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课程标准介绍文稿演示
- 格式:ppt
- 大小:682.50 KB
- 文档页数:37
xxxx特殊教育中心培智学校劳动与技能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技能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
本课程以培养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课程性质劳动技能课程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掌握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且以实践学习为特征的必修课程。
课程具有以下性质。
(一)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能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
本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知行统一、手脑并用,注重学生在操作、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改善身心功能,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发展。
(二)生活性生活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生活、参与生活、适应生活。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依托,课程的资源来源于生活,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为背景,选择生活中必备且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劳动技能作为核心教育资源,组织和设计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能力,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和发展。
(三)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又融合的特性。
本课程与生活适应课程内容结合紧密,与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绘画手工和康复训练等课程有一定联系。
劳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认知、运动、沟通等多种能力,通过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改善身心功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掌握(四)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具有开放的特点。
本课程既要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又要关注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课程的普适性,又要考虑学生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既要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需求,又要体现未来发展趋势。
培智学校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简介本讲义旨在解读培智学校学前教育课程的相关标准,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通过本讲义的研究,您将了解培智学校学前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和要求,为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指导。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概述培智学校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自身特点制定的。
该标准旨在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标准涵盖了学前教育的各个领域,包括语言与沟通、大运动与小运动、社会与情绪发展、艺术与创造力等。
标准解读语言与沟通语言与沟通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并能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应通过游戏、故事以及日常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大运动与小运动大运动与小运动是学前教育中的关键发展领域。
学生应该通过锻炼和体育活动,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和机会,以发展他们的大运动和小运动技能。
社会与情绪发展社会与情绪发展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目标之一。
学生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表达情感。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与同伴互动,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艺术与创造力艺术与创造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提供创造性的活动和材料,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
总结培智学校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订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标准涵盖了语言与沟通、大运动与小运动、社会与情绪发展、艺术与创造力等各个领域。
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促进他们的学习成长。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生活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能够掌握的、必须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生活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知识学习和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工具。
一、课程性质生活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具有基础性、及性、发展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
生活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设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
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数学教育,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又要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思考。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充分采用多感官并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活科学简介培智学校致力于提供全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其中,生活科学是关于科学知识和实践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并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概念和现象。
课程目标生活科学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课程内容生活科学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物质与变化:介绍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2. 生物多样性:探索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3. 环境保护: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4. 科技与创新:介绍科技与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生活科学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合作研究,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科学概念和实践案例;- 视觉与实践:通过展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
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并提供及时反馈,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合作研究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评估;- 作业与项目:布置科学实验报告、小组项目等任务,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测验与考试:定期进行科学知识和概念的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结语通过生活科学课程,培智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综合人才。
我们将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王辉Email:**********************南京特院特教与学前学院第一部分前言●《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下同)是新时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身心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的自身协调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课标设计借鉴了当前国际社会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培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吸纳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培智教育的鲜明特色。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在培智学校就读的所有学生。
●根据培智学校教育的特点,本课标为综合文本,不再单独分册编写。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现了保障儿童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平等的课程性质。
课标提供了兼顾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全面发展和显著个别差异的教学内容,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个方面,按照学生接受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来规划教学目标系统。
课程设置目的在于提高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理念与特色●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采用以儿童为主体,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借鉴了智力/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理念●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成果。
我国1987年首次颁布了与国际社会一致的智力障碍概念和标准;2006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确定了新的智力残疾的概念和标准。
这一概念表述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二、培智学校各科课程标准1. 生活语文课程领域次领域项目教学目标生活语文学段一 1 智力发展1.3认知能力1.3.1 记忆 1.3.1.4 能回忆刚刚经历过的事件1.3.5 概念形成 1.3.5.1 能理解物品名称1.4语言能力1.4.1语前能力1.4.1.1 能进行有意注意1.4.1.2 能对指定的刺激有探索的精神1.4.1.3 能静坐或等待至得到下一个指示1.4.1.4 能主动模仿动作1.4.1.5 能主动积极配合各项指示1.4.2 语用能力1.4.2.1 愿意用语言表达需求1.4.2.2 能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1.4.2.3 能结合情境理解语言或图片讯息1.4.2.5 能与人交流1.4.2.6 能用适当的烟瘾、语速和语调进行表达1.4.3 非语言沟通1.4.3.1 能对他人的目光有反应1.4.3.2 能对他人的表情有反应1.4.3.3 能对他人的身体动作有反应1.4.3.4 能对他人发出的语音、语调有反应1.4.3.5 能对他人出示的图片有反应1.4.3.6 能用表情表达情绪和需求1.4.3.7 能用肢体语言表达需求1.4.3.8 能用语音、语调表达需求1.4.3.9 能用图片表达需求1.4.5 言语理解1.4.5.1 具有聆听能力1.4.5.2 能理解常用具体名词课程领域次领域项目教学目标生活语文学段一 1 智力发展 1.4语言能力 1.4.5 言语理解 1.4.5.3 能理解抽象名词1.4.5.4 能理解代词1.4.5.5 能理解常用动词1.4.5.7 能理解常用形容词1.4.5.9 能理解简单句1.4.5.10能理解禁止、否定的词句1.4.5.16能理解儿歌、童谣,获得语感和美感1.4.6 语言表达 1.4.6.1 能模仿发音1.4.6.2 能说常用物品名称1.4.6.4 能说代词1.4.6.5 能说具体动词1.4.6.8 能说陈述句1.4.7 识字与阅读 1.4.7.1 前阅读能力1.4.7.2 能注意环境中的视觉信息1.4.7.4 能认读常用汉字1.4.7.5 能认读常用词汇1.4.7.6 能认读句子1.4.7.7 能朗读课文1.4.8写字与习作 1.4.8.1 写前准备1.4.8.3 能书写简单汉字2 社会适应 2.2人际关系 2.2.1 角色认识 2.2.1.1 能认识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2.2.1.2 能认识不同情境中他人的角色2.4 社会责任 2.4.1 遵守规则 2.4.1.1 能有规则的概念2.4.1.2 能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课程领域次领域项目教学目标生活语文学段二 1 智能发展 1.3 认知能力 1.3.5 概念形成 1.3.5.2 能描述个别对象的特征1.3.5.3 能描述某类物品的共同特征1.3.5.5 能说两类以上事物的上位概念1.3.5.6 能以一个简单的记号来代表某物1.4 语言能力 1.4.2 语用能力 1.4.2.1 愿意用语言表达需求1.4.2.2 能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1.4.2.3 能结合情境理解语言和图片讯息1.4.2.4 能使用合乎情境的语言1.4.2.5 能与人交谈1.4.2.6 能用适当的语言、语速和语调进行表达1.4.2.7 能与人维持交谈1.4.3 非语言沟通 1.4.3.2 能对他人的表情有反应1.4.3.3 能对他人的身体动作有反应1.4.3.5 能对他人出示的图片有反应1.4.3.6 能用表情表达情绪和需求1.4.3.7 能用肢体语言表达需求1.4.3.8 能用语音、语调表达需求1.4.3.10能使用沟通辅具与人沟通1.4.5 言语理解 1.4.5.3 能理解抽象名词1.4.5.6 能理解抽象动词1.4.5.7 能理解形容词1.4.5.8 能理解副词课程领域次领域项目教学目标生活语文学段二 1 智能发展 1.4 语言能力1.4.5 言语理解1.4.5.9 能理解简单句1.4.5.11能理解常用疑问句1.4.5.12能理解含有介词的句子1.4.5.13能理解含有连词的句子1.4.5.14能理解含有助词的句子1.4.5.15能理解别人叙述的一段话1.4.5.16能理解简短儿童文学作品,获得语感和美感1.4.6 语言表达1.4.6.3 能说抽象名词1.4.6.4 能说代词1.4.6.5 能说具体动词1.4.6.6 能说抽象动词1.4.6.7 能说含形容词、副词的短句1.4.6.8 能说陈述句1.4.6.9 能说否定句1.4.6.10能说疑问句1.4.6.11能说复杂句1.4.6.12能说一段话1.4.6.15能描述生活经验1.4.7 识字与阅读1.4.7.3 能认读拼音1.4.7.6 能认读句子1.4.7.7 能朗读课文1.4.7.8 能认识常用标点符号课程领域次领域项目教学目标生活语文学段二1 智能发展 1.4 语言能力1.4.7 识字与阅读1.4.7.9 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1.4.7.10能阅读图文结合的文章1.4.7.11能阅读记叙文1.4.7.15能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1.4.7.16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1.4.8 写字与习作1.4.8.2 能书写汉语拼音字母1.4.8.3 能书写汉字1.4.8.4 能书写词语1.4.8.5 能写句子1.4.8.6 能写一段话2 社会适应2.2 人际关系 2.2.1 角色认识2.2.1.1 能认识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2.2.1.2 能认识不同情境中他人的角色2.2.1.3 能认识各种觉得的权利义务2.4 社会权责2.4.1遵守规则2.4.1.1 能具有规则的概念2.4.1.2 能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规则2.4.2 认识权责 2.4.2.2 能了解自己的权利2.6使用常识 2.6.1 自然常识 2.6.1.1 能了解实用的自然常识课程领域次领域项目教学目标生活语文学段三1智能发展 1.3认知能力 1.3.5概念形成 1.3.5.2 能描述个别对象的特征1.3.5.3 能描述某类物品的共同特征1.3.5.4 能为某类物品下操作性定义1.3.5.5 能说两类以上事物的上位概念1.3.5.6 能以一个简单的几号来代表某物1.3.6推理 1.3.6.1 能做文字推理1.3.7解决问题 1.3.7.3 能一句原理原则解决问题1.4语言能力 1.4.2语用能力 1.4.2.2能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1.4.2.3能结合情节理解语言图片信息1.4.2.4能使用合乎情境的语言1.4.2.5能与人交谈1.4.2.6 能用适当的语言。
培智学校低年段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一、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性质明确培智学校数学课程的性质,是制定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目标与实施数学教学的关键。
培智学校实用数学课程吸收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等性质的同时,从当前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重等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了“实用性”和“可接受性”。
(一)基础性数学的学习是培智学校学生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
他们需要知道时间,会看钟表;需要饮食,应该知道控制食量;穿衣服要知道温度、湿度;掌握身体状况,知道身高、体重;出门乘车,要学会购票刷卡;去商场购物,要学会使用钱币,计划花钱消费;等等。
这些都是基础性的体现,即适应生活的基础性。
(二)普及性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具有普及性,首先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200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所有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这是我们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属性的法律依据,也是实施数学课程应遵循的准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强调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培智学校数学课程的具体属性。
(三)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要着眼于培智学校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整体的和谐发展。
数学课程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最基本的,并能促进培智学校学生继续发展的数学教育。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适应培智学校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使他们学会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并能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123研制基础研制说明课标解读教学实施4研制基础1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儿童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及1990-1993年间编写的教材开展教学。
1987-1993年2《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为依据针对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开展教学。
1994年10月3教育部颁发了《课程方案》以后,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改革,课程整体呈现出生活化和功能性的倾向,“适应生活”成为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设置和课程模式体现出丰富的地区和校本特色。
2007年2月研制思路功能性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部分或者全部代替传统的一般性课程;它强调通过独立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
功能性课程关注个人在日常生活领域,包括家庭、社区、工作场所、休闲和学校环境中所需要的技能和行为的发展,强调学生所学的一定要与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未来自食其力做准备。
研制说明劳动与技术教育应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
《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标准》突出劳动知识的普及、劳动技能的训练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与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指导纲要相比,提高生活技能学习的比重,降低技术学习的比重,弱化对技术的理解、感悟与创造,强调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与普教课标的关系课标解读框架结构•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课程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生活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康复课程设计思路学段划分目标制定内容安排开放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具有开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