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野化牦牛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1刘振生1,2,王小明2,李志刚3,崔多英2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3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宁夏银川(750021)E-mail:zhenshengliu@摘要: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的取食和卧息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具有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丰富,<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海拔高度1 600~2 000 m,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的特征;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质量50~100 g,>35°阴坡的上坡位,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的特征。
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 > 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则差异显著(P < 0.05)。
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
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
而在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上有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牦牛的饲养管理牦牛是一种适应能力强、耐寒耐饥的家畜,其饲养管理对于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在牦牛的饲养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牦牛的饲养环境要保持适宜。
牦牛生活在高原地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强,但仍需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适宜性。
饲养场所应干燥通风,避免过度潮湿或高温。
同时,牦牛需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保证其正常的运动和休息。
牦牛的饲料要合理搭配。
牦牛是以草为主要饲料的反刍动物,对饲料的质量和种类有较高的要求。
在饲养牦牛时,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用途的需要,合理搭配饲料。
一般情况下,牦牛的饲料主要包括青贮料、干草和浓缩饲料等,其中青贮料是牦牛饲养中重要的饲料来源,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牦牛的饮水要充足。
水是牦牛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也是保证其健康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饲养牦牛时,应保证牦牛的饮水来源清洁卫生,并确保饮水量充足。
特别是在炎热季节和高温条件下,牦牛需要更多的水分来维持体温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牦牛的疫病防控要做好。
牦牛饲养中常见的疾病有口蹄疫、病毒性腹泻、炭疽病等,这些疾病对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都有较大影响。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饲养者应定期对牦牛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并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牦牛的健康状态。
牦牛的繁殖管理要科学规划。
牦牛是重要的肉、毛和乳品生产动物,其繁殖能力对于提高牦牛产业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牦牛的繁殖管理中,应根据牦牛的生理特点和繁殖规律,合理安排配种时间和配种方法,提高繁殖率和生产效益。
同时,对于牦牛的产犊和哺乳过程,也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管理,以保证牦牛后代的健康和成长。
牦牛的饲养管理是保证牦牛健康和生产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饲养环境、科学的饲料搭配、充足的饮水供应、疾病防控和繁殖管理,可以提高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进而提高牦牛产业的效益。
饲养者应加强对牦牛饲养管理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牦牛的健康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饲养牦牛的四季管理方法牦牛的放牧多数地区采用根据不同季节划分放牧草地,然后分群放牧的方式;少数地区实行围栏分群放牧。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牦牛饲养管理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夏秋季的放牧管理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使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
进入夏秋季后,力争牦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场,在向夏秋季牧场转移时,牛群日行程以10~15km为宜,边放牧边向目的地前进。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归牧,延长放牧时间,让牦牛多采食。
天气炎热时,中午让牦牛在凉爽的地方反刍和卧息。
出牧后由低逐渐向通风凉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质量差或适口性差的牧场,逐渐向牧草质量好的牧场放牧;可在头一天放牧过的牧场上让牦牛再采食一遍,这时牦牛因刚出牧而饥饿,选择牧草不严,能采食适口性差的牧草,可减少牧草的浪费。
在牧草质量较好的牧地上放牧时,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横队采食,保证每头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乱跑践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费。
夏秋季放牧根据安排的牧场或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和搬迁,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特别是圈地周围牧场的践踏。
这样可改善植被状态,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
当定居点距牧场2km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
带犊泌乳的牦牛,10d左右搬迁一次,3~5d更换一次牧地。
应按牧场的放牧计划放牧,而不应该赶放好草或抢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驱赶牛群为抢好草而奔跑,造成对牦牛健康和牧场的不利影响。
冬春季的放牧管理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
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
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
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
怀孕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
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应尽量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迟进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时间。
ii■!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孙秀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畜牧养殖业也在逐渐稳步提升,尤其是对于牦牛养殖,青海等地区政府都加大了重视力度,牦牛养殖现已成为畜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牦牛不仅可以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其生存、适应环境的能力远高于其它畜牧,所以深受青海等地养殖人民的喜爱。
但是牦牛养殖同样也是一项相对繁琐、复杂的工程,合理的养殖方法以及先进的养殖技术都给养殖户带来的挑战,养殖户不仅要掌握合理的养殖技术要求,更要充分了解牦牛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特点,只有做到充分了解牦牛的特点、合理养殖,才能达到牦牛健康养殖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本文主要介绍了对于养殖牦牛的一些技术方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为耗牛科学搭建牛舍牦牛养殖通常是采用放牧的形式,在放牧过程中,首先,放牧者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放牧地点,采取合适的放牧方法,让牦牛可以得到身心的满足;其次,放牧者还要注意尽量不要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选择自然科学的放牧形式。
除了适当的对牦牛进行放牧,为牦牛搭建牛舍也十分的重要,牛舍一定要合理慎重选择,最好选在阳光充足、地势广阔、透气性好、通风干燥的地方,一间好的牛舍可以为耗牛提供舒适适宜的生长环境,更有利于耗牛的茁壮成长。
二、科学合理的选育耗牛1、种公耗牛的选育耗牛选育的过程,通俗的来讲就是通过对耗牛进行挑选,选择体格健硕的牦牛,一般体格健硕的牦牛都较大概率的具有更优秀的基因,选择健硕的牦牛来为后代繁殖,更有可能培育初健硕的耗牛,从而提高耗牛的整体质量水平。
在选育种公耗牛时,要先在第二到四胎的犊牛中进行挑选,根据体型、重量、生产性能等因素进行初选;带犊牛长到两到三岁时,再对公耗牛的生产性能、体型、重量等进行进一步地挑选。
2、种母耗牛的选育在选育种母耗牛时,同样也需要考虑生产性能、体型、重量等多重因素,同样对于母耗牛还要慎重考虑的一点是要尽可能的选择具有良好血缘的,因为具备良好血缘的母耗牛在跟其他不管是家养还是野生的公牦牛进行交配的过程中,更有可能繁育出较高质量的后代,从而实现牦牛的品种优化。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物种多样性作者:王志勇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15期摘要为了解鸟类多样性现状和制定科学有效的栖息地保护管理对策,于2013年4~5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组成进行调查。
共记录鸟类7目20科43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1 319种)的3.26%,占宁夏鸟类种数(320种)的14.44%。
在地理区划上,古北界鸟类32种,占该地区春季鸟类种数的74.42%;广布种类11种,占25.58%;未观测到东洋界鸟类。
其中,留鸟30种,占69.77%;夏候鸟7种,占16.28%;冬候鸟3种,占6.98%;旅鸟2种,占4.65%;迷鸟1种,占2.33%。
山地针叶林带出现的鸟类种类最多,有24种,其次是山地疏林草原带和山地草原带,分别有22种和13种,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和湿地最少,仅见11种和7种。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7种。
关键词鸟类;物种多样性;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中图分类号S181.3;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5-04664-02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bird diversity status and setting for a reasonably habitat management strategy in Helan Mountains during spring by transect lines methods from April to May in 2008.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43 bird species, which belong to 7 orders and 20 families, were recorded during this survey. These bird species contributed 3.26% of the total number of national avifauna, and 14.44% of the whole avian species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mong them, 32 species distribute in the Palaeartic realm, and 11 species distribute widely. We found no species that belong to Oriental realm in the survey. Our data suggested that 30 species are residents, 7 species are summer migrants, 3 species are winter migrants, 2 species are passing migrants and 1 species is straggler bird. Species that inhabit the montane conifer forest (24 species)were more abundant than montane woodland steppe (22 species), montane grassland (13 species), subalpine shrubland meadow (11 species) and wetland (7 species). Two bird species are listed as a category Ⅰ species under the Wild Animal Protection Law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7 species are listed as a category Ⅱ species.Key words Avifauna; Species diversity; Hela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pring鸟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起到关键作用[1-2]。
夏季可可西里雌性藏原羚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连新明;李晓晓;颜培实;张同作;苏建平【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03【摘要】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22)%和(31.21±2.71)%,警戒、移动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时间比例依次减少.藏原羚的集群大小为1-10和12只,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加,藏原羚的觅食时间增加,警戒时间减少,但其余3种行为类型与集群规模无显著相关性.与无羔藏原羚个体相比,有羔藏原羚的移动行为所占比例较高,而躺卧比例较低,觅食、警戒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差异不显著.一天中,藏原羚的觅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为8:00-8:59,10:00-12:59和16:00-19:59;躺卧行为的变化趋势与觅食行为相反;警戒行为仅有1个高峰,为14:00-14:59.5种行为类型在各时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总页数】8页(P663-670)【作者】连新明;李晓晓;颜培实;张同作;苏建平【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京 210095;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矮岩羊夏季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和集群行为 [J], 龙帅;周材权;王维奎;潘立;胡锦矗2.可可西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冬季蠕虫卵粪检研究初报 [J], 曹伊凡;苏建平;张同作;连新明3.夏季雌性藏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J], 连新明;张同作;曹伊凡;蔡振媛;苏建平4.冬季鹅喉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J], 夏参军;乔建芳;杨维康;徐文轩;刘伟;李莹5.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营养生态位 [J], 殷宝法;淮虎银;张镱锂;周乐;魏万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牦牛养殖技术牦牛饲养管理的水平和方法,受牦牛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牦牛群间都有差异。
绝大多数地区的牦牛仅只靠天然草地牧草,获取它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所需的营养。
就是在冬春冷季,天然草地牧草枯萎、饲草缺乏的情况下,除少数体弱、难以度春的幼龄牦牛和母牦牛,补给少量的干草或青贮牧草外,一律不给补饲。
牦牛群的管理,则随气候季节而定。
一、牦牛的放牧牦牛的放牧多数地区采用根据不同季节划分放牧草地,然后分群放牧的方式;少数地区实行围栏分群放牧。
1、牧场的划分牦牛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属于高寒草地气候,只有冷、暖季节之别,无明显的四季之分。
因而一般将牧场划分为夏秋、冬春两季,即夏秋(暖季)和冬春(冷季)牧场。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牧场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离定居点的远近和交通条件等。
夏秋牧场选在远离定居点,海拔较高,通风凉爽,蚊虻较少,有充足水源的阴坡山顶地带;冬春牧场则选在定居点附近,海拔较低,交通方便,避风雪的阳坡低地。
牦牛分布的有些地区,属高山狭谷地貌,牦牛可利用的草地总面积虽很广阔,但被深谷分隔为相对“零星”的草地,往往一个村、组、户使用的草地分散在几条山梁上,每一牦牛群只使用其中一、二个山梁的草地。
因此,也有将牧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
只是春、秋牧场使用的时间短、面积较小,似由冬牧场去夏牧场,或由夏牧场回冬牧场的过渡性牧场。
该地区多以山沟、林边草地为冬牧场,以岭端草甸为夏牧场,山坡地带为春、秋牧场。
2、牦牛群的组织为了放牧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对牦牛应根据性别、年龄、生理状况进行分群,避免混群放牧,使牛群相对安静,采食及营养状况相对均匀,减少放牧的困难。
牦牛群一般分为:①泌乳牛群,又称为奶牛群。
是指由正在泌乳的牦牛组成的牛群。
每群100头左右。
对泌乳牦牛群,应分配给最好的牧场,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补饲,使其多产乳,及早发情配种。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行为、消化代谢和血清免疫性能的季节动态高寒草甸牦牛放牧行为、消化代谢和血清免疫性能的季节动态高寒草甸牦牛生活在气候严寒的高寒地区,其适应力和生存能力备受人们关注。
在这样的环境下,牦牛的放牧行为、消化代谢和免疫性能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寒草甸牦牛在不同季节的这些动态变化。
首先,牦牛的放牧行为受到季节变化的显著影响。
在气温较高、草地茂盛的夏季,牦牛会主要选择近水源和高海拔地区的放牧区域。
这是因为夏季气候相对温暖,水源充足,海拔高的地区草叶更加嫩绿,更具营养价值。
此时,牦牛会维持较高的活动强度,吃草、喝水、嬉戏等行为频繁。
而在寒冷的冬季,牦牛则会选择海拔较低的山谷或丘陵地区放牧。
这是因为冬季气温极低,食物相对匮乏,而低海拔地区常有较多的积雪融化为水,提供了牦牛所需的水源。
此时,牦牛的活动范围较窄,基本上只进行与觅食和休息相关的行为。
其次,消化代谢在不同季节间也有明显的变化。
牦牛是典型的反刍动物,其独特的消化系统可适应高纤维低营养物质的食物。
在夏季,草地茂盛,牦牛摄入的食物相对丰富,消化系统相对较为活跃。
研究表明,在夏季,牦牛的胃液分泌量较高,纤维素分解能力增强,从而更好地利用草类植物。
而在冬季,草地干燥、缺乏营养,牦牛需要更长的消化时间,以充分吸收食物中的养分。
牦牛的消化进程会相对缓慢,在冬季会出现反刍时间延长的现象,以适应食物中有限的能量供应。
最后,血清免疫性能也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牦牛作为一种高寒环境下的优良家畜,其免疫系统的健康与否对其生存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夏季时,牦牛的血清免疫指标通常较为稳定,免疫力较高。
在这个季节,牦牛可以通过摄取优质的食物和充足的水源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的病原微生物。
而在冬季,牦牛会面临较为严酷的环境条件和营养不足的挑战。
这可能导致其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因此,在冬季牦牛的免疫性能会相对较弱,容易引发疾病。
贺兰山东麓春季鸟类多样性及年际变化王继飞;操姝蕙;骆爽;赵伟【期刊名称】《野生动物学报》【年(卷),期】2022(43)1【摘要】在2014—2020年的鸟类繁殖期(5月和6月),采用样线法对贺兰山东麓不同生境的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多次调查。
共记录到鸟类99种,隶属于16目40科,包括夏候鸟44种、留鸟38种、冬候鸟1种及旅鸟16种,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猛禽)、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2种(包括10种猛禽,2种鸣禽)。
鸟类区系成分以北方型鸟类为主,兼有南北混杂的现象。
Shannon-Wiener指数显示,多年来均以山地疏林生境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最高,这可能与山地疏林生境复杂性较高有关;生物多样性存在年际变化,但山地疏林和人工林生境的波动相对较小,这可能与两类生境相对稳定,景观年际变化不显著有关。
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山地疏林生境鸟类多样性与前1年降雨量及平均温度显著相关,这可能与贺兰山地区丰水年份频发的山洪灾害有关。
观察发现,山洪破坏了山地植被,从而影响来年春季鸟类的筑巢。
建议对该区域鸟类群落进行长期观测,以进一步明确鸟类群落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贺兰山地区鸟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11页(P99-109)【作者】王继飞;操姝蕙;骆爽;赵伟【作者单位】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1【相关文献】1.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五种生境鸟类资源的调查研究2.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春季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3.2012-2019年辽宁省夏季鸟类多样性及年际变化4.2020年春季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晚霜冻调查5.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地区鸟类分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贺兰山野化牦牛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
作者:刘振生孙兆惠庞博赵宠南滕丽微杨云天王晓勤苏云王亮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2期
摘要 [目的] 研究贺兰山野化牦牛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
[方法] 2014年4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贺兰山野生耗牛的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牦牛行为谱。
[结果] 贺兰山野化耗牛的各种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行为占时间比例分别为:取食34.18%、卧息18.58%、移动18.38%、站立17.77%、反刍5.95%和其他5.14%。
取食的高峰期在每天9:00~11:00和15:00~17:00,卧息的高峰期为11:00~13:00和14:00~15:00,反刍的高峰期出现在13:00~15:00,与卧息的高峰期部分重叠,移动与取食的高峰期是相并行的,站立行为在1 d中的发生较为随机,高峰期不明显,但在牦牛卧息高峰期时所占比例最低,而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在全天的峰值都很低。
通过对贺兰山不同年龄阶段牦牛春季昼间的各行为分析发现其差异不显著。
[结论] 牦牛可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这是动物长期进化以适应自然环境改变的综合作用的效果。
关键词牦牛;时间分配;春季;贺兰山
中图分类号S823.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416-03
对动物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的研究在动物行为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它与动物自身组织的调节和代谢有关,并且随着生态因素的不同而发生转变[1]。
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动物的许多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规律[2]。
通过调节自身行为活动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动物能够形成在特定时间进行特定活动的节律模式,这种节律模式使动物形成有利的适应及进化,从而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动物行为的时间分配与昼夜活动规律的研究是保护野生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之一[3]。
牦牛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特殊牛种,别名野牛,是我国的主要牛种之一,全世界牦牛的数量在1 400多万头左右,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甘肃地区以及周边海拔超过3 000 m的区域。
有关牦牛适应高海拔、高寒地区以及高山草场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分布区域有着特别的无法取代的生态—经济学地位[4]。
关于贺兰山牦牛的来源,据传在20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喇嘛使用牦牛驮运经文带入贺兰山内,此后经过长时间的野化就进化成现在的种群[5]。
目前,贺兰山野化牦牛仅在哈拉乌沟及周边区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笔者对贺兰山牦牛春季行为的时间分配与昼夜活动节律进行研究,分析贺兰山环境变化对野化牦牛的影响因素,并制定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38°21′~
39°22′N,105°44′~106°42′E),呈南北走向,隶属阴山山系,海拔高度一般为2 000~3 000 m,最高峰鄂博疙瘩海拔为3 556.1 m[6]。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阿拉善左旗境内,位于贺兰山的西坡,哈拉乌沟为其中心站。
贺兰山最显著的特征是四季气温变化大,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7~8月气温是一年中最高的,由于贺兰山地处高海拔,冬季与其他季节相比都较长,且仅在7~9月降水较多。
年均降水量200~400 mm,年均蒸发量为2 000 mm,年均无霜期170 d。
贺兰山是典型温带山地森林系统,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为山地草原带、山地疏林带草原、山地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7-9]。
1.2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工作是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在牦牛经常出现的地区选取200只左右的牦牛群体,每天随机选取5只成年野化牦牛和5只幼体野化牦牛进行观察。
在正式观察前先进行为期3 d的预观察,使用8×42倍KOWA望远镜,观察时间在9:00~17:00进行,将观察到的牦牛昼间的各种行为建立行为图谱。
正式观察在2014年4月6~15日进行。
在此期间,每天9:00~16:00采用即时扫描取样法[10],在此段时间内每5 min记录1次牦牛的行为状态。
依据预观察到的数据,综合以前学者对有蹄类食草动物行为的研究[10-18],建立贺兰山野化牦牛的行为图谱:①移动:牦牛利用四肢的前后摆动完成行走或跑动的行为。
②站立:牦牛以四肢为支点,全身直立、静止的行为。
③取食:采食行为的1种,耗牛完成寻觅、获得、食入和咀嚼食物等一系列过程的行为。
④反刍:牦牛取食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将半消化的食物从瘤胃中重新返回口腔,经过再咀嚼进入瘤胃的过程。
⑤卧息:牦牛用腹部或体侧与地面接触进行体息来回复能量的过程。
⑥排便:牦牛通过排泄器官(如尿道或肛门)将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打斗:牦牛个体间用犄角互相顶撞厮打的过程。
⑧戏耍:牦牛个体间相互追逐,玩成一团的过程。
⑨爬跨:雄性牦牛将两前肢搭在雌牦牛身上,趴在其背部但不发生交配的行为。
⑩嗅阴:雄性牦牛通过鼻子刺激雌牦牛生殖器的行为。
求偶:在发情期雄性牦牛利用吼叫声以及争斗等方式吸引雌性配偶的行为。
哺乳:雌性牦牛生出幼仔后,其乳腺可以分泌乳汁哺育幼仔。
饮水:牦牛摄取水源补充自身所需水分的行为。
其他:不包括以上行为的其他各种行为。
根据牦牛各行为的不同将其分为5类:①运动:包括移动、站立。
②摄食:包括取食、反刍、饮水。
③体息:包括卧息。
④社群:包括打斗、戏耍、爬跨、嗅阴、求偶、哺乳。
⑤其他行为:包括排便、其他。
经过为期10 d的正式观察,共得到10只牦牛的7 680个数据,使用Excel 2003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汇总并计算出5类行为所占的百分比。
不同年龄阶段的成体、幼体牦牛的各类行为比较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 检验,数据统计与分析借助Excel 2003、SPSS 19.0统计软件和Origin 7.5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贺兰山野化牦牛春季各类行为的时间分配从图1可以看出,在春季牦牛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占34.18%;其次是卧息、移动和站立,分别占18.58%、18.38%和17.77%;反刍和其他行为较少,分别占5.95%和5.14%。
因此,牦牛春季的各行为活动中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取食、卧息、移动、站立、反刍和其他行为,其中用于反刍和其他行为(包括社群、排便等)的时间很少。
2.2贺兰山野化牦牛春季各类行为的活动规律春季牦牛昼间行为活动中取食在每天9:00~11:00、15:00~17:00出图1牦牛春季各类行为的时间分配现2个高峰期,在14:00~15:00牦牛取食在1 d的取食中所占比例最少。
牦牛大部分的移动都是为了寻找食物,因此取食和移动的高峰期应呈现出并行性,即取食高峰期移动同样到达高峰期(图2)。
春季牦牛卧息的峰值在1 d内的11:00~13:00和14:00~15:00 2个时间段。
反刍高峰期在1 d内的13:00~15:00,并且反刍的高峰期有一部分重叠于卧息的高峰期。
站立行为在1 d中的发生时间较为随机,高峰期不明显,但在牦牛卧息高峰期所占比例最低,而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在全天的峰值都很低(图2)。
图2牦牛春季各类行为的活动规律2.3年龄因素对牦牛行为规律的影响通过对贺兰山野化牦牛成体和幼体间的各类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牦牛成体和幼体在春季都利用大量时间进行取食行为,在运动、站立及反刍行为上成体均比幼体多,取食、卧息及其他成行为成体均比幼体少。
利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 检验对春季成体、幼体牦牛间的昼间各类行为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因素对春季贺兰山野化牦牛各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