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历史沿革及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4.24 KB
- 文档页数:3
肺纤维化中医治疗进展1病因病机肺间质纤维化多归属“咳嗽”、“喘证”、“肺胀”、“肺痿”、“肺痹”等范畴]。
吴银根以络病理论为指导,认为肺纤维化的病位在肺络武维屏指出特发性肺纤维化以“肺痹”命名,继发性肺纤维化以“肺痿”命名更为合适,并可参照“肺胀”、“咳嗽”辨证施治刘建秋认为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虚血瘀、痰热互结、痹阻肺络,病性属本虚标实,肺肾气阴亏虚为本虚,外邪、痰浊、瘀血、热毒为标实,常见证型是痰热壅肺型和气虚血瘀型吴之煌等认为,由于久病劳欲、气虚血瘀、兼有伏痰,致气机升降失常、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瘀互结、阻塞气道和肺络,使肺失清肃而发病。
崔红生等认为病因病机为毒损肺络、外受毒邪,致络伤血瘀、升降出入失司,内毒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多由诸邪蓄积、胶结壅滞而成。
张纾难等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属于先天阴虚禀赋不足是发病基础,阴虚生内热,肺燥津伤,清肃之令不行,致肺叶失于濡养、焦萎不用而发病。
姜良铎等认为,反复感受外邪为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诱因,环境毒邪为其发病外因,肺肾亏虚为发病内因。
郭素芳叫认为,或因禀赋不足及饮食劳倦内伤,先有肺肾两虚或肺脾两虚的基础,而复感外邪、宣解不彻、邪气郁肺;或反复感邪,肺气先伤,日久累及脾肾,故病程久,缠绵难愈。
郑洁等认为病位重点在肺脾肾,病机关键在气虚血瘀2辨证论治刘玉庆等n认为肺纤维化的发病初期即见肺脾两虚、肺肾气虚,正气不足尤其是肺气亏损贯穿疾病始终,常用补肺益气方玉屏风散。
并应注重活血法的运用。
殷明伟等H根据缓解期、发病期的不同,分别采用扶正祛邪或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
缓解期以滋补肺肾为基本治法,祛瘀化痰兼而行之;发病期宜清病机特点是寒热易变,因此应辨别虚实寒热,观其舌脉随证治之。
王会仍提出治疗宜清肺不宜燥肺,宜甘寒不宜苦寒,宜滋阴不宜助阳。
而对疾病晚期出现阴阳俱虚或出现脱证的呼吸衰竭,则宜补气不宜破气,宜降气不宜升气。
吴银根认为以肺络痹阻是基本病机,提出络虚最宜通补,络虚属阴血虚者宜滋阴养血,络虚属阳气虚者宜甘温益气。
中医如何从肺论治肺部纤维化的机理肺部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肺部纤维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从肺论治肺部纤维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肺脏如同一个“气机枢纽”,负责调节全身的气的运行和交换。
当肺脏出现纤维化时,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气的运行不畅,呼吸功能减弱。
从病因病机来看,肺部纤维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外邪侵袭是常见的诱因之一,如风寒、风热、燥邪等。
这些外邪侵袭肺脏,导致肺气郁闭,宣发肃降失常。
长期的邪气留恋,损伤肺气,使肺的正气逐渐虚损。
情志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的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进而导致肺气的运行失常。
气郁化火,灼伤肺阴,使得肺的津液亏损,影响其正常的濡养功能。
此外,久病体虚也是导致肺部纤维化的原因之一。
其他脏腑的疾病,如脾、肾的亏虚,会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化,进而累及肺脏。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无以滋养肺气;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则不能纳气,影响肺气的肃降。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从肺论治,注重整体调理。
首先,要疏散外邪。
根据外邪的性质,选用相应的解表药物,如麻黄、桂枝等,以宣通肺气,驱散邪气。
其次,要调理肺气。
肺气不宣者,常用桔梗、杏仁等药宣发肺气;肺气不降者,用苏子、半夏等药降气平喘。
同时,注重补肺益气,选用黄芪、人参等药物,增强肺的功能。
再者,滋养肺阴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对于肺阴亏虚者,使用麦冬、沙参等药物,以滋养肺阴,恢复肺的润泽。
在方剂的运用上,如麻杏甘石汤常用于治疗外邪袭肺、肺气郁闭的病症;百合固金汤则适用于肺肾阴虚的情况。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调理。
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之物,以防损伤肺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增强肺气。
另外,中医的针灸疗法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进展刘景峰;郭静波;赵品;李亮;王坤;武慧娟【摘要】@@ 肺间质纤维化系免疫和呼吸系统之常见病,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美国新墨西哥州报道特发性纤维化的患病率为男性20.2/10万,女性7.4/10万.欧洲和日本报道的患病率为3~8/10万.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男性多于女性.【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1(026)009【总页数】5页(P820-824)【关键词】肺纤维化;中草药;激素类;治疗结果【作者】刘景峰;郭静波;赵品;李亮;王坤;武慧娟【作者单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800;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800;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800;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800;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800;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9肺间质纤维化系免疫和呼吸系统之常见病,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美国新墨西哥州报道特发性纤维化的患病率为男性20.2/10万,女性7.4/10万。
欧洲和日本报道的患病率为3~8/10万。
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男性多于女性。
从发病原因分为特发、继发两种。
特发病因不明;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常见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病理特征是肺泡上皮损伤、成纤维细胞灶的形成以及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最终导致肺组织结构的异常重塑[1]。
西医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长期治疗不但不良反应大,且仅有10%~30%的患者病情改善或稳定[2]。
迄今,尚无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治疗采用辨证施治,标本兼治,脏腑分型论治,活血化瘀祛痰等疗法,结合现代的药理研究,对本病的治疗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中药治疗肺纤维化研究进展胡芳【摘要】肺纤维化是由多种弥慢性肺间质疾病引起的一种病理改变,是对损伤的过度修复,晚期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该文回顾近年来有关肺纤维化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认为中医药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日趋成熟,取得一定的进展,对临床和实验防治肺纤维化有效的药物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1(030)011【总页数】4页(P1471-1474)【关键词】中药;肺纤维化【作者】胡芳【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6;R563肺纤维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间质性肺疾病,可由多种疾病及药物或放射线等引起,是许多疾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病理过程,预后较差。
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日趋增长,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发病机制肺纤维化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发病机制包括自由基损伤、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衡、肺泡上皮细胞过度凋亡、炎性递质作用等。
中医认为肺纤维化的主要病机为热毒、痰瘀阻滞肺络,肺失清肃。
病之初以邪实为主,后期则以正虚为关键。
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肺益气养阴之法。
2 中药提取物2.1 葛根素陈珍旭等[1]经实验研究发现,葛根素可抑制炎症和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mRNA表达,并可减少肺胶原纤维的形成,起到抑制和延缓实验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
2.2 昆布提取物J201张正寿等[2]研究显示,多糖类药物J201对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抗氧化作用及抑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型跨膜糖蛋白(fatty acid synthase ligand,FasL)、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 teinase-9,MMP-9)、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 proteinase-2,TIMP-2)的表达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
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关键词】肺纤维化;中医药;进展肺间质纤维化以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聚集、细胞外基质沉积并伴有炎性病变和损伤所致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是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
肺纤维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在逐年增高,在治疗上,目前西医仍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理想,且长期大剂量使用副作用明显。
肺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的概念,祖国医学无此名的记载,现代医家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为“肺痿”、“肺痹”、“肺胀”、“喘证”、“短气”、“咳嗽”、“痰饮”等疾病的范畴。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肺间质纤维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单味中药或是有效单体和复方药被发现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疾病的进程。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研究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病因病机来阐释,综观近几年的论述,很多学者认为其病机多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杨珺超等[1]认为痰瘀交错是肺纤维化的基本病机。
荆阳等[2]通过对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提出了“毒邪致络病”学说,该学说认为,毒邪瘀阻络脉正是络脉病患病深,病情重,病势缠绵难愈的机缘所在。
2辨证分型论治研究肺间质纤维化现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众多学者见解各不相同:焦扬等[3] 根据临床观察,将本病分为五个证候:1、气虚肺痹证,治以补益肺气,活血宣痹;2、阴虚肺痹证,治以补肺养阴,通络开痹;3、络阻肺痹证,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4、痰热肺痹证,治以清肺化痰,扶正祛邪;5、精亏肺痹证,治以益气补肺,固肾纳气。
赵克明等[4] 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分为五型辨证论治:1、肺燥津伤型,治宜滋阴清热,润肺生津;2、气阴两虚型,治宜补益肺气,化痰养阴;3、肺气虚冷型,治宜温益肺气,化饮止咳;4、肺肾气虚兼血瘀型,治宜补益肺肾,活血化瘀;5、肺肾气虚兼痰热型,治益补益肺肾,清热化痰。
3单味中药及有效单体的研究3.1川芎嗪:川芎嗪是从川芎中分离的四甲基吡嗪。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的中医防治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在中医中被称之为肺痿。
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痹症》、《素问﹒五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肺痿”之名,并对病因病机、辩证施治予以精确的论述,但临证取效极其微小。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病机为:正气虚为本,风、寒、暑、湿、躁、火、气、痰、瘀毒九邪损伤肺络为标,本病最大的特点是虚和标贯穿于始终。
正气虚是诱发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发病的内在因素,《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认为,正气充足,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犯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或者有外邪侵犯,正气亦能抗邪而不至于发病。
小结:以上所述,笔者提出以调节阴阳平衡学说为总纲,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为宗旨,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治疗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十位一体”综合疗法,并成为中国中医科技推广中心面向全国推广项目。
知识拓展:肺络的释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经是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从经脉分出的支脉为别络,从别络分出逐层细化的脉络为细络和孙络。
温馨提示:“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中医防治”,本文已经为您介绍得很详细,对大家认识疾病、及时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得了肺纤维化,也不要过于紧张,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采用养阴益肺通络疗法治疗肺纤维化有独特的疗效,已经成功治疗了万例患者,是您肺纤维化治疗的最好选择。
一中医疗法对间质性肺炎治疗有一定疗效。
我们通过对诊治病人的分析和总结,认为本病瘀、痰、热、肺肾两虚等病邪交结为主要病机,采用活血通络、补益肺肾、化痰清热、软坚散结等方法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减慢疾病进程,如改善肺功能、提高血氧分压和减轻气促等,使患者适当的参加体力活动,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可以防止因感染而致病情恶化。
二“磁药叠加”治疗肺纤维化原理《磁药叠加调节免疫疗法》是在胡斌清、陈银魁两位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临床研究独创的最新疗法,在运用中医治疗肺部常见病、多发病与疑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临床应用中以其确切的疗效和低廉的费用深得患友及其家属的赞誉,多次在专业学术交流会上以其独特的辩证观点和诊疗手法深得业界同行们的高度认同。
该疗法融入了中医几千年医道之精华,在基础腧穴理论的指导下,以"拔、熏、炙、针、贴"等多种手法进行综合调治,治疗原则以绿色(不损伤其它脏器机体功能)、自然(按自然变化规律来平和五脏阴阳)为主线,既要让患者达到"治已病"的效果,还要实现"治未病"的目的。
该疗法是辨证论治理论的完美释意,即针对每位患者的体质特征和症状差异,因人而宜,因证而异的选取不同穴位、方剂,制定不同治疗方案,该疗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中医经络药罐法自动修复病变组织,促进肺部微循环,解除呼吸道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减少痰液生成,促进肺部病变组织细胞的回复和再生能力。
2、中药穴位熏蒸法促进粘膜细胞再生,提高肺泡生理功能,全面更新肺细胞,增强肺功能的通气能力,使病情得以恢复。
3、穴位免疫激活法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脉,祛瘀生新,调理气血,给疾病一个出口。
具有解表泄热、疏通经络、解毒消炎,调整肺部乃至全身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
4、穴位注射法通过穴位药物的循经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药物效应,致肺部已发生功能障碍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
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与治疗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与治疗2011-04-04 14:24:36| 分类:呼吸系统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肺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喘证”、“肺”、“肺痹”等疾病范畴。
其病位主要在肺,其病机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
如《素问·脏气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
”。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愤郁,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
”《巢氏病源论》谓:“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上气喘,鸣息不通。
”如《灵枢·经脉篇》指出:“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内经》指出本病的主要症状有“不得卧、行而喘者”,“劳则喘息汗出”、“烦满喘而呕”。
《金要略》有“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此与本病劳力性呼吸困难颇为相似。
《景岳全》云:“实喘之症,以邪在肺。
虚喘者,气短而不续……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
”又云:“水病为者,以肾邪干肺也。
”《医门法律》云:“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胃真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
……凡治肺痿病,淹淹不振,……故行峻法,驱涎沫,图速效,反速毙,医之罪也。
”清代王九峰说“气息短促,不能接续,提之若不能升,之若不能降,呼吸之气,浑如欲绝”。
这些描述与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颇为相似。
本兵病机多从、肾入手,以气阴亏虚立论,此外有些医家认为痰、瘀与本病有关,如宋·陈无择云:“夫五脏有上气喘咳,但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
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王九峰认为《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肺合皮毛,风邪易袭,邪气以从其合。
肺中津液不归正化,凝结为痰,屡肺纤维化主要是邪毒入络导致肺肾功能失调而产生痰、瘀阻于肺络,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