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20课《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0.53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内容:第1课物联网就在身边——初识物联网教学时间:教学目的:1、理解物联网的概念。
2、理解物联网应用的相关学问。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物联网的概念。
2、难点:理解物联网应用的相关学问。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因特网。
教学过程:1、导入〔1〕从古至今,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这些传递信息方式都有哪些特点?(突出现代工具为人们传递信息带来的便利及快捷等优点)〔2〕刚刚我们理解了人及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那么,物体及物体之间又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学生思索、讨论、沟通。
2、新授老师:学习物联网。
〔1〕介绍物联网概念①老师提出任务:生自读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
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根底仍旧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根底上的延长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连接端延长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及物品之间,进展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及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交融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开展的第三次浪潮。
②介绍物联网的三大特征。
感知物体、信息传输、智能应用。
③看图,提出问题:通过图画你看懂了什么想想现实中物联网有怎样的应用?2经验沟通:把自己获得的物联网学问及大家共享。
〔2〕理解物联网应用。
①自读课本2-3页,初步理解物联网在各方面的实际运用。
②播放相关的光盘内容。
③深化介绍,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对物联网的应用有更加深化的理解。
老师适当讲解物联网在智能家电、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安防方面的应用。
〔3〕讨论: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费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举例说明物联网技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体验和改变?3、课堂小结老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物联网技术,理解了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导航与定位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导航与定位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2.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我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3. 掌握导航与定位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GPS设备进行定位和导航;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导航与定位问题;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导航与定位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技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导航与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航与定位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导航与定位的定义与分类-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我国导航与定位技术的发展概况2. GPS定位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交通导航:汽车导航、手机导航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制作、城市规划等- 灾难救援: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救援3. 导航与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车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应用- 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4. 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 使用GPS设备进行定位与导航操作- 分析导航与定位技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探讨导航与定位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结合课本相关章节,包括导航与定位基本概念、技术应用、未来发展趋势等。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19《智能导航》教案一. 教材分析《智能导航》是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章,主要介绍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本章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智能导航系统的功能,掌握如何使用智能导航系统,以及了解智能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实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智能手机和电脑等设备的使用较为熟练。
但他们对智能导航系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智能导航系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如何使用智能导航系统,了解智能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何使用智能导航系统。
2.难点:智能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如何运用智能导航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智能导航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以便进行智能导航系统的演示和操作。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准备与智能导航系统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展示智能导航系统的界面,引导学生关注智能导航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提问:“你们听说过智能导航系统吗?它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分析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导航与定位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导航与定位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与运行机制。
2. 学习并掌握定位算法,能够解释不同类型的定位技术及其优缺点。
3. 掌握地图阅读与坐标系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导航定位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操作导航设备,进行简单的定位与导航。
2. 培养解决实际导航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复杂环境中选择最佳路径。
3. 学会使用地图软件和定位工具进行位置信息的获取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信息意识,激发对导航科技的兴趣。
2. 增强学生对国家导航技术发展的自豪感,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3.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年级信息技术或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对新兴科技有浓厚兴趣,喜欢探索和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1. 确保学生掌握导航定位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现实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导航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卫星导航系统原理: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涵盖信号传播、卫星轨道、地面接收设备等基础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三章“卫星导航系统概述”2. 定位技术与算法:讲解三角定位、时间差定位等常见定位技术,分析不同算法的精确度和适用场景。
- 教材章节:第四章“定位技术与算法”3. 地图阅读与坐标系统:教授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坐标系统、比例尺、方向识别等,并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导航定位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地图与坐标系统”4. 实际操作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导航设备操作,学习使用地图软件和定位工具,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导航定位案例。
- 教材章节:第六章“导航定位应用实例”5. 导航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导航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智能交通、无人驾驶、户外探险等。
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智能导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智能导航》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智能导航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智能导航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GPS定位技术、路径规划、语音识别等关键技术,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互联网和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智能导航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GPS定位技术、路径规划、语音识别等关键技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智能导航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GPS定位技术、路径规划、语音识别等关键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智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智能导航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智能导航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讲解:介绍智能导航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讲解GPS定位技术、路径规划、语音识别等关键技术。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动手操作智能导航系统,体验其工作原理和应用效果。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智能导航系统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对智能导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GPS导航确定位置教案设计导航确定位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2.理解GPS导航系统中卫星信号的接收和解析过程;3.熟练掌握使用GPS导航设备确定位置的方法和技巧;4.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2.GPS定位原理和卫星信号解析原理;3.GPS导航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4.GPS导航定位的误差和修正方法;5.GPS导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教师授课,向学生介绍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GPS定位原理和卫星信号解析原理,GPS导航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GPS导航定位的误差和修正方法等基础知识;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GPS导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GPS导航的功能和价值,并加深其对GPS导航在不同应用领域的理解;3.实践法:教师组织学生在户外实地使用GPS导航设备确定位置,并对实际定位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探究和修正,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GPS导航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1.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1)介绍GPS导航系统的背景和重要性;(2)讲述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以及GPS导航设备的功能和应用领域;(3)介绍GPS导航系统的构成和卫星系统的组成。
2.GPS定位原理和卫星信号解析原理。
(1)介绍GPS定位的原理和主要技术手段;(2)讲述GPS卫星信号的特点和接收过程;(3)讲解GPS导航设备如何解析卫星信号,确定位置和方向。
3.GPS导航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1)介绍GPS导航设备的主要功能和性;(2)讲述GPS导航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常见功能键的作用;(3)介绍如何设置地点、目的地、路径等。
4.GPS导航定位的误差和修正方法。
(1)讲述GPS导航定位误差的原因和分类;(2)介绍GPS导航定位误差的修正方法,包括补偿方式、差分定位技术和PPP定位方法等;(3)讲述修正后的GPS导航定位结果如何使用。
小学信息技术智能导航教学设计智能导航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小学教育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导航技术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
本文将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智能导航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旨在提供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通过智能导航,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浏览器等工具,获得所需的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理。
2. 培养学生信息评估与应用的能力:学生通过智能导航了解如何评估所获取的信息的可信度和适用性,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的能力:通过智能导航,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搜索、分析和处理信息;同时,学生还能够从资源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认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性,介绍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获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明白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效率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从校园生活、实际问题等方面引入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第二阶段:教学搜索技巧和信息评估方法。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搜索技巧,如关键词的选择、搜索方式的设定等。
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估搜索结果的可信度和适用性,防止受到误导和不准确的信息。
3.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进行信息获取与整理。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获取所需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查找和筛选,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
4. 第四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的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信息搜索和整理,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彼此交流,互相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与创新的能力。
4.行为与创新
通过认识北斗星导航系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及其应用。
难点:利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体验导航。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等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师:除了这种,你们还见过其他导航仪吗?
生:还见过用手机做导航仪的。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啊,因为手机本身具备定位功能,所以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导航软件,从而实现手机的导航功能。
同样平板电脑也可以。
2.认识什么叫做导航仪。
师:那么导航仪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导航仪的科学定义。
生:卫星定位导航仪借助卫星定位导航技术按照出行人要求确定目的地和行
驶路线,提供自动语言导航和交通安全提示等功能。
师:你觉得这个定义里的哪些词特别的重要?
生:卫星!没有卫星根本不可能有定位系统。
生:我认为是确定目的地和行驶路线。
这是导航最重要的功能。
生:我认为是利用卫星获得导航仪所在地理位置,所以关键在于卫星。
生:我觉得肯定是卫星将导航仪的相关信息获取后交给地球上的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再传送给导航仪。
生:我觉得导航仪的技术原理就是卫星定位系统。
师:说得太好了,导航仪的核心技术就是卫星定位系统。
最早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就是美全球定位系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GPS。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 GPS
是怎样工作的!
师:除此之外,同学还从教材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想问为什么教材上提到的定位至少需要四颗卫星,而不是三颗或者两颗?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啊,我们从数学理论来讲,在一个空间确定一个点需
的国际领先地位。
(板书: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课件出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相关资料。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并学会了使用导航仪。
生:我知道了导航仪使用的是卫星定位系统这种技术。
生:本来我觉得导航仪很神奇,现在对它有所了解,觉得自己获得很多相关知识。
生:我知道了卫星定位系统除了导航以外在很多领域都被广泛应用。
生:我了解了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它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导航系统,我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