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激励理论与应用本章重点_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82.00 KB
- 文档页数:15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二、认知派激励理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员工激励方面的应用先提出人本管理思想的确立及其内涵,然后论证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在这部分综合对比一下关于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以及“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的假设,讨论一下它们的适用范围及相互联系,为下面讨论激励的实施做准备。
重点讨论激励的五种方式: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
最后指出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激励机制得以保持的关键。
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他将人的多种需求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阐明了它们的内在联系。
马斯洛认为,以上五个层次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在高层次的需求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求必须要得到适当的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一次系统阐述人类的需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动态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从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需求由于受经济条件、文化环境、受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
(2)最高层次的需求是精神需求,即人的终极需求。
精神需求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这一理论对加强组织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一、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谁拥有了大片的土地,谁就占据了生产链的最高端,支配着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分配。
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机器大生产时代,农业文明式微,资本成为生产的关键因素。
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爆炸式发展,知识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应用者,成为现代化生产中最具创造力,最活跃,最有革命性,也是最有战略意义的资源。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谁能让一流的人才产生超一流的效益,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胜出。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行为动机的学科领域,旨在探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
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激励理论的主要知识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以及期望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用以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驱动力。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排列,个体在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例如,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饮水、住所等)后,人们会追求安全需求(如稳定的工作、住房安全等)。
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可以分为两个因素: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
动机因素包括事业发展、成就感、个人成长等,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卫生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安全等,是满足员工基本需求的条件。
该理论认为只有同时关注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期望会影响其动机水平。
期望理论包括三个关键要素:期望、价值和预期结果。
期望指个体对于完成某一行为后获得特定结果的概率;价值指个体对于实现结果的重要程度;预期结果指个体对于结果的主观评价。
期望理论认为,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产生预期结果时,会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
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驱动力,并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指导员工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和应用这些激励理论,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提升整体绩效。
激励理论知识点归纳激励理论是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如何通过激励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
在组织中,激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了解和应用激励理论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激励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按照层次划分,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组织中,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励员工,满足他们的不同层次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模型。
该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
满意度是通过工作本身的内在因素,如成就、发展和认可来提高的,而不满意度则是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和关系等来降低的。
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并给予适当的激励和赞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模型,它认为员工的激励取决于他们对于行动结果的期望和对结果的价值评估。
换句话说,员工会根据他们对于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关系的预期来决定是否努力工作。
在组织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对期望的信心、提高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联系,以及提高奖励的吸引力来激励员工。
四、弗罗姆的社会化需求理论弗罗姆的社会化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化需求,包括社会认同、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
这些需求的满足与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密切相关。
在组织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来激励员工。
总结: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上述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激励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弗罗姆的社会化需求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X理论•Y理论•Z理论•超Y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决策人假设•社会人假设•ERG理论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如下图:1、基本内容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激励理论知识点总结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人们受到何种因素激励时会更加积极地行动。
在组织内部,激励理论对于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激励下属以达到组织目标。
本文将以三个主要的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为主线进行知识点总结和介绍。
一、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最早由亨利·阿德勒(Henry Adler)提出,后来被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人们会根据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来决定他们的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领导者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设计激励计划。
比如,对于那些满足了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员工,可以给予更多的归属感和尊重,提升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投入程度。
二、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由维尔德·万德拉(Vroom)在1964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行动结果的关联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某项行动。
期望理论将激励行为看作是员工根据自己的动机和行为结果来做出的理性选择。
领导者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员工的期望水平和激励效果。
首先,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使员工相信他们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奖励,鼓励员工持续努力。
三、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强调了员工对于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的重视。
该理论认为员工会通过比较自己的输入和输出与其他人的输入和输出来评估公平程度,从而影响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努力程度。
领导者在激励员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薪酬和奖励机制的公平性,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合理回报。
其次,提供透明的决策过程,让员工了解资源分配的原因和依据。
最后,积极回应员工的意见和反馈,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决策的尊重。
总结:了解激励理论对于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
简而言之,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了员工的多层次需求,期望理论强调了员工的期望与行为结果的关联,而公平理论强调了员工对于公平和正义的需求。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总结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探讨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何种因素的激励,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个人的动力和潜力。
本文将对激励理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分,其核心观点在于人们的需求可以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会逐层地追求和满足这些需求,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成为人们的动力来源。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他将工作动机分为满足型动机和增长型动机。
满足型动机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奖励与惩罚,如薪酬、晋升等;而增长型动机则更多地源于个人内部的动力和追求成长。
赫兹伯格认为,满足型动机只能产生短期的动力,而增长型动机才是激发个人长期、持久动力的重要因素。
三、弗鲁斯特伯格的成就动机理论弗鲁斯特伯格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会产生动机。
他将成就动机分为三个维度: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
成就需求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表现和成果的追求,权力需求是指个体追求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动机,亲和需求是指个体追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友谊的需求。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需求组合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它强调个体对于行动结果的期望会影响其动机水平。
期望理论将动机水平分为三个因素:期望、工具性和价值。
期望是指个体对于成功实现所设定目标的信心;工具性是指个体相信通过行动可以实现目标的程度;价值是指个体对于目标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人的处境来判断是否受到公平对待,进而影响其动机和满意度。
公平理论分为垂直公平和水平公平两个层面,垂直公平是指个体对于与上级或者下属在资源分配上的公正性的感受,水平公平是指个体对于与同事在资源分配上的公正性的感受。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归纳激励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力量,对于任何组织或个人来说,激励是实现目标和提高绩效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学领域,激励理论是为了解释和预测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而产生的一系列理论。
本文将对激励理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激励原则。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只有在满足一个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设计激励措施,以激发其内在动力。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们的激励因素分为了影响满意度的“成就、认可、责任”因素和影响不满意度的“工作条件、薪酬、关系”因素两个维度。
该理论强调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不同关系,管理者应该关注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可,来增强员工的激励和工作满意度。
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对于未来结果的期望。
该理论由绩效期望、绩效奖励和奖励价值三个要素组成。
当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良好的绩效,而这些绩效能够被公平地奖励,而且奖励对于个体来说具有吸引力时,个体会有更高的动机去追求目标。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期望水平和奖励价值来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员工的努力和绩效。
四、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激励与其感知到的公平程度有关。
员工会通过比较自己的工作投入和得到的奖励与他人的投入和奖励来评价公平程度。
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相符,那么他们会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者应该确保激励措施的公平性,避免因为不公平而导致员工的不满和冲突。
五、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待个体贡献和获得奖励的态度会影响其工作动机。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工作贡献被合理评价并获得公正奖励,那么他们会有更高的动力去工作。
管理者应该采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并提供适当的奖励来激励员工。
激励理论知识点激励理论是一种研究个体行为和动机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被激励的原因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激励理论对于理解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激励理论的知识点,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层次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一定的层次需求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将人的工作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通过工作本身所获取的满足感,外在动机是指外界给予的奖励或者处罚。
赫茨伯格认为,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满意度和工作投入更为重要,而外在动机则主要影响工作绩效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劳里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来自于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价值评估。
期望理论将动机分为三个要素:期望(预期行为结果的可能性)、工具性价值(个体对于结果的评价)和预期结果(实际获得的结果)。
个体会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评估来决定是否参与特定的行为。
四、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和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例如,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成长空间,可以满足其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期望和价值评估来设计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总结:激励理论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和动机的学科,其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知识点。