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6
认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蜜蜂的寓言》的启发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蜜蜂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转为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被指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后,这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在上世纪30年代前,经济学家信奉的是萨伊定理。
萨伊是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
他提出供给决定需求,有供给就必然创造出需求,所以,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此观点被称之为萨伊定理。
但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生产过剩和严重失业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
而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里国民收入的水平,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反之亦然。
凯恩斯认为,引起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和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下降与利率下降有限度引起的投资需求不足。
而解决方法则是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包括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
而凯恩斯强调的是财政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里,总需求分析是中心:短期中,国民收入水平由总需求决定;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
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
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货膨胀与扩张。
从这种理论得出的政策称为需求管理,其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派之一,以其关注总需求和政府干预的观点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 总需求理论:凯恩斯主义关注总需求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市场经济中短期存在着经济停滞和失业问题,这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
凯恩斯认为,扩大政府支出能够刺激总需求,激发经济增长。
2. 多重杠杆效应: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多重杠杆效应。
凯恩斯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通过一个初始的开支或投资,会带动其他部门的支出和投资,进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3. 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主张适度的政府干预来解决经济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例如增加支出、减税)和货币政策(例如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实践应用1. 对经济衰退的应对:在经济衰退期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以及采取其他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从而缓解衰退的影响并促进经济复苏。
2. 扩大就业机会: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创造就业机会。
通过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政府可以激发市场需求,促进就业增长。
3. 调节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来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例如,在经济繁荣期间,政府可以通过调高税收、减少支出来抑制通货膨胀,以平衡经济增长的速度。
4. 收入再分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适度的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实现收入再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这样可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从而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5. 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维持经济的稳定是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
通过政府干预和调控,可以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胀的产生,保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