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共给总需求理论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826.50 KB
- 文档页数:36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概念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部门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构成,用公式表示为:AD = C + I + G + NX 。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AS)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
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上升会导致总需求减少。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财富效应:当物价水平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增加,消费者感到更富有,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导致总需求增加。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使本国利率下降,汇率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三、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原因在于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
在短期内,工人的工资和企业的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增加,会增加产出,导致总供给增加。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表示在长期中,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是固定的,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
长期总供给取决于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相交的点,此时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称为均衡物价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
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和产出增加;当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和产出减少。
货币和财政理论之总供给和总需求经济学类别:货币和财政理论研究领域:财政理论与公共财政;货币理论总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概念通常用于解释一个国家的产量、就业堂及价格水平的波动。
它们是预测的基础,也是政府为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绩效制定相应政策的基础。
主要术语资本品:人力生产出的产品且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生产活动中,比如厂房、机械设备和企业存货。
信贷配给:在这种情况下,借贷者限制货给单个货款者的货款数目,这一数目一般要少于货款者在现行利率水平下所愿意贷的数额。
可支配收入: 可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不包括税收但包括转移支付。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转手的速度,通常以每一美元一年当中花费次数的平均数来表示。
综述在经济学中,供给指的是卖方的行为。
最为重要的卖者是那些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
在利润的驱使下,这些生产者决定他们生产多少商品和服务以及在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时需要雇佣多少工人。
利润是收人和成本的差额。
为了让生产者有生产某种商品的动机,那么预期的销售价格一定要高于成本。
当预期的销售价格很高时,生产和供给的数量就多;当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成本较高时,生产和供给的数量就少。
总供给指的是一个经济体中所有商品和服务供给者的行为。
他们的生产决策决定了整个国家商品、服务的总产出,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
其他条件不变,成本的上升倾向于降低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
相应地,成本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需付给诸如劳动、土地、资本品这类生产要素的补偿率。
例如,世界石油价格的上升,或联邦最低工资的上升,都会引起成本的上升并且减少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
另一个因索则是生产效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和其他投人品的数量。
技术或组织方式的改进使得以更少的投人品生产成为可能,这样一来,潜在的供给数量增加了。
供给反映了生产的数量和卖者期望得到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短期内,当预期的销售价格很高时总供给最倾向于偏大。
它假设这个时期是如此之短,以至于工资水平、生产方法、资本品数量都是不变的。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的理解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用于解释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简单来说,总供给是指所有生产者和企业愿意在一定时间内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而总需求是指所有消费者和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愿意购买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认为,经济体中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增加会导致总供给的增加,而需求的增加也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者预期、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等。
当生产者对市场的预期变好,他们会增加投资,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增加供给。
此外,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影响总供给。
例如,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供给会减少。
技术进步也可以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力,从而增加总供给。
总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等。
消费者支出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它受到收入、财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当收入增加,消费者支出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
投资支出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购买资本货物和增加生产能力的总额,它受到信心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支出是政府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它是由政府的预算决定的。
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它受到国际贸易、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则市场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下降,部分企业可能会减少生产,导致总供给减少。
相反,如果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则市场需求过于旺盛,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增加,部分企业可能会增加生产,导致总供给增加。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层面,也可以应用到微观经济层面。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也是解释价格和数量关系的基本原理。
供需平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通过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市场能够自我调整,实现价格和数量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