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领域专家介绍及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354.63 KB
- 文档页数:19
远程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请分析关于远程教育起源的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___英__国, 该观点的代表学者是丁兴富___。
观点二: 远程教育起源于东方的___中__国, 该观点的代表学者是___谢新观_____。
原因:造成认识上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_____古代的一些教育现象是否是远程教育现象, 或者说远程社会教育现象是否是远程教育__理解的不同2.请列举远程教育的两种定义。
广义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别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
狭义的远程教育: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别离,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 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3.丁兴富三代远程教育的名称分别是: P12第一代远程教育: 函授教育第二代远程教育: 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育第三代远程教育: 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4.泰勒五代远程教育的名称分别是: P15第一代远程教育: 函授模式第二代远程教育: 多种媒体模式第三代远程教育: 远程学习模式第四代远程教育: 灵活学习模式第五代远程教育: 智能灵活学习模式5.请列举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4个阶段和各阶段中的主要历史事件。
阶段一: 萌芽和准备期〔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末〕主要事件: 〔1〕我国最早的函授学校是1914年商务会馆创设的函授学社。
〔2〕陶行知率先租用无线电举办教育广播。
〔3〕1940年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阶段二: 创建、起步和中断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主要事件:〔1〕第一代大学乘此远程教育的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就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初。
〔2〕第二代大学层次远程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60年2月。
远程会诊主要专家简介(参与远程会诊的专家共计200余位,以下是部分专家简介)心血管外科王奇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血管外科主任。
博士毕业后,在301医院工作十余年,为中央保健组专家库成员。
在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的诊治以及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参加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4000余例,其中主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500余例,并发症及死亡率小于1%,达国际领先水平。
个人年手术量连续两年突破300台,能独立完成高难度的手术,例如冠状动脉搭桥加室壁瘤切除、Bentall 、Switch 、Rastelli 等心外科一流难度的手术。
朱郎标武警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客座教授,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301医院专家组成员,曾长年担任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培养高级专业人才10余名,并协助、指导部队和地方多家医院开展心血管外科业务。
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联合瓣膜及重症瓣膜置换成功率已连续多年在98%以上,多种复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矫治亦有创新技术或国内首先开展,处国内先进行列,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余翼飞武警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和二尖瓣成形术。
近年担当军队重点研究课题激光心肌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共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辑多部著作。
获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奖,军队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多项。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胸外科朱金如胸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现担任武警部队胸心血管外科专业组主任委员,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
从亊胸心外科专业三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在胸部肿瘤的诊断治疗方面具有很高水平,尤其擅长肺癌及其它类型的肺部肿瘤手术,纵隔肿瘤摘除手术等。
微创小切口手术操作精细娴熟,疗效良好。
食管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在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成级显著。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讲座专家及内容介绍
一、讲座专家
邢磊,新教学法和教育技术方面
专家。
曾在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担任首席培训师,多年致力于在北大教
师中推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以学
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法有深入的见解与
丰富的经验。
编著有《高校教师应该知道的120 个教学问题》、《教师教育技术一级培训教材》等书籍。
2011 年9月起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二、讲座内容——《翻转课堂:示例、剖析与展望》
你知道近2 年国际上最潮的教学法是什么吗?
有人说,它是自黑板粉笔发明以来唯一可以比肩的技术革命。
也有人说,它将颠覆课堂教学……
2011 年4 月《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实验研究报告称:采用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学生在测验中得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并且3/4 的学生表示如果全程都用翻转模式能学得更多!
本次专题讲座将带您了解:
什么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使用“翻转课堂”对我的教学有什么好处?
“翻转课堂”的效果究竟如何?
我的课程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吗?
如果我想尝试“翻转”,该怎么做呢?时间:1.5 小时
条件:投影。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查阅西沃特对远程教育贡献之感受在本次的作业经历中,我通过网络大量的查找关于西沃特的“学生支持服务”理论的研究经历过程,虽说查找的过程有点繁重,可我觉得很值得,因为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远程教育的理论精髓,让我对远程教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激发了我对远程教育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让我也了解了一些教育技术学的经典理论,对教育技术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专业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
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名成员,我也有责任担负起教育技术学将来发展的重任,将教育技术学发展广大,将远程教育的理论概念普及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将来的教育有更多的手段,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等的教育。
我们组的选题是西沃特对远程教育的主要贡献。
我的任务就是查阅,搜集,整理西沃特对远程教育发展的贡献。
说实话,我身边的事实告诉我远程教育开展的并不成功。
因此我也一直从心底认为远程教育离我有距离,尽管我的专业是教育技术学,正在学着远程教育这门课,但是在亲自查阅西沃特之前我也还是这样想的。
经过这次查阅,我真正的感觉到远程教育真的是一项切实可行并且可以给学习者带来好多方便的教育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西沃特的理论好大程度上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同时我经过这次自己查资料(也可以说成是体验远程教育的一次经历),我也切实感受到了远程教育的好处(不可限性)。
这就有告诉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在这次的作业中我们小组完成的是第四个题目——通过查询文献等方式调查西沃特对远程教育的主要贡献(了解其工作经历,研究经历;总结其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介绍其对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其中我负责的是查找西沃特的学术成果。
在没有研究之前,我对学生支助服务与西沃特几乎不了解,但通过研究我知道了支助服务是什么,西沃特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西沃特的三个方面的重要理念:“持续关注”理论;服务项目是无限的;“服务性”理念。
让我对远程教育和支助服务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附件2主讲人及课程内容简介1、数字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课程简介:数字时代的智慧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知识爆炸的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
它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
智慧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主讲人简介:祝智庭,毕业于华东师大数学系,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年从荷兰Twente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大学终身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被聘任**大学、**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组长以及四家国际学刊编委;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网络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研究。
2、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资源设计课程简介:该讲座将重点以各类新型教学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典型案例帮助教师掌握各类新型教学资源(如MOOC、微课程等)的教学设计方法、应用策略及原则。
主讲人简介:刘名卓,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副教授,现为**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资源建设部主任,英国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Technology编委。
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数字化教学设计及教育软件可用性测试。
3、案例分享:开放大学移动学习活动设计课程简介:课程分享内容以实际课程《运营管理》为例,从基于活动理论角度出发,分析阐释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运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将资源投入转化为有形的实物产品或无形的服务产品。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
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征: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准永久性地分离;教育机构或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学生主要是作为个人在学习,为了社交和教学目的进行必要的会面。
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一、基更对远程教育的定义:1.远距离教育是教育致力开拓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整个学习期间,学生和教师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2.学生和学习集体也在整个学习期间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3.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的人际交流(这样与自学计划区别开来);4.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交流是可能的(这样与其它教育技术形式区别开来);5.它相当于一个工业化的教育过程。
二、远程教育的本质: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三、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重点是: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是实现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难点是:将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是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难点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策略有:(1)学习材料不论是否为印刷品,都应该设计尽可能多的具有人际交流的特征。
(2)当课程开发出来后,教学活动的重新整合要通过各种双向通信来实现。
远程教育理论基础篇因为远程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教育一样教学与学习的理论构成了远程教育的首要理论基础。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我国的教育技术大师级人物一、南国农教授简介南国农,男,1920年生,江西清江人,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任重庆教育部部长秘书,195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获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学位回国。
南国农教授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
解放后,他与萧树滋教授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萧树滋教授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南国农教授除扎根于西北师范大学、培养研究生之外,还在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樟木头国家教委电教办培训中心等院校亲自讲课,一心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指导教学,培养研究生。
南国农教授老骥伏枥,桃李满天下,像他这样被所高等学校聘为研究生的兼职教授,在我国高教战线上还是仅有的一位。
南国农教授为新中国电教的开拓、创新、进取、发展走遍了全国各地,作过无数次学术报告培养了不少研究生。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大的影响。
二、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男,1937年生,广东大埔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目前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第一副主席;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执行委员;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会亚太分会执行委员;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第一章远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1、远程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1)远程教育起源于古时代中国(谢新观,2001)(2)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丁兴富,2002)2、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的原因:(1)英国是近代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故乡,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
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对传统教育造成了巨大压力,并成为新的教育形态产生的动力。
(2)函授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先驱是以一定的技术基础为前提。
3、远程教育的定义(任何一个):(1)广义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谢新观,2001)。
(2)狭义的远程教育: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丁兴富,2002)。
4、远程教育发展的阶段理论(两个流派中的不同阶段名称、代表人物,每个阶段的特点、常用媒体等)(1)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代表人物:加拿大学者加里森、荷兰学者尼珀、英国学者贝茨首先提出,中国学者丁兴富进一步发展(2)五代信息技术和五代远程教育(这两种观点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实都是分析了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5、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4个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历史事件:【1】萌芽和准备期(20世纪初—40年代末)(1)函授教育:1914年商务会馆创设函授学社(2)视听媒体教育A、陶行知租用无线电广播举办教育广播B、1936年教育部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建立81个电影施教区C、1937年教育部成立播音教育委员会,建立41个播音教育指导区【2】创建、起步和中断期(20世纪50—70年代末)⑴函授教育第一代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的代表,我国函授高等教育创建于50年代初,即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先驱的普通高校创建函授部和函授学院。
国外著名远程教育专家——魏德迈转载▼(2006-03-14 16:52:51)(1)个⼈简介查尔斯·魏徳迈(1911.9.8-1999.8.1),被誉为美国远程教育之⽗。
他出⽣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在威斯康星⼤学麦迪逊分校获得英语专业学⼠和硕⼠学位。
第⼆次世界⼤战爆发后,他中断博⼠学位的学习,加⼊美国海军。
魏德迈在这段军旅⽣涯有意外的收获——选择了他毕⽣热爱的事业:远程教育。
战争结束后,他带着在军队中对通信技术在成⼈培训中应⽤的发现和思考回到了威斯康星⼤学。
1967年他被评为教育学教授,主持威斯康星⼤学函授学习项⽬,同时任威斯康星⼤学麦迪逊分校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教授[1]。
从此他将⼈⽣都奉献给了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968-1972年期间他担任国际函授教育理事会协会(1982年更名为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主席,并担任了多个国家和组织的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和顾问。
魏德迈教授对早期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获得了包括⽜津⼤学荣誉博⼠学位和埃塞俄⽐亚⼤学荣誉博⼠学位在内的很多荣誉学位。
他是第⼀个获得英国开放⼤学荣誉博⼠学位的外国⼈。
为了表达对他的尊敬,1987年8⽉3⽇在第三届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世界⼤会上,设⽴并第⼀次颁发查尔斯·魏德迈奖。
该奖项每年奖励⼀位在远程教育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员或者实践⼯作者。
现在这⼀奖项已成为全球远程教育界的最⾼荣誉之⼀。
(2)理论建树1、独⽴学习的概念魏德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于1971年提出 “独⽴学习”的概念——独⽴学习包含许多教与学的安排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和教师相互分离,他们以各种⽅式进⾏沟通以完成和履⾏各⾃的基本任务和责任。
独⽴学习能够把校内学⽣从不适当的学习进度或模式中解放出来,也能为校外学⽣提供在他们⾃⼰的环境⾥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促使所有学⽣发展⾃主学习的能⼒[3]。
由独⽴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两种教育形式:校内学⽣的学习和校外学⽣的学习。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的内容2、了解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的内容3、了解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内容4、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5、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6、熟知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第一节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是指那些反映远程教育与所处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的各种特定理论。
一、对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和探索没有间断过。
二、对远程教育发展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在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为什么远程教育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
对远程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战后各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力;战后教育思想的演变和革新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战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长足进步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战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和各国政府对智力投资的重视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决策基础;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
三、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是在远程教育思想界有深远影响的一种理论学说。
过去30余年中,德国的彼得斯一直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发展者。
1967年,彼得斯首次用德文发表了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并于1983年发表了这一理论的修订的英文论文。
彼得斯理论的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做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形态,将传统的、面授的和集体的教育归结为教育的前工业化形态。
四、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远程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始终都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函授教育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大众媒体开展多种媒体教学(以各国开放大学为主要代表)是普遍公认的远程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