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总需求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370.67 KB
- 文档页数:55
经济学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引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它用于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体整体的运行和调整机制。
本文将介绍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概念、假设、模型结构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2.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概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指在宏观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相互作用的力量决定价格和产量水平的模型。
总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方面的需求。
总供给则由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等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旨在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和调整过程。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假设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基于一些简化的假设,以简化分析过程。
以下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假设:•全面竞争市场:假设市场上不存在垄断或垄断竞争,所有价格都是由市场交互决定的;•稳定价格水平:假设在短期内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考虑通货膨胀对模型的影响;•外部条件不变:假设除了价格和产量之外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如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供给弹性:假设生产者可以灵活调整产品数量以响应需求变化;•市场清算:假设市场可以实现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完全清算。
4.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结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分为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短期模型通常假设价格固定,重点分析经济波动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
长期模型则考虑价格的灵活性,着重研究价格和产量水平的长期均衡。
4.1 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总需求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总需求的数量,通常呈现负斜率;•总供给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总供给的数量,通常呈现正斜率;•短期均衡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的点,决定了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的短期均衡。
4.2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相对复杂一些,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长期供给曲线:表示长期内总供给的数量,通常呈现正斜率;•长期需求曲线:表示长期内总需求的数量,通常呈现负斜率;•长期均衡点:长期供给曲线和长期需求曲线相交的点,决定了长期价格和产量水平的均衡。
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教学用途:1、本案例适用于《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课程。
2、主要考核的知识点: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总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
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
它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例如,如何看待节俭。
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
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就是减少消费。
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减少则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衰退。
由此看来,对个人是美德的节俭,对社会却是恶行。
这就是经济学家经常说的“节约的悖论”。
“蜜蜂的寓言”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
1933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
在《通论》中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
已故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做。
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宏观经济学1.总需求货币数量论: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取决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摩擦失业率: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引起的失业。
供给经济学:指通过使长期的(垂直的)AS曲线向右移动以提高潜在GDP的政策措施。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宣称降低税率会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储蓄和投资,这将使总供给大量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下降,即使在低税率的情况下经济的高增长也会使税收收入增加。
但是这种观点在短期内可能能够实现,但在长期可能是令人质疑的,因为虽然长期的产出增加了,但是只是小幅度的,很有限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减税所带来的损失。
货币中性: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的同比例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的时候,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此时只是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商品的相对价格并不改变,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以及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影响产出水平和实际利率,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呈现中性。
2.总供给工资粘性: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
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之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粘性的”。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改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宏观经济中所有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之和,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总需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私人需求、公共需求和总需求。
私人需求是指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公共需求是指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需求是指这三种需求之和。
私人需求是指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私人需求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因此它的增长率取决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发展良好、收入水平提高时,人们会更多地购买商品和服务,因此私人需求的增长率会随之提高。
公共需求是指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它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需求是由政府通过政策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如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等。
公共需求的增长率通常比私人需求的增长率低,因为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总需求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总需求增长时,宏观经济会出现繁荣景象,人们的收入水平会提高,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增长,经济也会随之发展。
相反,当总需求下降时,宏观经济会出现衰退景象,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减少,经济也会随之萎缩。
除了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外,总需求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技术进步可能会提高某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政府政策可能会影响总需求的增长或下降。
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宏观经济中所有商品
和服务的需求之和。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的理解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用于解释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简单来说,总供给是指所有生产者和企业愿意在一定时间内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而总需求是指所有消费者和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愿意购买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认为,经济体中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增加会导致总供给的增加,而需求的增加也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者预期、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等。
当生产者对市场的预期变好,他们会增加投资,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增加供给。
此外,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影响总供给。
例如,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供给会减少。
技术进步也可以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力,从而增加总供给。
总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等。
消费者支出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它受到收入、财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当收入增加,消费者支出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
投资支出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购买资本货物和增加生产能力的总额,它受到信心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支出是政府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额,它是由政府的预算决定的。
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它受到国际贸易、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则市场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下降,部分企业可能会减少生产,导致总供给减少。
相反,如果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则市场需求过于旺盛,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增加,部分企业可能会增加生产,导致总供给增加。
总供给与总需求原理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层面,也可以应用到微观经济层面。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也是解释价格和数量关系的基本原理。
供需平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通过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市场能够自我调整,实现价格和数量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