.细胞质C.线粒体D.细胞膜【答案】D【解析】原生质膜的透性对逆境非常敏感,如果超过植物所能对抗的程度,会对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因为逆境胁迫时,原生质透性增大,内膜系统出现膨胀、收缩或破损。
4.植物体内负责清除氧自由基、H2O2等的酶主要是()。
A.SOD和PODB.CAT、POD和GPXC.SOD、CAT和PODD.POD、GPX和GR【答案】C【解析】植物在自然界中生长会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如干旱、低温、盐渍等胁迫。
在胁迫开始时,植物还能承受这种胁迫,是因为植物体内启动了它的两种防御体系:酶促防御体系和非酶促防御体系。
非酶促防御体系主要是一些维生素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酶促防御体系主要是一些酶类,如SOD、CAT、POD等。
5.干旱时,植物体内大量累积()。
A.脯氨酸与甜菜碱B.甜菜碱和蛋白质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D.脯氨酸与生长素【答案】A【解析】植物处于逆境时,植物的代谢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应对逆境的到来。
在这些代谢过程中,一些参与渗透调节的物质增加,脯氨酸和甜菜碱是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
逆境下,植物体内的蛋白质降解加剧,合成降低。
促进生长的激素含量降低。
6.能诱导植物逆境反应,提高抗逆性的植物激素是()。
A.6-BAB.ABAC.2,4-DD.BR【答案】D【解析】油菜素内酯(BR)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参与诱导植物的逆境反应。
2008年考研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真题及详解植物生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元素缺乏时,导致植物幼叶首先出现病症的元素是()。
A.NB.PC.CaD.K【答案】C【解析】植物缺少某种必需元素时就会发生缺素症状,而症状的出现部位与元素是否易于转运即能否重复利用有关,可分为两类:①氮、磷、钾、镁、锌、钠、氯、钼等元素在植物体内易于转运,可多次重复利用,缺素症状首先表现在较老的叶片或组织上;②钙、铁、硼、锰、铜、硫等元素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差,不易被重复利用,缺素症状首先表现在幼叶或生长点上。
2.能诱导果实发生呼吸跃变的植物激素是()。
A.ABAB.IAAC.ETHD.CTK【答案】C【解析】ETH(乙烯)能够诱导果实发生呼吸跃变,促进果实成熟。
3.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中,其生长速率的变化规律是()。
A.快-慢-快B.快-慢C.慢-快-慢D.慢-快【答案】C【解析】在植物一生的生长进程中,生长速率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
生长速率的变化明显分为三个时期:①开始时细胞处于分裂时期和原生质体积累时期,生长缓慢;②之后逐渐加快,细胞内合成大量物质,细胞体积快速增大,数量增多,此时植物生长迅速;③最后细胞进入成熟、衰老时期,植物生长速率又减慢直至停止。
4.植物细胞中质子泵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跨膜转运H+,这一过程称为()。
A.初级主动运输B.次级主动运输C.同向共运输D.反向共运输【答案】A【解析】主动运输分为:①初级主动运输是由质子泵执行的主动运输。
质子泵直接利用ATP分解产生的能量跨膜转运质子,形成质子电化学势梯度-质子动力,将离子逆着其电化学势梯度转运到膜的另一侧。
这是一种直接以ATP为能源进行的主动运输。
②次级主动运输是一类由质子泵与载体蛋白的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