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2020年整理).pptx
- 格式:pptx
- 大小:70.55 KB
- 文档页数:16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解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其一,"生活适应"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一般性课程之一,《课程标准》的编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培智学校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其二,《课程标准》以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生活适应"课程目标为基础,与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接,同时也借鉴、参考、吸收了国内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发展经验编写而成。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符合一般儿童的发展规律。
培智学校刚入学的学生,生理年龄虽然是6、7岁,可是心理年龄只有3、4岁,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和内容非常适合低年级段的培智学生。
虽然培智学校学生发育迟缓,但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内容也是他们成长所需要的,其目标也是经过教育、训练能够达到的。
其三,生活适应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使之成为独立的社会公民。
简单来说,生活适应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能生活、会生活、爱生活且有思想地生活。
结构与内容(一)前言部分的解读1.课程性质依据《课程标准》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三大性质,通过深入研究和发掘,联系广大培智学校学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课程性质之间的结合与拓展。
生活适应课程属于培智学校必修课程,课标的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生活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生活适应课程视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需求及身心特点,遵循生活逻辑,以家庭牛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为主要内容,选择必备的知识与核心技能组织、设计活动,提高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课标解读】专家解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活数学课程标准》3.转载请注明出处。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活数学课程标准》(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为指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案》的基本理念,参照普通学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简称《义教课标》)的体例与结构,结合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特点⽽研制。
本⽂主要分析《课程标准》的性质、⽬标、内容、课程实施建议等⽅⾯。
⼀、培智学校⽣活数学课程的性质明确培智学校数学课程的性质,是制定培智学校数学教学⽬标与实施数学教学的关键。
培智学校实⽤数学课程吸收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等性质的同时,从当前培智学校学⽣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重等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了“实⽤性”和“可接受性”。
(⼀)基础性数学的学习是培智学校学⽣回归社会、参与社会⽣活的基础。
他们需要知道时间,会看钟表;需要饮⾷,应该知道控制⾷量;穿⾐服要知道温度、湿度;掌握⾝体状况,知道⾝⾼、体重;出门乘车,要学会购票刷卡;去商场购物,要学会使⽤钱币,计划花钱消费;等等。
这些都是基础性的体现,即适应⽣活的基础性。
(⼆)普及性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具有普及性,⾸先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2006 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实施的所有适龄⼉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所有适龄⼉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这是我们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数学课程属性的法律依据,也是实施数学课程应遵循的准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强调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实施、所有适龄⼉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