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经济史》文化报告-南美
- 格式:pptx
- 大小:10.69 MB
- 文档页数:26
2021年2月第38卷 第1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eb. 2021Vol. 38 No. 1资源民族主义研究评述: 以拉美石油产业为案例的历史考察孙洪波(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北京 100007)【摘要】拉美石油资源民族主义长期以来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石油资源对经济主权、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及现代化的影响。
国际学术界最早提出了“经济主权—资源民族主义假说”,20世纪80-90年代围绕拉美发展困境则提出了“资源诅咒假说”,21世纪前10年拉美左翼政府执政时期国有化运动兴起,国际学术界又提出了“资源—权威主义体制假说”,同时针对上述传统学术命题,亦派生出“资源丰腴悖论”等分支性观点。
跨学科、案例比较研究是拉美石油资源民族主义的常用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石油繁荣与资源国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资源民族主义;经济主权;资源诅咒;石油政治;合同模式【中图分类号】D5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1)01-0001–07收稿日期:2020-05-22 修返日期:2020-07-02作者简介:孙洪波(1978-),男,汉族,安徽利辛人,副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拉美能源问题。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创新项目“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8LMSA01)。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以拉美国家石油产业为案例的资源民族主义研究经久不衰,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文献。
尽管研究主题随拉美石油政治变化而几经转换,但长期以来主要聚焦于分析石油资源的财富效应对资源国经济、政治及外交的影响。
截至目前,国际学术界围绕拉美石油政治现象相继提出了三大学术命题假说:“经济主权—资源民族主义假说”“资源诅咒假说”“资源—权威主义体制假说”,同时也相应派生出其他观点鲜明的分支性命题。
第29卷㊀第5期太㊀㊀平㊀㊀洋㊀㊀学㊀㊀报Vol 29,No 52021年5月PACIFICJOURNALMay2021DOI:10.14015/j.cnki.1004-8049.2021.05.001姚全㊁郑先武: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 ,‘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5期,第1-14页㊂YAOQuan,ZHENGXianwu, CompetitiveRegionalismintheAsia⁃PacificandItsGeopoliticalInfluence, PacificJournal,Vol.29,No.5,2021,pp.1-14.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姚㊀全1㊀郑先武1(1.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摘要:随着世界权力中心发生转移,世界回归大国竞争,大国回归区域竞争,亚太区域成为大国竞争的前沿阵地㊂大国以区域制度为载体和工具展开战略竞争,出现了竞争性区域主义新现象,其表现出区域重叠㊁功能重叠及大国互斥的鲜明特点,且呈现出轴辐型㊁同心圆型与相交型三大形态类型,构成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基本内涵㊂新建竞争性区域制度㊁扩大区域制度㊁阻止竞争对手建立竞争性区域制度,以及破坏竞争对手已经建立的竞争性区域制度成为大国区域竞争的主要路径选择㊂大国在亚太区域竞争的过程也重塑亚太区域秩序㊂一方面,能够维持区域安全稳定,促进区域制度创新;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区域发展碎片化及区域认同悬浮化,阻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㊂关键词:竞争性区域主义;大国竞争;区域制度;区域秩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814.1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4-8049(2021)05-0001-14收稿日期:2021⁃01⁃07;修订日期:2021⁃04⁃25㊂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印太战略下 东盟中心地位 重构与中国 东盟共建 海上丝绸之路 研究 (20&ZD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姚全(1986 ),男,福建古田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后,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区域治理㊁国际战略;郑先武(1969 ),男,河南原阳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东亚区域合作㊁安全理论㊂∗感谢‘太平洋学报“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文中错漏均由笔者负责㊂①㊀郑先武: 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历史演进与规范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第203页㊂②㊀张云: 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的区域转向与中国的战略选项 ,‘当代亚太“,2020年第3期,第142页㊂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区域组织㊁区域合作机制的数量大幅增长㊂近些年来全球化逆动, 回到区域 更成为未来国际局势最有可能的图景,①中美 贸易战 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既有全球治理体系的衰退,区域愈发成为国家关系的重要舞台㊂②无论区域制度规模如何,均成为大国相互竞争的重要平台,大国借助区域制度进行权力角逐和利益争夺㊂国家间的区域合作从属于国家间的区域竞争,国际社会出现了竞争性区域主义现象㊂而大国在亚太的区域制度竞争最为激烈,这在亚太区域三大不同层次均有鲜明体现(参见表1)㊂然而,这些不同层次㊁不同区域范围制度之间的竞争存在哪些共同特点,呈现哪几种形态类型,大国主要采取哪些区域竞争的手段,对区太平洋学报㊀第29卷域秩序造成哪些影响,学术界尚未从区域主义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论阐释㊂因此,本文将以大国在亚太区域的区域竞争为切入点并结合具体分析案例,回答以上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以进一步丰富竞争性区域主义概念的内涵,并尝试构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㊂表1 亚太不同区域层次的区域制度竞争①区域层次区域制度竞争区域间 一带一路 倡议与 印太战略 ;TPP/CPTPP与RCEP;APRSAF与APSCO区域(含次区域) 东盟+中日韩 (下文简称 10+3 )与东亚峰会(从 10+6 到 10+8 );中美日印韩澳分别与东盟组成的 东盟+1 对话机制;AMF㊁EAEG未成功建立微区域美日印韩澳分别与湄公河五国建立的区域合作机制㊁澜湄合作机制㊁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㊀㊀资料来源:笔者自制一㊁既有研究及其不足当前,大国竞争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鲜有从国际区域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㊂既有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以中美战略竞争作为大国竞争最主要的分析对象,研究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过程㊁特点㊁本质㊁限度㊁影响,以及对中美战略竞争进行管理的建议等㊂第二,以大国竞争为时代背景,分析第三国㊁区域政府组织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在此背景下其所采取的或者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和所扮演的角色分析㊂第三,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分析大国竞争的内容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㊂②从总体上看,有关大国竞争的既有研究内容丰富,分析深入,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从研究层次看,既有研究从国家层面分析大国竞争的态势,从国际秩序㊁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层面分析大国竞争带来的影响,忽视了大国以区域为平台所展开的战略竞争;从研究领域看,从政治㊁经济㊁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自独立的领域研究大国竞争,缺乏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从研究方法看,分析某一个大国的外交政策㊁对外战略或者以大国竞争为背景分析第三方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容易陷入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缺乏大国㊁区域政府组织,以及中小国家之间变化的㊁互动的关系分析㊂因此,本文引入竞争性区域主义的概念,分析亚太不同区域层次区域制度之间的竞争性互动关系,探讨大国区域竞争如何影响区域秩序㊂竞争性区域主义的既有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学科领域: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㊂ 竞争性区域主义 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探讨分别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区域一体化之间的竞争,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深化区域主义进程中的作用㊂进入21世纪,区域主义快速发展,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停滞,区域贸易集团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明显㊂2008年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召开了关于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国际专题研讨会;2009年,米瑞娅㊃索利斯(MireyaSolís)等学者主编的专著以自由贸易协定扩散为切入视角,重点评估环太平洋国家自由贸易协定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竞争压2①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下文简称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ProgressiveTrans⁃PacificPartnership,下文简称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下文简称RCEP);日本主导的亚太地区空间机构论坛(Asia⁃PacificRegionalSpaceAgencyForum,下文简称APRSAF);中国主导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sia⁃PacificSpaceCooperationOrganization,下文简称APSCO);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sianMonetaryFund,下文简称AMF);东亚经济集团(EastAsianEconomicGroup,下文简称EAEG)㊂PatrickPorter, AdviceforaDarkAge:ManagingGreatPowerCompetition, WashingtonQuarterly,Vol.42,No.1,2019,pp.7-22;AlexanderKorolev, ShrinkingRoomforHedging:System-UnitDynamicsandBehaviorofSmallerPowers, 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Asia-Pacific,Vol.19,No.3,2019,pp.419-452;吴心伯: 论中美战略竞争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5期,第96-130页等㊂第5期㊀姚㊀全等: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力的影响㊂①二是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领域㊂2000年,美国托莱多大学的琳达㊃麦卡锡(LindaMcCar⁃thy)将竞争性区域主义引入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领域,认为区域内各个行为体通过互相协作,能够增强区域整体的竞争力,进而使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全球竞争㊂在全球化时代,城市 区域协调网络的兴起又会导致区域之间的竞争,形成竞争性区域主义现象㊂②三是国际关系领域㊂竞争性区域主义被引入国际关系领域的时间最晚,用以解释全球范围内各个区域都存在的竞争性区域主义现象㊂例如在非洲大陆,不同动机㊁不同合作理念的政府间机构之间相互竞争,甚至威胁了非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㊂③在亚太(东亚)区域,区域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特征 放大的民族主义 ㊁国家中心主义的过度发展,成为竞争性区域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这些区域主义自诞生起就带有竞争性质㊂大国强调以区域机制作为竞争平台,以此服务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促进多边团结,造成多重制度框架相互竞争导致 制度过剩 ,形成 竞争性的地区主义 格局;但与此同时,竞争性区域主义也为最终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并有一定的政治与安全意义;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亚洲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历史源流及最新发展趋势,并为防止亚洲竞争性地区主义滑向恶性竞争提供对策㊂④在欧亚大陆,竞争性区域主义表现为欧盟和俄罗斯在争夺周边邻国方面,推行相互竞争和排他的区域主义,展开了 一体化竞赛 ㊂⑤在南亚区域,竞争性区域主义主要反映为印度建立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㊁环印度洋联盟(IORA)㊁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㊁湄公河 恒河合作倡议(MGC)四大区域制度之间的相互竞争,削弱了南亚及其毗邻区域的区域多边主义㊂⑥通过梳理既有研究发现,竞争性区域主义研究从一开始的政治经济学领域陆续转向区域规划领域和国际关系领域,而自引入国关领域之后还未发展成为一项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㊂既有研究偏向经验性的案例研究,重历史与现实的案例分析,缺乏理论上的归纳与提炼,理论发展和完善不明显,关于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理论研究较为散乱,仍然只是一些孤立㊁涣散的理论碎片,没有形成一个系统㊁成型的理论㊂鉴于此,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亚太区域大国区域竞争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对竞争性区域主义进行一次更为系统㊁详细的阐述与分析,进一步总结并完善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理论研究分析框架㊂二㊁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基本内涵在竞争性区域主义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亚太区域主义的特点,将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定义为,以民族国家㊁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等为代表的行为体通过区域主义路径实现或保护3①②③④⑤⑥JensvanScherpenberg,ElkeThiel,eds.,TowardsRivalRe⁃gionalism?USandEURegionalRegulatoryRegimeBuilding,Baden-BadenNomosVerlagsgesellschaft,1997;KiichiroFukasaku,ShujiroUrata,UrataKumura,eds.,AsiaandEurope:BeyondCompetingRe⁃gionalism,SussexAcademicPress,1998;StephenWoolcock,etal., CompetingRegionalism:Patterns,EconomicImpactandImplicationsfortheMultilateralTradingSystem, Intereconomics,Vol.42,No.5,2007,pp.236-259;MireyaSolís,BarbaraStallings,SaoriN.Katadaeds.,CompetitiveRegionalism:FTADiffusioninthePacificRim,Pal⁃graveMacmillan,2009.LindaMcCarthy, CompetitiveRegionalism:BeyondIndi⁃vidualCompetition, ReviewsofEconomicDevelopmentLiteratureandPractice,No.6,200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7129627_Competitive_Regionalism_Beyond_Individual_Competition);罗小龙: 竞争性区域主义与区域建构研究展望 ,‘人文地理“,2012年第3期,第7-10页㊂BenediktFranke, CompetingRegionalismsinAfricaandtheContinent sEmergingSecurityArchitecture, AfricanStudiesQuarterly,Vol.9,Issue3,2007,pp.31-54.韩爱勇: 东亚地区主义何以走向衰落? ,‘外交评论(外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第78-80页;T.J.Pempel, Re⁃gionalDecoupling:TheAsia-PacificMinustheUSA? ThePacificReview,Vol.32,No.2,2019,pp.259-262.AndreyA.KinyakinandSvetlanaKucheriavaia, TheEuro⁃peanUnionvs.theEurasianEconomicUnion: IntegrationRace2.0? PrzegldEuropejski,No.3,2019.ArndtMichael, CompetingRegionalisminSouthAsiaandNeighbouringRegionsunderNarendraModi:NewLeadership,OldProblems, StosunkiMiędzynarodowe-iędzynarodoweenarodoweeg,Vol.51,No.4,2015,pp.179-197㊂太平洋学报㊀第29卷自身利益,削弱和排斥竞争者的影响力,造成区域主义之间相互竞争,阻碍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和状态㊂其实质是大国以区域主义为工具开展地缘竞争,国际组织或者国家集团则通过区域主义维护区域内的权力平衡㊂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存在区域重叠㊁功能重叠和大国互斥的鲜明特点,呈现出轴辐型㊁同心圆型㊁相交型三种不同的形态类型㊂2.1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特点(1)区域重叠竞争性区域主义最为直观的特点是区域制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即不同的竞争性区域制度之间存在相同的成员㊂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区域政府组织与域外国家组成不同的区域制度,但区域政府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在不同的制度安排当中保持不变,并处于中心位置㊂例如,作为区域政府组织的东盟以整体为单位参与多个区域制度,如 东盟+1 10+3 合作机制,以及东亚峰会从 10+6 扩容到 10+8 ㊂第二,国家集团与域外国家组成不同的区域制度安排,但由于国家集团并不是一个区域政府组织,在与其他域外国家组成新制度的过程中,既不能发挥主导作用,也无法处于中心位置,而是域外大国主导区域机制的发展㊂例如,在湄公河五国与域外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合作机制当中,湄公河五国并不发挥主导作用,制度设计与议程设置主要依靠美日等域外大国㊂第三,某些国家同时加入了大国所主导的不同区域制度安排㊂例如,东盟的四个成员国文莱㊁马来西亚㊁新加坡㊁越南,以及日本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时是RCEP㊁TPP/CPTPP的成员国; 一带一路 倡议与 印太战略 涵盖的国家也存在部分重叠㊂前两种呈现一种比较规则的重叠形态,且重叠程度较高,而最后一种区域重叠是不规则的,重叠程度相对较低㊂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竞争性的区域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重叠,这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抗的两大阵营完全互斥㊁排他和相互独立的情况截然不同㊂(2)功能重叠区域制度安排不仅存在客观上的区域重叠,在主观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重叠㊂尤其是当区域制度本身就是单一功能指向,那么彼此之间的功能重叠程度往往更高㊂例如,TPP和RCEP存在相同目标(即贸易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①被认为是难以避免的二元轨道的竞争㊂日本主导的亚太地区空间机构论坛(AP⁃RSAF)与中国主导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都专注于 外层空间利用 这一主题㊂即便区域制度的功能是多样化㊁综合性的,彼此之间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㊂根据东盟与域外国家对话伙伴关系概览的报告可知,东盟与中国㊁日本㊁韩国㊁美国的合作机制均围绕政治 安全㊁经济㊁社会 文化三个领域,具体的合作内容和项目存在差别,但在制度功能上并无根本上的不同㊂② 10+3 与东亚峰会 10+8 在发展愿景㊁议题设置等方面高度重合㊂和平㊁繁荣㊁进步㊁稳定是两者共同的发展愿景,金融㊁环境㊁能源㊁教育㊁疾病和自然灾害管理等具体的区域合作任务是两者共同关注的领域㊂东亚峰会通过简单地复制而不是补充或取代 10+3 ,与后者的任务重叠,这导致东亚区域架构的重复与区域功能的重叠㊂③ 一带一路 倡议与 印太战略 在政治㊁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方面都存在重叠之处,尤其经济领域的重叠较多,同时,双方都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经济领域的首要位置,美国 印太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的核心目标是与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展开竞争㊂④澜湄合作机制与美日印澳韩等国分别主导的湄公河区域合作机制均关注非传统安全议题,存在较大功能重叠㊂4①②③④陈淑梅㊁全毅: TPP㊁RCEP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亚太经济“,2013年第2期,第6页㊂ExternalRelations, ASEAN,https://asean.org/asean/external-relations/,访问时间:2020年10月29日㊂JaeCheolKim, PoliticsofRegionalisminEastAsia:TheCaseoftheEastAsiaSummit, AsianPerspective,Vol.34,No.3,2010,p.132.刘飞涛: 美国 印太 基础设施投资竞争策略 ,‘国际问题研究“,2019年第4期,第1页㊂第5期㊀姚㊀全等: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3)大国互斥当今一切现实的地区主义实践都是由民族国家推动的 , 地区主义内部和地区主义之间充满着各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集团的相互竞争 ㊂①亚太区域大国林立,大国之间不仅存在利益矛盾,而且还受到历史恩怨的困扰㊂中美作为世界级大国存在权力的结构性矛盾,强大的国际体系的结构性规则迫使中美走向竞争,②东盟和美国之间虽然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议,东盟甚至将美国视为一个良性大国,希望美国维持在东亚的持续存在,但双方之间又存在难以彻底调和与完全相互社会化的规范矛盾㊂③因此,亚太区域发展的动力总是受国家中心逻辑控制,④本以 走向融合 为目标的区域主义发展成为竞争性的区域主义㊂在区域重叠㊁功能重叠的基础上,大国互斥使得区域制度之间的兼容性和合作性大为削弱,竞争性显著强化㊂大国互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国各自主导区域制度安排相互独立,彼此所主导的区域制度互不包含对方,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㊂这种排他性既可能是大国将另一个作为竞争对手的大国排斥在外,也可能是大国拒绝加入对方所主导的区域制度安排,其客观结果是大国互不参与对方的制度安排,这是大国互斥的常见形态㊂例如,中日韩三国单独与东盟发起 10+1 ,美国㊁日本㊁韩国㊁澳大利亚㊁印度分别与湄公河五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中国在泰国的建议下建立了澜湄合作机制;美国主导的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ransat⁃lanticTradeandInvestmentPartnership,简称TTIP)通过高门槛把中国排除在 带有明显俱乐部色彩 的贸易体系之外,⑤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设置重重障碍,使中国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㊂⑥对中国的战略制衡甚至 遏制 行动又迫使中国同样采用区域主义制衡美国的联盟体系,⑦但中美所主导的区域制度互不包含对方㊂第二,大国处于同一项制度安排,但互斥的大国都不发挥领导作用,而强调区域政府组织的重要地位㊂相关组织为了巩固和保持自身地位,也利用大国的彼此互斥,引入足够多的区域外大国并建立新的区域制度,形成以区域政府组织为中心的密集的区域制度网络㊂‘东盟宪章“明确将 东盟中心性 定位为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各类区域制度安排的 首要驱动力量 ㊂东盟在东亚峰会的官方文件中反复以诉诸文字的方式强调东盟的核心与主体地位㊂区域重叠㊁功能重叠及大国互斥共同决定了区域制度之间的竞争性,它们既是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特点,也是其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㊂2.2 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的类型划分从区域竞争的具体形态特征方面来看,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呈现三大不同的形态类型㊂(1)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存在两大核心要素:轮轴 在亚太区域表现为位于中心位置的区域政府组织或一个松散的㊁尚未制度化的国家集团;轮辐 多个与区域政府组织或国家集团建立区域制度安排的域外国家,这些域外国家通常是大国或者中等强国,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㊂每一个域外国家与区域政府组织或国家集团共同组成一项区域制度安排㊂每一项区域制度安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参见图1)㊂典型的例子包括,其一,东盟10国与域外大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㊂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政府组织是 轮轴 ,处于 中心位置 ,发挥 主导作用 ,以 东盟中心性 为目标和原则,与澳大利亚㊁新西兰㊁加拿大㊁日5①②③④⑤⑥⑦庞中英: 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 ,‘欧洲“,1999年第2期,第41页㊂[美]约翰㊃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㊁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1页㊂张云著:‘国际政治中 弱者 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240页㊂BjörnHettneandFredrikSöderbaum, TheorisingtheRiseofRegionness, NewPoliticalEconomy,Vol.5,No.3,2000,p.465.高程: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受挫与中国的战略机遇 ,‘国际观察“,2018年第2期,第57页㊂申现杰㊁肖金成: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 一带一路 合作战略 ,‘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第33页㊂BaogangHe, RegionalismasanInstrumentforGlobalPowerContestation:TheCaseofChina, AsianStudiesReview,Vol.44,No.1,2020,p.6.太平洋学报㊀第29卷本㊁美国㊁韩国㊁印度㊁中国和俄罗斯等域外作为 轮辐 的国家建立外部对话伙伴关系,甚至成立了自由贸易区㊂但每一个 东盟+1 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其中某一个 东盟+1 有新的变化或进展,可能引发其他的 东盟+1 机制产生相应的连锁反应㊂例如,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东盟 中国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3年,日本㊁印度紧跟其后,也与东盟签署了类似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1月,澳大利亚㊁新西兰与东盟签署了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联合声明,2005年12月,韩国也与东盟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且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参考㊁借鉴了东盟 中国自贸区谈判模式㊂其二,湄公河五国与域外国家建立的区域合作机制㊂在湄公河区域,日本㊁澳大利亚㊁韩国㊁印度和美国均与湄公河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而澜湄合作机制2016年正式启动㊂湄公河五国虽然不是一个区域政府组织,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域外大国建立合作机制,也展现出明显的轴辐形态㊂只是湄公河五国并不能发挥 领导作用 ,域外大国主导着合作机制的发展㊂虽然域外大国之间的资源禀赋㊁技术优势㊁地缘位置皆不相同,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可能以对湄公河国家开展援助为共同目标,但大国间的优势互补让位于同质竞争,大国主导的合作机制在成立之初就带有竞争性动机,尤其是美湄合作机制,带有强烈的制衡中国的色彩㊂而湄公河国家也满足于域外国家间竞争给本区域带来的多方收益,因而各个区域合作机制无法兼容,并且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澜湄合作机制与美湄合作机制之间的竞争也呈加剧之势㊂(2)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代表不同规模的区域制度形成嵌套,即新建立㊁扩容的区域制度在成员上完全包含了原有区域制度,并彼此共存,形成了一组同心圆结构(参见图2)㊂同心圆扩展的过程就是成员国之间竞争的过程㊂将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与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进行对比,能更好地理解两者各自突出的图1㊀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资料来源:笔者自制特点㊂首先,在区域中心问题上,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区域中心有可能是一个作为 小强权 的区域政府组织,也有可能是一个松散的区域国家集团,偏向于形态意义上的中心,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处于中心地位,也无法发挥领导作用;同心圆在对外扩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区域政府组织的区域中心地位,不仅仅是形态意义上的中心位置,而且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处于中心位置,能够决定扩容的成员国对象㊁区域组织的目标和愿景等,发挥较强的领导作用㊂其次,在区域制度的组建形态上,轴辐型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发展的,轮辐国家并不同时归属于一个区域组织,每一个轴辐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同心圆型是朝着成员数量增加㊁区域范围扩大的方向发展的,扩容后的㊁更大规模的区域新制度完全包含了区域制度原来的所有成员㊂最后,在区域制度组建的时间序列上,同心圆型的扩容有一种明显的 时间 规模 逻辑,最先成立的区域制度即内圆,其规模最小㊁包含的成员国数量最少;而由于权力平衡的需要,同心圆逐步外扩,最晚成立的区域制度即外圆,其规模最大㊁包含的成员国数量最多㊂而轴辐型竞争性区域主义的每一轴辐单独存在,彼此或许有合作,但并不相互融合,没有随时间推移导致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㊂例如,东亚峰会从 10+6 扩6第5期㊀姚㊀全等:亚太竞争性区域主义及其地缘影响容为 10+8 ,完全涵盖了 10+3 的所有成员,三者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同心圆型外扩的特点㊂ 东盟具有最高的中心性 ,①其扩容过程被认为是所有大国在亚太区域影响力的相互平衡,是一种 包容性制度平衡 的构建过程㊂②图2㊀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资料来源:笔者自制(3)相交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轴辐型和同心圆型竞争性区域主义其实是比较特殊的两种竞争性区域主义类型,它们都体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在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实际分型中所占比例并不高㊂更为常见的形态是相交型的竞争性区域主义,主要表现为大国(或区域政府组织)引领一个区域组织或区域制度安排建设,另一个大国发起一项带有针对性竞争目标的㊁同质的区域制度安排,竞争性大国不属同一项区域制度范围之内,互不参与对方组建的区域制度㊂双方主导的区域制度所覆盖的区域范围通常比较广泛,包含的成员国数量众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但又不完全重合,只有部分国家同时是两个区域制度的成员(参见图3)㊂典型例子主要包括:其一,原美国主导的TPP与东盟主导的㊁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RCEP之间的竞争㊂两者包含众多相同的成员国,大范围区域重叠,但两者之间 最重要的不同是TPP不包括中国,而RCEP将美国排除在外 ,舆论普遍认为,TPP和RCEP是美中两个大国在亚太区域的势力范围争夺㊂③美国退出TPP后,TPP转型为日本主导的CPTPP,日本同是图3㊀相交型竞争性区域主义资料来源:笔者自制CPTPP与RCEP的成员国,但日本在CPTPP之中是主导国家,而在RCEP则无法发挥主导作用,日本势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CPTPP的建设㊂其二,APRSAF与APSCO之间的竞争㊂APRSAF成立于1993年,由日本和东道国组织联合举办年度会议,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机构㊁政府机构㊁国际组织㊁私营公司㊁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相关会议㊂④APSCO于2008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共有11个成员国,是政府间的区域组织㊂由于激烈的竞争和变化持续存在,中日两国国家安全空间范式的转变只会加深两国的警惕和竞争㊂无论是APRSAF还是APSCO,都不大可能成为空间合作的平台㊂⑤其三,中国发起的 一带一路 倡议与美国主导的 印太战略 ㊂ 一带一路 倡议和 印太战略 作为大规模的区域间治理模式,不可避免地相互重叠,其中,东南亚是最重要的重叠区域,也是中美竞争最激烈的舞台㊂制衡中国是美国出台 印太战略 的 最现实原因,也是最直接和7①②③④⑤董贺: 东盟的中心地位:一个网络视角的分析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7期,第77页㊂KaiHe,InstitutionalBalancingintheAsiaPacific:EconomicinterdependenceandChina srise,Routledge,2009,pp.144-145.张梅: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主要看点及与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的比较 ,‘国际论坛“,2013年第6期,第51页㊂ AboutAPRSAF, APRSAF,https://www.aprsaf.org/a⁃bout/,访问时间:2020年11月2日㊂SaadiaM.Pekkanen, ChinaandJapanVietoShapeAsia sApproachtoOuterSpace, Forbes,October31,2016,https://www.forbes.com/sites/saadiampekkanen/2016/10/31/china-and-japan-vie-to-shape-asias-approach-to-outer-space/#5246f9a62606.。
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秉承西北大学“公、诚、勤、朴”校训,爱国爱校,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前沿动态;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该语种外文资料、应用该语种进行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使以学术型为主的学生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应用型为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
二、研究方向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具体见后表中的研究方向。
三、学制及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
学分≥1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6学分(学位课≥11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计2学分。
四、课程设置博士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授课学期为第1-2学期,各专业具体课程见后表中的课程设置。
五、培养方式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负责与导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六、考核方式除学术报告等考查课以外,博士生课程考核采用闭卷或开卷等考试方式,其中学位课程以闭卷笔试为主。
博士生在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阶段。
七、科学研究博士生在读期间根据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应系统地查阅中外文相关文献;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报告活动,每名博士生至少以主报告人的身份作1次学术报告;发表的科研成果应达到《西北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科研成果要求的规定》的要求。
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博士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课程编号:070088英文名: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前置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后置课:《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主讲教师:郭海儒选定教材:Stanley L. Bru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Thought, Fort Worth, TX: The Dryden Press, 2000.课程概述:本课程采用清晰和有趣的方式结合现实讲述经济学的历史,分别介绍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学派、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背景、主要原则、代表的阶级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并结合实际做出客观评价,同时有选择地介绍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小穆勒、李斯特、罗雪尔、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杰文斯、瓦尔拉、门格尔、马歇尔、凯恩斯、凡伯伦、诺斯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主要贡献,较好地总结经济学流派兴衰交替的一般规律,深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与反思,奠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能力。
教学目的:全面了解和把握经济思想史上主要流派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思想,了解各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也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思想流派的兴亡,充分认识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思想产生的具体条件和互补性,甄别西方宣传的“华盛顿共识”——市场自由化、政府最小化和私有化的缺陷,初步掌握经济思想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能力,为解决我国面临的失业、市场风险、公有与私有之争等热点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经济思想的起源、发展和衰亡的背景和原因,注重分析和比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过去和当代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分析;双语教学,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英文课件教授,既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原义,又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英文原版材料独立研究的能力;随堂的思考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反思分析能力,是提高学生思想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我们组织了一次国际贸易理论演变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我们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训目的1. 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不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3. 分析不同国际贸易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运用和影响。
4. 培养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与发展(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主要观点是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为代表,强调要素禀赋差异和规模经济。
(3)新贸易理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关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政策。
(4)全球价值链理论:以波特为代表,强调全球分工与合作。
2. 不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1)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其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其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4)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5)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全球分工与合作是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3. 不同国际贸易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运用和影响(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3)新贸易理论: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各国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
培思2006青岛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讨会暨夏令营PACE 2006:Workshop and Summer Camp for Environmental andResourse Economists总结报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2006年11月目录总论.............................................................................................................................................刘民权2百家争鸣.. (5)感受震撼感受PACE2006——学术、大师、交友、团队..................................................朱纪明6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夏令营总结..................................................................................................杨光10由青岛之行引发的关于经济学与环境科学分野的思考............................................................周全13青岛“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夏令营感想............................................................................吴倩颖15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识——青岛之行小结............................................................................苏元林17环境经济学在中国.....................................................................................................................陈琼24环境经济学的盛宴.................................................................................................................尹一蒙27盛夏.青岛——PACE2006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讨会暨夏令营感想.................................王皛29 PACE2006研讨会暨夏令营活动实践报告.........................................................................丹筱彤31 PACE2006研讨会暨夏令营活动实践报告.............................................................................张林33 PACE2006研讨会暨夏令营活动实践报告.............................................................................杨帆35积极促进公众参与,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刘健38附录. (43)A GENDA OF PACE2006S UMMER C AMP (44)总论2006年7月17日-21日,“培思2006青岛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讨会暨夏令营”在青岛成功举办,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环境专业协会(PACE)、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of the World Bank)等联合主办。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2楼《儒家革命与汉初统一》3楼?凯恩斯货币论(上、下)4楼?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6(10卷汉译本,pdf格式)?(损坏,请勿购买!)5楼?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6楼《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7楼?故事中的经济史(尼古劳斯。
皮泊,德国)8楼?《制度经济学》?(康芒斯)9楼?《经济学百年回眸》10楼《经济学原理》(马歇尔)11楼?罗杰·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12楼《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3楼?历史的经济学解释(英文)14楼?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15楼?杨小凯-新贸易理论16楼《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色诺芬17楼《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8楼?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19楼?道德情操论-亚当。
斯密20楼?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21楼《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国汤姆逊)22楼《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23楼?布阿吉尔贝尔选集24楼《货币均衡论》(米尔达尔)25楼《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26楼《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王志伟)27楼《思想市场》?(张旭昆着)28楼《经济史》(杨小凯)(与46楼雷同)29楼《中国经济学一百年: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30楼《国富论》31楼?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32楼?现代经济学前沿(第一~三册)?33楼《弗里德曼回忆录》34楼《法律的经济学分析》35楼《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36楼《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们》37楼《世界经济中的中国》38楼《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39楼?外国经济史(周建波)40楼《利维坦》(霍布斯?)?41楼?俄国工人阶级状况42楼《经济思想小史》(43楼?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44楼《西方经济学》重要学术流派简介45楼?南开大学经济学基地班讲义系列——西方经济学流派46楼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杨小凯)(与28楼雷同)47楼经济发展理论(Schumpeter)48楼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49楼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50楼《经济学要与时俱进》(R.Fogel)51楼豪伊:〈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莱斯切尔:〈认识经济论〉52楼白银资本(贡德·弗兰克)53楼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罗雪尔)54楼剑桥中国史(全)共9卷55楼《自由、市场与国家》(布坎南)56楼《经济思想史(第六版)》(斯坦利.布鲁)(与110楼相同) 57楼《经济思想的成长》58楼《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59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60楼《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61楼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文献资料62楼邓小平经济谋略63楼《经济学:书架上藏着的辉煌》(张军)64楼《世界上下五千年(古、现、近)》65楼《经济学研究方法文章集锦》66楼世界古近当代经济史(七本)67楼《法律、立法与自由》、《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致命的自负》\《通往奴役之路》68楼韩非子直解69楼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70楼《盐铁论》71楼《资本异论》(黄佶)72楼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Before 1840 An Exploratory Essay 73楼杨小凯:民国经济史74楼西方世界的兴起75楼共和国经济50年76楼《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77楼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78楼《革命的年代》(艾瑞克.霍布斯鲍姆)79楼《宏观经济学50 年的发展与论争》(张曙光)80楼《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81楼《政治与市场》friedman82楼宋代商税问题研究综述83楼中国通史(吕思勉).84楼布罗代尔的<资本主义的动力>85楼经济学小品与案例86楼休谟经济论文选(感谢"TravisBickle"友情提供)87楼外国着名思想家译从:亚当.斯密(中文pdf)88楼亚当.斯密通信集(中文pdf)89楼思想成就经济(哈耶克)90楼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中文pdf)91楼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中文pdf)92楼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93楼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中文pdf)94楼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译)95楼加尔布雷斯传96楼供应学派革命97楼价值问题的论战98楼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文集(冯克利译)99楼巴斯夏,经济和谐论(英文版&汉译版)100楼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美)凯恩着,毕健康等译101楼百卷本经济全书之——《西方当代经济思想》PDF格式102楼百卷本经济全书之——《中国当代经济思想》PDF格式103楼奈特:不确定性、风险与利润(英文版)104楼Revolution and Evolu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Macroeconomics105楼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文pdf) 106楼科尔奈: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制度变化107楼Mcgraw-Hill.Adam Smith.国富论108楼<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经济思想史>109楼<经济分析史>110楼经济思想史(第六版)(美)斯坦利L.布鲁111楼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12楼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故事。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世界史专业博士①Marcus Noland and Howard Pack ,Industrial Policy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Lessons from Asia ,Washington ,D.C.:Insti -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pp.10.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的产业政策调整———印度和巴西的实例盛浩※一、引言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就是在政府“替代市场”或“驾驭市场”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向重点产业的投资及提高重点产业内部的资本积累水平,加速重点产业的规模扩张,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
诺兰德和派克曾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定义为“政府努力改变生产的部门结构,使得某些产业部门得到快速发展。
政府认为,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相对于依据静态比较优势的典型的产业演进过程,更能够导致经济的加速增长”①。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经济学领域中的新古典复兴,导致了对产业政策的广泛批评。
在新摘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其产业政策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
就印度和巴西而言,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其产业政策在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到21世纪初新的产业政策基本形成。
这种新的产业政策在市场主导的前提下,通过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标,因而不同于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传统的产业政策;它保留了部分选择性干预的内容,因而也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
这种产业政策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为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印度巴西产业政策调整效果[中图分类号]F2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79(2013)02-0075-05O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Policy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ReformA Case Study of India and BrazilSheng HaoAbstract :Industrial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d been adjusted in the market economy reform.In India and Brazil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their industrial policy had changed obviously in terms of policy goal ,policy instruments ,etc.and a new industrial polic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21th century.The new industrial policy is differ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one in the import substitute era for it is market -oriented and aims at improv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rogress.Meanwhile ,selective intervention included in the new industrial policy make it distinct from the industrial policy i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new industrial policy in India and Brazil ,reflecting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ceiving positive result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y.Key words :India ;Brazil ;Industrial policy ;Adjustment ;Result75古典经济学家们看来,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会造成结构扭曲和寻租行为,因而产业政策推动下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造成明显的效率损失,具有不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