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考点
- 格式:pptx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5
人口与城市读图8: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1-2题。
1.由上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A.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读表1“城市发展过程表”,完成3~4题。
-:人口减少--:大幅度人口减少3.表中Ⅰ、Ⅱ、Ⅲ、Ⅳ、Ⅴ依次分别表示A.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B.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C.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城市化D.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4.城市郊区化是一个A.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B .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C .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D .城区人口逐渐增加,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读某市人口地域圈层结构示意图(图7)及表格资料(表1),据此回答5~6题。
某市各圈层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的净变表(1982—2000年)(表1)5.①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②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加大 ③外圈人口低速增长 ④内圈和中圈人口密度增长缓慢 ⑤外圈人口密度快速增加 ⑥内圈和中圈人口快速增长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6.根据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目前形成该市主要住宅区的是A .市中心区和外圈B .市中心区和内圈C .内圈和中圈D .中圈和外圈 下图中,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问7~8题。
②图77.图①中地价变化的原因和图②可代表的国家类型分别是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C.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8.图②1910年后该城市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长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D.城市核心区规模变大,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土地质量下降;城市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与风速风向(二)产生城市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绿地减少、社会不安等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
考点 6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1)~(5)题。
材料一: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图9)。
图9材料二:1987~2006 年上海市 F 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图 10)。
(1)甲、乙、丙、丁四处中,淤积作用明显的两处是和处,水深大于5m 的是和处。
(4 分)(2)1987~2006 年上海市F 围垦区面积增加量居前两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和。
(4 分)(3)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区)布局的总体特征是;影响微电子产业基地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
(6 分)(4)S 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
目前上海市正在 S 处建设临港新城,简要分析该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6 分)(5)上海市在 F 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8 分)【答案】 (1)乙丁甲丙(2)旱地建筑用地( 3)沿海港口分布技术(科技) (4)临近洋山国际深水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靠近浦东国际航空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以上海市为依托,经济腹地范国广,市场广阔:地处海滨,环境优关,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
(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构建产业链,防止产业结构单一;治理工业“三废”,防止环境污染严重;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避免产业过于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防止海洋污染;建设海防堤坝,防止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
2.(2007年高考江苏卷地理,34)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正在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
能源工业是沿海产业带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下图分别为“江苏沿海产业带位置图”、“江苏沿海产业带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7a、b、c三处中,风力发电场最宜建在________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近年来,城市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趋势。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和集聚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城市化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等因素。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有限,许多人选择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其次,农业现代化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释放,这些劳动力往往选择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此外,工业化进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和规模化发展。
其次,城市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资源的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化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四、应对城市化的措施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高中地理(城市化、热岛效应、海陆风、城郊风)考点详解(1)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建设了大量建筑物、道路等,并减少了绿地、河流,造成了城市的高温化。
(2)风向城区气温较高,空气受热上升,并在空中向郊区吹拂,在城市地表形成了相对低压区,郊区的空气便吹向城市,补充该低压区。
风向规律:在高空由城市吹向郊区,在地表由郊区吹向城市。
图1 城市的热岛效应例题图2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判断温度变化的原因。
题目中说,该地是平原、城市,因此海拔对温度的影响很低,温度的变化主要是由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而不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会该地大部分地区温度都一起上升,而不是斑斑点点的上升)。
(2)判断海拔的影响。
该地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热岛效应,次要影响因素是海拔。
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海拔与地表气温呈现负相关。
(3)判断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由于城市水泥沥青路面的增加、生活生产的排放等,造成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教区。
而如果增加绿地、河流等大比热容的基础建设,则会降低城区的温度。
(4)判断风向。
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气流受热上升,在空中流向郊区,郊区的气流从地表吹向城市。
(5)判断城市的变化。
1982~2004年,该地高温地区增加,且高温地区由集中变为分散,表明这二十多年间,城市不断的在向外扩张、建设,新形成了多个商业中心,城区、郊区间的交通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南北部道路密度的差异减小。
总结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了“城郊风”的出现。
与此相似的,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了“海陆风”。
海陆风的近地表风向:白天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陆地吹向海洋。
图3 海陆风示意图。
《城市》考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1)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明显的功能分区和稠密的道路系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3)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
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3.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3)城市地域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功能区最佳区位区位选择的原因商业用地A:商业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住宅用地B 分布在盛行风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占地最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靠近市中心处,在有的城市中出现了高级住宅区(近文化区)和低级住宅区(近工业区)的分化,他们在空间上背向发展。
工业用地C 远离市中心,向城市外缘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高一地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为石油化工区,③为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④为水泥厂。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区,其外围主要是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其主要目的是①;②。
(4分)(2)②③④中工业布局明显不合理的是,理由是。
(3分)(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②;③。
(3分)【答案】(1)商业住宅降低土地成本保护城市环境(2)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上游,也会造成水污染。
(3)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社会问题严重(每个要点1分)【解析】(1)①处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形成商业区。
①处外围靠近商业区,面积广大,是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模式,应是住宅区。
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相比市区地价低,工厂向外搬迁可降低土地成本,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2)图示城市盛行风向为东南风,④为水泥厂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方向,污染城市大气;又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污染城市水源,不合理。
(3)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土地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绿地减少;工业和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社会问题严重,失业率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
【考点】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化影响。
2.下图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1)A、B两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早或晚),水平_______(高或低),目前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________(快或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