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与相关行为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4
同性恋调查方案篇一: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报告新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报告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冶金工程班级:01班调查者姓名与学号:鲁鑫垚 XX3355 徐杨XX3354 吴泽晨 XX3349 胡书丹 XX3369 指导教师:王丽娟调查日期: XX年5月20日前言大学之前的我们尚处在青春懵懂的年少时期,那时的我们一直沉浸在学习的浩海之中,又因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教育的约束,异性恋爱被视为叛逆,同性恋爱侧被视为不耻,然而同性之恋是鲜被提起的。
进入大学这个学术及思想自由的天地,恋爱也成为必修之课,同性爱恋的身影也常在大学校园出现。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兴力量,国家未来的栋梁,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21世纪的主人,生理及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然而同性之间的恋爱是否会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大学生对这种现象是深恶痛绝、置之不理还是深表赞同? 仅仅靠表面的观察,我们不得而知。
面对众多疑问和心里的好奇,我们于XX年5月3日至15日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
一、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内容及分工(一)调查时间:XX年5月3日(二)调查地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三)调查对象: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大一、大二学生(四)调查方法:抽样问卷调查(五)调查人:鲁鑫垚徐杨吴泽晨胡书丹(六)调查分工:问卷由鲁鑫垚、徐杨、吴泽晨、胡书丹四人经查阅资料及共同商讨后共同设计,小组讨论后确定:由小组四人分别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一楼、二楼、三楼、六楼向学生发放问卷,数据统计由徐杨、吴泽晨、胡书丹同学完成,小组全体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由鲁鑫垚同学执笔完成初稿,经小组讨论修改成文。
二、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分析(一)调查对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见附件1)90份,回收85份,回收率%,其中大一学生64份,大二学生21份;男生48人,占%;女生37人,占%;理工科学生59份,占%;文科学生26份,占%。
(二)数据选项统计表数据选项统计表(三)数据详细统计及调查具体分析1.本题为被调查人的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及专业,因为不同的性别,男女生有不同的心理状况,会对同性恋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级,因接触的事物及经历不同,会对恋爱方面存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专业,如理工科和文学科,因所学的专业不同,所爱好的学科不同,会对恋爱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
高校男同性恋性健康访谈调查及教育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男同性恋群体在高校中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群体认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男同性恋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性取向。
在高校中,男同性恋群体面临着一系列性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难以得到有效的关注和帮助。
男同性恋群体在高校中的性健康现状备受担忧。
他们可能面临着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以及性教育资源的匮乏。
正因如此,对男同性恋群体进行性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性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供男同性恋学生必要的性健康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男同性恋群体的性健康现状及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展性健康访谈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性健康教育对策。
通过对男同性恋学生开展访谈调查,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在性健康方面的需求和困扰,为未来的性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校男同性恋群体进行性健康访谈调查,深入了解他们在性健康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制定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
该研究旨在促进高校男同性恋群体的性健康意识和行为,提高他们的性健康水平,减少性健康风险和疾病发生率,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保驾护航。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深入了解高校男同性恋群体的性健康需求,探讨适合他们的性教育方式和内容,为性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引起社会对高校男同性恋性健康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包容的性健康环境。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高校男同性恋进行深度访谈和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性健康方面的需求和困境。
我们在研究设计阶段进行了男同性恋群体的招募工作,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邀请志愿者参与访谈。
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半结构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他们对性健康的认知、行为和需求。
为了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验证方法。
•论 著•烟台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特征分析林荣王洪涛程晓松薛建于相冬孙皓钰姜聚军264000烟台,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林荣,程晓松,薛建,于相冬,孙皓钰,姜聚军);264000烟台,烟台市市直机关医院(王洪涛)林荣和王洪涛为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姜聚军,E-mail:ytjkafk@DOI:10.16462/ki.zhjbkz.2020.12.013【摘要】目的分析烟台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特征,为高校艾滋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研究使用横断面调查和深人访谈。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目标人群人口学特征、首次同性性行为相关情况等信息。
通过深人访谈了解目标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的发生背景及未使用安全套原因。
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302份,发生首次同性性行为的年龄为(17. 59*1. 78)岁;性行为对象以网友居多(34. 1%);首次同性性行为与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保护性存在统计学差异(f = 52. 247,P<0. 001)。
深人访谈结果显示,13人自述通过交友软件等网络联系方式发生首次同性性行为是基于好奇、追求刺激等心理,未全程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是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匮乏(77. 8%)。
结论青年学生MSM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存在年龄小、防护意识差、知晓率低以及主要通过交友软件寻找性伴等特点。
需进一步加强针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包括提前普及年龄、提高细节认知以及强化行为干预和沟通技巧,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首次同性性行为;特征【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79(2020)12-1428-05基金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7WS391);烟台市科技计划项目(2016WS058)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homosexual behavior among young male students whohave sex with men in Yantai City L/N Rong, WANG Hong-tao, CHENG Xiao-song, XVE Jian, YUXiang-dong, SUN Hao-yu, JIANG Ju-junDepartment of AID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antai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antai264000, China (Lin R, Cheng X Sy Xue J, Yu XDy Sun HYy Jiang JJ);Yantai City Municipal Government Hospital, Yantai 264000,China (Wang HT)LIN Rong and WANG Hong—tao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articelCorresponding author:JIANG Ju-jun, E-mail:*******************.cn【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time homosexual behavior amongyoung male students who have sex with men ( MSM ) popul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Methods A combination of cross-sectional study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used. A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participant demographics and sexual debut. Byin-depth interview, we further summarized reasons of sexual debut and condomless sexual intercourse. Results A total of 30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surveyed. The age at which the first homosexual behavioroccurred was ( 17. 59 士1.78) years old. Most of participants sought sexual partners from internet(34. 1 % ) .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first homosexual behavior and homosexual behavior in the past 6 months ( %2 = 52. 247, P<0. 001). The results of in-depth interviewsshowed that 13 people acknowledged the first homosexual behavior that occurred through online connections such as dating software due to psychology such as curiosity and pursuit of stimulus. The main reason for not using condom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was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77. 8%). Conclusion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homosexual behavior of young male students M SM popul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young age, poor protection awareness, low awareness rate, and finding sexual partners mainly through dating software. It wa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for this group, including popularizing the age in advance, improving details, and strengthening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active role of new media in AIDS prevention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fully played.【Key words】Young students;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The first homosexual behavior; Char- acteristicsFund programs:Shandong Medical Healt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ject (2017WS391) ;Yant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2016WS058)(Chin J Dis Control Prev2020,24( 12) : 1428-1432)近年来,青年学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社会学论文: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导论同性恋是指个体在情感、性欲与性行为等方面对同性而不是异性产生吸引的性取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对同性恋的接纳度和认知逐渐提高。
然而,同性恋在社会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偏见、歧视和不理解。
本文旨在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定义同性恋同性恋是指个体在性取向上倾向于同性而非异性。
在社会学中,性取向被视为个体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一部分,既有生物因素,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1. 肯定和接纳态度近年来,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度逐渐提高,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也趋向肯定和接纳。
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超过70%表示能够接受同性恋,并认为同性恋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尊重。
2. 保持中立态度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同性恋持保持中立态度。
他们不排斥同性恋,但也有些保留和观望。
这可能是由于宗教信仰、家庭背景或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3. 偏见和歧视态度然而,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同性恋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
这种态度可能源于传统的社会观念、缺乏对同性恋的了解以及对性取向的偏见。
三、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因素1. 社会观念和文化因素大学生的态度往往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观念和文化因素对个体形成对同性恋的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异性恋是唯一正常的性取向,而同性恋则被视为不道德或不正常。
2. 家庭和教育背景家庭和教育背景也对大学生的态度产生影响。
家庭对性别角色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态度以及对性取向的认知水平,都可能影响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3. 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也会对大学生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接触到同性恋个体或对同性恋有一定了解的大学生,更容易对同性恋持肯定和接纳态度。
四、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变化趋势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观念的日益开放,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和态度调研报告摘要:同性恋行为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柱具有包容性强、对新生事物敏感等特点,以大学生为对象从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
本文首先对同性恋研究背景做了基本简述,其次通过文献法、小组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字:同性恋;认知程度;接受度;看法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同性恋作为一种对性取向,是指在心理、性爱、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对象主要以同性为主的人群。
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均由来已久,据统计,同性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随着人们接收讯息的便捷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性恋现象犹如冰山一角逐渐显现,为人所知。
同性恋这一特殊群体能否在社会上以他们认为正常的方式生活,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自身及精神病学家对同性恋问题的看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认可程度。
态度是指对人、客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可以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来。
曾研究表明,对于同性恋的态度,高学历者显得较为宽容和理解,认识也趋于理性。
大学生群体具有容易高知识、能接受新鲜事物、对情感敏感度高且对事物更宽容的特点。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可以看出青少年对同性恋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整体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社会主流思想,且对进一步展开同性恋引导教育和消除偏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婚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对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最有个性的群体之一,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除此之外,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有利于了解整个社会对同性恋人群的认知和态度,为同性恋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相关性健康教育打下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吉林省大学生男男性行为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性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性病、艾滋病在该人群传播,保护男男同性恋大学生健康,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采用滚雪球方法在吉林省高校招募男男同性恋大学生100名,通过自填问卷调查,了解该人群性行为特点。
结果: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对HIV/STD 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达到95%以上;只有 23 %的学生在过去一年曾接受过 HIV 抗体测试;60 %的学生表示曾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服务;但该人群无保护性肛交比例较高,达到60%;90%的学生通过网络结识性伴侣,平均性伴数为4人。
10%的男男同性恋大学生承认从事过商业性服务。
结论:多性伴和提供商业性服务是威胁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导致性病、艾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加强对该人群的健康教育,为他们提供性病、艾滋病讲座和发放免费的避孕套被认为是有效防控措施。
关键词:吉林省;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近年来,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比例迅速上升,在MSM人群中不乏年轻且具有较高学历的国家高级人才,MSM人群无保护性肛交及多性伴等特点,使其成为传播HIV和性病的高危人群和桥梁人群。
这一特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疾病防控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的重视。
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专门人才,对这一群体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应给予重点保护[1]。
本文探讨吉林省高校MSM大学生性行为特点,为防控性病、艾滋病在该人群传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同伴推荐滚雪球方法征募来自吉林省各大高校在读的 MSM大学生100名。
1. 2 研究方法自填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男男性行为特点、结识性伴途径与交友意愿等。
2 结果2. 1 人口学特征共计100名大学生 MSM 完成有效问卷。
年龄中位数为 22 岁( 17 ~ 28 岁) ;其中,小于18 岁 1 人( 1%) ,18 ~ 24 岁86 人( 86% ) ,大于 25 岁 13 人( 13% ) 。
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与相关行为调查樊爱平;杨冬芳;成玲;刘亚军;雷杰【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年(卷),期】2018(27)5【摘要】目的:探索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与相关行为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DS)和咨询检测等方式招募方便样本,一对一自填式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首次性行为状况及安全套使用信息.结果:成功招募了127名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88.2%的调查对象首次性行为对象是男性,首次同性性行为发生的年龄中位数为19岁;当第一个男性性伴是校外人员时,首次同性性行为被引诱或被胁迫的比例占到28.8%;首次性行为的性伴是男性其自认为性取向是同性恋的比例更高(x2=13.49,P=0.00);首次同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70.1%,首次同性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调查对象最近一次肛交安全套使用比例更高(x2=7.72,P=0.05).结论:首次同性性行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较大,应当关注学生首次性行为教育.【总页数】4页(P157-160)【作者】樊爱平;杨冬芳;成玲;刘亚军;雷杰【作者单位】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山东泰安271000;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山东泰安271000;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山东泰安271000;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山东泰安271000;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管理办公室,济南25000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台州市不同性取向男男性行为人群特征比较分析 [J], 李玲玲;张玉成;吴琼海;许圆圆;沈伟伟;林海江;何纳2.不同性伴类型的HIV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J], 杜梦然;梁鹏艳;戴映雪;巫娴洁;李菁华;刘德辉;赵健;张建新3.西部地方高校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现况调查 [J], 范颂;且亚玲;王海容4.郑州市2014-2018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同性安全性行为影响因素 [J], 乔丹;刘征5.男男性行为人群安全套使用相关行为的保护动机研究 [J], 佘颖;钟晓妮;张燕;彭斌;黄爱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1)男(2)女(3)其他2. 您的年龄:(1)18岁以下(2)18-25岁(3)26-35岁(4)36-45岁(5)46-55岁(6)56岁以上3. 您所在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您的教育程度:(1)初中及以下(2)高中/中专/技校(3)大专(4)本科(5)硕士及以上二、性取向认知5. 您认为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可多选)(1)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2)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3)同性恋是天生的(4)同性恋是可以改变的(5)同性恋是后天环境造成的6. 您是否了解LGBTQ+(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酷儿等)这个概念?(1)非常了解(2)了解一些(3)不太了解(4)完全不了解7. 您认为同性恋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1)很高(2)较高(3)一般(4)较低(5)很低三、性取向体验8. 您是否有过同性恋倾向或经历?(1)是(2)否9. 如果您有同性恋倾向或经历,请描述以下情况:(1)您发现自己对同性产生好感或爱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您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3)您是否曾经尝试过改变自己的性取向?(4)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性取向而受到歧视或排斥的情况?10. 您是否支持同性恋者公开出柜?(1)非常支持(2)支持(3)中立(4)不支持(5)非常不支持四、社会态度与价值观11. 您认为同性恋者应该享有与异性恋者同等的权利吗?(1)是(2)否12. 您认为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排斥主要源于哪些原因?(1)宗教信仰(2)传统文化观念(3)社会价值观(4)个人偏见(5)其他13. 您认为同性婚姻合法化对社会的利弊有哪些?(1)利大于弊(2)弊大于利(3)利弊相当(4)不清楚五、心理健康与支持14. 您认为同性恋者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心理压力(2)焦虑(3)抑郁(4)自我认同问题(5)其他15. 您认为同性恋者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1)心理支持(2)社会支持(3)法律支持(4)家庭支持(5)其他六、其他16. 您对同性恋问题的看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您希望社会如何对待同性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您对本问卷有何建议或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谢您参与本次调查,您的宝贵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请您在填写问卷时,尽量做到客观、真实,我们将严格保密您的个人信息。
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目录导言 (3)一、调查过程及方式简介 (3)二、现状及问题描述 (3)(一)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比例及结构特征 (3)(二)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总体认知与态度 (4)(三)同性恋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 (5)(四)大学生对同性恋婚姻立法的认知与态度 (6)三、原因或结果分析 (6)(一)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总体认知与态度 (6)(二)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认知 (8)(三)大学生对同性恋婚姻立法的认知与态度 (10)四、对策及建议 (11)五、参考文献 (12)六、附录 (13)(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报告导言同性恋,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了。
它在人类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病态、反常、罪恶与犯罪,受到社会和教会的谴责、驱逐、唾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对同性恋采取的是歧视和压制的态度。
而在当代社会,所谓的同性恋是指在情感、性爱、婚恋、心理诉求等方面以同性为作用对象的思维意识或生理本能意识。
从古至今,一旦提及“同性恋”,大部分时候我们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无法直视这一社会中的敏感话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和社会观念的逐步开放,这种禁忌正在逐渐被打破。
同性恋现象作为一种社会问题逐步浮出水面。
并且,我们要正视的是,现代社会中“同性恋”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受西方外来思想和我国多元化的文化体制的影响,社会大众对待“同性恋"的态度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接受“同性恋"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
官方也逐渐表现出正视“同性恋"这一现象的态度.总的来说,虽然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传统观念已经有所松动、有所改变,但是“同性恋"仍然是作为一种社会边缘的文化而存在,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仍处于劣势,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应享有的权益仍然无法获得保障.大学处于和社会接轨的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在这个时期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