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四边形19.3矩形菱形正方形3正方形习题课件新版沪科版20191212243
- 格式:ppt
- 大小:4.30 MB
- 文档页数:31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四边形章节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若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6°,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A.7 B.8 C.9 D.102、如图,矩形OABC的边OA长为2,边AB长为1,OA在数轴上,以原点O为圆心,对角线OB的长为半径画弧,交正半轴于一点,则这个点表示的实数是()A.2.5 B.C D3、如图,小明从点A出发沿直线前进10m到达点B,向左转30,后又沿直线前进10m到达点C,再向左转30°后沿直线前进10m到达点...照这样走下去,小明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一共走了()米.A.80 B.100 C.120 D.1404、一个多边形纸片剪去一个内角后,得到一个内角和为2340°的新多边形,则原多边形的边数为()A.14或15或16 B.15或16或17 C.15或16 D.16或175、在Rt△ABC中,∠C=90°,若D为斜边AB上的中点,AB的长为10,则DC的长为()A.5 B.4 C.3 D.26、平行四边形ABCD中,60∠=︒,则CA∠的度数是()A.30B.60︒C.90︒D.120︒∠+∠的度数是()7、如图,一个等边三角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图中αβA.180°B.220°C.240°D.260°8、一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等于36°,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A.7 B.8 C.9 D.109、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5,AC=6,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BDE的面积为()A.22 B.24 C.48 D.4410、绿丝带是颜色丝带的一种,被用来象征许多事物,例如环境保护、大麻和解放农业等,同时绿丝带也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某班同学在“做环保护航者”的主题班会课上制作象征“健康快乐”的绿丝带(丝带的对边平行且宽度相同),如图所示,丝带重叠部分形成的图形是()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等腰梯形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点P是对角线AC上一点,若点P、A、B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时,△PAB的面积为___________.2、一个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所夹的锐角是60°,这个角所对的边长为10cm,则该矩形的面积为_______.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AF的两边分别交CB、DC延长线于E、F点且∠EAF=45°,如果BE=1,DF=7,则EF=__.4、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4,则这个正方形面积是_________.5、如图,正方形ABCD内有一等边三角形BCE,直线DE交AB于点H,过点E作直线GF⊥DH交BC于点G,交AD于点F.以下结论:①∠CEG=15°;②AF=DF;③BH=3AH BE=HE+GE;正确的有_________.(填序号)三、解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如图,矩形ABCD中,E、F是BC上的点,∠DAE=∠ADF.求证:BF=CE.2、如图,在△ABC中,点D是BC边的中点,点E是AD的中点,过A点作AF∥BC,且交CE的延长线于点F ,联结BF .(1)求证: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2)当AB=AC 时,求证:四边形AFBD 是矩形.3、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过点B 作BP ∥AC ,过点C 作CP ∥BD ,BP 与CP 相交于点P .(1)试判断四边形BPCO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将ABCD 改为矩形ABCD ,且6,8AB BC ==,其他条件不变,求四边形BPCO 的面积;(3)要得到矩形BPCO ,ABCD 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填上一个即可).4、如图,矩形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B ,OC 是x 2﹣12x +32=0的两根,OC >OA ,(1)求B 点的坐标.(2)把ABC 沿AC 对折,点B 落在点B '处,线段AB '与x 轴交于点D ,在平面上是否存在点P ,使D 、C 、B 、P 四点形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90A D ∠=∠=︒,点E 是AD 的中点,连接BE ,将△ABE 沿BE 折叠后得到△GBE ,且点G 在四边形ABCD 内部,延长BG 交DC 于点F ,连接EF .(1)求证:四边形ABCD 是矩形;(2)求证:GF DF =;(3)若点6AB =,8BC =,求DF 的长.-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分析】根据多边形外角和定理求出正多边形的边数.【详解】∵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6°, ∴正多边形的边数=36036=10.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根据外角和的大小与多边形的边数无关,由外角和求正多边形的边数,是常见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2、D【分析】利用矩形的性质,求证明90OAB ∠=︒,进而在Rt AOB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B 的长度,弧长就是OB 的长度,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求出弧与数轴交点表示的实数即可.【详解】 解:四边形OABC 是矩形,∴90OAB ∠=︒, 在Rt AOB ∆中,由勾股定理可知:222OB OA AB =+,OB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解三角形以及数轴上的点的表示,熟练利用矩形性质,得到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勾股定理求边长,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3、C【分析】由小明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则小明走过的路程刚好是一个多边形的周长,由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每次的转向的角度的大小刚好是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则先求解多边形的边数,从而可得答案. 【详解】解:由360=12,30可得:小明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一个要走1210=120⨯米,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的应用,掌握“由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得到一共要走12个10米”是解本题的关键.4、A【分析】由题意先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先求出新多边形的边数,然后再根据截去一个角的情况进行讨论即可.【详解】解:设新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2)•180°=2340°,解得:n=15,①若截去一个角后边数增加1,则原多边形边数为14,②若截去一个角后边数不变,则原多边形边数为15,③若截去一个角后边数减少1,则原多边形边数为16,所以多边形的边数可以为14,15或16.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熟练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n为边数)是解题的关键.5、A【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的性质可得答案.【详解】解:∵∠C=90°,若D为斜边AB上的中点,AB,∴CD=12∵AB的长为10,∴DC=5,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关键是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6、B【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即可求出C的度数.【详解】解: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 C ∠=∠,∴60A ∠=︒,∴60C ∠=°.故: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7、C【分析】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直接进行求解.【详解】解:由题意得: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为60°,四边形内角和为360°,∴3606060240αβ∠+∠=︒-︒-︒=︒;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多边形内角和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D【分析】根据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度,利用360除以外角的度数就可以求出外角和中外角的个数,即多边形的边数.【详解】解:∵360°÷36°=1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1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外角和的大小与多边形的边数无关,熟练掌握多边形内角与外角是解题关键.9、B【分析】先判断出四边形ACED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DE 的长度,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BD 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出△BDE 是直角三角形,计算出面积即可.【详解】 解: 菱形ABCD ,6,AC =,3,2,5,,AD BC OA OC BD BO AB BC AD AC BD ∥在Rt △BCO 中,224,BOBC OC 即可得BD =8,,AC DE ∥ ∴四边形ACED 是平行四边形,∴AC =DE =6,5,CE AD∴ BE =BC +CE =10,222100,BE BD DE∴△BDE 是直角三角形,90,BDE ∠=︒∴S △BDE =12DE •BD =24.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求出BD 的长度,判断△BDE是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B【分析】首先可判断重叠部分为平行四边形,且两条丝带宽度相同;再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得邻边相等,则重叠部分为菱形.【详解】解:过点A作AE⊥BC于E,AF⊥CD于F,因为两条彩带宽度相同,所以AB∥CD,AD∥BC,AE=A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S▱ABCD=BC•AE=CD•AF.又AE=AF.∴BC=CD,∴四边形ABCD是菱形.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其中菱形的判定方法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根据题意作出两条高AE和AF,熟练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0825或185或3【分析】过B作BM⊥AC于M,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ABC=9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高BM,分为三种情况:①AB=BP=3,②AB=AP=3,③AP=BP,分别画出图形,再求出面积即可.【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90°,由勾股定理得:5AC,有三种情况:①当AB=BP=3时,如图1,过B作BM⊥AC于M,S△ABC=1122AB BC AC BM⋅=⋅,1134=5 22BM∴⨯⨯⨯⨯,解得:125 MB=,∵AB=BP=3,BM⊥AC,∴95 AM PM===,∴AP=AM+PM=185,∴△PAB的面积=111812108 225525 AP BM⋅=⨯⨯=;②当AB=AP=3时,如图2,∵BM=125,∴△PAB的面积S=11121832255 AP BM⋅=⨯⨯=;③作AB的垂直平分线NQ,交AB于N,交AC于P,如图3,则AP=BP,BN=AN=13322=⨯,∵四边形ABCD是矩形,NQ⊥AC,∴PN∥BC,∵AN=BN,∴AP=CP,∴122PN BC==,∴△PAB的面积11323 22S AB NP=⋅=⨯⨯=;即△PAB 的面积为10825或185或3. 故答案为:10825或185或3. 【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勾股定理求边长,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分成三种情况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2【分析】先根据矩形的性质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到10cm AO AB ==,则20cm AC =,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C ==,最后根据矩形面积公式求解即可.【详解】: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中,∠AOB =60°,10cm AB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C =90°,1122OB OA AC B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10cm AO AB ==,∴20cm AC =,∴BC ==,∴2=ABCD S AB BC ⋅=,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3、6【分析】根据题意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到AD,交CD于点G,证明△AEF≌△AGF即可求得EF=DF﹣BE=7﹣1=6.【详解】解:如图,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到DA,交CD于点G,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G=AE,DG=BE,∠DAG=∠BAE,∵∠EAF=45°,∴∠DAG+∠BAF=45°,又∵∠BAD=90°,∴∠GAF=45°,在△AEF 和△AGF 中,AE AG EAF GAF AF AF =⎧⎪∠=∠⎨⎪=⎩, ∴△AEF ≌△AGF (SAS )∴EF =GF ,∵BE =1,DF =7,∴EF =GF =DF ﹣DG =DF ﹣BE =7﹣1=6.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旋转性质的应用.4、8【分析】正方形边长相等设为a ,对角线长已知,利用勾股定理求解边长的平方,即为正方形的面积.【详解】解:设边长为a ,对角线为4 24a =+28a ∴=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察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在于求解正方形的边长.5、①【分析】由正方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D CE =,30ECD ∠=︒,可得75CED ∠=︒,可求15CEG ∠=︒,故①正确;由“SAS “可证ABE DCE ∆≅∆,可得AE DE =,可证EH ED =,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HF FD AF =>,故②错误;设2AB BC BE a ===,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分别求出AH ,BH 的长,可判断③,通过证明点B ,点G ,点E ,点H 四点共圆,可得45BHG BEG ∠=∠=︒,可证HG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判断④,即可求解.【详解】 解: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BC CD AD ∴===,90DAB ADC ABC BCD ∠=∠=∠=∠=︒,BCE ∆是等边三角形,BE CE BC ∴==,60BCE EBC ∠=︒=∠,CD CE ∴=,30ECD ∠=︒,75CED ∴∠=︒,15CEG ∴∠=︒,故①正确;如图,连接AE ,过点E 作直线MN AD ⊥于N ,交BC 于M ,连接EH ,30ABE ABC EBC ∠=∠-∠=︒,ABE DCE ∴∠=∠,又AB CD =,BE CE =,()ABE DCE SAS ∴∆≅∆,AE DE∴=,∴∠=∠,EAD EDA∴∠=∠,EAH EHA∴=,AE EH∴=,EH ED又FG DH⊥,∴=,FH FD>,FH AF∴>,故②错误;FD AF设2===,AB BC BE aMN AD⊥,90∠=∠=∠=∠=︒,DAB ADC ABC BCD∴四边形ABMN是矩形,⊥,∴=,2AN BM==,MN BCMN AB a⊥,∆是等边三角形,MN BCEBC∴==,EM,BM MC a==,2∴=,AN DN aEN a又EH HD=,AH EN a∴==-,24BH AB AH a∴=-=-,2∴≠,故③错误;BH AH3如图,连接HG,∠=︒,60CEG15∠=︒,BEC∴∠=︒,BEG45∠+∠=︒,180ABC GEH∴点B,点G,点E,点H四点共圆,BHG BEG∴∠=∠=︒,45∴∠=∠=︒,BGH BHG45∴=,BH BG∴=,HG+>,EH EG HG∴+,故④错误;EH EG故答案为:①.【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三、解答题1、见解析【分析】先证明=∠∠,然后证明△ABE≌△DCF,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AEB DFC【详解】解:∵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CD =,90B C ∠=∠=︒,AD ∥BC ,∴∠ADF =∠CFD ,∠DAE =∠AEB ,∵=DAE ADF ∠∠,∴=AEB DFC ∠∠.在ABE △和DCF 中,=AEB DFC B CAB DC ∠∠⎧⎪∠=∠⎨⎪=⎩, ∴()ABE DCF AAS △≌△,∴BE CF =,∴BE -FE =CF -EF ,即BF =C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熟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首先证明△AEF ≌△DEC (AAS ),得出AF =DC ,进而利用AF ∥B D 、AF =BD 得出答案;(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合矩形的判定方法得出答案.【小题1】解:证明:(1)∵AF ∥BC ,∴∠AFC =∠FC D .在△AFE 和△DCE 中,AEF DEC AFE DCE AE DE ∠=∠⎧⎪∠=∠⎨⎪=⎩, ∴△AEF ≌△DEC (AAS ).∴AF =DC ,∵BD =DC ,∴AF =BD ,∴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小题2】∵AB =AC ,BD =DC ,∴AD ⊥B C .∴∠ADB =90°.∵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FBD 是矩形.【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以及矩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3、(1)平行四边形,理由见解析;(2)四边形BPCO的面积为24;(3)AB=BC或AC⊥BD等(答案不唯一)【分析】(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可证明.(2)利用矩形的性质,得到对角线互相平分,进而证明四边形BPCO是菱形,分别求出菱形的对角线长度,利用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求解面积即可.(3)添加的条件只要可以证明AC BD即可得到矩形BPCO.【详解】解:(1)四边形BPCO是平行四边形,∵BP∥AC,CP∥BD,∴四边形BPCO是平行四边形.(2)连接OP.∵四边形ABCD是矩形,∴OB=12BD,OC=12AC,AC=BD,∠ABC=90°,∴OB=OC.又四边形BPCO是平行四边形,∴□BPCO是菱形.∴OP⊥BC.又∵AB⊥BC,∴OP∥AB.又∵AC∥BP,∴四边形ABPO是平行四边形,∴OP=AB=6.∴S菱形BPCO=118624 22BC OP⨯=⨯⨯=.(3)AB=BC或AC⊥BD等(答案不唯一).当AB=BC时,ABCD为菱形,此时有:AC BD⊥,利用含有90︒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即可得到矩形BPCO,当AC⊥BD时,利用含有90︒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即可得到矩形BPCO.【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是求解该类问题的关键.4、(1)B(8,4);(2)存在,P1(3,4),P2(13,4),P3(3,-4)【分析】(1)x2﹣12x+32=0,解得x1=4,x2=8,OC>OA,故OA=4,OC=8,故B(8,4).(2)由对折可知,∠DAC=∠BAC,故∠DAC=∠ACO,AD=CD,设AD=x,则OD=8-x,在Rt OAD中,满足222+=,解得x=5,故D点坐标为(3,0),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可知P1(3,4),P2(13,OA OD AD4),P3(3,-4)时D、C、B、P四点形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详解】(1)x2﹣12x+32=0,解得x1=4,x2=8,∵OC>OA,∴OA=4,OC=8,故B点坐标为(8,4)(2)由对折可知,∠DAC=∠BAC,又∵四边形OABC为矩形,∴AB//OC,∠BAC=∠ACO∴∠DAC=∠ACO,∴AD=CD,设AD=x,则OD=8-x,在Rt OAD中,满足222+=有OA OD AD2224(8)x x+-=化简得22+-+=166416x x x解得x=5,故OD=8-5=3故D点坐标为(3,0)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可知P1(3,4),P2(13,4),P3(3,-4)时D、C、B、P四点形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D点坐标,再根据平行四边形两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即可求得P点坐标.5、(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83 DF【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90°,再根据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即可判定;(2)根据折叠的性质和中点的定义得出EG=ED,再用HL定理证明Rt△EGF≌Rt△EDF即可;(3)利用DF分别表示BF和FC,再在Rt△BCF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1)证明:∵AD BC ∥,∴∠D +∠C =180°,∵90A D ∠=∠=︒,∴90C A D ∠=∠=∠=︒,∴四边形ABCD 为矩形;(2)证明:∵将△ABE 沿BE 折叠后得到△GBE ,∴△ABE ≌△GBE ,∴∠BGE =∠A ,AE =GE ,∵∠A =∠D =90°,∴∠EGF =∠D =90°,∵点E 是AD 的中点,∴EA =ED ,∴EG =ED ,在Rt △EGF 和Rt △EDF 中,EF EF EG ED=⎧⎨=⎩, ∴Rt △EGF ≌Rt △EDF (HL );∴GF DF =;(3)解:∵四边形ABCD 为矩形,△ABE ≌△GBE ,∴∠C =90°,BG =CD =AB =6,∵GF DF =;∴6BF BG GF DF =+=+,6CF DC DF DF =-=-,∴在Rt △BCF 中,根据勾股定理,222BF CF BC =+,即222(6)(6)8DF DF +=-+, 解得83DF =. 即83DF =.【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等.(1)掌握矩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2)能结合重点和折叠的性质得出EG =ED 是解题关键;(3)中能利用DF 正确表示Rt △BCF 中,BF 和CF 的长度是解题关键.。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矩形及其性质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3节第一课时《矩形及其性质》。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说一下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小学学过的长方形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平行四边形的延伸,不仅为矩形判定的学习做铺垫,也为菱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长方形的观察、思考、归纳、抽象得出矩形的定义和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1)班,本班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思维很敏捷,但在课堂上不太爱发言,课堂表现力不强.但我上课那天他们课堂上的表现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掌握矩形的定义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矩形的定义和性质的过程,通过演示、观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活动,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矩形的性质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矩形的性质.2、难点:矩形的性质的探究和灵活应用.五、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根据本课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2、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目录教材是八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
教材上的目录有什么知识呢?为大家整理了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目录,欢迎大家阅读!第16章二次根式16.1 二次根式16.2二次根式的运算第17章一元二次方程17.1 一元二次方程17.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17.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7.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18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9章四边形19.1 多边形内角和19.2平行四边形19.3 矩形菱形正方形19.4 中心对称图形19.5梯形第20章数据的初步分析20.1数据的频数分布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20.3综合与实践体重指数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有两种方法I.分母是单项式如:√a/√b=√a×√b/√b×√b=√ab/b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平方差公式如1/√a+√b=√a-√b/√a+√b√a-√b=√a-√b/a-b注意:1.根式中不能含有分母2.分母中不能含有根式。
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b、 c; 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当ax2+bx+c=0 a≠0时,Δ=b2-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Δ>0 <=>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 无实根; Δ≥0 <=> 有两个实根等或不等.猜你感兴趣:1.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目录2.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4.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教案5.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9章四边形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4,∠BAD=120°,点E是AB的中点,点F是AC 上的一动点,则EF+BF的最小值是()A.4B.2C.4D.22、如图,一块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木板ABCD,在水平桌面上绕点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B′C′D′的位置时,顶点B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的路程长为()A.20cmB. cmC.10πcmD. πcm3、如图,在△ABC中,∠B=90°,AB=BC=4,把△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45°得到△ADE,过点C作CF⊥AE于F,DE交CF于G,则四边形ADGF的周长是()A.8B.4+4C.8+D.84、如图,矩形ABCD中,AB=5,AD=12,将矩形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在直线l上进行两次旋转,则点B在两次旋转过程中经过的路径的长是()A. B.13π C.25π D.255、如图,在▱ABCD中,AB>AD,按以下步骤作图:以点A为圆心,小于AD的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D于点E、F;再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G;作射线AG交CD于点H,则下列结论中不能由条件推理得出的是()A.AG平分∠DABB.AD=DHC.DH=BCD.CH=DH6、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如图放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AB 于点D,交BC于点E,已知A(,0),∠DOE=30°,则k的值为()A. B. C.3 D.37、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C⊥AB,AB=,BO=3,那么AC的长为()A.2B.C.3D.48、若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最多可以引10条对角线,则它是( )A.十三边形B.十二边形C.十一边形D.十边形9、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AD=4,点E在CD上,DE=3CE,F是AD上异于D 的点,且∠EFB=∠FBC,则tan∠DFE=()A.2B.C.D.10、如图,四边形ABCD、AEFG均为正方形,其中E在BC上,且B、E两点不重合,并连接BG.根据图中标示的角判断下列∠1、∠2、∠3、∠4的大小关系何者正确?()A.∠1<∠2B.∠1>∠2C.∠3<∠4D.∠3>∠411、如图,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4个B.6个C.8个D.10个12、如图,矩形ABCD中,AB=6,BC=4,点P、Q是边CD上的两个动点,AG⊥BQ 于点G,连接PG、PB,则PG+PB的最小值是( )A.2B.C. +3D. -313、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BE=EC,将正方形边CD沿DE折叠到DF,延长EF交AB于G,连接DG,现在有如下4个结论:①△ADG≌△FDG;②GB=2AG;③△GDE∽△BEF;④S= .在以上4个结论中,正确的有⊿BEF()A.1B.2C.3D.414、如图,在菱形中,分别垂直平分,垂足分别为,则的度数是()A.90°B.60°C.45°D.30°15、如图,菱形的一边在轴上,将菱形绕原点顺时针旋转60°至的位置,若点与点重合,,,则点的坐标为()A. B. C. D.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如图,在六边形,,则________°.17、如图,点E是矩形ABCD内任一点,若AB=3,BC=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18、在矩形ABCD中,AB=4cm,AD=3cm,则AC=________cm.19、如图,在正方形中,点E是边的中点,连接、,分别交、于点P、Q,过点P作交的延长线于F,下列结论:①,②,③,④若四边形的面积为4,则该正方形的面积为36,⑤.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___.20、已知在△ABC中,∠C=90°,AB=12,点G为△ABC的重心,那么CG=________.21、如图,在菱形ABCD中,AB=BD,点E、F分别在BC、CD上,且BE=CF,连接BF、DE交于点M,延长ED到H使DH=BM,连接AM,AH,则以下四个结论:①△BDF≌△DCE;②∠BMD=120°;③△AMH是等边三角形④S四边形ABMD= AM2.其中正确结论的是________.22、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可以将这个n边形分割成17个三角形,则n=________.2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1的正方形OAP1B的顶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点P1在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上,过P1A的中点B1作矩形B1AA1P2,使顶点P2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再过P2A1的中点B2作矩形B 2A1A2P3,使顶点P3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依此规律,作出矩形Bn﹣1An﹣2An﹣1Pn时,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顶点Pn的坐标是________.24、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为45°,那么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25、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如果将线段BD绕着点B旋转后,点D落在BC延长线上的点D1处,那么tan∠BAD1=________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26、如图,点M、N在▱ABCD的对角线AC上,且AM=CN,求证:四边形BMDN是平行四边形.27、如图,依次连接四边形四边的中点,得到的新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请证明.28、为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我省某市拟对某条河沿线十余个地块进行片区改造,其中道路改造是难度较大的工程如图是某段河道坡路的横截面,从点A到点B,从点B到点C是两段不同坡度的坡路,CM是一段水平路段,CM与水平地面AN的距离为12米.已知山坡路AB的路面长10米,坡角BAN=15°,山坡路BC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为了降低坡度,方便通行,决定降低坡路BC的坡度,得到新的山坡AD,降低后BD与CM相交于点D,点D,A,B在同一条直线上,即∠DAN=15°.为确定施工点D的位置,求整个山坡路AD的长和CD的长度(sin15°≈0.26,cos15°≈0.97,tan15°≈0.27,sin30°=0.50,cos30°≈0.87,tan30°≈0.58结果精确到0.1米)29、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且PA=2,PB= ,PC=1、求∠BPC度数的大小和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小刚同学的思路是: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如图2),连接PP′,可得△P′PC是等边三角形,而△PP′A又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所以∠APB=150°,而∠BPC=∠AP′B=150°,进而求出等边△ABC的边长为,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刚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如图3,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且PA= ,BP=2,PC= .求∠BPC度数的大小和正方形ABCD的边长.30、如图,矩形,为射线上一点,连接,为上一点,交于点,.求证:.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D2、D3、D4、A5、D6、B7、D8、A9、D10、D11、C12、D14、B15、A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17、18、19、20、21、22、23、24、25、三、解答题(共5题,共计25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