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知识树
- 格式:ppt
- 大小:5.56 MB
- 文档页数:31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人民海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建成北海、东海、南海舰队;研制多种舰艇(如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组成海军部队的多兵种。
人民空军:人民空军在陆军基础上建立,在抗美援朝中取得辉煌战绩;自行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等。
导弹部队的发展初步建立: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立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初期成就;建国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建交;美国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周恩来首次提出。
周恩来与印度、缅甸领导人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的变化完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历史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的万隆。
主要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历史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十六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条件: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失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基本过程: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历史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基本过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重大意义:从此,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
中日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间地点:2001年10月,上海。
第五单元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第十八课全面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945年8月、重庆。
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谈判的背景:国共两党影响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国民党却想独裁。
谈判的目的:国民党方面:①为了赢得准备内战时间②缓解国内外反内战呼声压力③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共产党方面:①尽可能争取和平民主②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谈判的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谈判未解决的内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2、全面内战的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
结果: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
第十九课走向战略进攻1、陕甘宁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3月中共方针:诱敌深入。
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
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华东野战军粉碎重点进攻:时间:1947年3月;地点:山东孟良崮;共产党指挥者:陈毅、粟裕;作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国民党指挥者:顾祝同;作战部队:(“七十四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师长-张灵甫)结果: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②土地改革的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土地改革的结果:这些规定,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1.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2.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二十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1、国统区的危机:①国统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政权把大量的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财政赤字惊人。
八上历史第五单元知识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上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八上历史第五单元知识梳理,一起来看看吧。
八上历史第五单元知识梳理:内战烽火一、重庆谈判──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1946年)1.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1)人民群众:历经八年抗战、付出巨大牺牲,获得抗战胜利的中国人民普遍希望和平,从此中国能走上富强之路。
(2)共产党:毛泽东早在中共七大就曾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带领人民群众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3)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4)美国:战后成为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积极向外扩张,对华政策是“扶蒋反共”。
出钱、出武器甚至用飞机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前线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2.重庆谈判(1)目的:①国民党: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欺骗广大人民。
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成果──签订《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即《会谈纪要》: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但蒋介石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作用: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要再发动战争,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全面内战爆发和转战陕北1.全面内战的爆发和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战略防御阶段(1946—1947年)(1)全面内战爆发:①时间和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②性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③中共对策: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
(2)战况:经过八个月的作战,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敌人的重点进攻和党中央转战陕北(1)形势:蒋介石迫于全面进攻兵力不足,只好采取重点进攻,主要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初二的单元复习资料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资料(一)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1.16世纪前后.工业文明的曙光首先在西欧出现。
2.手工工场的出现:(1)手工工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
(2)手工工场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标志.是工业文明的曙光。
(3)今天的工厂.就是由手工工场发展而来的。
(4)农业仍然是当时的主要产业,西欧还处在农业社会中。
(5)明清时期,中国也出现了手工工场。
3.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区别:所有者劳动者生产方式规模相互关系(最根本的区别) 生产效率性质手工作坊作坊主作坊主、家人、帮工作坊主进行全程工作较小学徒、帮工依附于师傅的父互低封建主义手工工场手工场主雇佣的工人工人分工合作较大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高资本主义4.手工工场的作用:(1)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手工业产品的产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3)促进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5.西欧手工工场集中的行业及国家:主要集中存纺织、采矿、冶金、造船等行业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发展迅速。
6.商人地位的变化(1)具体表现:①经济地位变化: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迅速壮大,超过王公贵族,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早期的资产阶级。
②政治地位变化: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甚至可以担任市长、财政顾问。
(2)变化的原因:l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
7.贵族的变化:贵族虽享受着特权,但经济上陷入了困境,开始走向没落;有些贵族也开始经营工商业。
8.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内战烽火1、重庆谈判:⑴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⑵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过程:194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达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⑷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⑸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战爆发。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战略防御)3、1947年夏,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第18: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其中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锦州。
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
平津战役: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解放南京。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不断补充新型舰艇,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3、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
4、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5、导弹部队的发展:导弹部队时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分别是什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在中、印、缅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非亚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指明注意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王注意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列举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⑴周恩来在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⑵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一致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⑶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⑷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 钢铁长城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不断补充新型舰艇,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3、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
20世纪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
4、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导弹部队的发展:导弹部队时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19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第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分别是什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在19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在中、印、缅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国际上越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周恩出席万隆会议:19年,众多非亚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指明注意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王注意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列举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⑴周恩在19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⑵194年,周恩出访印度、缅甸,一致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⑶19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⑷19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汇总第15课北伐战争1、中共三大内容:A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
内容: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国共合合作的政治基础)意义(地位):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中国革命进入到国民革命运动时期)★3、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建立:1925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
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4、北伐胜利进军(1)时间:1926年(2)政府:广州国民政府(3)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总司令:蒋介石(5)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6)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7)主要战役:汀泗桥和贺盛桥(8)先锋: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
(9)成果:①消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②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③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5、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标志:①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6、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
( 1927--1949年)★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发展: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标志着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7、课本第73页〖问题思考〗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1)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2)北伐师出有名,后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3)北伐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4)广大官兵英勇作战,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5)苏联和共产国的大力支持;(6)北洋军阀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初二历史5单元思维导读思维导读:初二历史5单元-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一、思维梳理1.《史记·商君列传》中提出的“三农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有何影响?2.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请分析农业在封建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请分析商业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请分析手工业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请分析均田制在封建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及其不足之处。
二、重点知识解读1.《史记·商君列传》中提出的“三农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有何影响?《史记·商君列传》中提出的“三农政策”包括积聚农民的富余物资,严禁农民擅离耕作,并限制地主劳动力的外流。
这一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积聚农民的富余物资使得国家财政得以良好发展。
在三农政策中,商鞅提出了“督粮官”制度,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实行国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干预和控制,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大量存粮使国家财力得到增长。
这为国家的军队、官吏、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和财政支持。
其次,严禁农民擅离耕作,保障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农业生产的稳定对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安定和统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商鞅的“三农政策”要求农民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土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延续。
最后,限制地主劳动力的外流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维护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秩序。
商鞅认为地主携家带口外流是对国家经济的损害,因此提出限制地主劳动力的外流。
这一政策限制了地主阶级对农民土地剥夺的速度和程度,维护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权和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秩序。
2.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请分析农业在封建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是经济生活的主体。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一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1、工厂的发展:作坊——手工工场——工厂2、手工工场最先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同时期的中国明清时期也出现了。
4、手工工场出现和发展的意义(1)改善了人们的生活;(2)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二商人的地位变了1、16世纪商人的特点:经济地位显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2、16世纪西欧的利商政策:(1)英国女王下令取消关卡,接纳有技术的外国工匠来英国工作(2)在政府中重用商人3、商人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雇佣工人,成为早期无产阶级。
第二课冲破思想牢笼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运动)1、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后影响到西欧2、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称做“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蒙娜丽莎》莎士比亚是英国剧作家,主要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二“教皇的奶牛”的解放——德国宗教改革1、领导人——路德2、内容——向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发起挑战,影响到瑞士、英国等国家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使一些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四理性之光——17、18世纪启蒙运动1、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2、代表人物以及成就:伏尔泰(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卢梭(人民主权)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一新航路的开辟1、促使新航里开辟的因素:P 19 中间二全球联系的加强(新航路开辟的正面影响)1、为人类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新成了新的民族2、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3、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三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新航路开辟的负面影响)1、掠夺土地和财富2、毁灭印第安文明3、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穷与落后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一最后的盛世——明清时期1、明清的建立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1636年清朝建立,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2、明清经济繁荣的表现(1)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兴起,棉纺织业发达,出现徽商晋商商帮(2)对外贸易出超,经济实力世界第一,出口茶叶、瓷器丝绸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明修长城清修庙——两朝民族政策的差异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管理西藏:封西藏宗教领袖“班禅”“达赖”封号;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安置土尔扈特部:乾隆皇帝接见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平定准葛尔和回族叛乱总之,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1、重庆谈判:⑴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⑵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过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的陪同下,达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⑷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⑸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战爆发。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战略防御)3、1947年夏,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 第18课: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其中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锦州。
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
平津战役: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解放南京。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14钢铁长城1.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
2.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4.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1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是苏联。
3.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6外交事业的发展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4.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5.2001年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4.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5.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邓稼先。
6.20世纪80年代,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邓小平亲自作出批示实施863计划。
7.20世纪末,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到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九年义务教育。
4.高等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1956年,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党提出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