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实验集体预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7.01 KB
- 文档页数:37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基本概念和原理;(2)实验操作和技能;(3)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
2.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1)实验操作的精确度和安全性;(2)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3)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2)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3)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由一名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协助;(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技能。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实验操作规范性等;(2)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准确;(3)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标准:(1)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善于思考、勇于发言;(2)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结果准确、分析问题能力强;(3)课后作业:按时完成、内容完整、解答问题准确。
高中化学实习校内试讲教案教案主题: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物质的种类及其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 物质的性质:物态、颜色、性状、化学性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了解其性质。
2. 教学难点:理解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物质的性质判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试管架等。
2. 实验物质:铁、硫、硫酸铜、碳酸氢钠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质,让学生猜测它们的种类及性质。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1) 用试管夹夹住一小块铁,在氧气中加热。
2) 用试管装入少量硫酸铜和碳酸氢钠,观察化学反应。
3) 将硫磺置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
3. 实验现象及讨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4. 总结:对不同物质的性质做出总结,梳理学生的思维。
六、作业布置1. 思考题: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并写作思考文章。
2. 实验报告:完成实验记录表格,并撰写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物质性质的判断上还存在困难。
下次将在实验操作上加强指导,并适当增加案例分析,深化学生的学习。
普通化学实验教案实验1 电解质溶液计划学时3学时实验分组2组一、实验讲授(大约20分钟) 1、实验目的(1)可溶性电解质的酸碱性。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
(3)缓冲溶液的配制及其性质。
(4)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平衡移动。
2、实验原理(1)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平衡常数K a 、K b 。
(2)不同电解质水溶液酸碱性的产生分子酸、分子碱、离子酸和离子碱的概念 (3)同离子效应作用:使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减小弱酸体系:NaAc HAc a C C K H =+][; 弱碱体系:+=-43][NHNH b C C K OH(4)缓冲溶液的pH 值及其性质弱酸盐弱酸c c K a lgp pH -=;弱碱盐弱碱c c K b lg p pOH -=性质:抵抗外来的少量强酸、强碱或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 值基本不变 (5)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溶度积规则多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判断(6)难溶电解质的沉淀转化转化方向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用后的试剂要放回原处,以方便他人取用。
(2)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以免污染公用试剂。
(3)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常现象。
(4)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离心试管的对称放置,若1个试管离心应在对称位置放置加有相同体积水的试管以保持离心机转动时的平衡。
另外还要注意离心过程中不要打开机盖,以免发生危险。
(5)保持实验的安静整洁,每个人要负责保持自己实验台的物品整齐和台面清洁,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清洗干净,倒置于试管架上摆放整齐。
二、实验内容(大约100分钟)1、溶液pH值的测定溶液(0.1M)pH值酸碱种类HAc3-4分子酸HCl1-2分子酸NH3(aq)9分子碱NH4Ac7两性NH4Cl6离子酸NaAc7.5离子碱NaOH 12 分子碱2、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及其移动 (1)弱碱的离解平衡及其移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1、2:溶液变红 NH 3H 2O <=> NH 4++OH -酚酞遇碱变红红色褪色NH 4Ac <=>NH 4++Ac - NH 4+同离子效应使[OH -]降低变化不明显 稀释作用1:出现白色沉淀2:白色沉淀溶解NH 3H 2O <=> NH 4++OH -Mg 2++2OH -=Mg(OH )2↓NH 4Cl <=>NH 4++Cl - NH 4+同离子效应使[OH -]降低讨论:同离子效应使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减小,会引起电离平衡的移动。
普通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名称:测定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二、实验目的:1.了解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掌握使用滴定法测定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实验技能;3.掌握实验中所使用的操作仪器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仪器:滴定管、容量瓶、滴管、分液漏斗、量筒、电子天平等药品:硫酸铜溶液、硫酸钾溶液、亚硫酸钠溶液、淀粉溶液等四、实验原理:硫酸铜溶液可以与硫酸钾反应生成沉淀,反应可以表示为CuSO4+K2SO4→CuSO4·K2SO4、测定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关键是控制反应进行完全,然后利用滴定法将硫酸铜溶液与硫酸钾溶液进行反应,根据摩尔反应的特性计算出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步骤:1.用10mL容量管取一定体积的硫酸铜溶液,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
2.加入适量的硫酸钾溶液,并摇匀。
3.用亚硫酸钠溶液进行滴定,滴定至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4.在滴定过程中加入少量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当溶液变为深蓝色时停止滴定。
5.记录滴定过程中耗用的亚硫酸钠溶液体积,并计算出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要熟悉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注意安全操作;2.滴定时滴加的速度要慢,尤其在溶液接近完全反应时;3.滴定过程中要注意混合和搅拌,使得反应均匀进行;4.滴定过程中要同时观察溶液的颜色和淀粉溶液的作用。
七、实验结果与计算:1.记录硫酸铜溶液与硫酸钾溶液的滴定体积数据;2.根据滴定实验中所用的反应方程式,计算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八、实验拓展:1.测定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观察浓度对滴定结果的影响;2.探究溶液中其他元素对滴定结果的影响;3.探究使用其他方法测定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可行性。
九、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滴定法测定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实验技能,并了解了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实验中,我注意了安全操作,正确使用了实验仪器,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了滴定实验。
通过实验结果与计算,我得出了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式的书写等;(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物质的鉴别、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3)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如天平称量、滴定操作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物质的分类、化学式的书写等基本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1)复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1)讲解物质的分类、化学式的书写等基本知识;(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3)讲解复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4)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难点;(2)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初中化学实验课试讲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在氧气中的氧化反应;
2. 观察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特点;
3. 探究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性能。
二、实验材料:
1. 锌粉、铁粉、铜粉各适量;
2. 烧杯、试管、试管架;
3. 灵纸、酒精灯、点火器;
4. 稀盐酸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将锌粉放入试管中;
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观察反应;
3. 将铁粉、铜粉分别进行同样的实验操作;
4. 观察三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5. 将三种金属氧化物分别点燃,观察氧化反应。
四、实验内容讲解:
1. 金属氧化反应:金属在氧气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对应的金属氧化物。
2. 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盐和氢气。
3. 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性能:金属氧化物在热条件下能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为对应的金属。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可以了解金属在氧气和酸中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氧化物的还原
性能。
同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六、实验反思:
可以进一步进行不同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性测试,比较其还原性能的差异,并探究原因。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讨论、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相关知识。
(2)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3. 案例分析(1)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食品添加剂、环保材料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化学原理,体会化学的价值。
4.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准确。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思维能力:观察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案例分析等内容。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3. 教学视频:展示化学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课题:《物质的分类》年级:八年级学科:化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常见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1. 物质分类的依据。
2. 分类过程中的逻辑推理。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化学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滤纸等。
3. 常见物质样品: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基本性质?2. 引出本节课主题: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讲授1. 物质的分类方法a. 按照组成元素分类:单质、化合物。
b. 按照化学性质分类: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等。
2. 常见物质的分类a. 金属:铁、铜、铝等。
b. 非金属:碳、硫、氧等。
c. 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铜等。
d. 酸:硫酸、盐酸等。
e.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f. 盐:氯化钠、硫酸钠等。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 水B. 盐酸C. 氧气D. 氢氧化钠2. 选择题:下列物质属于碱性物质的是()A. 氢氧化钠B. 氯化钠C. 硫酸D. 氧化铁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常见物质的分类。
2.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2. 引出本节课主题:物质分类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物质分类的应用a.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通过物质的分类,了解物质的性质,从而判断其用途。
b. 物质的鉴别:通过物质的分类,可以快速判断物质的性质,从而进行物质的鉴别。
2. 实验探究a.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主题: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实验方法;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反应速率曲线和确定反应级数;4. 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够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 反应速率方程及速率常数的计算;3. 反应级数及其确定方法;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例子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反应速率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操作(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确定反应速率,并绘制反应速率曲线。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他们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并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5. 练习与应用(10分钟):设计几个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教学资源:1. 课件PPT;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3. 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2. 练习题答案的准确性;3.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集体备课教案实验名称:物质的密度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物质的密度,加深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原理: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质量的大小,通常以g/cm³为单位表示。
密度的测定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水排法进行密度的测定。
即将待测样品置入装有水的瓶子中,根据浮力原理,测定物质质量,并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实验器材与试剂:1. 量筒2. 天平3. 手动称量瓶4. 水杯5. 待测物质样品6. 水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将水倒入水杯中。
2. 测定天平的误差范围,并调整到合理的范围。
3. 将手动称量瓶称量后,加入待测物质样品,再称量,记录数据。
4. 将装有待测物质样品的手动称量瓶放入水杯中,测定样品的置放位置,并注意待测物质和水的接触。
5. 测量待测物质样品在水中的浮力情况,记录数据。
6. 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待测样品的密度。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意外。
2. 手动称重瓶要干净干燥,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3. 测定器材的误差范围要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试剂,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数据处理:1. 计算待测样品的质量差值,得到样品的质量。
2. 根据样品的质量差值和浮力情况,计算出待测样品的密度。
3.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以便展示。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不同样品密度的测定,学生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深化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延伸: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已知物质的密度比较,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也可以探讨密度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展开更深层次的实验探究。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物质密度的测定方法和技巧,还能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普通化学实验教案实验1 电解质溶液计划学时3学时实验分组2组一、实验讲授(大约20分钟) 1、实验目的(1)可溶性电解质的酸碱性。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
(3)缓冲溶液的配制及其性质。
(4)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平衡移动。
2、实验原理(1)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平衡常数K a 、K b 。
(2)不同电解质水溶液酸碱性的产生分子酸、分子碱、离子酸和离子碱的概念 (3)同离子效应作用:使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减小弱酸体系:NaAc HAc a C C K H =+][; 弱碱体系:+=-43][NHNH b C C K OH(4)缓冲溶液的pH 值及其性质弱酸盐弱酸c c K a lgp pH -=;弱碱盐弱碱c c K b lg p pOH -=性质:抵抗外来的少量强酸、强碱或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 值基本不变 (5)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溶度积规则多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判断 (6)难溶电解质的沉淀转化转化方向 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用后的试剂要放回原处,以方便他人取用。
(2)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以免污染公用试剂。
(3)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常现象。
(4)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离心试管的对称放置,若1个试管离心应在对称位置放置加有相同体积水的试管以保持离心机转动时的平衡。
另外还要注意离心过程中不要打开机盖,以免发生危险。
(5)保持实验的安静整洁,每个人要负责保持自己实验台的物品整齐和台面清洁,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清洗干净,倒置于试管架上摆放整齐。
二、实验内容(大约100分钟) 1、溶液pH 值的测定溶液(0.1M )pH 值 酸碱种类 HAc 3-4 分子酸 HCl 1-2 分子酸 NH 3(aq ) 9 分子碱 NH 4Ac 7 两 性 NH 4Cl 6 离子酸 NaAc 7.5 离子碱 NaOH12分子碱2、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及其移动 (1)弱碱的离解平衡及其移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1、2:溶液变红 NH 3H 2O <=> NH 4++OH -酚酞遇碱变红红色褪色NH 4Ac <=>NH 4++Ac -NH 4+同离子效应使[OH -]降低1:2ml 0.1M NH 3H 2O2:1滴酚酞3:分入试管2和3加入少量NH 4Ac变化不明显 稀释作用1:出现白色沉淀2:白色沉淀溶解 NH 3H 2O <=> NH 4++OH -Mg 2++2OH -=Mg(OH )2↓NH 4Cl <=>NH 4++Cl -NH 4+同离子效应使[OH -]降低讨论:同离子效应使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减小,会引起电离平衡的移动。
(2)弱酸的离解平衡及其移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橙黄色甲基橙变色pH >4.4呈黄色 3.1>pH >4.4为橙色黑色沉淀 溶液呈红色(或颜色加深)生成Ag 2S ,使H 2S 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的[H +]增大,甲基橙在pH <3.1时,呈红色。
橙黄色 pH >4.4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随着生成物浓度的降低而向右移动,使电离程度增大。
3、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1)配制方案mlV y ml V x y x K y x y x K C C K H yx yV V V C C y x x V V V C C NaAc HAc a a NaAc HAc a NaAc HAc NaAc NaAc NaAc NaAc HAc HAc HAc HAc74.1226.72057.01076.1101010][5555=====+=⨯=====+=+⨯=+=+⨯=----+,, 留作比对加入数滴AgNO 3 aq1:H 2S 饱和溶液 2:1滴甲基橙 3:分入试管2和3加入等体积H 2O2: 少量NH 4Cl(s)1: 2ml 0.1M MgCl +2M NH 3H 2O(2)测定缓冲溶液pH 值为:5 (3)缓冲溶液性质验证加入少量盐酸后,溶液pH 值为:5(加入5滴0.1M 的盐酸) 加入少量NaOH 后,溶液pH 值为:5(加入5滴0.1M 的盐酸) 加入少量水稀释后,溶液pH 值为:5(加入5滴去离子水) (6)用去离子水代替上述缓冲溶液加入少量盐酸后,溶液pH 值为:3 加入少量NaOH 后,溶液pH 值为:11讨论:缓冲溶液中存在抗酸和抗碱物质,如在HAc-NaAc 体系中,抗酸物质为Ac -、抗碱物质为HAc ;在NH 3-NH 4Cl 体系中,抗酸物质NH 3,抗碱物质为NH 4+。
稀释等于成比例的改变弱电解质及其盐的浓度,因此pH 值变化较小。
4、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1)沉淀的生成与转化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解释无现象[Pb 2+][ Cl -]2<Ksp (PbCl2)白色沉淀Pb 2++2Cl -=PbCl 2 [Pb 2+][ Cl -]2>Ksp (PbCl2)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PbCl 2+2I -=P bI 2+2Cl - Ksp (PbCl2)>Ksp (PbI2)讨论:根据溶度积规则可以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转化方向2d 1MPb(NO 3)2 4mlH 2O2d 1M NaCl 4mlH 2O1MPb(NO 3)2+ NaClV 1:V 2=1:2吸去上清液滴加少量0.1MKI玻璃棒搅拌→向着生成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转化。
(2)分步沉淀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白色沉淀留作比对砖红色沉淀留作比对当白色沉淀中混杂的砖红色沉淀不再消失时停滴加AgNO 3并离心。
1、2:白色沉淀中混有砖红色沉淀,振摇试管砖红色沉淀消失。
Ksp (AgCl)=[Ag +][Cl -] Ksp (Ag2CrO4)=[Ag +]2[CrO 4-] 生成Ag 2CrO 4所需要的[Ag +]更大,所以先生成AgCl 沉淀。
3:砖红色沉淀Cl -在生成AgCl 沉淀的反应中全部被消耗,上清液中是剩余的CrO 4-讨论:溶液中同时含有两个以上离子时,逐滴加入某沉淀剂可能与溶液中的离子生成沉淀,利用溶度积规则来判断各离子生成沉淀的先后次序,相同类型的电解质可以直接通过溶度积的大小来判断,溶度积小的先生成沉淀;不同类型的电解质生成沉淀所需沉淀剂的量越小,越先生成沉淀。
3:取出上清液并滴 AgNO 31:加入3d0.1M NaCl+K 2CrO 42:逐滴加入 0.1M AgNO 3AgNO 3 NaClAgNO 3 K 2CrO 4(3)金属离子的沉淀分离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当溶液pH 值等于7时停止滴加Na 2S 并离心。
1、2:生成黑色沉淀 Ksp (CuS)<Ksp (MnS),所以先生成CuS 沉淀。
3:生成肉色沉淀Mn 2++S 2-=MnS↓pH =7,Cu 2+沉淀完全; pH >7,MnS 部分混入CuS 沉淀; pH <7,CuS 沉淀不完全,会混在MnS 沉淀中,得不到肉色沉淀。
三、讨论提高(大约30分钟) 1、集中讨论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实验改进措施。
讨论题:(1)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的验证 (2)难溶电解质沉淀的转化条件 (3)多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4)如何验证弱电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 2、实验技能考核(1)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沉淀的分离方法 (3)离心机的使用3:取出上清液并滴Na 2S1: 18ml MnSO 4 +2ml CuSO 4均为0.1M2: 逐滴加入0.1M Na 2S实验2 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计划学时3学时实验分组2组一、实验讲授(大约20分钟) 1、实验目的(1)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 (2)理解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 (3)了解螯合物的形成和特性 2、实验原理(1)配位化合物组成:内界(中心离子+配体)+外界 (2)配离子的稳定平衡常数配位化合物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内界(配离子)和外界,如:[Cu(NH 3)4]SO 4 =[Cu(NH 3)4]2++SO 42-配离子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如:[Cu(NH 3)4]2+<=> Cu 2++4 NH 3平衡常数表达式:])[Cu(NH ]][NH [Cu 243432++=不稳K (3)配离子的离解平衡配离子的离解是一种化学平衡,当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时,平衡会发生移动。
离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向着生成K 稳更大(更难离解)的配离子方向移动 (4)螯合物的形成和特性一个配位体中有两个或多个原子(多基配体)同时与一个中心离子进行配位,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化合物叫做螯合物。
常见的多基配体:乙二胺(en )、丁二肟CH 2CH 2NH 2NH 2CH 3C C NOH NOHCH 3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取用后的试剂要放回原处,以方便他人取用。
(2)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以免污染公用试剂。
(3)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常现象。
(4)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离心试管的对称放置,若1个试管离心应在对称位置放置加有相同体积水的试管以保持离心机转动时的平衡。
另外还要注意离心过程中不要打开机盖,以免发生危险。
(5)保持实验的安静整洁,每个人要负责保持自己实验台的物品整齐和台面清洁,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清洗干净,倒置于试管架上摆放整齐。
二、实验内容 1、配位化合物的制备Cu 2++4NH 3→[Cu(NH 3)4]2+2、配离子和简单离子性质比较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出现血红色Fe 3++nSCN -→ [Fe(SCN)n ]3-n无变化溶液中不存在游离的Fe 3+讨论:配位化合物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内界和外界。
中心离子和配体组成配位化合物的内界,内界中心离子不能发生简单离子的反应,外界离子是游离状态存在的,可以与其它离子发生反应。
1:加入1ml 0.1MCuSO 42:逐滴加入6M NH 3H 2O至溶液呈深蓝色加入2ml 乙醇观察析出的深蓝色结晶K 3[Fe(CN)6]+KSCN 各2dFeCl 3+KSCN各2d3、复盐与配盐的区别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放在试管口的湿润石蕊试纸变蓝 NH 4+OH -→NH 3↑+H 2O出现血红色Fe 3++nSCN -→ [Fe(SCN)n ]3-n白色沉淀Ba 2++SO 42-→BaSO 4↓讨论:复盐中的各离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自由离子,发生简单离子的化学反应,而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只有外界离子是游离的,内界的中心离子不能自由发生简单离子的化学反应。
因此,复盐和配盐是不同的。
4、配离子的离解 (1)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棕褐色沉淀Ag ++OH -→AgOH 2AgOH →Ag 2O ↓+H 2O0.5ml 0.1MAgNO 32d 2M NaOHNH 4Fe(SO 4)2 +BaCl 2NH 4Fe(SO 4)2 +KSCNNH 4Fe(SO 4)2 +NaOH △浅黄色沉淀 Ag ++I -→ AgI↓先沉淀再溶解生成[Ag(NH 3)2]+将试管3中溶液分盛在试管4和5中重复前两个反应无沉淀溶液中不存在游离的Ag +黄色沉淀[Ag(NH 3)2]+ <=> Ag ++2NH 3 [Ag +]2[I -]>K sp(AgI)(10-17)(2)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蓝色沉淀Cu 2++2OH -→Cu(OH)2 ↓0.5ml 0.1M CuSO 42d 2M NaOH试管3中的溶液2d 0.1M KI试管3中的溶液2d 2M NaOH0.5ml 0.1M AgNO 3+2M NH 3H 2O 至溶解再加2d0.5ml 0.1MAgNO 32d 0.1M KI褐色沉淀Cu 2++S 2-→ CuS↓先沉淀再溶解生成[Cu(NH 3)4]2+将试管3中溶液分盛在试管4和5中重复前两个反应无沉淀溶液中不存在游离的Cu 2+褐色沉淀[Cu(NH 3)4]2+ <=> Cu 2++4NH 3 [Cu 2+][S 2-]>K sp (CuS)(10-36)讨论:配离子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因此溶液中的以游离状态存在的中心离子的浓度较低,只能与其它离子生成溶度积很小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