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 格式:doc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块的中部,地处华北地震区,地壳活动频繁,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从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两个方面对北京市的地壳活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造活动,二是地震烈度。
关于构造活动,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壳受大陆板块运动的影响较大,构造活动频繁。
北京市内分布有多个地震带,如北京平原地震带、怀柔地震带、丰台地震带等。
这些地震带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地构造运动的活动区域,板块运动引发构造应力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活动。
其次,地震烈度是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地震烈度是评价地震活动的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出地震的破坏程度。
北京市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较大的地震事件,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延庆地震等。
这些地震事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更加重视。
其次,地震活动性是衡量地壳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
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频率和地震规模的综合表现。
北京市地震活动性较高,每年都有多次小地震发生。
根据过去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平均每年发生的小地震约为100次,这些地震大多规模较小,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但是,地震活动性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大地震的来临,所以科学家们必须对地震活动性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以提前预警和防范地震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对于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地震监测、地震预测和地震模拟等手段,不断加强对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提前预警和防范地震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
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起重大地震事件,这些地震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进行回顾与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地震的特点、原因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唐山大地震(1976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中国北方的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一次里氏7.8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造成了超过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无数家庭破碎,经济损失巨大。
唐山大地震的爆发导致了地表的严重抬升和断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严重受损。
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最强震感范围覆盖了北京、天津等地,破坏程度之大令人震惊。
唐山大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地震波能量传播距离较近,导致灾害损失更加惨重。
二、汶川地震(2008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自唐山大地震以来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事件。
汶川地震造成了超过8.7万人死亡、37.6万人受伤,近500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在地震中遇难。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震中距离省会成都约90公里。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
特别是汶川县城的抗震设防程度较低,加上县城人口密集,导致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地震的比较分析尽管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但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地震事件。
在受灾人数和经济损失方面,唐山大地震略胜一筹,但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更多。
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共同点是都是浅源地震、破坏性巨大,震中地区抗震设防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而在救援和灾后重建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四、中国历史上其他重大地震事件除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其他多起重大地震事件,如嘉定地震、张家口地震、泰兴地震等。
北京地震带简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地理坐标为北纬39°56′~41°03′,东经115°25′~117°30′。
虽然地震在北京不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就是一个地震安全区。
事实上,北京位于中国的北部地震带,虽然地震频率较低,但仍然存在潜在的地震风险。
北京的地震带北京地处华北地震带的北缘,该地震带是中国境内地震频发的一个区域。
华北地震带是青藏高原和黄淮海之间的地壳运动活动带,其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城区和周边的若干地区。
地震活动特点华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存在近场和远场地震:近场地震是指震源距离受灾区较近的地震,远场地震是指震源距离较远的地震。
近场地震对受灾区造成的破坏性更大。
2.震源深度较浅:华北地震带的地震震源多集中在地壳相对较浅的地层,这意味着地震能量更容易传递到地表,导致地震波更加强烈。
3.地震频率不高:与中国的西南地震带相比,华北地震带的地震频率较低,但仍然有可能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
北京地震的历史记录北京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其中一些地震对城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较为著名的北京地震事件:1.1679年的北京地震:这是北京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约为7.0级。
地震导致大量建筑物崩塌,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730年的北京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震级约为6.5级。
地震引发了地质灾害,如滑坡和泥石流,并对京城的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3.1976年的唐山地震:尽管唐山地震并非北京地区的地震事件,但其影响范围覆盖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
唐山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北京地震的风险和防范措施尽管北京地区的地震频率相对较低,但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北京仍然面临潜在的地震风险。
因此,采取防范措施对于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至关重要。
历史大地震回顾一、汶川地震(2008.05.12)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了震级为里氏8.0级,最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
汶川地震是中国自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 范围内的大中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西藏、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台湾等地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
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
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22人。
二、陕西华县地震(1556.01.23)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夜,陕西省华县附近,北纬34.5度,东经109.7度,一场8.0级的地震突然降临。
全国101个县有震灾记载,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
有感范围达15个省(区),200多个县,震撼了大半个中国。
这次地震之后又引起了饥荒和瘟疫造成了空前巨大的人员伤亡,共计死亡83万人,是世界上人员死亡最多的一次大地震。
三、美国旧金山地震(1906.04.18)1906年4月18日凌晨5点20分,美国旧金山市,北纬38.0度,西经123.0度,8.3级强烈地震发生,死亡60000余人,另有数百人下落不明,数千人受伤,震后全城大火蔓延,街区一个个被烧毁,灾后发生秩序混乱,导致34人被打死,更有甚者是灾后有很多人大发国难财,这次地震及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给旧金山市带来巨大的损失,有500多个街区被毁,7.5万人逃离旧金山市,物质损失5亿美元,许多家保险公司为赔偿而破产。
四、日本关东地震(1923.9.1)1923年9月1日,北纬35.0度,东经139.5度,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广阔都市地带发生强烈地震,本次地震中有14.3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60万座建筑物被毁,50万人无家可归。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地震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其爆发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地表破裂带可以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和研究地震的发生机理和规律。
本文将重点研究位于北京平原区的夏垫断裂,它在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中地表破裂带的特征。
夏垫断裂位于华北地台东缘的平原地区,总长约60公里,宽度在数十米至数百米之间,西北-东南走向。
它是一条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
其中,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对夏垫断裂造成了显著的破裂。
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带的主要特征是沿断裂线两侧出现的地面裂缝。
这些地面裂缝呈线状,沿断裂线走向延伸,并有明显的右旋位错。
地表破裂带的长度约为15公里,宽度在数米至数十米之间,最宽处达到了50米。
地面裂缝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较大的高差,最大高差可达到1米,分别位于断裂线两侧。
地面裂缝的表面形态也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通常,裂缝两侧土壤受到断裂带应力的拉伸和剪切,会导致土壤沉降和滑动。
因此,地面裂缝的两侧往往会出现不对称性,其中一侧会低于另一侧,形成沉降槽。
此外,沉降槽会伴随着土壤的断裂破碎,形成断块滑动的迹象。
地面裂缝表面还可以观察到多种断裂标志,如剪切带、断块滑移和溢流痕迹。
这些标志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地震时断层面的运动方式。
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带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特征,例如断裂带沿线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由于断裂带存在强烈的地动作用,会造成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和压实,使得土壤的密实度增加。
同时,断裂带通常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形成所谓的断裂带痕迹,这些地质地貌特征也可提供地震活动的重要信息。
总的来说,夏垫断裂在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中产生了明显的地表破裂带。
这些破裂带的特征包括地面裂缝、沉降槽、断裂标志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震惊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事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发生过一些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地震事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惊。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事件。
1. 1556年汶川大地震(中国)1556年1月23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
这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或“黄河断裂带地震”,震中位于当时的明朝首都北京以西约1,200公里处。
据记载,这次地震持续时间长达10天,破坏范围广泛,造成了估计有80万至200万人死亡的惨重人员伤亡。
这次地震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2.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美国)1906年4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发生了一场被记录为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震级达到7.8级,造成了数千人死亡,约有28,000个建筑物被摧毁或严重损坏。
这场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火势蔓延迅速,烧毁了大部分城市。
旧金山地震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对当时全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1960年智利大地震(智利)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一场被记录为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这场地震的震级达到了9.5级,是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地震持续时间长达10分钟,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据估计,这次地震导致了大约5,700人死亡,数以十万计的人受伤,几乎所有的房屋都被摧毁或严重受损。
智利大地震也引发了海啸,波及到智利以及其他太平洋沿岸的国家,造成了更多的破坏和伤亡。
4.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印度尼西亚)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印度洋发生了一场被记录为有史以来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的震级达到了9.1至9.3级,持续时间长达10分钟以上。
地震引发了一系列巨大的海啸,波及到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的大地震1、1950年墨脱地震1985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在西藏察隅、墨脱一带发生了8.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7.1度,东经89.8度,地震震中最大烈度达12度。
本次地震导致印度1500人死亡,西藏地区遇难人数更是达到3300人,也是我国等级最高的一次地震过程。
2、1668年郯城地震1668年7月25日,在山东郯城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4.8度,东经118.5度,具体位置位于临沭县干沟渊村境内,地震震中最大烈度为12度,极震区包括郯城、临沭、莒县等地,本次地震的伤亡人数达5万余人。
3、1920年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在宁夏海原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7度,东经104.9度,震中具体位于海原县县城以西哨马营和大沟门之间,最大烈度为12度,波及范畴达251万平方公里。
本次地震造成了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
4、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1556年2月3日,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8.3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4.5度,东经109.7度,具体位置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境内,震中最大烈度为11度。
震后还出现了瘟疫,因此本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83万。
5、1902年新疆阿图什北地震1902年8月22日11时左右,在新疆阿图什北发生了8.3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3.5度,东经122.7度,震中烈度达10度。
本次地震造成至少5650人至10000人遇难,超过3万间房屋被毁,中国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大范畴区域有震感,有感面积超过92.7万平方千米。
这次地震过程也是新疆地区等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6、2001年昆仑山地震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4度,东经90.9度。
由于发生地点人迹罕至,因此这次强烈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大陆内部等级第二高的地震。
史料挖掘: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2009-05-12 09: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市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是个多震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其中以1679年马坊地震和1730年西郊地震的影响最大(见表2-9)。
表2-9 北京及邻近地区强震(Ms≥6)一览表(l000—1976年)
自有史记载以来,北京地区曾遭受有感地震592次(到1957年3月 4日止),其中Ms≥7有67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止)。
至于近年来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ML≥3.5)多达几千次。
(见表2-10)。
表2-10 1957—1977年的二十年间ML≥3.5的地震次数表
共计5362次
震中在北京城区的有两次五级地震,曾使城内一些房屋被破坏:
1076年12月(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震中烈度六度,记载:民舍多坏。
1627年3月5日(明熹宗天启正月十八日)震中烈度六—七度。
记载:京师地震有声,起自西南以至东北,房屋倾倒,伤人无数。
(二)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
北京地区经历多次地震危害。
震害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但有一定规律。
现根据近年来对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震害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质基础条件方面简述如下:
1.灾害概况:震害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房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据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等有关单位调查结果列表2-11,2-12如下:
表2—11 北京市郊区房屋破坏情况表单位:间
注:此表不包括近郊居民住房和单位房屋损坏数。
表2-12 北京市市区建筑物破坏情况表
单位:平房一间,楼房、厂房一栋
从上表可以看出,房屋和其它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东南部向西北逐渐减轻,与地震波衰减方向基本一致。
在城区房屋倒塌比较少,破坏多属墙倒。
(2)地表破坏现象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产生的地表灾害有地裂缝、喷水、冒沙和山崩。
它们都分布在七度区或六度区与七度区的分界处。
地裂缝规模最大的在顺义县城东,潮白河大桥东的公路上。
该地裂缝总长约1400米,宽1.25米,可见深度2米,呈斜列式,总体走向近东西,拉张裂开。
震后沿这条裂缝喷水冒沙。
喷水冒沙沙水一部分是沿地裂缝喷出,一部分是由孤立的水孔喷出。
前者多呈条带分布,例如平谷县门楼庄乡的南宅和高家庄一带,喷水冒沙大致呈北西方向分布,震后喷水水头高出地面一尺多;后者则往往聚集成群,例如通县的郎府乡耿楼村,喷水冒沙口就达1000 多个,最大喷沙孔直径可达1米以上。
(3)水利工程破坏惜况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如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水面护坡层出现滑坡,滑坡土石方量约30万立方米。
此外,桥、涵、闸建筑物受到损坏的有110多座,损坏机井1773眼(占全市机井总数的4.6%),北运河河堤有3000多米受到严重破坏。
(4)山石滚落仅见于平谷县的靠山集乡将军关村,陡峭山坡的风化岩块发生崩落,形成多处山崩。
2.唐山地震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布
北京地区总的震害趋势是东部重,西部轻,平原重,山区轻,与理论的地震烈度场大体一致。
北京平原地区除西集、马头一带及其他零星小片外,基本属于六度区。
如果按照唐山地震的震级和震中距,烈度场的正常衰减,六度区应在震中距90—180公里之间,因此北京地区的东部如西集、马头一带应不到七度,长辛店、房山一带应接近五度,北京市中心
区及顺义一带应属于六度弱。
但实际上,在六度区内,震害是有异常的。
有的异常很突出,高出理论值1度以上,有的与毗邻地区对比,明显的差到半度。
主要的异常区有以下地段:
(1)西集、马头地区为八度区,高于正常烈度1.5度以上。
房屋损坏率大于75%(其中严重破坏超过50%)。
(2)东部河流沿岸出现多处七度点,高出正常烈度近1度。
房屋损坏率大于75%。
如潮白河两岸的棱草村、马坊村、小东庄、崇国寺、赵庄、北庄头;错河沿岸的翟各庄、小辛庄、泃河沿岸的东店;金鸡河沿岸的吕布屯、小故观、北石渠,小中河沿岸的马家堡、衙门村、泥河、杨家营、范庄,以及温榆河附近的古城,凤河岸边的采育镇。
(3)北京中心区为六度强、旧平房损坏率大多在5—25%之间,与南邻的南苑(损坏率<5%),北邻的文教区(损坏率<5%)相反,烈度相差近半度。
(4)少数烈度异常点六郎庄、李堡、界牌、将军关等,各由于地质构造、土质结构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3.地质条件与烈度异常的关系
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布与地质基础关系密切,特别是在平原地区主要是受隐伏地质构造控制,或土质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1)地质构造分区的影响北京平原下隐伏的凹陷与隆起区,似乎控制着烈度异常分布。
从调查资料得知凹陷区承受了较厚的新生界,与坚硬的基岩相比。
抗震性能较差,因此凹陷区内烈度偏高,特别是在靠近隆起凹陷的边界线附近,其基底岩层高度差悬殊,即在“迎震坡”影响更为明显。
例如西集、马坊异常带正位于大厂凹陷带中,而南苑一带的低烈度地又恰在大兴隆起区。
再往北,北京中心区位于北京凹陷带中,它的烈度也较八宝山断裂西北侧的京西隆起区为高;也较南东侧的大兴隆起区为高。
(2)断层对震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唐山地震影响的北京市的烈度异常区,不少是与附近有隐伏断裂有关,其中以夏垫断裂最为明显——自西集、郎府、夏垫、崔家窑、巩庄子、马坊、门楼、王辛庄,再向北方向至新城子、这些异常区形成一条北东向烈度异常带,它与夏垫断裂的展布一致。
城区的烈度异常点,也与某些断裂的展布一致(见图2—8)。
例如良乡—前门断裂穿过人民大会堂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东南角、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南侧以及路东的碧春茶庄等,都受其损坏。
莲花池—白塔寺断裂使在其带上的铁道部东楼顶、中联部大烟筒顶端倒落,财政部大楼脱瓦、以及白塔寺塔尖倾斜等破坏。
车公庄—德胜门断裂使其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八楼顶的方烟筒和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楼顶大烟筒倒下、北京展览馆塔顶红星震落以及德胜门箭楼房檐脱落等。
另外,密云古北口、新城子以及平谷的将军关的八度异常点,则属于基岩山区与断层有关的异常点。
前者正位于东西向纬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
在新城子一带有着明显的东西向断层被北东向断层错开的现象。
(该东西向构造是燕山沉降带与内蒙台背斜的分界线,它对地震力的传递可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后者是平谷将军关大队位于沟谷之中,六个生产队自北而南沿沟依次排列。
破坏严重的是北部三个队,恰好是北东向断层通过的部位(图2-9)。
(3)潜山的影响北京城区与近郊区的一些烈度异常区与下伏基岩山梁(潜山)有关。
例如,自三里河经白塔寺、德胜门到六公坟地区,下伏基图2-9 将军关地区地质图岩顶面为一个南西—北东向凸起的山梁(潜山),与地面烈度异常区恰相对应:潜山的轴部以及偏“迎震坡”一侧。
另外,位于陡坎地形(高差8米)的前缘部位,震害也会较重,例如顺义衙门村为典型。
(4)土质对震害的影响对于(冲积)平原地区的震害来说,浅层的地质条件又在上述基础上施加明显的影响。
主要是各种不同刚度的土层的组合,与这些土层的厚度,其抗震性不同所致。
明显的现象是在西集、马头一带,位处凹陷区,烈度较高,再加上该地区浅层土质松软,地下水位又高,导致沙土液化,必然使烈度远远增高,因而形成突出八度异常区。
另外,在市中心区,地处北京凹陷,烈度相对较高,但是在西郊翠微路以西地区(基岩埋深浅,第四系主要是卵石层),由于浅层地质条件较好,因之房屋损坏率急速降低。
地下水的深浅。
对于浅埋的松散粉、细砂层的液化起着显著作用,导致极大震害。
例如通县郎府乡耿楼村与西集乡粮库最为典型。
耿楼地面喷水冒沙口达1000个以上,大队库房由于不均匀沉陷造成了七扭八歪的形状。
西集粮库由于不均匀沉陷。
使数个粮仓下沉或倾斜,最大沉陷量达0.6米。
总之,土质的成分、结构、厚度、层次组合、埋藏深度、地下水的深浅等因素,都可影响砂土液化的程度。
液化区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集中在现代河道的河漫滩及其两侧比较新的古河道上。
综上所述,通过对唐山地震给北京地区造成的震害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本市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城市规划、工程建筑以及为防震措施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