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300.50 KB
- 文档页数:4
心脏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20例报告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20例,患者均实施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观察疗效和并发症,评估生活质量。
结果患者术后存活110例(91.7%),发生出血7例、心律失常3例、胸腔积液2例、切口感染1例、气胸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可行性,但要求医师做好体外循环灌注和心肌保护工作。
标签: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发症针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手术操作要求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替换手术同时进行,但由于时间长、操作复杂,患者心功能差,增加了手术风险。
术中如何保证有效的体外循环灌注,并保护心肌功能,成为了手术重难点。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4±2.8)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1.2±0.5)年。
心功能分级:Ⅱ级37例、Ⅲ级72例、Ⅳ级11例;病变类型:冠心病合并二尖瓣54例、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41例、其它25例;冠脉受累单支56例、双支38例、三支26例。
1.2临床诊断标准(1)患者均满足《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脏彩超检查后确诊;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操作。
(2)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肝脑肾功能不全患者。
1.3方法1.3.1麻醉方法麻醉诱导选用咪唑安定5mg、异丙酚1.0mg/kg、芬太尼10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次静脉输注。
冠状动脉“搭桥”同期二尖瓣置换术编辑/朱建平杨女士患心脏病多年,不久前因胸闷、喘憋等症状加重,到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心外科治疗。
该院专家为患者进行了相关检查后,病情明确,主要病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三支血管病变)、二尖瓣重度返流。
患者病情严重,入院后在救治过程还多次心绞痛发作,数次心衰,心功能极差,同时还伴有肺炎、糖尿病、多发脑血管腔梗等病症。
心外科主任张永等专家经过缜密分析病情和研究,认为改善患者病情需要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搭桥”和二尖瓣生物瓣替换术两项手术,但患者情况差,手术难度极大,手术需要较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术中有可能出现心、肺、脑、肾等多脏器并发症,危及生命。
但考虑到患者的生命安危与生存质量,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沟通后,心外科专家勇担风险,决定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并制定了缜密的手术方案。
心外科张永主任说,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成功后,手术医生顺序开胸,切开心包探查时,病人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随即出现心脏胀满,室颤。
紧急进行心脏按压,心内除颤复律等救治,密切关注患者心肺功能,严密观察常规心电监护、动脉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测定、BIS 脑电双频指数等各项监护指标。
心外手术组迅速经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经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患者循环稳定了,手术得以继续进行。
手术中,专家从患者左侧乳内动脉、左侧大隐静脉取得所需血管,为患者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做了四处旁路手术,也就是为患者的冠状动脉“搭了四座桥”,使患者心脏的血液循环得到了有效改善。
手术探查发现,患者二尖瓣前瓣叶及后瓣叶部分腱索断裂,重度关闭不全,所以患者左心有重度血液返流,专家采用了人工生物瓣膜替换,以最大限度保护了左心室功能。
经过9个多小时的手术-抢救-继续手术的过程,终于成功抢救了心脏停跳的患者并为其成功实施了二尖瓣生物瓣替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病人安返心外科监护室,生命体征稳定。
不久,杨女士就康复出院了。
● 1957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 Jun 29(12)[5]W ang X H, Zhi-Wen M A, Jia Y L. Experimental study of MSCT diagnosis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J].Journ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2010,44(1):63-65.[6]符江峰.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9):665-667.[7]黄润先.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4):18-19.[8]刘文徽,边祥兵,杨立,等.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基础病变的CT影像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5):586-589.[9]A costa S, Ogren M, Sternby N H, et al. Incidence of acute thrombo-embolic occlus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 Endovascular Surgery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2004, 27(2):145-150.收稿日期:2018-03-10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魏 冬(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湖北襄阳441000)摘要:目的 探讨对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冠状动脉搭桥同时行瓣膜置换术15例的体会作者:岳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2期【摘要】目的探讨1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方法及疗效,并对临床资料作总结分析。
方法 15例行CABG+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共移植血管41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2.73支。
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置换机械瓣12例、生物瓣3例),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内出血、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切口感染,经过相应的治疗都已经痊愈。
随访11例(73.3%),随访时间为5~10个月,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结论瓣膜病且年龄超过50岁,同时患有冠心病的情况并不少见,冠心病也可能同时患有瓣膜的损伤。
CABG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手术前进行诊断,积极改善心与肺功能,制订有效的手术方案,手术时加强心肌的保护,缩短主动脉的阻断和心肌缺血的时间,尽可能的使心脏肌肉再血管化,重视手术后并发症等,从而有效降低死亡几率以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常常需要同时行瓣膜置换手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由于此类患者手术前的心功能差、手术时间长,使其手术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单纯的行冠脉搭桥或单纯的心脏瓣膜手术。
本科2013年2月~2014年3月共施行此类手术患者1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中,男7例,女8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5.4±8.1)岁, 11例以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为主,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有病变;4例以心肌缺血症状为主,术前彩超发现合并心脏瓣膜病变。
心功能分级(NYHA)Ⅰ~Ⅳ级者12例。
CABG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CABG(冠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中度二尖瓣反流(MVR)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行CABG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治疗的IHD合并中度MVR患者80例。
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功能、二尖瓣反流面积,统计手术和术后情况。
结果:患者在术后的心功能指标优于手术前,差异显著(P<0.05),二尖瓣反流面积均小于手术前,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1例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94.21±18.86)min,心肺转流时间(122.65±16.82)min,手术后ICU住院时间(30.27±7.22)h。
结论:CABG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治疗IHD合并中度MVR,能有效促进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能显著促进二尖瓣功能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CABG;同期;二尖瓣手术;IHD合并中度MVR;可行性;有效性【中图分类号】R54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9-0072-02IHD包括粥样硬化病变造成的冠状动脉梗阻、狭窄,MVR是该疾病的多发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出现的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有较大关联,导致患者的乳头肌以及邻近心肌受累,造成乳头肌出现纤维化合并功能障碍[1]。
IHD合并中度MVR的心脏负荷增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是一重大威胁[2]。
CABG作为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的手术,得到了较多临床医生的认可。
关于该手术同期是否能够进行二尖瓣手术存在一定争议,鉴于此,本文将对CABG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治疗IHD合并中度MVR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IHD合并中度MVR患者80例。
成人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术18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杜学奎方刚苏金林郭德和王云吕君其马彦敏杨剑高胜特【摘要】为探讨成人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分析我院2001年3月至2008年7月同期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18例,年龄50~71岁,平均59.22岁。
手术采取体外循环下先行瓣膜置换再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因出血二次开胸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余16例术后恢复顺利,效果良好。
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彻底纠正瓣膜的功能,将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如辅以完善的围术期处理,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关键词】瓣膜替换冠脉搭桥瓣膜病合并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冠心病(CAD)是严重心脏疾患,在临床上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瓣膜置换和动脉搭桥同期手术操作较复杂,手术风险较大,围术期处理要求也较高,但因手术能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血,使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倍受医学同仁的关注[1],现就2001年3月—2008年7月,我院进行此类手术共计18例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0~71岁,平均59.22岁。
NYHA 心功能分级II 级4例,III级1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高血压7例,短暂脑缺血发作2例,心绞痛4例,肺部感染1例,肺功能中度不全3例;患者劳累后胸闷、气短13例,伴心悸2例,胸痛、气短伴头晕5例。
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者8例,伴左心室肥厚4例,其中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心房纤颤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房扑、室早及窦缓各2例。
心脏超声检查: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8例,二尖瓣中~重度狭窄伴左房附壁血栓4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轻度狭窄伴返流2例,主动脉瓣轻度返流2例,二尖瓣重度返流伴中度关闭不全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0.41~0.79(平均64.86±4),左室短轴缩短率(FS)21~48(平均36.6±2.9)。
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黄晖孔勇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第02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搜集并分析2005年1-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的6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3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13例。
结果:经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46%、46.15%,而经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9%
(P0.05)。
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可观。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09-02
目前,我国老龄化的问题较为严重,随之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在迅速增加[1]。
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在手术操作时较为复杂,手术风险也较大,但是手术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液输送能力,减少输送血液给心脏带来的负荷,并能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且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2-3]。
就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的60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0~82岁,平均(51.2±13.1)岁。
46例临床表现以心功能不全为主,且在术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冠状动脉有病变,14例患者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且在进行手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合并心脏瓣膜病变。
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
Ⅰ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20例,Ⅳ级10例。
术前心电图检测,右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13例,心房纤颤32例,右心室肥厚25例。
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为41~83 mm,平均(54.1±9.5)mm,左室射血分数0.43%~0.65%,平均(0.49%±0.24%)。
60例患者术前经医生诊断、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其中25例患者发生单支血管病变,20例患者发生2支血管病变,15例患者发生3支及3支以上的血管病变。
术前所有患者均服用或静
脉注射强心、扩充血管、利尿药物。
本次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在中低温(28 ℃~30 ℃)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胸骨正中位置进行切口。
切开心包后显露心脏,取大隐静脉作为备用,游离出乳内大动脉。
用主动脉插管,右房插入房腔管,建立体外循环系统。
并采用冷血晶体液(4∶1)对心肌进行保护,在主动脉根部顺行间断灌注冷血晶体液,在冠状静脉窦进行逆行灌注,将冰屑放在包腔内[4]。
采用生物瓣膜或人工机械瓣膜对瓣膜进行置换。
待心脏停止搏动后进行冠状动脉与大隐静脉的远端搭桥吻合,再进行瓣膜置换,最后完成病变冠脉与乳内动脉的远端吻合。
开放升主动脉上的阻滞钳,待心脏恢复跳动后进行静脉桥近端吻合,完成手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46%、46.15%,而经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9%(P
2.2 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各临床指标比较
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地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常见的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等疾病的发生[5]。
这给患者在精神和身体上带来了极大的苦痛,所以要应用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时治疗[6-8]。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对患者进行心脏同位素扫描,确定患者有心肌缺血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
在冠心病患者中可能因缺血或心肌梗死原因造成二尖瓣病变,在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中,也同样可能有冠心病[9-10]。
在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这样对心功能恢复
极为有利,且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在本次研究中得到经过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46%、46.15%,而经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9%(P0.05)。
经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脱险所需的时间较短。
总之,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效果较好,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可观。
参考文献
[1]陈林,肖颖彬,王学峰,等.1566例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早期疗效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5):378-381.
[2]张宁,荣宁宁,师吉艳.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26-27.
[3]何俊杰,万峰,梁景芳,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55-56.
[4]吴秀华.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5):76,78.
[5]韩志伟,邹龙,王晓明,等.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4):478-479.
[6] Goksedef D,Omeroglu S N,Ipek G,et al.Coronary artery and mitral valve surgery in Takayasu's Arteritis:A case report[J].Annals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s of Asia,2012,18(1):68-70.
[7]朱宇翔,王凯,孔祥荣,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77-4078.
[8] Pieter J S S,Masood A S,John P N,et al.Experience with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to combined valve surgery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through bilateral thoracotomies[J].The Heart Surgery Forum,2013,16(3):E125-E131.
[9]张挚,马传根,杨晴,等.主动脉阻断后经主动脉根部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45-47.
[10]刘曙杰.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108-111.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