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90.0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本章导读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学科。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行为及其规律。
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生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事前变量与事后变量本章重点及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其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变化趋势;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4.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在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微观主体基于利益最优化追求下的个人行为。
例如,我们知道了消费者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可是,仅仅知道微观主体基于利益最优化追求的经济行为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由微观主体构成的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例如,我们还需要弄清楚: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有的时候找工作那么困难?为什么有的时候物价在上涨而有的时候物价在下跌?为什么国家之间贫富差距那么大?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宏观的,但它与我们的生活却密切相关。
“宏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大”。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是关于国民经济总量问题研究的经济理论。
它是以社会总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总体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为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提供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知识。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因而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又由于宏观经济学与当今的经济问题密切联系,它是一门应用科学。
学习宏观经济学,对于深入理解与科学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概论【考试要求】1.宏观经济学概述2.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3.宏观经济政策体系4.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本章内容中级资格与初级资格的考试要求相同。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宏观经济学,后来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就是在凯恩斯《通论》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3.1948年,美国的萨缪尔森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相结合,出版《经济学》,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
4.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出现严重的“滞胀”——经济增长停滞(产出不变)、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以反对国家干预为核心思想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
【例题·多项选择题】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指的是几种经济现象并存,它们是:A.经济增长停滞B.外汇收支停滞C.产业结构失衡D.通货膨胀E.存在大量失业『正确答案』ADE『答案解析』滞胀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主体(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2)总体经济行为≠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由于经济个体和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及总体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正确。
2.研究内容(1)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2)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即:①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
②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
③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
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本章简介: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2)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本章目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按照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经济学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宏观经济学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宏观一词源于希腊文,表示“大”的意思。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单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我们日常遇到的几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什么决定的;引起一个国家经济波动的因素是什么;导致一个社会的失业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什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三、几个宏观经济学的问题1)经济增长: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案例:2002年拉美经济乌云密布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拉美经济今年将出现0.8% 的负增长,人均产值负增长2.4%。
报告称拉美地区的经济前景“令人沮丧”。
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的拉美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
今年的失业率将超过9%,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达到8%,“从80年代以来还没出现过这样的逆境。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今年的出口将下降 1.5%。
外来资本流入量依然很少,今年是连续第4年出现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两个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2)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收缩期、谷底、扩张期和顶峰。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
从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波动,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与衰退,这些都与宏观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这些大规模的经济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工具。
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
它关注的不是单个的企业或消费者,而是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表现。
这包括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收支等等。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议题。
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对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至关重要。
当经济增长迅速时,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非易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有效的经济政策等。
通货膨胀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简单来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温和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经济增长的伴随现象,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带来诸多问题。
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影响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失业率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过高的失业率不仅意味着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宏观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失业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来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
国际贸易收支则涉及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贸易顺差可能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引发贸易摩擦;贸易逆差则可能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那么,宏观经济学是如何研究这些经济现象的呢?它主要通过构建各种宏观经济模型来进行分析。
这些模型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经济变量,试图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模型之一。
总需求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中所有部门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总供给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展、开放经济模型等。
(3)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GDP-折旧=NDPNDP-间接税=N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第一,支出法。
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第二,收入法。
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从一国经济来看,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经济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什么引起了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失业与通货膨胀;1978年以前,失业和通膨都是隐性的;改革开放后,失业和通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财政政策: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
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总结: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重点和阐述的差别。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目标:是追求整体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事后分析和事前分析、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区别:研究对象解决问题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及后果资源最优配臵价格理论个量分析法宏观经济学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资源充分利用国民收入决定论总量分析法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臵,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的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的实证化,努力使所研究的问题摆脱价值判断,只分析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即解决宏观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是两者的共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