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92
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1.识记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含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题型覆盖面也较广。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广义和狭义的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目标的概念以及它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素质教育的内涵等。
这些知识点均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考生在复习时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等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性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老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样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的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第四章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一般概念•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二、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1.教育目的概念•2.学制概念•3.培养目标概念•4.三者关系1.教育目的概念•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2.学制概念•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目标概念•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规格。
Ps: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⑴讲解竞选过程的每个步骤和具体细节以及应注意的事项;•⑵由自愿参与竞选者发表演讲,共18人;•⑶全班举手表决,从中淘汰下来5位;•⑷通过唱票的方式刷掉余下13人中的4位,•⑸最后剩下的9人报校长审批后组成班委会。
•儿童不是学校课堂中完全被动的角色,而是这个特殊社会(学校)中自主的成员。
•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参与合作或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经验,形成一种民主的意识、民主生活习惯和民主的技能。
•这种民主的感受是儿童应对未来作为公民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然而,我们在儿童、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又何曾有过一种虽然形式繁琐,却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民主选举体验?•教师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喜好强行指定,或者带有意向性的暗示,或者以所谓提高效率之名随意简化选举程序,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 共14章, 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1-6章): 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 第7-10章): 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 11-12章): 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 第13-14章): 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